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江惠珍
CHIANG HUI CHEN
論文名稱: 國小學童自主學習策劃畢業美展之研究
A Study on the Elementary School Students’ Self-Directed Learning for Curating Graduation Exhibition
指導教授: 蕭銘芚
HSIAO, MING-TUN.
口試委員: none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藝術學院 - 藝術與設計學系美勞教師碩士在職專班
In-service Master Program of Arts Education for Teachers
論文出版年: 2016
畢業學年度: 105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254
中文關鍵詞: 自主學習課程統整策展課程本位課程教師角色
外文關鍵詞: Self-Directed Learning, Curriculum Integration, Curating Curriculum, School-Based Curriculum, Teacher’s Role
相關次數: 點閱:2下載: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摘要
    國小學童自主學習策劃畢業美展之研究
    本研究主要是以國小學童自主學習策劃畢業美展為目標,發展以自主學習為核心的視覺藝術課程與教學設計。基於以學生為學習的主體的信念,提供學生一個可討論、修正與自訂策展計畫的學習環境。從多元主題的決定及創意開發的媒材使用,乃至於設計互動式情境體驗,研究者讓學童以藝術行動完成自主學習策劃畢業美展的任務。研究者在整個策展過程,審視學生所擁有的能力並啟發學生的藝術潛能,觀察並紀錄學生從自主學習策劃美展活動中所獲得的成效。
    研究者本身為教學者,也是研究者。研究工具利用教師觀察日誌、協同者觀課紀錄、學生訪談記錄和心得問卷等資料,分析「學生自主學習策劃畢業美展」視覺藝術教學設計之實施過程與結果,並在課程中進行教師省思、修正以調整教學方向。最後,透過課堂觀察、資料分析及研究者的教學省思,分析學生對課程的反應及變化。本研究課程發現如下:
    一、 學生自主學習策劃畢業美展之課程必須由師生共構而成,藉由師生間教與學的互動,讓學生在藝術學習上建立更宏觀且多元的藝術觀點。
    二、自主學習策劃畢業美展為學習核心的課程設計,以學生為學習主體,翻轉結果促使學生在視覺藝術學習中主動學習,提升學生參與美展的積極度。
    三、自主學習策劃畢業美展的歷程使教師角色重新定位,讓教師從主導者變引導者,從教室權威變成學習顧問。
    根據本研究之分析結果歸納出結論與建議,證明自主學習運用於視覺藝術教學深具意義性及價值性。最後,研究者分別針對課程實施及未來研究等方面提出建議以提供參考。
    關鍵字:自主學習、課程統整、策展課程、本位課程、教師角色。


    Abstract
    A Study on the Elementary School Students’ Self-Directed Learning for Curating Graduation Exhibition
    The study aims to develop the self-directed curriculum and instruction of visual art on the curating of graduation exhibition for the elementary school students. Depended on the belief of learner-centered education, the researcher designed a context that allows the students discussing, modifying, and planning for their graduation exhibition. From the decisions of multiple themes and creative usage of materials to the design of artworks that offer interactive experience, the participants possessed their autonomy to carry out the plan by art action.
    During the preparing period of graduation exhibition, the researcher not only evaluated and elicited participants’ art potentiality, but also observed and recorded their achievements gained from the research project.
    In the study, the researcher was the teacher conducting the curriculum. The instruments included teacher’s observation logs, collaborative teachers’ observation logs, students’ interview records, and students’ feedback questionnaires. The researcher utilized the data collected by the instruments to analyze the process and results of “Self-Directed Learning on Curating for Graduation Exhibition” and to conduct reflective thinking on curriculum design and instructional foci. Moreover, the researcher took participants’ responses and changes into consideration by the triangulation among observation logs, interview data, and the researcher’s own reflective notes. The results are as the follows:
    1. The decision making about curriculum content is the collective construction by participants and the teacher. The mutual interaction process can enhance participants’ abilities with respects to graduation exhibition, macro and multiple viewpoints of art.
    2. As the core of curriculum design, self-directed learning on curating graduation exhibition involves students as learning agents, whereas the flipped curriculum can both facilitates learners’ autonomy in visual art and increase the participants’ aggressiveness for graduation exhibition
    3. Self-directed learning on curating for graduation exhibition can offer a brand new positioning of teacher’s role not only from a director to a guide, but also from the classroom authority to a learning consultant.
    Finally, the results and conclusions from this study also prove that self-directed learning in visual art instruction is quite meaningful and valuable. The researcher provides suggestions for curriculum implementation and future research.
    Keywords: Self-Directed Learning, Curriculum Integration, Curating Curriculum, School-Based Curriculum, Teacher’s Role

