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洪士峰
論文名稱: 因「物」稱「信」:典當業存在的基礎
指導教授: 張維安
吳泉源
口試委員: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人文社會學院 - 社會學研究所
Institute of Sociology
論文出版年: 2000
畢業學年度: 88
語文別: 中文
中文關鍵詞: 典當業當舖非正式金融
相關次數: 點閱:1下載: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台灣目前的當舖業,做為長時期存在的傳統金融、高利貸行業,並未隨著正式金融體制的發達與金融自由化而消逝,當舖業數量反而逐年穩定成長。本文以「低交易成本」的概念,說明台灣的當舖業在金融自由化後為何還能穩定成長。借貸人在個人的「主觀效用評估」後認為向當舖借貸的交易成本比銀行還低,是基於因「物」稱「信」這一借貸形式。文研究目的就是要說明因「物」稱「信」的借貸形式是典當業長期存在的基礎。
    尤其在小額借貸方面,這種因「物」稱「信」的借貸形式(不牽涉到「人」的信任),反映著今日正式金融機構所不能達成之處,正被當舖業所解決。也就是說,有一群人的借貸需求是被正式金融體制(如銀行)所忽視,也無法在關係金融(私人借貸、標會等)得到解決,他們必須花更高的代價(如利息)向當舖借貸才能滿足自身的需求。當舖業還能存在今日台灣社會,是基於因「物」稱「信」這一借貸形式,它可以解決被拒於銀行大門之外的借貸人之需求以及關係金融所不能解決的部份。

    因「物」稱「信」的借貸形式呈現出典當業者與典當人之間的「物的關係」,典當業者從「物」取得對典當人的信任,典當人藉著抵押物得到現金,藉著這一信任使得借貸雙方的交易可以順利進行、完成。業者對「物」產生信任主要在於物的社會價值,「物」的價值鑲嵌在社會價值體系中。正是社會中存在這一層「物的社會關係」,本文認為這是典當業作為長時期存在的基礎背景。

    若把當舖業做為非正式金融研究的一例,主要提醒我們:若要在正式金融體制中取得借貸,不但要求借貸的人要有抵押品也要求人的信用;或若要透過個人所建立的人際關係連帶之基礎來借貸,也要憑藉著人的信用。社會中有一部份的人,不能從以上的借貸得到滿足,因「物」稱「信」的借貸是另外一種借貸的方法。當舖正是在這樣的條件下得以繼續


    第一章 掀開布幔 3 第一節 現象觀察與問題陳述 3 一、當舖業—窮人的借貸場所? 3 二、當舖業—已經式微的行業? 6 第二節 研究目的 8 第三節 文獻回顧 12 一、金融雙元論觀點下的當舖業 12 二、因「物」稱「信」的小額借貸 15 第四節 研究方法 22 一、歷史文獻蒐集與訪談法 22 二、本文的研究分析對象 23 第二章 典當業的過去與現在 24 第一節 當舖的歷史:當鋪在古代中國的起源與營運方式 25 一、典當業的起源 25 二、農業經濟體系下的典當業 26 三、典當的借貸形式 29 第二節 今日台灣當舖業的實際經營狀況與過程 32 一、經營規則 32 二、發展概況 34 第三節 當舖業在今日金融體制中所扮演的角色 35 一、當舖的「地域化」現象 35 二、「急需」與典當業—因「物」稱「信」的信用關係之建立 39 第四節 小結 44 第三章 典當業與典當人的轉變 47 第一節 抵押品的轉變 48 一、從日常生活物品到炫耀性商品 48 二、流當品的處置 52 第二節 典當人的轉變 55 第三節 與16位典當人的訪談 59 一、典當人的八種類型 59 二、對典當人的再認識 65 第四節 小結 68 第四章 消逝中的行業? 69 第一節 美國與英國的當舖 70 第二節 斯里蘭卡的當舖 72 第三節 現今台灣當舖業的特殊性 74 一、不只是窮人的借貸場所 74 二、 「原車使用」的出現 76 第四節 小結 81 第五章 結論—掀開布幔之後 83 參考書目: 86

