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黃書雯 Huang, Su-Wen |
---|---|
論文名稱: |
探究學習運用在生活課程之行動研究 An Action Research on Applying Inquiry Learning to Life Curriculum |
指導教授: |
詹惠雪
Chan, Hui-Hsueh |
口試委員: |
張美玉
Chang, Mei-Yu 陳美如 Chen, Mei-Ju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竹師教育學院 - 課程與教學碩士在職專班 Department of Education and Learning Technology |
論文出版年: | 2020 |
畢業學年度: | 108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215 |
中文關鍵詞: | 探究學習 、生活課程 、行動研究 |
外文關鍵詞: | inquiry learning, life curriculum, action research |
相關次數: | 點閱:3 下載:0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旨在探討探究學習在低年級生活課程實施之行動歷程,以及分析課程實施後,對提升國小低年級學生探究能力、合作能力與自主學習能力的影響,並探究教師在經歷行動研究的歷程後所獲得的省思與專業成長。研究者設計了兩個主題式的探究學習課程,並在生活課程中實施,於108年4月至6月在奇奇國小進行教學,歷經3個月的教學歷程,蒐集教室觀察、訪談、文件資料、省思札記、學生素養表現評量表等質性資料,進行綜合分析,最後歸納本研究主要發現與結論如下:
壹、探究學習融入生活課程的設計與實施方面
一、探究學習課程主題的選擇以科學探究為主軸,透過學習活動的發展自然融入社會議題探究與美感素養的培養
二、「邀請─預測─實作─討論─應用」探究學習五步驟的實施歷程,能有效引導低年級學生在生活中進行探究學習
三、探究學習的實施以學生為主體,透過教學歷程的修正調整,逐步引導學生自主探究
四、低年級的探究學習活動需由教師引導逐步開放到學生自主探究,讓學生掌握學習的主動權
貳、探究學習融入生活課程的學生學習表現情形方面
一、探究學習融入生活課程實施可提升學生探究能力、合作能力與自主學習能力
二、探究學習融入生活課程使特殊氣質學生的學習能力有明顯進步
三、學生能產生主動學習的動機,並樂在其中
參、探究學習課程的省思與研究者的成長方面
探究學習融入生活課程主題教學的實施,能提升研究者課程設計的專業知能,嘗試讓學生運用探究五步驟學習,及以多元評量的方式改變了對學生學習成就的定義,並讓學生主導學習,成為學生學習的陪伴者。
最後,研究者依據研究結果提出建議,以為日後教學者、學校行政及未來研究者之參考。
This study aims to investigate the action development of applying inquiry learning to lower-grade life curriculum and analyze the students’ improvement on inquiry competence, cooperation competence and self-directed learning competence after the courses were carried out. The study also explores the reflection and professional growth teachers gained through experiencing the progress of action development. The researcher designed two thematic inquiry learning courses which ran in the life curriculum in Chi-Chi Primary school from April to June, 2019. After teaching for three months, the researcher collected and analyzed qualitative data, including classroom observations, interviews, teaching documents, reflections, students’ competence performance scales, etc. The major findings of this study were as follows:
1. The course design and implementation of applying inquiry learning to life curriculum
(a) The teaching topics of inquiry learning are based on scientific inquiry. Through the development of learning activities, the courses naturally integrate with social issues and aesthetic competences.
(b) The five-step implementation process, “Invitation, Prediction, Practice, Discussion and Application”, can effectively instruct lower-grade students to conduct inquiry learning in life.
(c) The inquiry learning courses are student-centered. Teachers gradually guide students into self-inquiry status by revising and adjusting teaching progress.
(d) To let the students act on learning initiatives, inquiry learning activities in lower grades need to be gradually allowed from teachers’ guidance to students’ self-inquiry.
2. The students’ learning performance of applying inquiry learning to life curriculum
(a) Integrating inquiry learning into life curriculum can improve students’ inquiry competence, cooperation competence and self-directed learning competence.
