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本研究主要根據詩僧見心來復傳世的《澹游集》二卷、《蒲菴集》六卷等詩文集,藉由四章的敘述,試圖勾勒出元明易代鼎革的時代背景下,一位禪宗出身的詩僧如何展開求學之途;藉詩才與重興寺院,以提高名聲、擴展人脈,終于明初晉身名僧之列,並任僧官體系中的重要成員,最終死於獄案的曲折生命歷程。藉由論證這段個人與時代背景脈絡緊緊聯繫的生命軌跡,與僧俗之間廣義的「朋友」關係的開展,反映了元明之際儒釋關係的一些側面。
本研究顯示:其一,見心來復在出世之後,曾經於元末亂時隱逸、元明易代,及至明初,逐漸步向入世經歷的來復,在元時漸次以本身之詩才與詩文唱酬,建立了廣闊、橫跨多元族群,包括蒙古、色目、漢人,擴及日本的人際網絡;其二,明初後,來復試圖調和禪教,亦不斷嘗試在儒釋之間尋求平和共處的中道;其三,見心來復之死與胡惟庸案確有關連,惟卒年與往昔認知有誤。作為詩僧,來復的詩才與名聲,為其建立人際網絡的基礎;此基礎則成為僧途的重要起點,也構成其得以發聲的重要憑藉。易代鼎革之際,僧人較無士人所面臨的難處,不需面臨「忠君」與否的壓力。來復作為名僧,進至榮任僧官後,「忠君」卻成為要件,且僧侶亦仍無可避免成為政教關係嚴化下的棋子與犧牲品。詩僧見心來復生命的歷程與終局,即為此時代脈絡下一鮮明的著例。
徵引書目
(一) 古典文獻
《續修四庫全書總目提要》(濟南:齊魯書社,1996,冊24)。
丁鶴年,《丁鶴年集》(叢書集成簡編,冊71)。
孔齊,《至正直記》(粵雅堂叢書)。
王杰(編),《欽定石渠寶笈續編》(續修四庫,冊1069-74)。
王家傑(修),周文鳳、李庚(纂),《豐城縣志》同治十二年(1873)中國方志叢書;華中地方;950。
田汝成,《西湖遊覽志餘》(台北:世界書局,1963)。
伊藤松,《鄰交徵書》,東京:國書刊行會,1975。
危素,《危太樸集》(元人文集珍本叢刊,冊7)。
朱元璋,《明太祖御製文集》(洪武御制全書點校本),合肥:黃山書社,1995。
朱右,《白雲稿》(四庫明人文集叢刊)。
朱鼎玲等(編),《會稽縣志》(天一閣藏明代方志選刊,冊28)。
朱椿,《獻園睿製集》(景印日本內閣大庫明成化二年〔1466〕序刊本)。
朱彝尊,《明詩綜》,二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
───,《靜志居詩話》,二冊,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6。
余繼登,《典故紀聞》(中華書局點校本)。
宋奎光,《徑山志》(四庫存目史部,冊243)。
宋濂,《元史》(中華書局點校本)。
───,《宋文憲公護法錄》(和刻近世漢籍叢刊,思想四編第四冊)。
───,《宋濂全集》(浙江古籍點校本)。
李蓑,《元藝圃集》(四庫全書,冊1382)。
李鄴嗣,《甬上高僧詩》(四明叢書)。
沈約,《宋書》(中華書局點校本)。
貝瓊,《清江貝先生文集》(四部叢刊)。
周伯琦,《近光集》(四庫全書,冊1214)。
胡應麟,《詩藪》(續修四庫,冊1696)。
范淶(修),《萬曆新修南昌府志》萬曆十六年(1588)日本藏中國罕見地方志叢刊27。
郎瑛,《七修類稿》,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點校本,2001。
夏燮,《明通鑑》,六冊(台北:世界書局新校本,1962)。
孫治(撰)、徐增重(編),《武林靈隱寺志》(中國佛寺志叢刊),台北:明文書局,1981。
徐一夔,《始豐稿》(四庫全書,冊1229)。
烏斯道,《春草齋集》(四明叢書)。
貢師泰,《玩齋集》(四庫全書本,冊1215)。
高啟,《高青丘集》(上海古籍點校本)。
張廷玉等,《明史》(中華書局點校本)。
張寧,《方州張先生文集》(弘治四年〔1491〕海昌許清編刊本)。
張翥,《蛻庵集》(四庫全書,冊1215)。
───,《蛻菴詞》(叢書集成簡編) 。
陳田,《明詩紀事》(明代傳記叢刊)。
陳邦瞻,《元史紀事本末》,台北,三民書局,1989。
陳衍,《元詩紀事》(歷代詩史長編,台北:鼎文書局,1971)。
陳蘭森等(修),謝啟昆等(纂),《南昌府志》乾隆五十四年(1789)中國方志叢書;華中地方;811