    (一)中文著作部分
    台中縣當舖商業同業公會,1998,《第十屆第二次會員大會手冊》,台中縣當舖商業同業公會印製。
    台中縣當舖商業同業公會,1999,《第十屆第三次會員大會手冊》,台中縣當舖商業同業公會印製。
    台北市當舖商業同業公會,1983,《當業法規彙編》,台北市當舖商業同業公會印製。
    台灣省當舖商業同業公會,1991,《台灣省當舖商業同業公會聯合會會員名錄》,台灣省當舖商業同業公會印製。
    曲彥斌,1993,《中國典當史》,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
    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1991,《防制地下金融活動問題之研究》,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編印。
    吳泉源,1993,〈金融自由化的迷失:一個經濟社會學的考察〉,《台灣社會研究季刊》第15期,頁1-37。
    吳森有,1988,〈台北市公營當舖過去現在及未來發展之探討〉,《台北文獻》第83期,頁59-79。
    李英明,1997,〈馬克思與古典經濟學〉收於李英明編,《資本論導讀》,台北:時報出版社,頁101-125。
    沈英明,1984,《地下金融之研究》,財政部金融司。
    東勢鎮公所,1995,《東勢鎮志》,台中縣東勢鎮公所編印。
    林益弘,1996,《抵押品、利率與借貸市場—以台灣地區當舖業為例》,中正大學國際經濟研究所碩士論文。
    宓公幹,1936,《典當論—廣東之典當業》,上海:商務印書館。
    韋慶遠,1993,〈清代典當的社會功能〉,《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報》第10期,頁29-50。
    康涵真,1994,〈關係運作與法律的邊緣化:台灣小型企業非正式融資活動的研究〉,《台灣社會研究季刊》第17期,頁1-40。
    張介,1988,〈地下金融活動之我見〉,《財稅研究》24卷2號,頁9-12。
    許嘉棟,1983,〈臺灣之金融體系雙元性與工業發展〉,《台灣工業發展會議論文集》,台北,中央研究院經濟研究所,頁87-114。
    陳介玄,1995,《貨幣網絡與生活結構--地方金融、中小企業與臺灣世俗社會之轉化》,台北:聯經。
    陳介英,1996,〈經濟生活的層級化與近代西方文明之特質—對布賀岱(F. Braudel)《文明與資本主義》的初探〉,《台灣社會學刊》第19期,頁141-167。
    陳兆勇,1996,《從銀行放款行為看台灣的金融雙元性》,清華大學社會人類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春興、干學平,1994,《經濟學原理—牽成繁榮與追求進步》,台北:新陸書局股份有限公司。
    楊肇遇,1973,《中國典當業》,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
    葉啟政,1994,〈當前台灣社會重利愛財之價值取向的解析〉收於楊國樞編,《中國人的價值觀—社會科學觀點》,台北:桂冠圖書公司,頁1-33。
    劉秋根,1995,《中國典當制度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劉壽祥,1988,〈臺灣家庭部門的儲蓄與資產選擇之實証研究—雙元金融體系下決策行為之分析〉,《臺灣銀行季刊》39卷1期,頁1-38。
    潘敏德,1983,《中國近代典當業之研究(1644-1937)》,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
    賴惠敏,1997,〈乾隆朝內務府的當鋪與發商生息(1736-1795)〉,《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第28期,頁137-175。
    賴耀鐘,1996,〈銀行個人信用放款之探討〉,《中信通訊》第201期,頁20-23。
    羅彤華,1998,〈唐代質借制度—以動產質為例〉,《東吳歷史學報》第4期,頁47-94。
    羅炳綿,1978 a,〈中國典當業的起源和發展〉,《食貨月刊》 8卷7號,頁310-325。
    羅炳綿,1978 b,〈近代中國典當業的社會意義及其類別與稅捐〉,《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第7期,頁125-158。
    羅家德,1996,〈人際關係連帶、信任與關係金融:以鑲嵌性觀點研究台灣民間借貸〉,東亞經濟管理與彈性生產國際研討會。清華大學,1996.10.3-6。
    (二)外文著作中譯部分
    Braudel, Fernand. 1992.《十五至十八世紀的物質文明、經濟與資本主義—第一卷:日常生活的結構》(施康強譯),北京:三聯書局。
    Braudel, Fernand. 1993a.《十五至十八世紀的物質文明、經濟與資本主義—第二卷:形形色色的交換》(施康強譯),北京:三聯書局。
    Braudel, Fernand. 1993b.《十五至十八世紀的物質文明、經濟與資本主義—第三卷:形形色色的交換—世界的時間》(施康強譯),北京:三聯書局。
    Braudel, Fernand. 1994.《資本主義的動力》(楊起譯),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
    Gernet, Jacques. 1994.《中國五~十世紀的寺院經濟》(耿昇譯),台北:商鼎文化出版社。
    Marx, Karl. and Friedrich Engels. 1997. 《資本論(第一卷)》(吳家駟譯),台北:時報出版社。
    Mauss, Marcel. 1989.《禮物:舊社會中交換的形式與功能》(汪珍宜、何翠萍譯),台北:遠流。
    (三)外文著作部分
    Adams, Dale W. 1992. “Taking a Fresh Look at Informal Finance.” In Dale W Adams and Delbert A. Fitchett, eds., Informal Finance in Low-Income Countries. Oxford: Westview Press, pp. 5-23.
