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林鈴惠 |
---|---|
論文名稱: |
特殊教育學校教師五大人格特質、生涯自我效能與生涯希望感之相關研究 |
指導教授: | 朱惠瓊 |
口試委員: |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竹師教育學院 - 教育心理與諮商學系教育心理與諮商碩士在職專班 Division of Industrial and Organizational Psychology, In-service Master Program of Educational Psych |
論文出版年: | 2016 |
畢業學年度: | 104 |
語文別: | 中文 |
中文關鍵詞: | 五大人格特質 、生涯自我效能 、生涯希望感 |
外文關鍵詞: | Big Five Personality Traits, Career Self-Efficacy, Career Hope |
相關次數: | 點閱:2 下載:0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旨在探討特殊教育學校教師五大人格特質、生涯自我效能與生涯希望感之間的相關情形。對象為目前任教於台灣各縣市公立特殊教育學校教師為主,有效樣本共619人。研究工具包括:基本資料調查、人格特質量表、生涯自我效能量表及生涯希望感量表,採用立意抽樣問卷調查的方式,並採用描述統計、t檢定、變異數分析、典型相關及多元迴歸等方法進行統計分析。
研究結果發現:1.特殊教育學校教師的五大人格特質量表中各向度的得分為中上程度,五大人格特質會因其性別、年齡、婚姻狀況、服務年資、專業背景等背景變項的不同而有差異情形。2.特殊教育學校教師的生涯自我效能量表中各向度得分為中上程度,生涯自我效能會因其年齡、婚姻狀況等背景變項的不同而有差異情形。3.特殊教育學校教師的生涯希望感量表中各向度得分為中上程度,生涯希望感會因其年齡、婚姻狀況、服務年資等背景變項的不同而有差異情形。4.特殊教育學校教師五大人格特質、生涯自我效能與生涯希望感之間有顯著正相關性。5.所有五大人格特質的五個X變項透過第一組典型因素可解釋所有生涯自我效能的三個Y變項的34.70%。6.所有五大人格特質的五個X變項透過第一組典型因素可解釋所有生涯希望感的二個Y變項的38.9%。7.所有生涯自我效能的三個X變項透過第一組典型因素可解釋所有生涯希望感的二個Y變項的47.65%。8.特殊教育學校教師的推論性、信心強度、外向性、信任合作性、開放經驗性、情緒穩定性及謹慎負責性可正向預測生涯希望感,解釋變異量達58.5%。
本研究最後根據研究結論提出建議,以供實務運用及未來研究參考。
This study aims to investigate the relationship on special education school teachers’ big five personality traits, career self-efficacy, and career hope. The main targets are those teaching at Taiwan’s national and private special education schools with 619 valid samples. The methodology of this study, including basic information survey, Gert Quality Table, career self- efficacy scale and career hope scale, employs purposive sampling questionnaires, descriptive statistics, T test, analysis of variance, typical correlation, multiple regression and multiple methods of statistical analysis.
The findings in this study were as follows:
1.Special education school teachers got the high-intermediate level in each dimension of the Gert Quality Table. The big five personality traits would vary due to their gender, age, marital status, years of service, and professional background.
2.Special education teachers got the high-intermediate level in each dimension of the career self-efficacy scale, of which variations were affected by their age and marital status.
3.Special education teachers got the high-intermediate level in each dimension of the career hope scale, which will be different because of their age, marital status, and years of service.
4.Special education teachers’ big five personality traits, career self-efficacy, and career hope revealed positive correlation.
5.The five X variables in the big five personality traits could explain 34.70% of the three Y variables in all of the career self-efficacy through the first set of the typical factors.
6.The five X variables in the big five personality traits could explain 38.9% of the two Y variables in all of the career hope through the first set of the typical factors.
7.The three X variables in all of the career self-efficacy could explain 47.65% of the two Y variables in all of the career hope.
8.Special education teachers’ inferential statistics, confidence strength, extroversion, trust and cooperation, open empiricism, emotional stability and prudent responsibility could positively predict career hope and their explained variance amounted to 58.5%.
The suggestions of this study based on its conclusions can be used for practical use for future research and reference.