(b) Integrating inquiry learning into life curriculum makes obvious progression of learning ability on students with special temperament.
(c) Students can generate the motivation of learning initiatives and totally enjoy the process.
3. The course reflection on inquiry learning and the growth of researcher
The implementation of integrating inquiry learning into life curriculum can enhance the researchers’ professional competence in curriculum design. Teachers allow students to apply the five-step process to learning, change the concept of learning achievement by undertaking multiple assessment, let students lead the learning and become a companion to students.
According to these findings, some suggestions for teachers, school administration and further studies were put forward in this dissertation.
壹、 中文部分
王美芬、熊召弟(1995)。國民小學自然科教材教法。台北:心理。
王美芬、熊召弟(2005)。國小階段自然與生活科技教材教法。台北:心理。
王真麗(2005)。生活課程:理論與實務。台北:高等教育。
石素錦、陳瑞慧(1999)。從認知心理與社會互動談兒童語言發展--從皮亞傑與維高斯基理論談兒童英語學習。課程與教學季刊,2(3),1-22。
全國法規資料庫(2001)。國民小學及國民中學成績評量準則。台北:法務部。
何薇玲(2016)。幼兒發展與輔導。臺北市:高點。
李松濤、林煥祥、洪振方(2010)。探究式教學對學童科學論證能力影響之探究。科學教育學刊,18(3),177-203。
李長燦、洪文東(2010)。探究式自然科學活動之行動研究-以真真幼兒園大班爲例。幼兒保育學刊,8,59-75。
李崇坤、歐慧敏(2000)。統整課程理念與實務。台北:心理。
李駱遜(2005)。「生活課程」的教與學:以國小一年級遊戲教學為例。國教學報,17,101-126。
李駱遜(2006)。以遊戲為「生活課程」教學途徑之研究。國教學報,18,125-159。
李駱遜、劉欣宜(2015)。第一學習階段綜合活動併入生活課程歷程之研究。教育研究月刊,252,63-79。
吳明隆(2001)。教育行動研究導論 : 理論與實務。臺北:五南。
吳秀娟、潘裕豐(2007)。主題統整教學對國小學童創造力、問題解決能力及學業成就的影響之研究。資優教育研究,7(2),71-101。
吳美麗(2011)。探討以北海岸生物多樣性為主題進行體驗學習活動之教學及其成效。國教新知,58(2),2-13。
吳璧純(2008)。找回統整的生活課程:九年一貫生活課程研修及97生活課綱的特色。教育研究月刊,175,22-34。
吳壁純(2009)。注重並增進學童心理歷程能力的生活課程多元評量。教育研究與發展期刊,5(4),129-158。
吳璧純(2013)。從三種評量類型看多元評量的意義。新北市教育季刊,8,20-24。
吳璧純、鄭淑惠、陳春秀(2017)。以學生學習為主軸的生活課程素養導向教學。教育研究月刊,275,50-63。
吳璧純(2017)。耕耘一畝兒童學習的沃土──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之生活課程特色。國家教育研究院教育脈動電子期刊,10。取自https://pulse.naer.edu.tw/Home/PrintPdf/871eb84d-8b07-4ca2-8dd3-5bfe7b5d2363
吳璧純(2018)。學生自主學習,老師「做什麼」?國家教育研究院教育脈動電子期刊,15。取自https://pulse.naer.edu.tw/Home/PrintPdf/d8a3c858-52cf-46ad-9fdb-7c3b6ce40bb8
沈冠名(2012)。國小五年級對話取向探究教學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數理教育研究所,屏東縣。
林生傳(2003)。教育研究法:全方位的統整與分析。台北:心理。
林永盛(2010)。國小自然科教師實施5E探究教學對四年級學童科學過程技能影響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嘉義市。
林艾蓓(2008)。以趣味科學融入教學探究國小一年級「空氣」概念之概念學習(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自然科學教育學系碩士班,台北市。