    國小學童自主學習策劃畢業美展之研究 目次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1 第二節 研究架構與流程 8 第三節 研究內容與方法 14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16 第五節 名詞解釋 17 第二章 文獻探討 18 第一節 當代藝術教育思潮及趨勢之探究 18 第二節 自主學習意涵及相關理論之探討 28 第三節 自主學習於視覺藝術教學相關研究之探討 42 第四節 自主學習於視覺藝術課程設計意涵之探究 51 第三章 教學設計與實施 60 第一節 研究場域與對象 60 第二節 研究工具 64 第三節 課程設計與教學 67 第四節 資料整理與分析 87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檢討 90 第一節 學生自主學習策劃畢業美展之課程發展結果 90 第二節 「第一階段美展企劃階段」教學實施結果與分析 112 第三節 「第二階段美展創作階段」教學實施結果與分析 137 第四節 「第三階段美展開幕階段」教學實施結果與分析 160 第五節 綜合比較與分析 180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200 第一節 結論 200 第二節 建議 207 參考文獻 213 一、中文部分 213 二、英文部分 217 三、網路資源 217 附錄 221 附錄一:美展相關資料 221 附件二:學生評量紀錄單 237 附錄三:學生學習單 239 附錄四:學生心得問卷 244 附錄五:教學者資料 249 附錄六:協同者資料 253 附錄七:學生自主學習自主設計資料 254

    一、 中文部分
    丁凡譯(1999)。DanielG reenberg 著。自主學習。台北:遠流。
    丁燕華(2012)。學生自主規劃畢業美展之行動研究。國立嘉義教育大學視覺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
    白瀉敏朗(2013)。從沒想法變有辦法的思考技術。臺北市:勤業
    何琦瑜(2004)。感性.創新下一個世紀的心跳。天下雜誌,300,98-102。
    吳采純(2010)。建構取向的策展課程對國小學童藝術學習態度影響之研究。國立新竹教育大學美勞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素貞(2006)。校園參與式藝術策展歷程之研究。國立高雄師師範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欣蓉 (2006)。自主學習方案實踐與教師實務知識之關係。台北市立教育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
    李欣蓉 (2006)。自主學習方案實踐與教師實務知識之關係。台北市立教育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曼麗(2000)。台灣視覺藝術教育研究。臺北市:雄獅。
    林青津(2004)。國小視覺藝術美感教育之教學研究。樹德科技大學應用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建平 (2005)。自律學習的理論與研究趨勢。國教新知,52(2),18-25。
    林信志(2014)。翻轉學習看人才培育的新契機。師苑鐸聲,31(4),1-5。
    洪蘭(2016)。自主學習決定未來。臺北市:天下文化。
    倪再沁(2005)。藝術反轉:公民美學與公共藝術。臺北市:典藏。
    翁嬪玲(2007)。運用學校校舍改建工程於視覺藝術教學之行動研究。國立新竹教育大學美勞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梁瑞育(2005)。國小高年級學生參與藝術空間作品展覽對其藝術學習態度影響之研究。國立新竹教育大學美勞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梁雲霞 (2003)。不是夏山,不是瑟谷,是在地的自主學習方案。創新思考教學月刊。
    梁雲霞 (2005)。 自主學習方案的設計與實踐。人文及社會學科教學通訊,15(5),157-176。
    梁雲霞(2006)。從自主學習理論到學校實務概念架構與方案發展。當代教育研究,14(4),171-206。

    郭惠蘭(2003)。中部地區國小學生藝術態度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國立新竹教育大學美勞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芳毓(2005)。玉米田理論--從共享到共好。經理人月刊,89,52-55。
    陳瓊花 (2001)。從美術教育的觀點探討課程統整設計之模式與案例,視覺藝術,
    4,97-126。