陶宗儀,《南村輟耕錄》(中華書局點校本)。
───,《書史會要》,上海:上海書局,1984。
揭傒斯,《揭傒斯全集》(上海古籍點校本)。
黃瑜,《雙槐歲鈔》(中華書局點校本)。
黃溍,《金華黃先生文集》(四部叢刊)。
黃彰健(校勘),《明太祖實錄》,第一冊,京都:中文出版社,1984。
楊士奇,《東里文集》(四庫全書,冊1238-9)。
楊維禎,《西湖竹枝詞》(中國風土志叢刊,冊51)。
───,《東維子文集》(四部叢刊)。
楊璿,《楊宜閒文集》(明弘治元年〔1488〕無錫楊氏家刊本)。
葛寅亮,《金陵梵剎志》(四庫存目史部,冊243-4)。
虞集,《道園學古錄》(四部叢刊)。
───,《鳴鶴餘音》(叢書集成簡編,冊696-699)。
趙翼,《廿二史劄記校證》(中華書局點校本)。
劉仁本,《羽庭集》(四庫全書,冊1216)。
劉崧,《槎翁文集》(四庫存目集部,冊24)。
───,《劉槎翁詩選》(四庫全書,冊1227)(北京圖書館藏古籍珍本叢刊,冊99)。
歐陽玄,《圭齋文集》(四部叢刊)。
談遷,《國榷》,六冊,北京:中華書局,2005。
鄭元祐,《僑吳集》(北京圖書館藏古籍珍本叢刊,冊95)。
錢熙彥(編),《元詩選補遺》,北京:中華書局,2002。
錢穀,《吳都文粹續集》(四庫全書,冊1385-1386)。
錢謙益,《列朝詩集小傳》(明代傳記叢刊,冊11)。
───,《錢牧齋全集》,(八冊,上海古籍出版社點校本)。
戴良,《九靈山房集》(四部叢刊)。
嚴羽,《滄浪詩話校釋》,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5。
蘇伯衡,《蘇平仲集》(四部叢刊初編)。
釋大訢,《蒲室集》(和刻近世漢籍叢刊,思想四編)。
釋幻輪,《釋氏稽古略續集》(卍續藏經,冊133)。
釋文琇,《增集續傳燈錄》(卍續藏經,冊134)。
釋方澤,《冬谿外集》(禪門逸書初編,冊7)。
釋如惺,《大明高僧傳》(卍續藏經,冊134)。
釋克新,《澹居稿》(北京圖書館古籍珍本叢刊,冊99)。
釋妙聲,《東臯錄》(禪門逸書初編,冊7)。
釋來復,《蒲庵集》(禪門逸書初編,冊7)。
釋來復輯,《澹游集》(續修四庫,冊1622)。
釋宗泐,《全室外集》(禪門逸書初編,冊7)。
釋明河,《補續高僧傳》(卍續藏經,冊134)。
釋紀蔭,《宗統編年》(卍續藏經,冊147)。
釋師蠻,《本朝高僧傳》(大日本佛教全書,冊102-3,東京:名著普及會,1989)。
───,《延寶傳燈錄》(大日本佛教全書,冊108-9,東京:名著普及會,1989)
釋祖心,《冥樞會要》(美國哈佛大學哈佛燕京圖書館藏中文善本彙刊,冊33)
釋通容,《五燈嚴統》(卍續藏經,冊139)。
釋通問,《續燈傳稿》(卍續藏經,冊145)。
釋普濟,《五燈會元》(台北:文津出版社,1991)。
釋袾宏,《皇明名僧輯略》(卍續藏經,冊144)。
顧炎武,《原抄本日知錄》(台南:平平出版社,1974)。
¬顧嗣立、席世臣(編),《元詩選癸集》,二冊,北京:中華書局,2001。
顧瑛,《玉山名勝集》(四庫全書,冊1369)。
───,《玉山璞稿》(四庫全書,冊1220)。
───,《草堂雅集》(四庫全書,冊1369)。
(二) 現代文獻
丁國範,〈元代的白雲宗〉,《元史論叢》4,1992,頁173-183。
───,〈關于大龍翔集慶寺的地址問題〉,收入南京大學元史研究室編,《內陸亞洲歷史文化研究》,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6,頁342-353。
丁崑健,〈從仕宦途徑看元代的遊士之風〉,收入蕭啟慶主編,《蒙元的歷史與文化》下冊,台北:學生書局,2001,頁535-554。
三浦秀一,〈元末の宋濂と儒道仏三教思想〉,《東洋古典學研究》通號6(1998),頁49-81。
么書儀,《元代文人心態》,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1993。
大藪正哉,《元代ソ法制シ宗教》,東京:秀英出版,1983。
川瀨一馬,《五山版の研究》,東京:The Antiquarian Booksellers Association of Japan, 1970.
