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蔡清中 |
---|---|
論文名稱: |
外籍配偶子女學習適應及學業成就之研究 The Research on Learning Adaptation and Scholastic Achievement of Foreign Spouses’ Children |
指導教授: | 王振世 |
口試委員: |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
論文出版年: | 2006 |
畢業學年度: | 94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98 |
中文關鍵詞: | 外籍配偶 、學習適應 、學業成就 |
外文關鍵詞: | Foreign spouses, Learning adaptation, Scholastic achievement |
相關次數: | 點閱:2 下載:0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中文摘要
本研究旨在探討台中縣國小中高年級外籍配偶子女學習適應、學業成就的現況,以及外籍配偶子女之背景變項、學習適應與學業成就間的相關情形,並比較其與本籍配偶子女在學習適應及學業成就上的差異。
本研究以「基本資料調查表」、「學習適應量表」、「學業成就測驗」為工具,以九十四學年度台中縣國小中高年級外籍配偶子女218名為研究對象,並選取班級、性別相同及家庭社經地位最接近之本籍配偶子女218名為對照組,進行施測及資料蒐集。以獨立t考驗、單因子變異數分析、薛費事後考驗、共變數分析、Pearson積差相關、逐步多元迴歸等統計方法,進行資料的分析。
根據統計分析的結果,本研究獲致以下結論:
一、台中縣外籍配偶子女的學習適應尚稱良好,學業成就則呈現弱勢現象,其中東南亞籍配偶子女的學習適應及學業成就均較大陸籍配偶子女為差。
二、台中縣外籍配偶子女的學習適應因性別、學前教育年數、家庭社經地位、母親國語程度及母親參與學習程度的不同而呈現顯著差異。學業成就因性別、家庭社經地位及母親國語程度的不同而有差異。
三、外籍配偶子女的學習適應和學業成就均顯著低於本籍配偶子女。大陸籍與東南亞籍配偶子女在學習習慣、學習態度及數學、綜合領域之學業成就有顯著差異。
四、外籍配偶子女學習適應與學業成就具有顯著正相關,其中學習適應與語文、數學、自然與生活科技、社會領域等認知學科的相關較高。
五、外籍配偶子女的母親參與學習程度、父親職業、性別等背景變項可以有效預測學習適應。
六、不同背景變項(性別、母親職業、母親教育程度、國籍)和學習適應(學習環境、學習習慣、學習方法、身心適應)可以有效預測學業成就,其中學習環境和學習習慣是語文、數學、自然與生活科技、社會等認知學習領域學業成就的主要預測變項。
根據研究結果,研究者提出適合外籍配偶及其子女之輔導方向,以供教育當局及學校單位之參考;另提出未來研究的可能方向,期盼學界一起努力。
Abstract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investigate the learning adaptation and the scholastic achievement of the foreign spouses’ third- to sixth-grade children in Taichung. The difference between the learning adaptation and the scholastic achievement of the foreign spouses' children and those of the native spouses' children was also examined.
Two hundred and eighteen foreign spouses' children as the focal group and 218 native spouses' children as the contrast group participated in this study. All of them filled out the “Demographic Survey” and the “Learning Adaptation Scale.” A variety of statistical methods such as t-test, one-way ANOVA, Scheffe's post hoc comparison, one-way ANCOVA, Pearson’s product-moment correlation, and multiple regression analysis were adopted to analyze the data.
The major findings were shown as following:
1. The learning adaptation of the foreign spouses' children was quite good, but their scholastic achievement was poor comparing to the mean of the T-score. Mainland spouses' children showed better than the South-East Asia spouses' children on both the learning adaptation and the scholastic achievement.
2. The learning adaptation of the foreign spouses' children was significantly affected by the students’ gender, the years of preschool education, social-economic status, the competency of mandarin of mother, and the extent of mother’s involvement. Except the extent of mother’s involvement, the same impact of the latter variables was found on the scholastic achievement of the foreign spouses' children.
