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程時雋
論文名稱: 「Ila!回霧台!」: 從霧台長老教會談青少年團契的返鄉與文化教育
指導教授: 蔣斌
口試委員: 顧坤惠
台邦.撒沙勒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人文社會學院 - 人類學研究所
Anthropology
論文出版年: 2013
畢業學年度: 101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34
中文關鍵詞: 青少年團契文化教育部落情境台灣原住民族教育朝聖過程
相關次數: 點閱:1下載: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摘要
      近三、四十年來,霧台社區的族人為了追求工作和教育機會,而產生一波波外移潮流。許多青(少)年從小在都會區長大,或是在部落讀完國小,就必須到外地繼續升學。隨著部落中青(少)年長期的缺席,不僅部落事務的重擔落在長輩肩上,部落的傳統文化也逐漸面臨失傳的危機。
      2005年,霧台長老教會建立青少年團契,號召旅外青少年參加,每週末回到部落聚會和做禮拜,也開啟文化教育的契機:首先,部落情境提供青少年最自在的學習環境,也重新維繫他們與族人之間的社會關係。第二,透過寒暑期營隊,團契青少年在各種部落場域中進行具傳統文化意義的教學課程與活動,向部落耆老學習傳統的知識、技藝和倫理觀念。雖然這些文化課程與活動的內容,在某些方面經過教會和牧者/長老的篩選與詮釋,特別是去除傳統祖靈、巫師信仰和祭儀的部分,以基督教信仰和生活取代之,但傳承的意味仍在;如此也正反映當地基督教信仰和魯凱文化的揉雜現象,並呈現一種教會的內部社會再生產機制。
      此外,霧台長老教會青少年在當代部落社會中被賦予的社會角色產生了轉變,在社區事務和活動中只能擔任輔助和學習的角色,與過去作為部落中流砥柱的情況大不相同。不過在參與的過程中,他們學會分擔長輩的工作、了解部落的近況、激發對部落和文化的情感與認同,不僅具有傳承意義,也鼓舞了部落長輩。可惜的是,霧台長老教會雖透過信仰凝聚並帶領青少年返鄉、實施文化教育、號召族人參與部落事務和活動,但也因為教會/教派和信仰價值觀的差異,使族人間產生隔閡及區分他我的現象。
      最後,對霧台社區的旅外族人來說,霧台是故鄉、也可能是基督教信仰的中心。即使教會歸屬和家庭背景的差異,影響他們對部落活動與事務的認同感,也會產生不同的返鄉型態,但從他們的返鄉行動與過程中,都可以看到許多「朝聖」意義和特質。尤其是霧台長老教會青少年團契和寒暑期營隊的運作模式,具有宗教性、週期性和中介性等朝聖特質,不僅使其穩定而持續地發展,也是它與一般國家教育體制外的文化教育制度最大的不同點,可以提供台灣教育人類學和原住民族教育研究一個十分新穎的視角。

    關鍵字:青少年團契、文化教育、部落情境、台灣原住民族教育、朝聖過程


    目錄 第一章 緒論 1 一、 序言 1 二、 研究緣起 4 三、 問題意識 5 (一) 「返鄉」的背景脈絡與文化教育的內涵 6 (二) 青少年團契的社會再生產和社會服務角色 6 (三) 霧台作為一個「家鄉」和「聖地」 6 四、 文獻回顧 7 (一) 台灣的原住民教育發展與研究 8 (二) 台灣原住民族教育發展 11 (三) 體制外的部落文化教育 15 (四) 朝聖過程(pilgrimage processes)理論 16 (五)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青(少)年團契研究 23 五、 研究目的與研究貢獻 24 六、 研究方法 24 (一) 參與觀察 25 (二) 深度訪談 26 (三) 文獻資料蒐集 27 七、 研究限制 27 (一) 族群文化背景差異 27 (二) 語言能力不足 27 (三) 信仰價值觀差異 27 (四) 筆者在田野中的身分與立場 28 第二章 田野地介紹 29 一、 魯凱族概論 29 (一) 名稱由來 29 (二) 起源與分布區域 30 (三) 傳統社會制度 32 (四) 傳統生計活動 33 (五) 生命階段與伴隨的社會意義 34 二、 霧台社區簡介 36 (一) 部落起源 37 (二) 傳統部落組織 38 (三) 外力進入與社會變遷 40 (四) 基督宗教的傳入與霧台基督長老教會 42 (五) 莫拉克風災與遷村之影響 45 第三章 離開家鄉的族人 48 一、磐石基督長老教會 48 (一) 建立與發展 48 (二) 霧台長老教會與教友的立場 50 二、磐石教會與霧台長老教會的互動關係 51 (一) 教會人口結構與發展方向的差異 51 (二)認知差異與緊張關係的產生 53 三、「回部落」的行動、態度與觀念之差異 55 (一) 教會歸屬因素 56 (二) 家庭背景因素 57 (三) 對部落活動/事務的認同感 58 第四章 霧台長老教會青少年團契 63 一、把年輕人找回來 63 二、青少年團契的初期發展 64 三、部落情境中的生活 66 (一) 休閒娛樂 66 (二) 與部落長輩的互動 67 四、團契青少年的社會參與 69 (一) 婚禮 70 (二) 豐年祭(tangidrakakalane) 71 (三) 賑災工作 74 五、寒暑期營隊 75 (一) 文化營 76 (二) 敬拜讚美營 77 (三) 敬拜讚美文化營 80 (四) 領袖營 87 第五章 霧台長老教會作為一種文化教育機制 90 一、 文化教育的內涵 90 (一) 團契青少年接受的魯凱文化教育類型 90 (二) 被篩選和詮釋的文化 93 二、 青少年團契的社會角色 96 (一) 霧台傳統社會中的青年 96 (二) 青少年團契的社會參與 100 (三) 凝聚與區隔:信仰對社群的影響 102 三、 故鄉.