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林雁平
LIN,YEN-PING
論文名稱: 額滿學校與非額滿學校之學校經營及行銷策略探究-以新北市三重區國民小學為例
A Research on the Strategy of School Management and Marketing in Over-subscribed and Undersubscribed Schools-The Case of Elementary Schools in Sanchong District of New Taipei City
指導教授: 楊雲龍
陳鸞鳳
口試委員: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論文出版年: 2011
畢業學年度: 99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77
中文關鍵詞: 國民小學額滿學校非額滿學校學校經營學校行銷
外文關鍵詞: public elementary schools, over-subscribed schools, unsubscribed schools, school management, school marketing
相關次數: 點閱:3下載: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中文摘要
    本研究以新北市三重區國民小學額滿學校與非額滿學校為研究對象,採用質性的研究方法,首先對個案學校進行SWOT分析,再以本研究之主要研究工具「訪談」,進行半結構式訪談以瞭解學校經營及學校行銷的運作情形。根據研究結果提出結論與建議,提供學校進行學校經營及學校行銷之參考。根據本研究分析結果,研究結論如下:
    一、學校地理位置會影響學區內居民經濟文化水平,能帶動學區發展,營造優質的學校形象。而區位條件中,文教區有較佳的教學環境及教學資源可供使用,吸引更多學生就讀。
    二、額滿學校與非額滿學校教學設備大致都能符合教學需求,而額滿學校之校園建築採開放式校舍規劃,教學空間規劃靈活彈性,有利於協同教學,學生活動空間也較為寬闊。
    三、社區生態中,額滿學校與非額滿學校家長的社經背景不同,對子女教育的關注向度有所差異,額滿學校家長注重多元學習發展,非額滿學校對於學科要求較高,影響學校發展方向;而學校發展時間及老師年紀會影響學校與社區互動及社區資源使用。
    四、額滿學校行政規劃先由行政處室擬定計畫後,再交由老師討論回饋意見,並經由處室協調會議討論後執行,如此可使組織成員充分了解活動內容,順利執行計畫,以減少意見溝通不良情形。
    五、額滿學校教師主動成立自主性社團能培養教師多元能力,增進組織成員情誼。非額滿學校安排教師辦理教學觀摩交互分享教學經驗,然而舉辦方式應符合教師需求以免流於形式。
    六、額滿學校有強大的行政團隊發展課後才藝班課程,辦理績效全國第一,學生社團多元化,比賽成績卓著,並常受縣府推薦接受媒體採訪。非額滿學校推展學校特色藝術節活動,提供學生表演舞台,校長用心經營部落格受到親師好評。


    ABSTRACT
    This study chose over-subscribed and unsubscribed public elementary schools in Taipei County as the subjects and adopted a qualitative experimental method. In this study, each of the schools was evaluated by the SWOT analysis followed by a semi-structured interview, which was the major experiment tool. The purpose of the interview was to gain insights into the operational condition of school management and school marketing. Conclusions and suggestions were drawn based on the study results, and can be used by schools as a reference for school management and school marketing. Here are the conclusions from analyzing the study findings:
    I. The geographic location of a school could affect the cultural and economic level of residents in that school district. It could also become a driven force for school district development and create a high quality school image. Among various geographic conditions, those schools at educational districts attracted more students because they could offer a better learning environment and resource.
    II. Most teaching facilities of over-subscribed and unsubscribed schools in this study qualified the teaching requirements; those over-subscribed school buildings adopted an open campus plan and the design of their teaching environment was accommodative and flexible, which could facilitate teaching and provide students a broader activity space.
    III. From a community ecological perspective, parents of over-subscribed school students and those of unsubscribed school students showed different eco-social backgrounds as well as a varied level of attention on their children’s education. Parents of over-subscribed school students were more concentrated on a multi-dimensional learning and development, whereas parents of unsubscribed school students requested a higher standard for the disciplines. These attitudes of parents could affect the direction of school development. Also, the length of school development and the age of the teachers could also influence the school-community interactions as well as the community resource utilization.
    IV. The administrative planning of over-subscribed schools was first drafted by the administrative office, handed to teachers for discussion and feedbacks, discussed in the inter-departmental coordinating meeting, and finally implemented. This procedure enabled members of the organization to fully comprehend the subject matter of the activity and therefore facilitated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plan as well as reduced bad communication.