井手誠之輔,〈万歲寺の以亨得謙像)〉,《佛教藝術》166(1986),頁50-64。
───,〈万歲寺の見心來復像)〉,《美術史》35.1(1986),頁42-56。
───,〈研究資料:見心來復編『澹游集』編目一覽(附、見心來復略年譜)〉,《美術研究》373(2000),頁209-227。
───,〈頂相における像主ソ表象──見心來復像の場合〉,《佛教藝術》282(2005),頁13-33。
木宮泰彥(著),陳捷(譯),《中日交通史》,台北,三人行出版社,1974。
王忠閣,《元末吳中詩派論考》,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1998。
王劍英,《明中都》,北京:中華書局,1992。
王德毅等編,《元人傳記資料索引》,六冊,台北:新文豐出版,1994。
冉雲華,〈日本五山版對中國書籍的保存與評價〉,收入氏著《中國佛教文化研究論集》,台北:東初出版社,1990,頁210-220。
申万里,〈元代游學初探〉,《中國史研究》2(2006),頁119-130。
任宜敏,《中國佛教史:元代》,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吉川幸次郎(著),鄭清茂(譯),《元明詩概說》,台北:幼獅,1986。
寺地遵,〈方国珍政権の性格:宋元期台州黄巌県事情素描第三篇〉,《史學研究》223(1999),頁22-41。
朱鴻,〈明太祖與僧道──兼論太祖的宗教態度〉,《師大歷史學報》18(1990),頁63-75。
江燦騰,〈道衍禪師的生平與思想〉,收入氏著《人間淨土的追尋──中國近世佛教思想研究》,台北:稻鄉出版社,1989,頁3-56。
余英時,《宋明理學與政治文化》,台北:允晨文化,2004。
吳晗,〈胡惟庸黨案考〉,《吳晗史論集》(北京:光明日報出版社,1987),頁173-211。
───,《朱元璋傳》,台北:里仁出版社,1997。
李家豪,《沒落或再生:論元代四明地區的士人與家族》,台北:國立台灣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98。
沈衛榮,〈神通、妖術與賊髡:論元代文筆下的番僧形象〉,《漢學研究》21:2(2003),頁219-248。
汪栢年,《元明之際江南的隱逸士人》,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98。
周清澍,《元人文集版本目錄》,《南京大學學報叢刊》,1983。
───,《日本所藏元人詩文集珍本》,《東洋文庫書報》23〔1991〕。
忽滑谷快天(著),郭敏俊(譯),《禪學思想史》第五冊,台北:大千出版社,2003。
林麗月,〈讀《海桑集》──論元明之際陳謨(1305-1400)的出處及其後世評價〉,收入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系編,《世變、群體與個人──第一屆全國歷史學學術討論會論文集》,台北:台大歷史系,1996,頁149-166。
竺沙雅章,《宋元佛教文化史研究》,東京:汲古書院,2000。
長谷部幽蹊,《明清佛教教團史研究》,東京:同朋舍,1993。
唐惠美,《元明之際士人出處之研究:以宋濂為例》,新竹:國立清華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
孫克寬,〈元代的一個文學道士──張雨〉,《寒原道論》(台北:聯經,1981),頁285-311。
───,〈元代南儒與南道〉,《寒原道論》(台北:聯經,1981),頁167-253。
───,〈元虞集與南方道教〉,《寒原道論》(台北:聯經,1981),頁255-283。
徐永明,《元代至明初婺州作家群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5。
荒木見悟,〈思想家としての宋濂〉,收入氏著,《明代思想研究》,東京:創文社,1978,頁1-22。
袁冀,〈元代玄教道侶交遊唱和考〉,《中華文化復興月刊》,6:11(1973),頁33-40。
崔瑞德(Denis Twitchett)、牟復禮編,《劍橋中國明代史》下冊,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6。
張德信、毛佩琦(編),《洪武御制全書》,合肥:黃山書社,1995。
許守泯,〈元代江南士人的社會網絡──以金華黃溍為例〉,收入蕭啟慶主編,《蒙元的歷史與文化》下冊(台北:學生書局,2001),頁655-679。
連瑞枝,《錢謙益與明末清初的佛教》,新竹:國立清華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93。
野上俊靜,《元史釋老傳ソ研究》,京都:野上俊靜博士頌壽記念刊行會,1978。
野上俊靜等(著),釋聖嚴(譯),《中國佛教史概說》,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2005。
野口善敬,《元代禅宗史研究》,京都:禪文化研究所,2005。
陳玉女,〈明太祖徵召儒僧與統制僧人的歷史意義〉,《中國佛學》2:1(1999.04),頁39-68。
───,〈明代瑜伽教僧的專職化及其經懺活動〉,《新世紀宗教研究》3:1(2004.09),頁37-88。
陳垣,《元西域人華化考》,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