聖地 108 (一) 回部落:一種對信仰和文化的朝聖之旅 108 (二) 如何用「朝聖」概念看待旅外霧台社區族人不同的「返鄉」 112 第六章 結論與研究展望 115 一、 各章小結 115 (一) 一切都從關心部落文化教育開始 115 (二) 我那雲霧繚繞的田野 115 (三) 外移潮流的影響與旅外族人返鄉的異質性 116 (四) 霧台長老教會青少年團契與部落情境中的文化教育 118 (五) 返鄉與文化教育的三大內涵 119 二、 結論 122 三、 研究展望 125 參考書目 127

    參考書目
    Belk, Russell, and Janeen Arnold Costa
    1998 The Mountain Man Myth: A Contemporary Consuming Fantasy. Journal of Consumer Research 25(3): 218-240.
    Neville, Gwen
    1979 Community Form and Ceremonial Life in Three Regions of Scotland. American Ethnologist 6(1): 93-109.
    巴清雄
    2004 霧台魯凱族植物頭飾之研究。國立雲林科技大學文化資產維護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王連進
    2007 桃園縣原住民部落社區大學行政資源整合之研究。國立花蓮教育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王雅玄
    2009 多元文化教師圖像之批判反思:以原住民教師的情境定義為例。教育科學研究期刊54(2):1-27。
    王敬甫
      2009 漢人兒童與原住民兒童的敘事差異之比較。國立清華大學語言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台邦‧撒沙勒
    2008 傳統領域的裂解與重構:Kucapungane人地圖譜與空間變遷的再檢視。考古人類學刊69:9-44。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
      2006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教會法規。台南市:教會公報。
    艾美英
      2012 原住民族運動:台灣基督長老教會原住民牧者的神學反省與實踐。發表於「第十二屆全國人類學與民族學相關系所研究生論文發表會」。國立政治大學民族學系研究生學會主辦,台北,4月28-29日。
    余光弘、李莉文主編
      2012 台灣少數民族。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
    余安邦
      2001 「社區有教室」:九年一貫課程的一條活路。師友月刊413:38-41。
    李玉婷
    2003 屏東縣原住民部落大學組織規劃與運作之研究。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季順
      2005 原住民族教育一條鞭體制之建構:走出一條生路。台北市:國家展望文教基金會。
    李美慧
      1994 從牧會關顧談原住民青少年問題:以利嘉社區為案。玉山神學院實踐神學學士論文。
    何維豪 主編
    1996 霧台鄉大事記。屏東縣:霧台鄉公所。
    利錦鴻
      2011 當你、我成為「我們」:當代拉勞蘭部落青年會所(cakal)的認同實踐。國立東華大學課程設計與潛能開發學系多元文化教育碩士論文。
    邱奕君
     1998 賽夏族鄉土教育實施及其文化意義。國立清華大學社會人類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邱海泉
    1985 排灣族青少年的牧會關懷。玉山神學院實踐神學學士論文。
    法度.斐呼雨(Batu Behuy)
      2007 原住民教會青年增長因素之研究:以泰中奎輝教會為例。玉山神學院研究所道學碩士論文。
    林頌恩
     2004 卡地布青年會部落教育的理念與實踐。東台灣研究9:143-180。

    林靜宜
     1998 學校、傳統與社區:以一個排灣族國小為例的探討。國立台灣大學人類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施正鋒 編
