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賴彥伃 Lai, Yen-Yu |
---|---|
論文名稱: |
利豐在中國供應鏈佈局之個案研究 Case Study of Li & Fung Group's Supply Chain Layout in China |
指導教授: | 洪世章 |
口試委員: |
林博文
陳忠仁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科技管理學院 - 科技管理研究所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Management |
論文出版年: | 2012 |
畢業學年度: | 100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123 |
中文關鍵詞: | 利豐 、中國大陸 、供應鏈佈局 、供應鏈管理 、物流業 、國際企業 、海外投資 |
外文關鍵詞: | Li & Fung Group, China,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Supply Chain Layout, Logistics, International Enterprise, Overseas Investment |
相關次數: | 點閱:2 下載:0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是以利豐集團在中國的供應鏈佈局作為研究,探討中國目前的政經及產業環境對於利豐在中國進行供應鏈佈局有何利與弊,並結論出利豐在中國供應鏈佈局的策略為何。
本研究指出,雖然近年來中國的原物料及勞工成本上升,然而總體而言,中國在地理位置、管理成本、交通運輸建設及規模經濟等因素上,相對於其他低採購成本的國家,仍占相對優勢,這是中國目前仍是利豐(貿易)最大採購地域的原因。此外,中國近來消費力提升,加上一二五規劃宣告擴大內需,成為利豐集團主要的消費(出口)市場之一,且由於中國市場的興起是必然趨勢,因此中國消費市場對於利豐的重要性會繼續增加。
在中國的總體政經環境方面,中國貿易環境的改善,物流發展,以及交通運輸建設的進步,對於利豐在中國供應鏈的管理有一定的助益。此外,中國市場的缺陷及特殊性,由於利豐先天的華商背景優勢,加上後天的策略及管理輔助,目前在中國的業務拓展相當順利。目前,利豐的業務拓展大致於中國優劃開發區,未來還可繼續朝重點開發區拓展。
在利豐的中國供應鏈佈局策略上,本研究指出利豐主要藉由併購帶來的多項好處,並採用較為彈性化的收購方式,保留被併購公司的人才及核心實力,透過一連串成功的收購,拓展中國業務。此外,利豐計畫把在美國成功的「本土策略」運用到中國本土上,預計能進一步拓展中國進口市場。
The main focus of this research is Li & Fung’s supply chain layout in China. Given the economic and political environment in today’s China, this research intends to find out the pros and cons for Li & Fung’s supply chain layout in China. Thus, we can have a better conclusion on what Li & Fung’s supply chain layout strategy in China is.
In this research we know as labor cost and material cost increase, China still remains the main sourcing country for Li & Fung. The reason is that China has advantages in geological location, management cost, transportation infrastructures, and economy of scale over other developing countries (which have low purchase cost). Also, the rise of consumerism and domestic demand expansion (due to China’s 12th five-year plan) have made China one of Li & Fung’s main consumer (export) markets. As China rises, the importance of its market for Li & Fung grows.
The vast improvement in China’s business trade environment, logistics, and transportation infrastructures have great benefit on Li & Fung’s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Originated in Hong Kong, Li & Fung is born with advantages in dealing with the special characters in China’s business environment; plus Li & Fung’s specialty in strategy and management, its market development in China is doing well. Currently, Li & Fung’s business is mainly in China’s “optimized development zones”. “Key development zones” are possible area for future business development.
This research also points out that by executing a more flexible way of acquisition; Li & Fung is able to preserve the valuable human resource and core function of the purchased organization. Through a series of successful acquisition, Li & Fung expands its business in China. Furthermore, Li & Fung plans to apply its “onshorestrategy” (proved successful in the U.S.) in China market; further increase its market in China.
Brown, J.R., Lusch, R.F. and Nicholson, C.Y. 1995. Power and Relationship Commitment: Their Impact on Marketing Channel Member Performance. Journal of Retailing, 74(4): 363-392.
Chopra, S., Meindl.P. 2001.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Strategy, Planning and Operation. Beijing: Pearson Education Asia.