───,《明季滇黔佛教考(外八種)》,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
陳垣,《釋氏疑年錄》,北京:中華書局,1988。
陳高華,〈十四世紀來中國的日本僧人〉,《文史》18(1984),頁131-149。
───,〈元代佛教與元代社會〉,《元史研究論稿》,北京:中華書局,1991頁362-384。
───,〈元代南方佛教略論〉,《中國社會科學院學術諮詢委員會集刊》2(2005),頁312-325。
───,〈元代詩人迺賢生平事迹考〉,《元史研究新論》(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05),頁262-287。
───,〈朱元璋的佛教政策〉,《陳高華文集》,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5,頁491-505。
陳得芝,〈略論元代的“詩禪三隱”〉,原載《禪學研究》1(1992),收入《蒙元史研究叢稿》(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頁502-523。
陳學霖,〈明太祖文字獄案考疑〉,收入氏著《明代人物與傳記》(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1997),頁1-33。
勞延煊,〈元明之際詩中的評論〉,《陶希聖八秩榮慶論文集》(台北:食貨,1979),頁78-83。
間野潛龍,《明代文化史研究》,京都:同朋舍,1979。
黃仁生,《日本現藏稀見元明文集考證與提要》,長沙:岳麓書社,2004。
───,《楊維禎與元末明初文學思潮》,上海:東方出版中心,2005。
黃敏枝,《宋代佛教社會經濟史論集》,台北:學生書局,1989。
奧崎裕司,〈方国珍ソ乱シ倭寇〉,收入明代史研究會、明代史論叢編集委員會編,《山根教授退休記念明代史論叢》,上冊,東京:汲古書院,1990,頁479-496。
楊啟樵,〈明代諸帝之崇尚方術及其影響〉,收入氏著《明清皇室與方術》(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04),頁1-134。
楊訥,〈龍鳳年間的朱元璋〉,《元史論叢》4(1992),頁196-229。
───,《元代白蓮教研究》,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3。
楊曾文,《宋元禪宗史》,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6。
楊鐮,〈元代文學的終結:最後的大都文壇〉,《文學遺產》,2004:6,頁96-103。
───,《元詩史》,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3。
楊鐮、張頤清,〈元僧詩與僧詩文獻研究〉,《北京工業大學學報》,第3卷1期(2003.03),頁96-103。
廖懿姿,《元末張士誠政權與淮東、浙西社會》,國立清華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
蒙思明,《元代社會制度研究》,香港:龍門書局,1967。
趙園,《明清之際士大夫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
榎本涉,〈元末內乱期ソ日元交通〉,《東洋學報》84.1(2002),頁1-31。
───,〈元僧無夢曇噩シ日本〉,《禪文化研究所紀要》28(2006),頁85-105。
潘桂明,《中國居士佛教史》,兩冊,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0。
鄭樑生,《元明時代東傳日本的文獻──以禪僧為中心》,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84。
蕭啟慶,〈九州之外有斯人:元代多族士人的群體意識〉,《清華學報》新35:1(2005),頁1-35。
───,〈元代多族士人網絡中的師生關係〉,《歷史研究》1(2005),頁119-141。
───,〈元季色目士人的社會網絡:以偰百遼遜青年時代為中心〉,《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74:1(2003),頁65-95。
───,〈元明之際士人的多元政治抉擇──以各族進士為中心〉,《台大歷史學報》32(2003),頁77-138。
───,〈元朝多族士人的雅集〉,《香港中文大學文化研究所學報》新第6期(1997),頁179-203。
───,〈元朝多族士人圈的形成初探〉,收入氏著,《元朝史新探》(台北:允晨文化,1999),頁203-242。
───,〈元朝南人進士分佈與近世區域人才昇沉〉,收入蕭啟慶主編,《蒙元的歷史與文化》下冊,台北:學生書局,2001,頁571-615。
錢穆,〈推尋與會通〉,《學籥》(錢賓四先生全集,冊24,台北:聯經,1997),頁193-211。
───,〈讀明初開國諸臣詩文集〉,《中國學術思想史論叢(六)》(台北:東大,1976),頁77-171。
───,〈讀明初開國諸臣詩文集續篇〉,《中國學術思想史論叢(六)》(台北:東大,1976),頁172-200。
───,《國史大綱》,兩冊,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2001。
龍池清,〈明太祖的佛教政策〉,《中國佛教史編集(六)明清佛教史編》,台北:大乘文化出版社,1977,頁1-16。