    Adams, Dale W. and Delbert A. Fitchett. 1992. “Introduction.” In Dale W Adams and Delbert A. Fitchett, eds., Informal Finance in Low-Income Countries. Oxford: Westview Press, pp. 1-4.
    Appadurai, Arjun. 1986. “Introduction: commodities and the politics of value.” In Arjun Appadurai eds., The social life of things: Commodities in cultural perspective.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pp. 3-63.
    Bouman, F. J. A., and R. Bastiaanssen. 1992. “Pawnbroking and Small Loans: Cases from India and Sri Lanka.” In Dale W Adams and Delbert A. Fitchett, eds., Informal Finance in Low-Income Countries. Oxford: Westview Press, pp. 181-194.
    Bouman, F. J. A., and R. Houtman. 1988. “Pawnbroking as an Instrument of Rural Banking in the Third World.”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Cultural Change, 37 (1): 69-89.
    Caplan, Lionel. 1972. “The Multiplication of Social Ties: The Strategy of Credit Transactions in East Nepal.”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Cultural Change 20 (4): 691-702.
    Caskey, John P. 1991. “Pawnbroking in America: The Economics of a Forgotten Credit Market.” Journal of Money, Credit, and Banking, 23 (1): 87-99.
    Foster, Robert J. 1998. “Your Money, Our Money, the Government’s Money: Finance and Fetishism in Melanesia.” In Patricia Spyer, eds., Border Fetishisms: Material Objects in Unstable Spaces. New York and London: Routledge, pp. 60-90.
    Geertz, Clifford. 1962. “The Rotating Credit Association: A 'Middle-Rung' in Development.”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Cultural Change 5 (3): 241-263.
    Ghate, Prabhu. 1992. Informal Finance: Some Findings From Asia. Hong Kong: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Granovetter, Mark. 1992 “Economic Action and Social Structure: The Problem of Embeddedness.” In Mark Granovetter and Richard Swedberg, eds., The Sociology of Economic Life. Oxford: Westview Press, pp. 53-81.
    Greider, William. 1987. Secrets of the Temple: How the Federal Reserve Runs the Country. New York: Simon and Schuster.
    Heilbroner, Robert. 1993. Twenty-First Century Capitalism. London: UCL Press.
    Kopytoff, Igor. 1986. “The cultural biography of things: commoditization as process.” In Arjun Appadurai eds., The social life of things: Commodities in cultural perspective.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pp. 64-91.
    Lohr, Steve. 1987. “Pawnbrokers in Britain Draw Affluent Clientele.” The New York Times, (September 7): 25-26.
    Minkes, A. L. 1953. “The Decline of Pawnbroking.” Economica, 20 (77): 10-23.
    Tebbut, Melanie. 1983. Making Ends Meet: Pawnbroking and Working-Class Credit. New York: St. Martin’s Press.
    (四)報紙部分
    《中時晚報》,台北,1999年5月13日,版7。
    《聯合報》,台北,1999年4月11日,版9。

    無法下載圖示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內網路)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外網路)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國家圖書館:臺灣博碩士論文系統)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