    V. Teachers of over-subscribed schools would voluntarily form various clubs for cultivating a more multi-dimensional competence and enhancing the relationship among the members. Teachers of unsubscribed schools on the other hand would arrange teaching demonstrations for sharing their experiences in teaching; yet the approach for demonstration should satisfy the requirements of the teachers to avoid becoming merely a demonstration.
    VI. Over-subscribed schools hold a strong administrative team, developed various after-school talent classes, were ranked as the top in the performance evaluation, offered a variety of club activities for students, obtained excellent results from many competitions, and commonly recommended by the county government for media interviews. Unsubscribed schools, on the other hand, organized art festivals featuring their schools’ characteristics and offered a performance stage for their students. Also unsubscribed school principals often put efforts in developing the blogs that were highly valued by the teachers and parents.

    目 次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 2 第三節 研究問題……………………………………………………… 2 第四節 名詞釋義……………………………………………………… 2 第五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5 第二章 文獻探討……………………………………………………… 7 第一節 學校經營理論研究…………………………………………… 7 第二節 學校行銷理論研究…………………………………………… 35 第三章 研究方法與設計……………………………………………… 72 第一節 研究步驟……………………………………………………… 72 第二節 研究設計與研究架構………………………………………… 73 第三節 研究對象……………………………………………………… 75 第四節 研究工具……………………………………………………… 79 第五節 資料蒐集與檢證……………………………………………… 84 第四章 研究結果分析與討論………………………………………… 89 第一節 學校基本資料………………………………………………… 89 第二節 學校背景分析比較…………………………………………… 97 第三節 學校經營分析比較…………………………………………… 109 第四節 學校行銷分析比較…………………………………………… 130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155 第一節 研究結論……………………………………………………… 155 第二節 研究建議……………………………………………………… 160 參考文獻 ………………………………………………………………… 163 中文部分……………………………………………………… 163 外文部分……………………………………………………… 171 附 錄 ………………………………………………………………… 172 附錄一 參與研究同意書……………………………………………… 172 附錄二 校長之訪談大綱……………………………………………… 173 附錄三 主任之訪談大綱……………………………………………… 174 附錄四 教師之訪談大綱……………………………………………… 176 附錄五 家長之訪談大綱……………………………………………… 177 表 次 表2-1 臺北縣卓越學校指標—校長領導…………………………… 22 表2-2 臺北縣卓越學校指標—行政經營…………………………… 23 表2-3 臺北縣卓越學校指標—課程發展…………………………… 24 表2-4 臺北縣卓越學校指標—教師專業…………………………… 25 表2-5 臺北縣卓越學校指標—教師教學…………………………… 26 表2-6 臺北縣卓越學校指標—學生學習…………………………… 27 表2-7 臺北縣卓越學校指標—學生輔導…………………………… 28 表2-8 臺北縣卓越學校指標—家長參與…………………………… 29 表2-9 臺北縣卓越學校指標—環境營造…………………………… 30 表2-10 臺北縣卓越學校指標—資源整合…………………………… 31 表2-11 臺北縣卓越學校指標—文化形塑…………………………… 32 表3-1 受訪對象立意表……………………………………………… 83 表3-2 研究學校文件整理表………………………………………… 86 表3-3 專家效度表…………………………………………………… 87 表4-1 A學校SWOT分析表…………………………………………… 92 表4-2 B學校SWOT分析表…………………………………………… 96 圖 次 圖2-1 優質學校指標………………………………………………… 16 圖2-2 優質學校指標概念分析架構………………………………… 17 圖2-3 卓越學校指標架構圖………………………………………… 21 圖2-4 市場導向的服務行銷………………………………………… 39 圖2-5 學校行銷流程………………………………………………… 43 圖2-6 行銷組合架構圖……………………………………………… 48 圖2-7 Thomas「服務金三角」示意圖…………………………… 49 圖3-1 研究架構……………………………………………………… 74 圖4-1 A學校行政組織架構圖……………………………………… 90 圖4-2 B學校行政組織架構圖……………………………………… 94