3. The foreign spouses' children performed worse than the native spouses' children on both the learning adaptation and the scholastic achievement. Comparing to the South-East Asia spouses' children, Mainland spouses' children performed much better on the achievement of Math, the learning habits, and the learning attitude.
4. For the foreign spouses' children, all the subscales of the learning adaptation positively correlated with every subject field of the scholastic achievement.
5. The extent of mother’s involvement, father’s job, and gender of the student effectively predicted the learning adaptation of the foreign spouses' children.
6. Some important demographic variables(including gender of the student, mother’s job, mother’s education level, and mother’s nationality)and the subscales of the learning adaptation(including environment, habits, methods, and physical and psychological adaptation)could positively predict the scholastic achievement of the foreign spouses' children.
According to the findings, implications and suggestions were provided for the educational authorities and the future researches.
參考文獻
一、中文部分
中國時報(2004)。族群和諧不容退化 族群平等必須追求 (2004年,7月26日)。檢索日期2005年8月26日,取自http://www.tol.com.tw/CT_NS/ctsearch.asp
內政部統計處(2005)。九十四年第五週內政統計通報(93年(底)外籍與大陸配偶人數統計) 。檢索日期2005年8月20日,取自http://www.moi.gov.tw/stat/main_1.asp?id=1497
王三幸(1992)。影響國小高年級學生數學學業成就的相關因素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王文科(1993)。教育心理學。台北:五南。
王木榮(1999)。影響山地學童學業成就因素之研究。原住民教育研究,2,161-180。
王永慈 (2001) 「社會排除」:貧窮概念的再詮釋。社區發展季刊,95,72-74。
王光宗(2003)。台南縣東南亞外籍母親在子女入學後母職經驗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王宏仁(2001)。社會階級化下的婚姻移民與國內勞動市場—以越南新娘為例。台灣社會研究季刊,41,99-127。
王秀紅、楊詠梅(2002)。東南亞跨國婚姻婦女健康。護理雜誌,49,35-41。
王柏壽(1989)。國小學童受同儕接納的相關因素之研究。嘉義師院學報,2,99-152。
台北市政府教育局(民93)。大陸及外籍子女學校適應狀況調查報告。台北縣:台灣省教師研習會。
台南縣教育局(2002)。台南縣91學年度外籍新娘子女就學問題統計。台南:台南縣政府。
甘夢龍(1993)。我國國小學生行為困擾相關因素之研究。台南師院學報, 26, 25-52。
石培欣(民89)。國民中學學生家庭環境、同儕關係與學業成就之相關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
江亮演、陳燕貞、黃稚純(2004)。大陸與外籍配偶生活適應之探討。社區發展季刊,105,66-89。
余化人(1999)。台北市國中技藝班學生個人因素、家庭背景、學校環境與其自我概念及技能學習態度之相關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工業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
余民寧(1987)。考試焦慮、成就動機、學習習慣與學業成績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余昭(1981)。人格心理學。台北: 三民書局。
余啟民(1994)。國小單親兒童其學業成就、自我觀念與生活適應相關因素之研究。國立台中師範學院初等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吳芝儀、劉秀燕(2004)。跨文化衝擊下外籍新娘家庭環境及其子女行為表現之研究就。外籍與大陸配偶子女教育輔導學術研討會會議手冊,117-148,國立嘉義大學。