檀上寛,〈元末ソ海運シ劉仁本〉,《史窓》58(2001),頁119-130。
───,〈明王朝成立期的軌跡──洪武朝的疑獄事件與京師問題〉,收入《日本中青年學者論中國史.宋元明清卷》,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頁329-268。
───,《明朝專制支配ソ史的研究》,東京:汲古書院,1995。
藍吉富,〈傳燈的人:歷代僧侶的分類考察〉,收入藍吉富、劉增貴(編),《敬天與親人》(台北:聯經,1982),頁94-102。
譚其驤,《中國歷史地圖集.元明時期》第七冊,上海:地圖出版社,1982。
嚴紹璗,《漢籍在日本的流布研究》,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2000。
釋見曄(王秀花),〈明太祖的佛教政策及其因由之探討〉,《東方宗教研究》,新4期,1994,頁67-101。
───,《洪武時期佛教發展之研究:以政策、僧侶、寺院為中心》,嘉義:國立中正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94。
釋聖嚴,《明末佛教研究》,台北:東初出版社,1987。
(三) 英文現代文獻
Brook, Timothy, Praying for Power: Buddhism and the Learning of Gentry Society in Late-Ming China. Cambridge: Harvard-Yenching Institute,1993.中譯本:卜正民(著),張華(譯),《為權力祈禱:佛教與晚明中國士紳社會的形成》,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5。
Ch’en, Kenneth, Buddhism in China: A Historical Survey. Princet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64.
Dardess, John W., “Confucianism, Local Reform, and Centralization in Late Yuan Chekiang, 1342-1359,” in H. Chen & W. T. de Bary eds., Yuan Thought: Chinese thought and religion under the Mongols.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982, pp.327-374.
───, Confucianism and Autocracy: Professional Elites in the Founding of the Ming Dynasty.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83.
Farmer, Edward L., Zhu Yuanzang & Early Ming Legislation: The Reordering of Chinese Society following the Era of Mongol Rule. Leiden: E.J. Brill, 1995.
Franke, Herbert, “Tibetans in Yuan China,” in China under Mongol rule. Brookfield, Vt. :Variorum, 1994, pp.296-328.
Goodrich, L. C.& Fang C.Y eds., Dictionary of Ming Biography, 1368-1644,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976
Hsu, Sung-peng., A Buddhist Leader in Ming China: The Life and Thought of Han-shan Te-ch’ing. University Park: Pennsylvania State University Press, 1979.
Mote, Frederick W., The Poet Kao Chi: 1336-1374. Princeton. N.J: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62.
Yu, Chun-fang, The Renewal of Buddhism in China: Chu-hung and the Late Ming Synthesis.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981.
───, “Chung-feng Ming-pen and Ch’an Buddhism in the Yuan,” in H. Chen & W. T. de Bary eds., Yuan Thought: Chinese thought and religion under the Mongols.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982, pp.419-4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