    參考文獻
    一、中文部分
    人口政策白皮書─ 少子女化、高齡化及移民(2008)。Retrieved 2008
    中華創意發展協會(2006)。InnoSchool 2006全國學校經營創新獎。2006年5月30日,取自http://www.ccda.org.tw/。
    王建煊(1976)。法人所得稅問題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公共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王淑俐(2004)。學校公共關係與教育行銷。北縣教育,47,48-50。
    王端宜(2002)。營造優質社區全人教育之研究-員林社區大學個案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商業教育學系在職進修專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市。
    台北市政府教育局(2006)。臺北市優質學校經營手冊。臺北市:作者。
    台北縣政府教育局(2009)。2010台北縣邁向卓越學校-指標系統與行動方案。2010年6月15日。取自http://www.ris.gov.tw/version96/pe_004.html。
    江文雄(1996)。學校經營概念與策略。技術與職業教育,35,11-15。
    江長雄(2005)。學校行銷組合策略與組織績效之關係研究:以桃園縣國民小學為例。中原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
    江俐玲(2006)。推動內部行銷作為有效提升學校效能。師說,193,8-11。
    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2006)。中華民國台灣95年至140年人口推計。2007年2月6日,取自http://www.cepd.gov.tw/。
    江滿堂(2005)。行銷策略在推動九年一貫課程的應用。國教天地,159,101-106。
    江滿堂、許明珠(2005)。從行銷管理談優質學校的形象管理。人文及社會學科教學通訊,16(1),104-121。
    江語珊(2004)。公私立小學行銷策略之研究-以台北市四所學校為例。國立台北師範學院教育政策與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何金針(2003)。 學校行政理論與實務。台北:幼獅。
    吳宗立(2004a)。學校經營的行銷策略。教育資料與研究,61,62-69。
    吳明清 (1998) 。鬆綁後的學校教育改革議題。教師天地,95,8-14。
    吳明清(2001)。教育向前跑 續:教育改革的思維與實踐。 臺北:師大書苑。
    吳清山(1991)。學校行政。台北:心理。
    吳清山(2004)。學校行銷管理的理念與策略。北縣教育,47,23-34。
    吳清山、林天佑(2005)。教育新辭書-New dicitionary of education。台北:高等教育。
    呂惠美(2000)。私立中等藝術學校行銷策略之研究。國立中山大學高階經營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李秀貞(2004)。以家長的角度淺談「學校公共關係與教育行銷」。北縣教育,47 ,85-87。
    李明融(2004)。服務決定教師優勢。師友月刊,449,47-49。
    李春玲(2005)。高等技職校院學校行銷知覺差異之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教育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市。
    李茂興,沈孟宜(譯)( 2001 ) 。M.J. Xavier著。策略性行銷。台北:弘智文化。
    汪麗清(2004)。特殊教育學校策略性行銷之探討-以台北市文山特殊教育學校為例。國立台北大學公共行政暨政策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林天祐(2002)。校務發展策略與SWOT分析。課程與教學通訊,11,4-11。
    林水順、莊英慎(2000)。技職學院行銷作為與特性認知分析-以國立勤益技術學院為例。中華管理學報,1(1),33-54。
    林孟彥(2002)。企業管理(行銷管理)思考在教育上的應用。現代教育論壇,9,271-274。
    林建志(2002)。高雄市國民中學學校教育人員對學校行銷策略認知及其運作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林海清(2003)。變動社會的教育政策行銷。台灣教育,620,42-47。
    林逢祺(2002)。市場化:高等教育的危機或轉機。今日教育,67,121-127。
    林新發(1999)。教育與學校行政研究-原理與運用。台北:師大書苑。
    邱玉淳(2005)。雙語學校外部行銷策略管理之研究─以台中地區為例。國立台南大學教育經營與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市。
    邱惠玲、蔡惠華(2007)。人口結構變遷概況。主計月刊, 617, 6-13。
    邱湘棻(2004)。台北市公私立小學學校行銷策略之研究。淡江大學教育政策與領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邱慧俐(2004)。雲林縣國民中學學校行銷策略認知與現況之調查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市。
    洪文政(2005)。學校行銷策略運用於偏遠地區國民中學招生之探討。國立東華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
