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吳添楷 Wu, Tian-Kai |
---|---|
論文名稱: |
杜潘芳格、利玉芳、張芳慈詩作主題研究 Research on the themes in Fang-Ge Du Pan, Yu-Fang Li and Fang-Tsu Chang’s poetry |
指導教授: |
丁威仁
Tin, Wei-Zan |
口試委員: |
楊宗翰
Yang, Tsung-Han 陳文成 Chen, Wen-Cheng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南大校區系所調整院務中心 - 中國語文學系所 Department of 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
論文出版年: | 2018 |
畢業學年度: | 107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130 |
中文關鍵詞: | 杜潘芳格 、利玉芳 、張芳慈 、「三芳」詩人 、現代詩 、主題研究 |
外文關鍵詞: | Du Pan Fang-Ge, Li Yu-Fang, Chang Fang-Tsu, "San Fang" poet, poetry, theme study |
相關次數: | 點閱:2 下載:0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杜潘芳格、利玉芳、張芳慈過去是笠詩社的三位女詩人,也是女鯨詩社的成員,她們在前者大多發表土地關懷的詩作,而後者所發表的詩作,則多以女性主義、歷史歲月為主。
從書寫的語言來看,三位詩人書寫的語言為華語、客語,具有書寫語言的共同性。本論文將從杜潘芳格、利玉芳以及張芳慈的詩作中,比較各作品中的政治觀、女性思想和人文、地誌書寫,探討三位詩人多樣的風格,以拓展女詩人在現代詩寫作的定位與視野。
筆者根據本研究發現三點:一、杜潘芳格的女性書寫為母性與神性,從兩者探討身分與上帝的薰陶;地誌的移動書寫多以山為描繪,或戰爭背景的刻畫:在政治方面則帶有愛國主義的思想。二、利玉芳的女性書寫從身體視角著手,子題為情慾;地誌詩在各次的詩歌節活動,讓國、內外的作品更顯得國際性;政治觀點則從權力的場域結構出發。三、張芳慈的女性書寫分為女孩、女人和母女為身份區別:地誌方面根據過往劃分為故鄉∕她方作為情感交織的分布:最後的政治詩以反抗敘述時過多年的二二八事件。
Du Pan Fang-Ge, Li Yu-fang and Zhang Fang-Tsu were poetess in "Li Poetrt". They were members in the "Female Whale Poetry Society". They write poems of land care in the former, while write poetry about feminism and The historical years latterl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written language, three poets write poems in Chinese and Hakka. They have the commonality of written language. This thesis will compare the political views, female thoughts, humanities and local records in each work from Du Pan Fang-Ge, Li Yu-Fang and Zhang Fang-Tsu's poems, and explore the diverse styles of three poets to expand the position of female poets in modern poetry writing.
According to the research, the author finds three points:
First, Du Pan Fang-Ge's female writing is motherhood and divinity, from both to explore the identity and the influence of God; the topology writing of the local history is mostly depicted by mountains, or the depiction of war background. In politics aspects, she have patriotic ideas.
Second, Li Yu-Fang's female writing start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body, and the sub-title is lust; the topology poetry in various poetry festivals makes the works the outside and the inside more international; the political viewpoint starts from the field structure of power.
Third, Zhang Fang-Tsu's female writing is divided into girls, women and mothers and daughters. The identity difference is based on the past. Her topology work is divided into the hometown and her side as the emotional intertwined distribution; the last political poetry resists the narration of the the Feb. 28 Incident.