    陳瓊花(2004)。視覺藝術教育。臺北市:三民。
    陳瓊花(2013)。從「視覺形式」─開啟「美感之門」。國家教育學院月刊。
    陳瓊花(2013)。藝術概論。臺北:三民。
    陳盈君(2006)。「策展操作」運用於國民小學藝術與人文課程之研究。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藝術學系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
    陳之華(2014)。美力芬蘭:從教育建立美感大國。臺北市:遠見天下。
    梁雲霞(2002)。看見想像的學校。臺北市:遠流。
    張美智(2003a)。策展融入於藝術與人文教育的探究。國立新竹教育大學美勞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家琳(2010)。從當代藝術教育統整課程教學探討國小學童創造力表現研究(未
    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視覺藝術研究所博士論文。
    張國治(2015)。美的對話。美育雙月刊,205,80-83。
    教育部(2001)。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課綱要。臺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2013)。美感教育中長成計畫第一期五年計畫。臺北:教育部。
    教育部(2016)。十二年國教課程綱要。臺北市:教育部。
    游家政(1998)。建構主義取向課程設計的評析。中華民國課程與教學季刊,1(3),
    31-46。
    畢恆達(2001)。空間的權力。臺北市:心靈工坊。
    黃任來(2003)。當前情勢與台灣藝術教育改革的取向。美育雙月刊,133,39-42。
    馮珮綝(2015)。遇於藝與自然相遇的華德福美感教育。美育雙月刊,204,91-95。
    葉丙成(2016)。談未來搶手人才。親子天下雜誌,76,83-87。
    廖維珍 (2003)。閒置空間再利用概念運用在藝術教學之行動案例。國立新竹教育
    大學美勞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廖敦如(2005)。建構環境藝術教育課程設計與實施之行動研究。師大學報:教育
    類,50(1),53-78。
    漢寶德(2004)。談美感。臺北市:聯經。
    漢寶德(2010)。如何培養美感。臺北市:聯經。
    劉豐榮(1991)。艾斯納藝術教育思想研究。臺北市:水牛。
    鄭淑玉(2006)。學生自主學習發展國小藝術與人文領域課程之研究---以環境議
    題為例。國立新竹教育大學美勞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蔣勳(2009)。天地有大美。 臺北市:遠流。
    蔡進雄(2014)。學得更多、學得更深、學得更好的學習評量。教師天地,189,
    13-18。
    劉怡甫(2013)。翻轉課堂—落實學生為中心與提升就業力的教改良方。評鑑雙月
    刊,41,45-60。
    劉安婷:學生,自主學習才快樂。天下雜誌,536,45-50。
    劉文英(2015)。美的對話。美育雙月刊,205,80-83。
    劉晏志(2015)。時空交錯的城市色彩。美育雙月刊,206, 43-53。
    親子天下雜誌編輯部(2013)。翻轉教育:未來的學習‧未來的學校‧未來的孩子。
    天下雜誌,89,66-70。
    蕭惠君(2015)。玩遊戲,學色彩。美育雙月刊,208, 64-71。
    蕭富元(2011)。芬蘭教育之世界第一的祕密作者。天下雜誌,384期,105-102。
    許靜宜(譯)(2004)。以重要概念出發的探索式統整美術課程設計。美育,139,
    40-51。
    戴志祥(2016)。從「人」的角度去思考,就不怕被機器取代。親子天下雜誌,76,
    98-101。
    蘇振明(2000)。啟發孩子的美術潛能。台北:光佑文化。
    龐維國 (2001)。論學生的自主學習, 華東師範大學學報。22(2), 78-83。
    D anielH .pink(2006)。未來在等待的人才。臺北市:大塊文化。
    二、 英文部分
    Walker, S. R. (2001). Teaching Meaning in Artmaking. Worcester, Mass. Davis
    Publications.
    Walker, S.R. (2003). Designing art curriculum with big ideas. Journal of Aesthetic
    Education, 136. National Taiwan Normal University.
    三、 網路資源
    教育部(2004)。教育部創造力教育焦點案例網站(2004)。看見想像的學校。網址:
    http://comm.creativity.edu.tw/shengmei/.
    梁雲霞(2009)。學生能夠自主學習嗎?華人教師對自主學習觀點之探究 。網址:
    https://www.ied.edu.hk/primaryed/eproceedings/fullpaper/RN187a.pdf
    黃任來(2004)。國際視覺藝術教育趨勢。「2006全國藝術教育展」藝術教育專題研討。
    http://tci.ncl.edu.tw/cgi-bin/gs32/gsweb.cgi?o=dnclret&s=id=%22TCI0002345014%22.&searchmode=basic&tcihsspage=tcisearch_opt2_search
    文英玲(2015)。從閱讀中學習-自主學習的理論和實踐。網址:
    www.edb.gov.hk/attachment/tc/curriculum-development/kla/chi.../020112011.ppt

    無法下載圖示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內網路)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外網路)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國家圖書館:臺灣博碩士論文系統)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