研究生: |
吳前芊 Wu, Qian-Qian |
---|---|
論文名稱: |
禁錮與逃逸——張愛玲小說的幽閉意象研究 Imprisonment and Escape:Research on Gloomy Imagery in Eileen Chang's novels |
指導教授: |
陳惠齡
Chen, Hui-Ling |
口試委員: |
鍾正道
Zhong, Zheng-Dao 楊佳嫻 Yang, Jia-Xian 蔣興立 Jiang, Xing-Li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南大校區系所調整院務中心 - 中國語文學系所 Department of 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
論文出版年: | 2019 |
畢業學年度: | 107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126 |
中文關鍵詞: | 張愛玲 、幽閉意象 、家屋 、空間 、日夢 、現代小說 |
外文關鍵詞: | Eileen Chang, Gloomy Imagery, House, Space, Daydream, Modern Fiction |
相關次數: | 點閱:2 下載:0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摘要
本文的討論圍繞張愛玲小說中的幽閉意象重點展開。第二章照見人性的愛慾空間,闡述了幽閉與禁錮女性的玻璃世界、家屋中的慾望空間以及車廂社會的慾望構成,它們交織成一個慾望流淌的意象空間網絡,涵蓋了人物在不同空間、不同情境下流露複雜的慾望與人性特點。第三章人世一隅的家屋空間則有著監禁與求索的二重性,列舉並分析了張愛玲小說中具壓抑與監禁意味的家屋,讓形形色色的幽閉人的愛恨糾葛形成一個人際網絡。第四章虛實交織的幽閉意識流動的場域則是回應人與幽閉的關係,展現出空間與人物內在的互相呼應,旨在探尋人物的幽閉意識流動。
通過上述章節的深層討論,本文意圖呈現出張愛玲小說中的種種帶有幽閉意識的環境與空間,並通過幽閉意象的營構,形塑種種抽象難以把握的生命意識,發掘個體意象潛在的觸發點,輻輳出隱藏在個別意象之後的總體意象。
關鍵詞:張愛玲、幽閉意象、家屋、空間、日夢、現代小說
Abstract
This paper focuses on the analysis of the gloomy imagery in Eileen Chang's novels. The second chapter illustrates spaces mirroring human nature, expounds the glass world in which women were imprisoned, the desire space in the house, and the desire structure in the society of carriage, the three spaces are interwoven into a network of images of desire flowing, which cover the complicated desire and human nature of the characters in diverse situations. In the third chapter, the house spaces in a corner of the world that has the duality of imprisonment and quest, enumerating and analyzing the family room with the meaning of oppression and imprisonment in Eileen Chang's novels, making the entanglement of love and aversion between various claustrophobic individuals formed an interpersonal network. The fourth chapter is about the fluxion of claustrophobic consciousness, which reflect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erson and gloomy imagery and the interplay between spaces and characters.
Through the in-depth discussion in the above chapters, this paper intends to show the gloomy environment and spaces in Eileen Chang's novels, shaping the life consciousness of various abstractions, exploring the potential trigger point of individual images, and converging the whole image hidden behind individual images by establishing of gloomy imagery.
Keywords: Eileen Chang, Gloomy Imagery, House, Space, Daydream, Modern Fiction