一、 詩集
利玉芳:《活的滋味》(臺北:笠詩社,1986年2月)。
利玉芳:《貓》(台南:台南縣立文化中心,1991年2月)。
利玉芳:《向日葵》(台南:台南縣立文化中心,1996年6月)。
利玉芳:《淡飲洛神花茶的早晨》(台南:台南縣文化局,2000年12月)。
利玉芳:《夢會轉彎》(台南:台南縣政府,2010年10月)。
利玉芳:《燈籠花》(台北:釀出版,2016年2月)。
利玉芳:《島嶼的航行》(台北:秀威,2018年4月)。
利玉芳:《放生》(台北:釀出版,2018年5月)。
杜潘芳格:《慶壽》(台北:笠詩社,1977年3月)。
杜潘芳格:《淮山完海》(台北:笠詩社,1986年2月)。
杜潘芳格:《朝晴》(台北:笠詩社,1990年3月)。
杜潘芳格:《遠千湖》(台北:笠詩社,1990年3月)。
杜潘芳格:《青鳳蘭波》(台北:前衛出版社,1993年11月)。
杜潘芳格:《芙蓉花的季節》(台北:前衛出版社,1997年3月)。
張芳慈:《越軌》(台北:笠詩社,1993年)。
張芳慈:《紅色漩渦》(台北:女書文化,1999年9月)。
張芳慈:《天光日》(台北:台北縣政府文化局,2004年12月)。
張芳慈:《留聲》(台北:台灣詩薈,2016年1月)。
張芳慈:《那界》(新北:小雅文創,2018年6月)。
二、 專書
丁威仁:《戰後台灣現代詩的演變與特質(1949-2010)》(臺北:新銳文創,2012年6月)。
女鯨詩社:《詩壇顯影》(台北:書林出版,1999年10月)。
女鯨詩社:《震鯨──九二一大地震二周年紀念詩專輯》(台北:書林出版有限公司,2001年9月)。
王志誠編:《花蜜釀的詩》(台北:遠景,2018年6月)。
方耀乾:《台灣母語文學:少數文學史書寫理論》(台南:台南市政府文化局,2017年2月)。
皮耶‧布赫迪厄:《藝術的法則:文學場域的生成與結構》(台北:典藏藝術家庭,2016年1月),
向陽編:《航向福爾摩沙》(台北:五南,2006年1月)。
向陽:《浮世星空新故鄉──台灣文學傳播議題析論》(台北:三民書局,2004年1月)。
向陽:《寫字年代:台灣作家手稿故事》(台北:九歌,2013年7月)
江文瑜:《詩在女鯨躍身擊浪時》(台北:書林出版,1998年11月)。
西蒙‧波娃著、邱瑞鑾譯:《第二性》(台北:貓頭鷹出版,2013年10月)。
杜潘芳格、黃勁連編:《天光──二二八本土母語文學選》(台南:國立台灣文學館,2010年2月)。
李元貞:《女性詩學:台灣現代女詩人集體研究1951-2000》(台北:女書文化,2000年1月)。
李正一:《聖經》(新北:華宜出版有限公司,2014年1月)。
李癸雲:《朦朧、清明與流動:論台灣現代女性詩作中的女性》(台北:萬卷樓圖書有限公司,2002年5月)。
李漢偉:《台灣新詩的三種關懷》(板橋:駱駝出版,1997年10月)。
李魁賢編:《戈壁與草原:台灣詩人的蒙古印象》(高雄:春暉出版社,2007年1月)。
李敏勇:《綻放語言的玫瑰》(台北:玉山社出版,1997年1月)。
林于弘:《台灣新詩分類學》(台北:鷹漢文化,2004年6月)。
孟樊:《當代台灣新詩理論》(新北:揚智文化,1998年5月)。
孟樊:《台灣中生代詩人論》(新北:揚智文化,2012年3月)。
洪淑苓:《思想的裙角──台灣現代女詩人的自我銘刻與時空書寫》(台北:台大出版中心,2014年5月)。
唐荷:《女性主義文學理論》(新北:揚智文化,2003年2月)。
陳明柔:《遠走到她方:台灣當代女性文學論集(下)》(台北:女書文化,2010年5月)。
陳義芝:《從半裸到全開:台灣戰後世代女詩人的性別意識》(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99年9月)。
陳鵬翔:《主題學理論與實踐》(台北:萬卷樓,2001年)。
陳義芝:《現代詩人結構》(台北:聯合文學,2010年8月)。
陳謙:《反抗與形塑:台灣現代詩的政治書寫》(新北:新北市政府文化局,2011年11月)。
陳謙:《詩的真實: 台灣現代詩與文學散論》(台北:秀威,2010年6月)。
陳芳明:《台灣新文學史(下)》(台北:聯經出版,2011年11月)。
莫渝:《台灣詩人群像》(台北:秀威資訊科技股份有限公司,2007年5月)。
莫渝:《笠詩社演進史》(高雄:春暉出版社,2014年5月)。
莫渝:《笠文論選2:風格的建構》(高雄:春暉出版社,2014年5月)。
莫渝:《笠下的一群:笠詩人作品選讀》(台北:河童出版社,1999年)。
彭瑞金編、利玉芳著:《利玉芳集》(台南:國立台灣文學館,2010年)。