    洪順慶(2003)。從心行銷:從滿意到愛慕的服務祕訣。台北:天下。
    洪順慶、翁景民、黃深動、黃俊英與劉宗其(1996)。行銷管理。台北:空大。
    洪慧芳(譯)(2004)。Sultan Kermally著。大師解讀行銷-Gurus on marketing。台北:天下。(原著出版年2003,第一版)。
    紀紈紳(2001)。感覺真好─教育的行銷藝術。蒙特梭利雙月刊,36,26-30。
    苗如茵(2000)。成人高等教育行銷策略之研究:以碩士在職進修專班為例。國立中正大學成人及繼續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
    范雅雲(2005)。新竹地區幼稚園學校行銷策略認知與運作之研究。國立新竹教育大學職業繼續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
    宮文卿(2004)。國民小學行銷管理之研究-以臺北市某國民小學為例。台北市立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張明正、李美慧(2001)。台灣地區人口轉型後之生育趨勢與展望。人口學刊,23,93-112。
    張信務(2004)。學校與社區公共關係的建構。北縣教育,47,98-100。
    張茂源(2004)。淺析國民小學的自我行銷。研習資訊,21(6),85-89。
    張瑛真(2003)。學校行銷策略在國民小學之應用─一所台中市國民小學之個案分析。碩士論文,國立臺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
    張慶勳(1996)。學校組織行為。台北:五南。
    許尼爾(譯)(2003)。平島廉久著。行銷教室-未來商品開發與銷售競爭的致勝策略。台北:尼羅河書房。(原著出版年2001:初版。)
    許長田(1999)。行銷學-競爭、策略、個案。台北:揚智。
    許詩旺(2001)。國民小學教育人員對行銷策略認知及其運作之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市。
    許詩旺(2005)。教育行銷策略應用之探討。現代教育論壇,12,111-118。
    陳文源(2008)。國民小學學校風險管理與學校經營相關之研究。國立暨南大學教育政策與行政學系,南投縣。
    陳信智(2004)。行銷理論應用於學校經營之探究。國立台東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東市。
    郭喜謀(2004)。國民小學學校行銷策略及其影響因素之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教育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市。
    陳瑞相(2003)。桃園縣公立國民小學教育人員對學校行銷策略認知及運作之研究。國立台北教育大學教育政策與管理研究所,未出版,台北。
    陳義明(2005)。學校經營管理與領導。台北:心理。
    陳瑩娟(2004)。我國技專校院行銷策略對學生選校影響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商業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市。
    陳靜音(1999)。由親師溝通談教育行銷。師友月刊,384,21-24。
    傅美蓉(2005)。高雄縣國民中學家長對學校行銷策略之認知與學校滿意度之研究。國立台東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東市。
    彭文賢(1992)。我國行政的生態與行為--行政生態學。台北:三民書局。
    彭曉瑩(2000)。師範校院教育行銷現況、困境及發展策略之研究。國立台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市。
    彭曉瑩(2002)教育行銷之理論與實務。人文及社會學科教學通訊,13(3),108-118。
    曾素秋(2006)。從教育選擇權談顧客本位之教育。師友月刊,466,38-40。
    湯堯(2001)。學校經營管理策略。台北:五南。
    游進年(2000)。小班教學與多元評量。 人文及社會學科教學通訊,11(4),53-63。
    游進年、馮清皇(2004)。學校需要行銷嗎?-淺談教師在學校推展公共關係的角色。北縣教育,47,43-47。
    黃文煜(2004)。智慧、巧思 再現校園風華。北縣教育,47,90-93。
    黃俊英(1997)。行銷學。台北:華泰文化。
    黃俊英(2003)。行銷學的世界。台北:天下遠見。
    黃建忠(2004)。家長教育選擇權的理念與省思。學校行政,31,257-265。
    黃瑞琴(2004)。質的教育研究方法。台北:心理。
    黃義良(2002)。學校推動形象管理與關係行銷的具體作法。國教新知,48(4),71-79。
    黃義良(2003)。國民中小學學校行銷指標與行銷運作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博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黃義良(2005)。國中小學校行銷指標與行銷運作之研究。師大學報,50(2),139 -155。
    黃義良、謝水乾、許詩旺(2004a)。國民小學校長對學校行銷策略認知及其實際運作情形之研究。國教新知,50(3),56-64。
    馮嘉玉(2004)。學校與公眾的關係~淺談教育行銷。北縣教育,47,101-103。
    黃種世(2002)。高雄市高中職學校行銷現況及可行策略調查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黃曉芬(2003)。學校行銷策略之研究--以三所私立國小為例。國立台東師範學院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東市。
    黃營杉(1990)。企業政策。台北:空大。