吳清山(2004)。外籍新娘子女教育問題及其因應策略。師友月刊,441,6-12。
吳新華(1990)。國民小學兒童學習方法之效率的調查研究。台南師範學院初等教育學報,22,55-80。
吳新華(1994)。國小學童班級適應、學習方法與學業成就之關係。台南師院學報,27,31-73。
呂俊甫(1987)。發展心理與教育-全人發展與全人教育(第四版)。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
李佳桂(2002)。未成年母親的小孩在國小一、二年級智力、行為與學習成就表現。國立成功大學公共衛生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李坤崇(1990)。我國國小學生學習適應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台南師院學報,23,133-159。
李坤崇(1992)。國小學生學習適應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台南師院學報, 25,83-122。
李坤崇(1994)。國中學生學習適應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台南師院學報, 27,75-94。
李坤崇(1996)。學習適量表指導手冊。台北:心理出版社。
李坤崇、歐慧敏(1993)。行為困擾量表編製報告。測驗年刊,40,117-134,。
李坤隆(2003)。外籍配偶下一代,教育堪憂。檢索日期2005年8月24日,取自http://ec. chinatimes.com/
李宛真(2004)。高雄地區國中學生家庭文化資源、學習適應與學業成就關係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
沈惠君(2004)。花蓮地區原住民國中生學習適應與升學意願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周台傑(1993)。國民小學國語文成就測驗編製報告。測驗年刊,40,77-90。
周美珍(2001)。新竹外籍新娘生育狀況探討。公共衛生,28(3),255-265。
周新富(1999)。國中生家庭背景、家庭文化資源、學校經驗與學習結果關係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
何青蓉(2003)。從多元與差異到相互的理解與認同。兩性平等教育季刊,24,106-112。
林生傳(1988)。教育社會學。高雄:復文。
林忠仁、賴金河(2004)。台北縣外籍配偶婚生子女就讀國小時語文程度調查研究報告。北縣成教,24,31-53。
林忠信(2003)。國小原住民學生學習適應之調查研究-以南投縣原住民學生為例。國立台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林建平(1997)。學習輔導-理論與實務。台北:五南。
林素妃(1992)。增進學習技巧的團體輔導對學習適應欠佳兒童的影響學習效果。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林淑玲(1983)。家庭社經背景對學前教育機會的影響及學前教育對小學學業成績的影響。教育與心理研究,6,21~37。
林淑華(1998)。原住民與非原住民學童父母管教態度與社會適應之比較研究。台東師院學報,9,307-346。
林進材(1992)。國小六年級城村學生之學習適應。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林榮俊(1998)。高雄市國民小學提早入學學生學習適應、行為困擾與學業成就之相關研究。國立台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林璣萍(2003)。台灣新興的弱勢學生—外籍新娘子女學校適應現況之研究。國立台東大學教育研究所特殊教育學碩士論文,未出版。
林麗琳(1995)。國小資優班與普通班學生學習風格、學習適應與學業成就之研究。國立台南師範學院初等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林繼盛(1982)。影響兒童學業之家庭因素。國民中小學專題研究報告。台北縣:台灣省教師研習會。
邱芳晞(2003)。東南亞外籍新娘家庭問題與協助需求之探討。社區發展季刊,101,176-181。
柯宇玲(2005)。多元與真誠尊重-外籍配偶及其子女服務之始。台北縣94學年度36小時新住民師資培訓研習手冊,未出版,台北縣:台北縣教育局。
柯淑慧(2004)。外籍母親與本籍母親之子女學業成就之比較研究—以基隆市國小一年級學生為例。國立台北師範學院幼兒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洪美鈴(2001)。國小資優班學生學習策略之研究-以台南市成功國小資優班為例。國立嘉義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夏曉鵑(1997)。女性身體的貿易:台灣/印尼新娘貿易的階級、族群關係與性別分析。騷動季刊,4,10-21。
夏曉鵑(2000)。資本國際化下的國際婚姻—以台灣的『外籍配偶』現象為例。台灣社會研究季刊,39,45-92。
徐光國(1994)。花蓮縣社會不利背景學童學業與行為適應及其輔導效果。社會科教育學報,2, 97-137。