Christopher, M. 1992. Logistics and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1st edition. London: Financial Times / Pitman.
Christopher, M. 1998. Logistics and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2nd edition. London: Financial Times / Pitman.
Mentzer, J. 2001.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London: Sage Publication
Moore, K.R. 1998. Trust and Relationship Commitment in Logistics Alliances: a Buyer Perspective. Journal of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34(1): 24-37.
Morgan, R.M., and Hunt, S.D. 1994. The Commitment-trust Theory of Relationship Marketing. Journal of Marketing, 58(3): 20-38.
Rajendra Kumar Shukla, Dixit Garg and Ashish Agarwal. 2011. Understanding of Supply Chain: A Literature Review.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ngineering Science and Technology, 3(3): 2059-2072.
Shoshanah C., Joseph R. 2005. Strategic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Singapore: McGraw-Hill Education(Asia).
Yin, R. K. 1994. Case Study Research Design and Methods, 2nd edition. London: Sage Publications.
Zhao, X., Huo, B., Flynn, B. and Yeung, J. 2008. The Impact of Power and Relationship Commitment on Integration between Manufacturers and Customers in a Supply Chain. Journal of Operations Management, 26(3): 363-388.
毛國荃,2002,製造業對第三方物流服務品質知覺之研究-以四項產業為例,國立成功大學工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水啟梅,2005,製造業廠商之區位選擇,國立成功大學都市計劃研究所碩士論文。
利豐研究中心,2009,供應鏈管理:利豐集團的實踐經驗(增訂版),香港:三聯書店。
吳萬益,2000,企業國際化個案集,台北市:華泰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侯君、吳文雄,2005,供應鏈管理應用,台北:國立空中大學。
翁煌哲,2004,貿易商的價值創造,2004年全球化經營策略論壇發表論文。
莊銘國,1999,國際經營投資實戰錄,台北市:財團法人中衛發展中心。
陳武正,1998,物流中心區位選擇模式之研究(國科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編號:NSC 87-2211-E-009-019),台北市:中華民國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
陳澤義、劉祥熹,2012,國際企業管理-理論與實際(第二版),台北:普林斯頓國際有限公司。
湯宗泰、劉文良,2004,顧客關係管理-導論與應用,台北市:全華科技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馮邦彥,2006,百年利豐:從傳統商號到現代跨國集團,香港:三聯書店。
馮國經、馮國綸、Yoram Wind,2008,在平的世界中競爭,台北市:培生教育。
詹阿勇,2007,圖書出版業者對第三方物流供應商評選模式研究,國立政治大學商學院企業管理學系碩士論文。
Hugo Restall. 2012, February 23. Hong Kong Was Better Under the British. The Wall Street Journal. Retrieved May 25, 2012 from the World Wide Web: http://online.wsj.com/article/SB10001424052970203960804577239252005926874.html
Rahul Jacob. 2011, March 24. Li & Fung warns of end of cheap China goods. Financial Times. Retrieved May 25, 2012 from the World Wide Web: http://www.ft.com/intl/cms/s/0/15f4b344-5616-11e0-8de9-00144feab49a.html#axzz1xdfUDqPJ