林國棟(2004)。生活課程的教學實施。教師之友,45(2),76–81。
林佩璇(2007)。台灣教學行動研究運動-走入鴻流,走出泥淖,邁向新視野。課程與教學,10(2),35-52。
林寶山(1989)。教學原理。臺北市:五南。
林寶山(2003)。實用教學原理。台北: 心理。
周之蔚(2013)。應用探究教學法於社會學習領域對國小學童學習成效之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北教育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台北市。
洪振方(2003)。探究式教學的歷史回顧與創造性探究模式之初探。高雄師大學報,15,641-662。
洪詠善、林佳慧、楊惠娥(2018)。十二年國教課綱自主學習之實踐探究。國家教育研究院教育脈動電子期刊,15。取自https://pulse.naer.edu.tw/Home/PrintPdf/543153f1-6e99-4728-bd1b-4bc9376aed89
段曉林、李成康、黃啓淵(1993)。探究國中生參與化學專題研習活動中的表現-個案研究。科學教育,4,53-82。
秦葆琦等主編(2011)。生活課程教學案例:看見兒童的生活能力。台北:國家教育研究院。
秦葆琦等主編(2013)。生活課程有效教學與多元評量教學之實踐方案。台北:國家教育研究院。
秦葆琦(2018)。生活課程的精神與特色。中小學師資課程與教學評量電子報,13。取自http://newsletter.edu.tw/2018/07/10/生活課程的精神與特色
教育部(2014) 。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總綱。臺北:教育部。
教育部(2016) 。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國民小學生活課程。臺北:教育部。
教育部(2018)。十二年國教生活課程課程手冊。臺北:教育部。
陳文典(2004)。主題式教學活動設計。線上檢索日期107年11月5日。取自https://phy.ntnu.edu.tw/~wdchen/pdf/book2/02.pdf
陳正乾(1996)。發展與學習之間的關係--皮亞傑與維高斯基的對話。幼教天地,15,185-203。
陳美如(2018)。科學玩具融入國中自然領域主題探究課程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清華大學教育與學習科技學系碩士班,新竹市。
陳慧蓉(2015)。掌握知識的致勝關鍵—以探究學習培養思辨能力。國民教育期刊,55(1),53-60。
陳毓凱、洪振方(2007)。兩種探究取向教學模式之分析與比較。科學教育月刊,305,4-19。
張明彥(2018)。幼兒園進行引導式科學探究教學之行動研究-以幼兒浮沉概念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大學科普傳播學系數理教育碩士班,屏東縣。
張清濱(2000)。探究教學法。師友月刊,395,45-59。
張德銳、丁一顧(2009)。教學行動研究及其對中學教師專業成長態度影響之研究。課程與教學,12(1),157-181。
張玉山、張雅富、陳冠吟(2016)。Kolb經驗學習理論於國中機器人活動之教學應用。科技與人力教育季刊,2(4),1-16。
莊敏雄(2003)。學生也可以是哈利波特-從主題探究學習中啟發學生的創造力。師友月刊,432,22-25。
許雯雀(2016)。探討融入科學溝通策略的探究教學對國小六年級學童科學解釋能力之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大學科普傳播學系數理教育碩士班,屏東縣。
國小生活課程評量標準(無日期)取自SBASA十二年國教課綱國民中小學素養導向標準本位評量計畫網站https://www.sbasa.ntnu.edu.tw/SBASA/Subject_E/SubjectLiving_3.aspx
游家政(2000)。學校課程的統整及其教學。課程與教學,3(1),19-37。
游雪雲(2012)。iPod科學探究教學對國小五年級學生科學本質觀影響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數理教育研究所,屏東縣。
黃英梅(2010)。提升國小一年級探究能力之行動研究~以生活課程教學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明道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彰化縣。
黃茂在(2007)。「生活課程」理想與實踐的落差。研習資訊,24(4),95-102。
黃茂在、吳敏而(2017)。科學素養與探究教學。小語匯,47,11-19。
黃茂在、吳敏而(2016)。探索十二年國教自然科學教科書的設計原則──以「熱傳播」單元為例。教科書研究,9(2),69-100。