徐慕蓮(1987)。個人及家庭因素影響國小新生學校生活適應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家政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教育部統計處(2006)。九十四學年外籍配偶子女就讀國中小學生人數統計。檢索日期2006年5月3日,取自http://www.edu.tw/EDU_WEB/Web/STATISTICS/index.htm
郭郁智(1999)。國民中學學生學習策略、批判思考能力與學業成就之相關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張建成(1994)。教育擴展過程中台灣土著的教育成就。教育研究資訊,2(3),頁23-37。
張春興(1994)。教育心理學—三化取向。台北:東華。
張春興(1996)。現代心理學。台北:東華。
張新仁(1980) 。國中學生學習行為- 學習方法、學習習慣、學習態度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張錦鶴(2003)。彰化縣國小高年級學生學習行為與學業成就關係之研究。國立台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莊勝義(2002)。多元文化教育的理念與發展。多元文化教育的理論與實務研討會論文集,1-17,國立屏東科技大學技職教育研究所。
許育典(2000)。人的自我實現作為原住民教育基本權的核心建構-21 世紀原住民族教育的法制展望藍圖。成大法學,3,25-61
陳小紅(1997)。大陸地區配偶來台居留、定居問題調查訮究—兼論如何訂定其居留數額。行政院大陸委員會專題研究報告。
陳守國(2003)。高縣外籍配偶婚生子女增加縣府建議普查。檢索日期2005年8月23日,取自http://www1.chinesenewsnet.com/MainNews/ EntDigest/Life/cna-373ed934-4426757.html。
陳芳媜(1998)。國中生社會技巧、學習適應與焦慮關係之研究。國立成功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陳美娥(1996)。國小學習遲緩兒童父母教養方式與成就動機、生活適應、學業成就之關係研究。台北市立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陳美惠(2002)。彰化縣東南亞外籍新娘教養子女經驗之研究。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陳英豪、汪榮才、李坤崇(1991) 。國中國小學生學習適應及其相關因素之比較研究。台南市:國立台南師範學院初等教育學系。
陳英豪、林正文、李坤崇(1988)。我國國小學生學習適應之評量研究。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補助專案研究報告。
陳英豪、林正文、李坤崇(1989)。國小學生學習適應量表編製報告。測驗年刊,3,61-12。
陳庭芸(2001)。澎湖地區國際婚姻調適之研究:以印尼與越南新娘為例之比較。國立師範大學地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陳烘玉、劉能榮、周遠祁、黃秉勝、黃雅芳(2004)。台北縣新移民女性子女教育發展關注之研究。外籍與大陸配偶子女教育輔導學術研討會會議手冊,66-91,國立嘉義大學。
陳淑琴(1999)。幼兒衝突行為的化解與輔導實務探討。幼兒教育年刊,11,19-32。
陳湘淇(2004)。國小一年級外籍配偶子女在智力、語文能力及學業成就表現之研究。國立台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陳嘉誠(2001)。台灣地區外籍新娘幸福感之探討。高雄醫學大學醫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陳碧雲、魏妙如、郭昱秀(2004)。台北縣新移民女性子女教育發展關注之研究。外籍與大陸配偶子女教育輔導學術研討會會議手冊,52-65,國立嘉義大學。
陳德正(2003)。從文化脈絡中的教育主體談原住民學生之學習適應—以蓮邊國中的德魯固學生為例。國立東華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陸匡遠(2003)。「外籍新娘」大舉登台。檢索日期2005年8月23日,取自http://209.246.126.241/MainNews/SinoNews/Taiwan/2003_7_30_15_53_14_747.html
發展心理學 (林翠湄、連廷嘉、王雪貞、黃俊豪譯) (2003)。台北市:學富。(原著出版年﹕1999年)。
曾惠敏(1994)。國一學生學校生活適應研究—一個國中教室的觀察。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黃正鵠、戴嘉南(1976)。高雄市國中課業負擔調查研究。輔導月刊,12,6-12。
黃信誠(2003)。家庭教育資本與學生學習態度之研究:居住嘉義偏遠地區與一般地區國中生之比較。南華大學教育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楊艾俐(2003)。台灣變貌—新移民潮。天下雜誌,271,94-102。
楊淑朱、邢青青、翁慧雯、吳盈慧、張玉巍(2004)。雲林縣外籍女性配偶子女在校狀況之調查。外籍與大陸配偶子女教育輔導學術研討會會議手冊,149-178,國立嘉義大學。