一、作家作品集:
張愛玲著:《中國的日夜》,見《傳奇增訂本》,上海:山河圖書公司,1946。
張愛玲著:《張愛玲典藏全集1,半生緣(長篇小說)》,臺北:皇冠文化出版有限公司,2001。
張愛玲著:《張愛玲典藏全集10,紅樓夢魘(文學評論)》,臺北:皇冠文化出版有限公司,2001。
張愛玲著:《張愛玲典藏全集11,海上花開(譯註)》,臺北:皇冠文化出版有限公司,2001。
張愛玲著:《張愛玲典藏全集12,海上花落(譯註)》,臺北:皇冠文化出版有限公司,2001。
張愛玲著:《張愛玲典藏全集2,秧歌(長篇小說)》,臺北:皇冠文化出版有限公司,2001。
張愛玲著:《張愛玲典藏全集4,怨女(長篇小說)》,臺北:皇冠文化出版有限公司,2001。
張愛玲著:《張愛玲典藏全集5,短篇小說卷一:1943年作品》,臺北:皇冠文化出版有限公司,2001。
張愛玲著:《張愛玲典藏全集6,短篇小說卷二:1944年作品》,臺北:皇冠文化出版有限公司,2001。
張愛玲著:《張愛玲典藏全集7,短篇小說卷三:1945年以後作品》,臺北:皇冠文化出版有限公司,2001。
張愛玲著:《張愛玲典藏全集8,散文卷一:1939-1947年作品》,臺北:皇冠文化出版有限公司,2001。
張愛玲著:《張愛玲典藏全集9,散文卷二:1952年以後作品》,臺北:皇冠文化出版有限公司,2001。
〈鬱金香〉張愛玲集;陳子善主編:《鬱金香》,北京: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2006,頁217-233。
二、專書(依姓氏筆畫排序)
(一)中文書目
水晶:《張愛玲的小說藝術》,臺北:大地,1976。
王德威:《眾聲喧嘩:三○與八○年代的中國小說》,臺灣:遠流出版社,1988。
李歐梵著;毛尖譯:《上海摩登:一種新都市文化在中國1930-1945》上海:上海三聯書店,2008年。
林幸謙:《歷史、女性與性別政治:重讀張愛玲》,臺北:麥田出版社,2000年。
林芳玫等著,顧燕翎主編:《女性主義理論與流派》,臺北 : 女書文化, 1996 。
胡蘭成:《今生今世•民國女子》,臺北:三三書坊,1990年9月。
唐文標:《張愛玲研究》,臺北市:聯經,民國72年。
國立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系企畫編輯:《劉吶鷗國際研討會論文集》,臺南:國家台灣文學館,2005。
許秦蓁:《摩登•上海•新感覺:劉吶鷗(1905-1940)》,臺北市:秀威資訊科技,2008。
喬以鋼〈中國女性與文學〉,天津: 南開大學出版社,2004。
劉吶歐:《都市風景線》,北京:中國文聯,1996。
劉勰:《文心雕龍》周振甫注釋,北京: 人民文學出版社,1981年。
鍾正道:《佛洛依德讀張愛玲》,臺北:萬卷樓,2012。
(二)外文翻譯書目
加斯東•巴什拉著;張逸婧譯,《空間的詩學》,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13。
西蒙娜•德•波伏娃:《第二性》,北京:中國書籍出版社,2004。
佛洛伊德(Sigmund Freud 1856-1939)著,賴其萬、符傳孝譯,《夢的解析》The Interpretation of Dreams,臺北:志文出版社,2012。
佛洛伊德著; 邵迎生、張恒譯, 《佛洛伊德 論美》,北京:金城出版,2011。
提姆•克瑞斯威爾(Tim Cresswell)著;徐苔玲,王志弘譯,《地方:記憶、想像與認同》,臺北市:群學,2006。
楊曉禹、耿仁秋編,葉喟渠等譯:《日本新感覺派作品選》,北京:作家出版社,1988年。
鮑德裏亞著:《消費社會》第四版,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14。
蘇珊•朗格著;劉大基等譯,《情感與形式》,北京: 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6。
杨晓禹 耿仁秋编
Anthony storr著,張嚶嚶譯:《孤獨》,知音文化,1995。
三、專書論文(依姓氏筆畫排序)
李歐梵:〈張愛玲筆下的日常生活和「現時感」〉,收錄于《李歐梵論中國現代文學》(上海:上海三聯書店,2008年),頁119-143。
周芬伶:〈在豔異的空氣中——張愛玲的散文魅力〉,收錄於楊澤編、王德威主編《閱讀張愛玲:張愛玲國際研討會論文集》【輯一•文學與歷史之間】,(臺北:麥田,1999 年),頁 103-116。
周蕾:〈技巧、美學時空、女性作家- 從張愛玲的〈封鎖〉談起〉,收錄於楊澤編、王德威主編,《閱讀張愛玲:張愛玲國際研討會論文集》【輯二•性別政治】(臺北:麥田,1999 年),頁 161-176。
胡錦媛:〈母親,妳在何方?——被虐狂、女性主體與閱讀〉,收錄於楊澤編、王德威主編《閱讀張愛玲:張愛玲國際研討會論文集》【輯二•性別政治】(臺北:麥田,1999 年),頁 235-256。
張小虹:〈戀物張愛玲——性、商品與殖民迷魅〉,收錄於楊澤編、王德威主編《閱讀張愛玲:張愛玲國際研討會論文集》【輯二•性別政治】(臺北:麥田,1999 年),頁 177-210。
陳建華:〈質疑理性、反諷自我——張愛玲《傳奇》與奇幻小說現代性〉,收錄于林幸謙編:《張愛玲 : 文學.電影.舞臺》【卷三•政治、文化與現代性】,香港 : 牛津大學,2007年,頁230-266。
陳思和:〈民間和現代都市文化——兼論張愛玲現象〉收於楊澤編:《閱讀張愛玲:張愛玲國際研討會論文集》,臺北:麥田,1999 年,頁303-359。
楊照:〈在惘惘的威脅中——張愛玲與上海殖民都會〉,收錄於《夢與灰燼:戰後文學史散論二集》,臺北:聯合文學,1998年4月初版,頁50-59。