中共中央關於制訂十二五規劃的建議發佈,2010年10月18日,財經網。線上檢索日期:2012年6月12日。網址:http://www.caijing.com.cn/2010-10-28/110553747.html
中國債務赤字風險走高,2012年2月29日,文匯網。線上檢索日期:2012年5月25日。網址:http://info.wenweipo.com/index.php?action-viewnews-itemid-53052
中國經濟轉型時間窗口已經不多了,2012年4月17日,中國評論新聞網。線上檢索日期:2012年5月25日。網址: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doc/1020/7/0/1/102070101.html?coluid=137&kindid=7850&docid=102070101&mdate=0417001512
全球華商500/1000強(1997~2011),亞洲週刊。線上檢索日期:2012年6月1日。網址:http://www.yzzk.com/htm/events/2011_1000/index.htm
利豐貿易網站提供之各類型專業資訊(http://www.lifung.com/eng/global/home.php)
利豐集團網站提供之各類型專業資訊(http://www.lifunggroup.com/eng/global/home.php)
宋治德,2009年,CEPA與香港勞工-金融海嘯下的回顧演講報告,ECFA對台灣勞工的影響研討會。線上檢索日期:2012年4月19日。網址:http://www.scribd.com/blackdog1968/d/14163165-CEPA
周滿華,2010年1月25日,港澳地區因CEPA獲益匪淺,台灣服務業聯網。線上檢索日期:2012年4月19日。網址:http://www.twcsi.org.tw/columnpage/expert/e101.aspx
林秀敏,2012年3月28日,中國外貿發展將鞏固大國地位推動貿易強國進程,中國新聞網。線上檢索日期:2012年5月25日。網址:http://big5.chinanews.com:89/gate/big5/finance.chinanews.com/cj/2012/03-28/3780483.shtml
社科院:中企負債超過警戒線,2012年5月18日,世界新聞網。線上檢索日期:2012年5月25日。網址:http://www.worldjournal.com/view/aFinancenews/18641854/article-%E7%A4%BE%E7%A7%91%E9%99%A2%EF%BC%9A%E4%B8%AD%E4%BC%81%E8%B2%A0%E5%82%B5%E8%B6%85%E9%81%8E%E8%AD%A6%E6%88%92%E7%B7%9A-%E3%80%80?instance=fn_bull_ch
美媒鼓吹中國債務問題堪比葡萄牙,專家反駁:完全可控,2011年8月8日,環球網。線上檢索日期:2012年5月25日。網址:http://world.huanqiu.com/roll/2011-08/1888535_2.html
胡石青,2003,內地與香港簽署CEPA對兩岸經貿關係的影響,台灣週刊,26。線上檢索日期:2012年4月19日。網址:http://big5.china.com.cn/chinese/archive/366170.htm
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工業貿易署,2001,內地與香港關於建立更緊密經貿關係的安排。線上檢索日期:2012年5月25日。網址:http://www.tid.gov.hk/tc_chi/cepa/index.html
香港與中國簽署CEPA後,對香港的影響如何,2010,群策會網站。線上檢索日期:2012年4月19日。網址:http://advo.tw/docs/ecfa/good-bad/5
專家:中國債務整體安全,局部地方風險較高,2012年4月26日,RFI。線上檢索日期:2012年5月25日。網址:http://www.chinese.rfi.fr/%E4%B8%AD%E5%9B%BD/20120426-%E4%B8%93%E5%AE%B6%EF%BC%9A%E4%B8%AD%E5%9B%BD%E5%80%BA%E5%8A%A1%E6%95%B4%E4%BD%93%E5%AE%89%E5%85%A8%E5%B1%80%E9%83%A8%E5%9C%B0%E6%96%B9%E9%A3%8E%E9%99%A9%E8%BE%83%E9%AB%98
淺議中國出口的依賴性,2009年4月16日,錦程物流網。線上檢索日期:2012年5月25日。網址:http://info.service.hc360.com/2009/04/16101550855.shtml
陸蓉,2011年7月29日,梁振英頻繁發表言論,不認同王光亞針對特首,星島日報。線上檢索日期:2012年6月1日。網址:http://news.stnn.cc/hongkong/201107/t20110729_1617943.html
對外資依賴性太高,外資化中國面臨什麼風險,2006年5月26日,中國青年報。線上檢索日期:2012年5月25日。網址:http://edu.cnele.com/economy/200605/1736.html