    楊孟麗、謝水南(譯)(2003)。J. R. Fraenkel, & N. E. Wallen著。教育研究法:研究設計實務。台北:麥格羅希爾。(原著出版年2000:初版。)
    楊蓉昌(1990)。企業管理。台北:五南。
    葉重新(2004)。教育研究法。台北:心理。
    葉連祺(2004)。中小學學校願景發展之分析。教育政策論壇, 7(2),167-204。
    葉連祺、林淑萍(2004)。SWOT分析在國內中小學行政決策應用之檢討及改進。學校行政,29,17-37。
    蓋哲生(2002)。教育經營與管理。台北:師大書苑。
    劉和然(2005)。學校領導與教育行銷。現代教育論壇,12,19-24。
    劉善珠(2005)。私立高職學校行銷策略之研究-以A學校為例。中華大學科技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
    歐志華(2004)。從後現代教育再概念化觀點談教育行銷 。北縣教育,47,61-64。
    蔡幸枝(2003)。高級職業學校行銷策略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工業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市。
    蔡俊傑(2004)。服務決定教師優勢。師友月刊,449,43-46。
    蔡姿娟(2003)。學校選擇權在教育市場化下對義務教育的衝擊。教育資料與研究,52,55-61。
    蔡培村(1998)。學校經營與管理。高雄:麗文。
    蔡培村(1998)。學校經營與管理。高雄:麗文。
    蔡培村、武文英(2004)。領導學:理論、實務與研究。高雄:麗文。
    蔡進雄(2001)。學校行政領導。台北:師大書苑。
    蔡進雄(2005a)。教育政策行銷之探討。人文及社會學科教學通訊,15(6),106-117。
    蔡進雄(2005b)。學校領導理論研究。台北:師大書苑。
    鄭同僚(2000)。如何才是符應顧客需求的教育行政。載於鄭同僚、詹志禹、楊順南(合著),探索教育(頁191-205)。台北市:台灣書店。
    鄭宏財(2001)。從非營利組織的行銷觀點談學校公共關係的建立。人文及社會學科教學通訊,12(1),127-142。
    鄭秀霞(2004)。國中推展學校行銷策略之行動研究。國立中正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市。
    鄭崇趁(2002)。校務評鑑與知識管理。教師天地,117,21-25。
    蕭富峰(1997)。內部行銷。台北:天下文化。
    薛承泰(2003)。台灣近五十年的人口變遷與教育發展--兼論教改的盲點。2003年11月13-14日文發表於台大75週年校慶【提升高等教育競爭力:二十一世紀大學教育的發展國際學術研討會】。
    鍾娟兒(1989)。教育行銷與學校形象。商業職業教育季刊,35,26-30。
    蘇文欽(2007)。都會區國民小學學校行銷策略之個案研究。私立輔仁大學教育政策領導學系,台北縣。
    龔平邦(1990)。現代管理學。台北:三民。
    彭曉瑩(2002)教育行銷之理論與實務。人文及社會學科教學通訊,13(3),108-118。


    二、外文部分
    Bales, R. F. (1950). Interaction process analysis: A method for the study of small group. MA: Addison-Wesley.
    Blake,R.R.,& Mouton,J.S.(1964). Managing intergroup conflict in industry.Houston:Gulf Publishing Co.
    Kotler, P. (1982). Marketing for nonprofit organizations (2nded.). Englewood Cliffs, New York: Prentice-Hall, Taipei : Grand Book.
    Kotler, P. (1984). Marketing management: Analysis, planning, implementating. Englewood Cliffs, NJ : Prentice-Hall.
    Kotler, P., & Andreasen, A. R. (1987). Srategic marketing for non-profit organization. Englewood Cliffs, NJ : Prentice-Hall.
    Kotler, P., & Fox, K. F. A. (1995). Strategic marketing for educational institution (2nded). Englewood Cliffs, NJ : Prentice-Hall.
    Kotler, P., & Levy, S. J. (1969). Broadening the concept of marketing. Journal of Marketing, 33(1), 10-15.
    Kotler, P. (2003). Marketing Management(11rd ed.). Upper Saddle River, NJ: Prentice-Hall.
    Stufflebeam, D.L., & Shinkfield, A.J.(1985). Systematic evaluation: A self-instruction guide to theory and practice. Boston: Kluwer-Nijhoff.
    Yukl, G. A. (2002). Leadership in organizations (5thed.). Upper Saddle River, NJ: Prentice Hall.

    無法下載圖示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內網路)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外網路)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