張京媛編:《當代女性主義文學批評》(大陸:北京大學出版社,1992年1月)。
張典婉:《台灣客家女性》(台北:玉山社,2004年4月)。
張維安、徐正光、羅烈師編:《多元族群與客家:台灣客家運動20年》(新竹:台灣客家研究學會,2008年12月)
路寒袖編:《行走的詩:獻給臺中的五十首地景詩》(台北:遠景,2016年11月)。
楊宗翰:《台灣新詩評論:歷史與轉型》(台北:新銳文創,2012年12月)。
楊宗翰:《異語:現代詩與文學史論》(台北:秀威經典,2017年1月)。
廖炳惠:《台灣與世界文學的匯流》(台北:聯合文學,2006年5月)。
鄭慧如:《身體詩論》(台北:五南圖書,2004年7月)。
鄭明娳編:《當代台灣女性文學論》(台北:時報文化,1993年5月)。
鄭明娳編:《當代台灣政治文學論》(台北:時報文化,1994年7月)。
鄭炯明編:《笠詩社四十週年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南:國立台灣文學館,2004年11月)。
劉維瑛編、杜潘芳格著:《杜潘芳格集》(台南:國立台灣文學館,2009年)。
劉維瑛編、張芳慈著:《張芳慈集》(台南:國立台灣文學館,2010年)。
劉維瑛:《八十年代以降台灣女詩人的書寫策略》(台南:台南市立圖書館,2001年12月)。
劉石吉、張錦忠等編:《旅遊文學與地景書寫》(高雄:國立中山大學,2013年)。
鍾玲:《現代中國謬司:台灣女詩人作品析論》(台北:聯經出版,1989年6月)。
鍾玲:《文本深層:跨文化融合與性別探索》(台北:國立台灣大學出版中心,2018年5月)
鍾肇政:《新个客家人》(台北:臺原出版社,1993年2月)。
藍建春:《杜潘芳格生命史》(新竹:新竹縣政府文化局,2014年12月)。
顧燕翎主編:《女性主義理論與流派》(台北:女書文化,1996年9月)。
顧蕙倩:《台灣現代詩的跨域研究》(台北:博揚,2016年8月)。
三、 期刊論文、會議論文
丁威仁:〈巧構形似的現實書寫──論《淡飲洛神花茶的早晨》裡的三首題畫詩〉,《笠》270期,2009年,頁178-184。
丁威仁:〈假土地之名的海市蜃樓:論地方性文學獎的地誌詩〉,《台灣文學中的地景與生態書寫學術研討會會議論文》(嘉義:南華大學,2015年5月),頁1-2。
向明:〈非溫柔的生命整理──讀張芳慈的《紅色漩渦》〉,《台灣詩學季刊》29期,1999年12月,頁162-164。
李文玟:〈客家女性情欲流動之探究──以九0年代客家女詩人的歌詩為例〉,《行政院客家委員會獎助客家學術研究成果報告》(臺北:行政院客家委員會,2010年11月)。
李文玟:〈「成為一個動詞」:客家女詩人張芳慈的心理傳記學研究〉,(新北:獎助客家學術研究,2012年),頁1-55。
李敏勇:〈戰後四十年詩與政治的探討〉,《笠》134期(台北:笠詩社,1985年8月),頁51。
李敏勇:〈沃土的觀照──張芳慈〈沃土〉解讀與批評〉,《笠》207期,1998年10月,頁104-111。
杜昭玫:〈認同與批判:論杜潘芳格的現代客家詩〉,《台灣文學學報》24期(台北:國立政治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2014年6月),頁91-118。
林于弘:〈八、九O年代台灣女性主義詩的寫作特色〉,《文學新鑰》創刊號(嘉義:南華大學文學研究所,2003年7月),頁29-49。
林櫻蕙:〈母語文學對母語復興的重要性──以現代客語詩為例〉,《語言人權與語言復振學術研討會會議論文》 ,台東:國立台東大學語教系,2004年12月,頁4。
吳達芸:〈杜潘芳格《芙蓉花的季節》詩選導讀〉,《台南科技大學通識教育學刊》3期,台南:台南科技大學,2004年10月,頁13-26。
吳達芸:〈變色龍的性別為何?女詩人杜潘芳格研究〉,《台灣文藝》170期,2000年6月,頁62-82。
周華斌:〈由對母語的憑弔談起──賞析利玉芳詩集《貓》中的一首詩及該詩的再創作〉,《台灣現代詩》4期,2005年12月,頁58-67。
洪淑苓:〈雌性的號叫──《詩在女鯨躍身擊浪時》評介〉,《文訊》162期,(台北:文訊雜誌社,1999年4月),頁33-34。
張芳慈:〈天堂之路──杜潘芳格詩作中意象空間虛實反轉表現的探討〉,《第十二屆台灣文學家牛津獎暨杜潘芳格文學學術研討會》(台南:真理大學台灣文學系,2008年11月)。
黃俐娟:〈笠詩社女詩人政治詩中「朝野政黨的監督」和「選舉亂象的批判」描寫〉,《當代詩學》6期,2010年12月,頁53-81。