黃茂在、陳文典(2004)。問題解決的能力。線上檢索日期107年7月24日。取自http://www.sec.ntnu.edu.tw/Monthly/93(266-275)/273/05.pdf
黃武雄(2013)。學校在窗外。台北。左岸。
黃慶楠(2014)。iPod探究教學對國小六年級學生「電磁作用」單元學習成效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北教育大學自然科學教育學系,台北市。
黃嬿樺(2009)。科學玩具遊戲教學對國小三年級學童「空氣」單元學習影響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自然科學教育學系碩士班,台北市。
單文經、侯秋玲(2008)。探究取向課程的教與學。教育研究與發展期刊,4(2),63-84。
楊秀停、王國華(2007)。實施引導式探究教學對於國小學童學習成效之影響。科學教育學刊,15(4),439-459。
楊麗仙(2013)。幼兒園教師實施科學探究教學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樹德科技大學兒童與家庭服務系,高雄市。
黃鴻博/主編(2011)。自然與生活科技教材教法。台北:五南。
歐慧敏(2004)。運用多元智能的課程與教學:以生活課程為例。台北:心理。
蔡美華譯(2008)。行動研究法 : 教師研究者的指引。(原作者米爾斯Geoffrey E. Mills)。臺北:學富文化。
蔡清田(2000)。教育行動研究。台北:五南。
蔡宜蓁(2011)。生活課程發展之行動研究-以歷程模式和生活能力為主軸(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人資處課程與教學碩士班,新竹市。
鄭淑慧、陳春秀(2017) 。與十二年國教課綱的邂逅—一位生活課程現場教師的呢喃。教育脈動,10。取自https://pulse.naer.edu.tw/Home/Content/8851fe96-f0b6-4a76-ad3a-a260f80e68e4?insId=d815dc78-af80-4931-bcac-bebb539cfe9c
劉光瑩(2018)。學習力決定未來!測驗你是哪種學習者?天下雜誌,660。取自https://www.cw.com.tw/article/article.action?id=5092750
劉真秀(2009)。遊戲型態教學應用於國小二年級生活課程之研究-以磁鐵及聲音單元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自然科學系碩士班,台北市。
賴怡珮(2015)引導式探究教學模組應用在國小四年級社會學習領域教學之成效(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北教育大學社會與區域發展學系,台北市。
賴慶三等(2017)。國小自然科學創新教材。臺北:臺北教育大學。
鍾建坪(2010)。引導式建模探究教學架構初探。科學教育月刊,328,2-18。
謝嘉文(2011)。探究取向教學對國小二年級學童問題解決能力與對科學的態度之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原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桃園市。
環保小實驗-空氣汙染實驗(無日期)。取自東吳大學微生物學習網頁http://microbiology.scu.edu.tw/MIB/environ/expt/air2.htm
顏弘志(2004)。從建構主義看探究教學。科學教育研究與發展季刊,36,1-14。
NTCU-科學遊戲實驗室(無日期)。取自台中教育大學科學教育與應用學系網頁http://scigame.ntcu.edu.tw
貳、 英文部分
Anderson, R. D. (2002). Reforming scienceteaching: What research says about inquiry.Journal of Science Teacher Education,13(1), 1-12.
National Research Council (1996). National science education standards. Washington, D. C.: National Academy Press
Martin-Hansen, L. (2002). Defining Inquiry: Exploring the Many Types of Inquiry in the Science Classroom. Science Teacher,69(2),34-37.
United Nations(2016).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 Report 2016.New York. Retrieved from https://unstats.un.org/sdgs/report/2016/The%20Sustainable%20Development%20Goals%20Report%202016.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