      1996 語言政治與政策。台北:前衛。
    柯振安
     2003 任教於原住民地區的漢人教師:文化/自我、認同與教學之建構。慈濟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徐右任、簡淑真
     2001 和原住民學童「玩」數學:一個數學遊戲與數學態度的質性研究。原住民教育季刊23:28-54。
    徐美惠
      1989 探討排灣族青年在社會變遷的適應問題與教會責任:以佳義村為例。玉山神學院實踐神學學士論文。
    班納迪克.安德森
    1999[1991] 想像的共同體:民族主義的起源與散布,吳叡人譯。台北市:時報文化。
    高業榮
    1986 西魯凱群的部落與藝術。藝術家137:201-203。
    陳枝烈
    2003 淺述部落大學的辦學理念。原住民教育季刊29:137-142。
    2010 民族學校的曙光(上)、(下)。刊於原住民教育:18年的看見與明白,陳枝烈著,頁79-84。屏東市:屏東教育大學。
    陳枝烈、謝雪紅
    2004 美國部落學院的發展對台灣原住民部落大學的啟示。原住民教育季刊36:117-130。
    陳奇祿
      1992 臺灣土著的年齡組織和會所制度。刊於台灣土著文化研究,陳奇祿著,頁201-225。台北:聯經。
    陳昭伊
      2011 祭儀中的植物運用及其象徵:以魯凱族霧台部落為例之研究。南華大學宗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浙雲、余安邦
    2005 九年一貫課程與社區學校化的實踐。刊於社區有教室的批判性實踐:當學校課程與在地文化相遇,余安邦編著,頁23-35。台北:遠流。
    陳國鈞
      1974 台灣土著成年習俗。國立北京大學中國民俗學會民俗叢書,專號二,民族篇9。台北:東方文化。
    陳碧霜
    2010 從Truku中會青少年團契的聚會活動探討其信仰價值觀:以明利基督老教會為例。玉山神學院神學研究所道學碩士論文。
    雅幼滋.娜白(Yayuc Napay)
    2008 台灣原住民部落觀光事業與傳統文化教育的連結:司馬庫斯的「部落有教室」實踐。刊於2008年原住民教育學術研討會:文化與教育的對話,國立台東大學主辦,頁75-92。台東市:國立台東大學。
    許添明、張琦琪
      2002 原住民學校推動社區本為教育之研究。教育研究集刊48(4):103-134。
    張淑美、余安邦
      2005 築夢泰雅部落教室。刊於社區有教室的批判性實踐:當學校課程與在地文化相遇,余安邦編著,頁85-112。台北市:遠流。
    張培理(Fuyan.Suda)
    2007 地方教會青年團契發展之個案研究:以東美中會三民教會為例。玉山神學院道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琦琪
     2000 推動原住民社區本位教育之研究。國立花蓮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世民
     2003 雲豹之鄉:隘寮群魯凱部落田野集。屏東:潮州高中。
      2004 魯凱族隘寮群頭目文化變遷之研究。國立成功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
    喬宗忞
    2001 臺灣原住民史:魯凱族史篇。南投:台灣省文獻會。
    葉一飛
      2012 東排灣的男子會所(palakuwan)與社會階序:以Tjavualji為例。國立清華大學人類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葉錦華
    1996 Tayal教會青年「人口外流」的牧養關顧:以水田教會為案例。玉山神學院實踐神學學士論文。
    鈴木質
      1991 台灣蕃人風俗誌。台北市:武陵。
    奧威尼.卡露斯盎
    1996 雲豹的傳人。台北市:晨星。
    詹家怡
      2005 山地部落原住民教育發展的困境與契機。教師之友46(3):111-118。
    劉玉玲
      2003 教育人類學。台北:揚智。
    維克多.特納
      2007[1975] 戲劇、場景及隱喻:人類社會的象徵性行為,劉珩、石毅譯。北京:民族出版社。
    劉映晨
     2004 台東市地區原住民部落教育之研究:從部落教育看文化復振。國立台東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1972 臺灣省通志 卷八 同冑志 魯凱族篇。台北: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臺灣總督府臨時台灣舊慣調查會