黃菊芳:〈性別無意識:客家文學中的他者話語與女性形象建構〉,《第十屆台灣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會議論文》(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台灣語文學系,2017年9月),頁32。
楊淇竹:〈戰爭與花──利玉芳詩集《燈籠花》之躁動年代〉,《文訊》380期(台北:文訊雜誌社,2017年6月),頁170-171。
楊宗翰:〈曖昧流動,緩慢交替──「台灣當代十大詩人」之剖析〉,《當代詩學》2期(臺北:國立臺北教育大學,2005年11月),頁1-10。
劉維瑛:〈靜默有時,言語有時──台灣女詩人杜潘芳格其人其詩〉,《新使者雜誌》140期(台北: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2014年2月),頁47-52。
鄭雅怡:〈客家婦女詩人書寫的前衛性:用杜潘芳格、利玉芳和張芳慈的詩為中心〉,《中山醫學大學第一屆台灣語文暨文化研討會論文集》,2006年4月,頁1-36。
四、 碩、博士論文
王瓊芬:《台灣前行代女詩人之研究──陳秀喜和杜潘芳格》(嘉義:國立中正大學 台灣文學所碩士論文,2009年)。
江典育《台灣生態書寫研究:以劉克襄、許悔之、張芳慈為例》(台中:國立中興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0年)。
李璟瑜:《杜潘芳格、利玉芳、張芳慈客語詞彙格比較研究》(彰化: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3年)。
林怡翠:《詩與身體的政治版圖──台灣現代詩女詩人情欲書寫與權力分析》(嘉義:南華大大學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年)。
林惠姍:《客家文學中的女性形象與主體敘事》(高雄: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客家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2010年)。
陳麗珠:《河壩个歌──利玉芳詩作之客家書寫研究》(新竹:國立交通大學客家文化學院客家社會與文化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2011年)。
張竹玫:《吐芳的向日葵──利玉芳詩作研究》(臺南:國立臺南大學國語文學所碩士論文,2011年)。
張馨尹:《蓉子與利玉芳女性主義詩作研究》(屏東:國立屏東教育大學中國語文學所碩士論文,2007年)。
葉斐娜:《追尋、認同與關懷──利玉芳詩中的鄉土書寫》(台中:國立中興大學中國文學所碩士論文,2011年)。
黃俐娟:《笠詩社女詩人政治詩研究──以陳秀喜、杜潘芳格、利玉芳和張芳慈為例》(臺北: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台灣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2010年)。
劉維瑛:《臺灣女詩人的精神圖像:杜潘芳格的生命史探究》(臺南:國立成功大學中國文學所博士論文,2014年)。
謝嘉薇《原鄉的召喚──杜潘芳格詩作研究》(臺北:淡江大學中國文學所碩士論文,2002年)。
五、 網路資源
客家影音網路平臺 https://broadcasting.hakka.gov.tw/video/?recordId=1260&catalog=176(查詢日期:2018年5月18日)。
二二八事件紀念基金會
http://www.228.org.tw/list_memorialevent_2018.html(查詢日期:2018年7月26日)。
飛閱文學地景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CofdSP6GVlM(查詢日期:2018年5月24日)。
客家委員會
https://www.hakka.gov.tw/Content/Content?NodeID=34&PageID=38984(查詢日期:2018年2月13日)。
劉克襄〈台北地誌詩〉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lPBorHm1OAY&t=1115s(查詢日期:2018年5月2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