楊照:〈透過張愛玲看人間——70、80年代之交台灣小說的浪漫轉向〉,《霧與畫:戰後台灣文學史散論》,臺北:麥田出版社,2010年8月,頁227-243。
四、期刊論文(依姓氏筆畫排序)
(一)期刊論文
王木青:〈鴛鴦蝴蝶派小說的唯情主義〉,《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2009年第4期,頁44-48。
史書美:〈張愛玲的慾望街車:重讀《傳奇》〉,收錄於《二十一世紀》,第二十四期(1994年8月)民83.08,頁124-134。
李歐梵:〈漫談中國現代文學中的「頹廢」〉,《今天》(1993年6月)總23期,頁47。
李憲瑜:〈論張愛玲后期創作的「改寫」現象——以「惘然小說」為中心〉,《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2017年10期,頁89-104。
李燕:〈張愛玲:遊走於傳統與現代之間〉,收錄於《東疆學刊》, 2004年02期,頁50-54。
李燕譯,Topophilia著:〈戀「地」情結——評《地方:記憶、想像與認同》〉,雲南昆明:雲南師範大學旅遊與地理科學學院, 2015,頁9-13。
李黛顰:〈經驗/驚艷上海——新感覺派的都市書寫〉國立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系企畫編輯:《劉吶歐國際研討會論文集》,臺南:國家台灣文學館,2005,頁245。
肖朗:〈消費時代的身體文化解讀〉《文藝理論與批評》2007年06期,頁114-116。
房廣濤: 〈論張愛玲《半生緣》的悲涼韻味〉,《科技視界》,2015年30期,頁238。
林幸谦:〈反父權體制的祭典──張愛玲小說論〉《文學評論》,1998年04期,頁1-9。
邵棟:《時光兔窟: 張愛玲《少帥》中的封閉空間與時間意識》,收錄於(常州工學院學報社科版2016 年 12 月第 34 卷第 6 期),頁35-38。
首作帝:〈戀「物」• 拜「物」• 迷「物」——上海女性作家的「物」敘述探析〉, 玉林師範學院學報 ,2008年04期,頁10-14。
高秀川:〈曠野中的時間、空間與聲音: 張愛玲小說的意象譜系〉,《山西師大學報( 社會科學版) 》,2015 年 1 月 第 42 卷第 1 期,頁104-111。
高嬌嬌:〈《花凋》的悲劇意識解析〉,《群文天地》,2011年14期,頁45。
陳惠齡:「〈傾城故事〉的改寫、摹寫與續寫----張愛玲/言情、張系國/奇情和李歐梵/懺情的互文共構性」政治大學《民國文學與文化研究集刊》2018年第3期,頁218-252。
飲冰(梁啟超):《論小說與群治之關係》,《新小說》第1號1902年11月,新小說社發行。
楊佳嫻:〈太平洋戰爭時期上海文學場域與女性寫作――從《天地》說起(1943-1945)〉,《近代中國婦女史研究 》2010年12月第18期 ,頁215-258。
楊林:〈愛的光——《創世紀》中三代女性的人生小品〉《語文叢刊》,2012年02期,頁75-76。
楊鎣瑩:〈論張愛玲小說中的都市邊緣女性〉《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2015年11期,頁157-165。
萬燕:〈論張愛玲對其小說人物的精神俯視〉,《文藝理論研究》,1994年05期,頁23-29。
鄧如冰:〈寡婦服飾與「母系鐵閨閣」——析《沈香屑 第二爐香》〉,《名作欣賞》,2009年26期,頁72-74。
黎保榮;陳秋璿:〈無光的所在——論張愛玲小說中密閉空間的敘事藝術〉《晉陽學刊》,2017年03期,頁25-31。
黎保榮;陳秋璿:〈無光的所在——論張愛玲小說中密閉空間的敘事藝術〉《晉陽學刊》,2017年03期,頁25-31。
謝瓊:〈書寫強姦:被轉移的言說——張愛玲《半生緣》中強姦故事的文學表現〉《 南方文壇理論新見》,2010年06期,頁67-72。
鍾正道:〈臨摹夢中的圖案——張愛玲小說的夢式閱讀〉,《東華中文學報》,2011年12月第4期,頁61-79。
蘇娟:〈張愛玲作品中的代表意象〉,《國際關係學院學報》 , 2005年02期,頁68-72。
蘇偉貞:〈鴉片床與診療椅:張愛玲〈金鎖記〉、歐文.亞隆《診療椅上的謊言》心理治療圖示〉,《東吳中文學報》。2008年11月,頁159-180。
Sigmund Freud,The ‘Uncanny,’ in On Creativity and the Unconscious: Papers on the Psychology of Art,Literature,Love, Religion,pp.123-124.
五、學位論文(依姓氏筆畫排序)
朱雯彥:〈 張愛玲小說人物之變態心理研究〉,國立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7。
林姿梅:〈張愛玲《傳奇》之精神分析顯影〉,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語文與創作學系語文教學碩士論文,2010年。
莊宜文:〈張愛玲的文學投影──臺、港、滬三地張派小說研究〉,東吳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論文,2001年。
陳櫻支:〈 張愛玲《傳奇》中家庭倫理與人性之研究〉,國立雲林科技大學漢學資料整理研究所碩士論文,2010年。
黃方琪: 〈張愛玲《傳奇》世界中的人性書寫〉,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系在職進修碩士學位班碩士論文,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