楊惠琴 (2000)。國小資優生家長參與學校教育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楊馥綸(1985)。南區國民中學資賦優異學生與一般學生行為困擾因素之比較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潘淑滿 (2004)。從婚姻移民現象剖析公民權的實踐與限制。社區發展季刊,105,30-43。
廖正宏(1985)。人口遷移。台北:三民。
廖明昆、柯堅治(1990)。國民小學五年級提早入學兒童學習適應與數學科成就表現及其錯誤題型分析之研究。台中縣:台中縣政府。
劉秀燕(2003)。跨文化衝擊下外籍新娘家庭環境極其子女行為表現之研究。國立中正大學犯罪防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劉春榮、吳清山和陳明終(1995)。都市原住民學生生活適應與學習適應及其關聯研究。初等教育月刊,4,174-180。
劉貴珍(2001)。外籍新娘跨文化適應與對現行管理制度態度之探討。私立大業大學工業關係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未出版。
劉錦志、尤淑純(1980)。國小低成就學生心理特質之分析研究。台中師專學報,9,252-270。
歐庭君(2005)。外籍媽媽的心事跟孩子說。張老師月刊,329,34-35。
蔡奇璋(2004)。外籍配偶參與國小子女學習的障礙及其解決途徑之研究。國立中正大學成人及繼續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蔡榮貴、楊淑朱、賴翠媛、黃月純、余坤煌、周立勳(2004)。外籍配偶子女就讀國民中小學學習表現與學校輔導措施現況調查。外籍與大陸配偶子女教育輔導學術研討會會議手冊,208-239,國立嘉義大學。
鄭淵全(1998)。社經地位、能力、學校教育與國小學生學業成就之關係—功能典範與衝突典範之探究。新竹師院學報,11,421-448。
鄭翠娟(1997)。國小學童的學習適應、焦慮人格特質及其相關背景變項之研究。嘉義師院學報,11,119-156。
鄭慧娟(1988)。測試焦慮、生活適應與國中生英語科學習成就之關係。教育文粹,17,198-224。
盧秀芳(2004)。在台外籍新娘子女家庭環境與學校生活適應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學校行政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
盧美貴(1980)。國小教師教導方式與學生學習行為之關係。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賴玉粉(1995)。花蓮原住民非、原住民國小學童學習適應與自我觀念之比較研究。國立花蓮師範學院初等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謝佩均(2001)。原住民國小高低學業成就生學習適應之比較。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謝慶皇(2004)。外籍配偶子女學業成就及其相關因素探討。國立台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鍾鳳嬌、王國川(2004)。外籍配偶子女的語文、心智能力發展與學習狀況調查研究。教育學刊,23,231-258。。
簡茂發(1984)。國小教師教導態度與學童生活適應之關係。教育心理學報, 17,99-20。
簡茂發,羅芙蓉(1989)。國小資優及普通兒童父母教導方式與學習行為之關係。測驗年刊,36,133-164。
簡春安(2004)。外籍配偶的婚姻生活適應。社會福利論壇線上論文集。檢索日期2005年10月25日取自:http://www.cares.org.tw/。
羅婉麗(2001)。國中小學生生活適應之訪談、評量與調查研究。國立成功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譚光鼎(1998)。原住民教育研究。台北:五南。
譚光鼎(2001)。原住民學生適應與流失問題-新竹縣原住民學生的探究。九年一貫課程與多元文化教育學術研討會論文集,23-52,國立花蓮師範學院多元文化教育研究所。
蘇建文、黃堅厚、盧欽銘和陳淑美(1979)。我國在學兒童的親子關係和人格發展。教育心理學報,12,195-212。
蘇慧玲(2004)。外籍配偶教育在屏東縣推動現況。檢索日期2005年9月22日取自http://epaper.edu.tw/020/school.htm
鐘重發(2003)。家庭教育介入外籍新娘子女學前發展模式與策略。幼兒教育年刊,15,189-205。
二、英文部分
Bender, W. N.(1992). Learning disabilities. InP. J. McLaughlin, & P.Wehman. (Eds.), Developmental Disabilities:A Handbook for Best Practices. (pp.82-95). Stoneham:Butterworth-Heinemann.
Brodzinsley, D. M., Schechter, D. E., Braff, A. M., & Singer, L. M. (1984). Psychological and academic adjustment in adopted children. Journal of Consulting & Clinical Psychology, 52, 582-590.