      2003[1920] 番族慣習調查報告書[第五卷]第一冊。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編譯。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2003[1920] 番族慣習調查報告書[第五卷]第三冊。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編譯。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2003[1920] 番族慣習調查報告書[第五卷]第四冊。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編譯。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撒古流.巴瓦瓦隆
      1998 跨世紀文化扎根運動:部落有教室。台北市:順益原住民博物館。
    磐石基督長老教會
    2005 磐石教會20週年紀念特刊。屏東:磐石基督長老教會。
    魯凱青年行動小組
      2010 部落認同在哪裡?:Yacengceng青年共識平台工作坊。(未出版)
    賴啟源
    2008 霧台部落魯凱族貴族的美麗與哀愁:魯凱族貴族權力地位變遷之研究。國立東華大學民族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
    謝雪紅
    2006 台灣原住民部落大學課程之分析:主流再製?傳統再現?。國立屏東教育大學教育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
    霧台基督長老教會
      2008 霧台基督長老教會青少年夏令營。(未出版)
    2009 第二屆「ya cenge cenge」魯凱青年文化營。(未出版)
      2011 霧台教會設教60週年特刊。屏東:霧台基督長老教會。
    譚光鼎
      1998 原住民教育研究。台北:五南。
      2002 原住民學生適應與流失問題:新竹縣原住民學生的探究。原住民教育季刊27:45-68。
    2008 被扭曲的他者:教科書中原住民偏見的探討。課程與教學季刊11(4):27-50。
    羅榮光
      1985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年鑑。台北: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

    網路資源
    各隆、阿力夫
    2013 部落學校認證,盼列入學測、推甄成績。網路資源,http://www.titv.org.tw/news/VideoNews.php?UID=45283,2013年3月28日。
    朱雅達
      2002 什麼是敬拜與讚美。http://www.praiseu.com/sharewp/wp07.htm,2012年11月10日。
    呂淑姮
    2013重塑卑南人,花環部落學校誕生。網路資源,http://www.tipp.org.tw/news_article.asp?N_ID=34704,2013年3月28日。
    花孟璟
    2011 挽救原民文化,開辦部落學校。網路資源,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11/new/oct/20/today-north17.htm,2013年3月28日。
    胡忠銘
    2009 敬拜讚美衝擊的再思與建議。網路資源,http://www.tschurch.org/news/news020324_1.htm,2012年11月10日。
    原住民族部落大學服務網
    2011計畫說明。網路資源,http://tip.cpc.org.tw/CPCKM2011/Web/about_01.aspx,2013年3月28日。
    董俞佳
    2013 風災戶遷永久屋 月月有喪家。網路資源,http://yp.worldjournal.com/view/full_story/21738008/article-風災戶遷永久屋-月月有喪家 ,2013年6月25日。
    劉星君
    2013 全台第1所,大武山部落學校揭牌。網路資源,http://mag.udn.com/mag/campus/storypage.jsp?f_ART_ID=437011,2013年3月28日。
    舞賽
    2003 文化成長班,協助原民青少年學習。網路資源,http://www.lihpao.com/?action-viewnews-itemid-66698,2013年3月28日。

    無法下載圖示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內網路)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外網路)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