魏艾,2005,從CEPA成效看兩岸經貿合作關係的發展前景,東亞區域與台灣經濟發展學術研討會。線上檢索日期:2012年4月19日。網址:http://www.google.com.tw/url?sa=t&rct=j&q=CEPA&source=web&cd=28&ved=0CG8QFjAHOBQ&url=http%3A%2F%2Fct100.chihlee.edu.tw%2Fezcatfiles%2Fb012%2Fimg%2Fimg%2F107%2Fpaper2-06.doc&ei=X-lBT-npG9HqmAWs4d3IBw&usg=AFQjCNFlVZ6lYsuw4XHTB9RrBIzLaUqpwA
大陸世界工廠寶座,墨西哥搶走,2009年5月25日,聯合報。線上檢索日期:2012年5月25日。網址:http://mag.udn.com/mag/world/storypage.jsp?f_ART_ID=195972
中國告別"世界工廠",2010年6月15日,中國評論新聞網。線上檢索日期:2012年5月25日。網址: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doc/1013/5/4/1/101354162_2.html?coluid=59&kindid=0&docid=101354162&mdate=0615000529
中國物價為甚麼比美國,2011年7月2日,新唐人電視台。線上檢索日期:2012年5月25日。網址:http://www.ntdtv.com/xtr/b5/2011/07/02/a554311.html.-%E3%80%90%E7%A6%81%E8%81%9E%E3%80%91%E4%B8%AD%E5%9C%8B%E7%89%A9%E5%83%B9%E7%82%BA%E7%94%9A%E9%BA%BC%E6%AF%94%E7%BE%8E%E5%9C%8B%E8%B2%B4.html
中國總人口達1,339,724,852人,10年增加7390人,2011年4月28日,中國新聞網。線上檢索日期:2012年5月25日。網址:http://news.163.com/11/0428/10/72NHR77000014JB6.html
世界工廠不保,製造業在大陸求生術,2012年2月28日,工商時報。線上檢索日期:2012年5月25日。網址:http://news.chinatimes.com/tech/11050903/122012022800252.html
改革開放30年港澳同胞為國家繁榮富強作重要貢獻,2008年11月24日,新華社。線上檢索日期:網址: http://www.gov.cn/jrzg/2008-11/24/content_1158273.htm
李牧群,2010年10月25日,匯率和工資上升如何影響中國製造競爭力,第一財經日報。線上檢索日期:2012年5月25日。網址: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doc/1014/8/4/6/101484622.html?coluid=7&kindid=0&docid=101484622
林震岩,2011年10月20日,一二五規劃對台商經營影響之探討,新華澳報。線上檢索日期:2012年5月25日。網址:http://www.waou.com.mo/detail.asp?id=57042
郎咸平,2011年2月19日,中國大陸低工資高物價的秘密,中國報導周刊。線上檢索日期:2012年5月25日。網址:http://www.360doc.com/content/11/0219/10/36227_94246964.shtml
唐煒,2008年2月22日,打造內地香港更緊密經貿關係,中華人民共和國商務部台港澳司:2007年年終專稿。線上檢索日期:2012年5月25日。網址:http://tga.mofcom.gov.cn/aarticle/ztxx/xuehuigaikuang/200802/20080205391493.html
從原物料價格上漲趨勢看中國投資的風險,2004年3月30日,自由時報。線上檢索日期:2012年5月25日。網址:http://iservice.libertytimes.com.tw/Service/editorial/news.php?engno=59&day=2004-03-30
傅勇,2010年9月4日,匯率改革不會抑制中國工資上升,第一財經日報。線上檢索日期:2012年5月25日。網址: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doc/1014/3/6/2/101436280.html?coluid=7&kindid=0&docid=101436280
當中國「世界工廠」關閉的時候,2012年1月26日,奇摩新聞。線上檢索日期:2012年5月25日。網址:http://tw.news.yahoo.com/blogs/society-watch/%E7%95%B6%E4%B8%AD%E5%9C%8B%E4%B8%96%E7%95%8C%E5%B7%A5%E5%BB%A0%E9%97%9C%E9%96%80%E7%9A%84%E6%99%82%E5%80%99.html
盧世勳,2009,近期中國之強勁需求推動國際原物料價格,國際金融參考資料第五十八輯。線上檢索日期:2012年5月25日。網址:http://www.cbc.gov.tw/public/Attachment/01614441971.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