Brody, N.(1997).Intelligence, schooling, and society. American Phychologist, 52, 1046-1050.
Brown, A. L., Campione, J. C., & Day, J. D.(1981). Learning to learn :On training students to learn from texts. Educational Researcher, 10, 14-21.
Brown, L., Sherbenou, R. J., & Johnsen, S. k.(1990). Test of Nonverbal Intelligence. Ausstin:PRO-ED,Inc
Crick, N. R., & Dodge, K. A.(1994). A review and reformulation of social information-processing mechanisms in children’s social adjustment. Psychology Bulletin, 115, 74-101.
David, S. D., Marion, S.F., & Charles, R . M. Jr.(1999).Parenting of divorced mothers as a link between social status and booy’s academic outcomes : Unpacking the effects of socioeconomic status. Child Development, 70(5): 1231-1245.
Echols, P. S.(1992). A study of the relationships among students' attitudes toward mathematics and the variables of teacher attitude, parental attitude,achievement, ability, sex of the student and grade level of the student. Ann Arbor, Michigan : UMI.
Erwin, P.(1993). Friendship and Peer Relations in Children. New York:John Wiley & Sons.
Felner, R. D., Brand, S., Dubois, D. L., Adan, A. M., Mulhall, P. F. & Evans, E. G.(1995). Socioeconomic disadvantage, proximal environmental experiences, and socioemotional and academic adjustment in early adolescence: investigation of a mediated effect’s model. Child Develment, 66(3), 774-792.
Field, T. (1981). Early peer relations. In P.S.Strain(Ed.). The Utilization of Classroom Peers as Behavior Change Agent.New York:Plenum Press.
Fletcher, A .C., Newsome, D., Nickerson, P. & Bazley, R.(2001). Social networkclosure and child adjustment. Merrill-Palmer Quarterly,47(4),500-531.
Guay, F., Boivin, M., & Hodges, E. V. E.(1999). Predicting change in academic achievement:A model of peer experience and self- system processes.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91(1), 105-115.
Hsia, H.(1997) Selfing and Othering in the Foreign Bride Phenomenon: A Study of Class, Gender and Ethnicity in the Transnational Marriages Between Taiwanese Men and Indonesian Women. University of Florida, Ph.D.Dissertation.
Hurrelmann, K. & Engle, U.(1992). Deliquency as a symptom of adolescence’sorientation toward status and success. Journal of Youth and Adolescence, 21(1),119-138.
Imamura, A. E. (1990). Strangers in a atrange land;coping with marginality international marriage. Journal of Comparative Family Studies, 21(3), 171-191.
Kitano, H. L., Yeung, W. T, Chai, L.& Hatanala, H.(1984). Asian-American interracial marriage. Journal of Marriage and the Family, 46(2), 179-190
Kundert, D. K., May, D. C., & Brent, D. (1995). A comparison of students who delay kindergarten entry and those who are retained in grades k-5. Psychology in the schools,32, 202-209.
Parker, J. G., & Asher, S .R.(1987). Peer relations and later personal adjustment: Are low-accepted children at risk? Psychological Bulletin, 102(3), 357-389.
Pudallaz, M., & Gottman, J, M.(1981). Social skill and group acceptation.In S. R. Asher & J. M. Gottman(Eds.). The Development of Children’s Friendships. New Yor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Sammons, P.(1995). Gender, ethnic, and Socio-economic differences in attainment and progress :A longitudinal analysis of student achievement over 9 years. British Educational Research Journal, 21(4), 465-485.
Vandell, D. L. & Hambree, S. E.(1994). Peer social statua and friendship: independent contributors to children’s social and academic adjustment. Merrill-Palmer Quarterly, 40(4), 461-477.
Wright, M. R.(l989). Body image satisfaction in adolescent girls and boys:A longitudinal study. Journal of Youth and Adolescence,18(1), 71-83.
Youniss, J., & VoIpe(1978). An relational analysis of children’s frienship.In W.Damon(ed.). New Directions for Child Development:Social Cognition(No.1), San Francisco:Jossey-Ba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