一、中文部分
王以仁、陳芳玲、林本喬(2005)。教師心理衛生。臺北市:心理。
王玉珍、田秀蘭、朱惠瓊、葉寶玲(2011):優勢中心取向生涯諮商之諮商歷程與療效內涵探究。教育心理學報,42,631-654。
王姿雅(2014)。教師人格特質、生涯自我效能與工作滿意度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成功大學,台南市。
王麗雲(2002)。等待心臟移植患者自我照顧行為、希望與社會支持之相關性探討(未出版之碩士論文)。私立台北醫學院,台北市。
丘卉綺(2004)。高中生生涯決定困難、生涯自我效能與焦慮憂鬱情緒之相關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田秀蘭(1996)。自我效能預期與女性之生涯發展。諮商與輔導,123,32-33。
田秀蘭(2010): 華人生涯調適之實徵研究─相關因素及諮商方案之發展與驗證。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結案報告。
田秀蘭、郭乃文(2001)。成人生涯認知量表之發展及其效度研究。中國測驗學會測驗年刋,49(1),19-38。
朱陳思翰(2002) 。國民小學教師自我效能感與專業知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中師範學院,台中市。
江孟芠(2012)。特殊教育教師的希望與工作壓力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私立樹德科技大學,高雄市。
江芳華(2008)。國小教師人格特質、社會支持及婚姻滿意度之研究以台北縣國小教師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私立銘傳大學,台北市。
吳欣倫(2011)。碩士生五大人格特質、生涯自我效能與生涯調適力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吳肇賢(2005)。國民小學級任教師人格特質、領導技巧與班級經營效能之研究-以屏東地區國小高年級教師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屏東師範學院,屏東市。
吳劍雄 (1996)。專科生職業認知、生涯自我效能和生涯決定程度關係之研究-以雲嘉南地區為例(未出版之論文)。國立中正大學,台北市。
宋翠葉(2007)。肝癌病患之疲憊、憂鬱、社會支持與希望感的相關性探討(未出版之碩士論文)。私立輔仁大學,新北市。
李紆霈(2015)。國中教師職場希望感與工作表現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私立樹德科技大學。
李淑蘭(2009)。澎湖地區住宿業從業人員人格特質、組織承諾及自我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論文)。國立澎湖科技大學,澎湖縣。
李詠秋(2001)。原住民大學生生涯發展狀況、生涯自我效能與其生涯阻礙因素之關係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新竹市。
沈承宗(2006)。教師人格特質、班級經營與班級經營績效相關性之研究(未出版之博士 論文)。私立崑山科技大學,台南市。
周惠英(1999)。派駐大陸人員之人格特質與組織社會化戰術對組織承諾之影響(未出版之論文)。國立中山大學,高雄市。
林生傳(1994)。教育心理學。台北:五南。
林勇輝(2004)。臺北縣國民小學教師專業承諾和教師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論文)。 台北市立師範學院,台北市。
林宥誼(2010)。中學教師情緒創造力、希望與創意情緒管理之關係(未出版的碩士論文)。國立台北教育大學,台北市。
林郁真(2009)。國小特教教師情緒勞務與工作倦怠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市。
林震岩(2007)。多變量分析SPSS 的操作與應用。台北:智勝。
施周明(2008)。國小學童學校生活希望感量表之發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新竹市。
洪怡菁(2008)。HIV感染受刑人的人格特質、社會支持與希望感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私立中國文化大學,台北市。
胡夢蕾、李怡君(2004)。餐旅學生人格特質、學習型態與學習表現之研究。觀光研究學報,10(3),1-22 。
唐淑華(2010) 。從希望感模式論學業挫折之調適與因應—正向心理學提供的「第三種選擇」。台北市:心理
孫愛霓(2010)。國小級任教師內外控人格特質、教學自我效能與工作滿意度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私立大葉大學,彰化縣。
翁巧蓉(2014)。護生實習場所霸凌經驗與生涯希望感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 。私立中臺科技大學,台中市。
高申春(2001)。人性輝煌之路-班度拉的社會學習理論,台北市。
康靜梅(2010)。國際觀光旅館基層廚師人格特質需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張文馨(2011)。大專運動員心理資本、運動表現及主觀幸福感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張佳晏(2004)。大學女生之生涯自我效能與其生涯成熟、生涯阻隔及因應策略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南大學,台南市。
張春興(1989)。張氏心理學辭典。台北市:東華。
張春興(1995)。教育心理學—三化取向的理論與實踐。台北市:東華。
張春興(1997)。教育心理學。台北市:東華。
張春興(1999)。現代心理學。台北:東華書局。
許淑穗(1998)。生涯自我效能、個人變項、與環境因素對大學生生涯選擇的影響-生涯選擇之路徑分析(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市。
許惠評(2006)。高中職餐飲管理科女性教師生涯自我效能、生涯阻礙及因應策略相關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私立中國文化大學,臺北市。
郭蓓蓉(2007)。生涯試探計劃對國中三年級男生職業自我概念、生涯成熟、生涯決定之影響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陳文忠(2015)。國民中學校長關係領導與教師希望感相關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新竹市。
陳金定(1987)。生計決策訓練課程對高一男生生計決策行為之實驗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陳宣玟(2014)。派外人員的主動性人格特質、文化智商與職涯滿意之研究—正向心理資本之調節效果(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嘉義縣。
陳婉芸(2011)。高中職美容科女性教師生涯自我效能、生涯阻礙及滿意度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私立中國文化大學,台北市。
陳義勝(1989)。組織行為。台北:華泰。
陳嘉瑩(2005)。長期血液透析病患疲憊、社會支持與希望感之相關性探討(未出版之碩士論文)。私立長庚大學,台北市。
彭英錡(2014)。國中教師希望感與工作壓力之關係研究—以桃園縣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私立中原大學,中壢市。
湯明芳(2010)。人格特質、自我效能與工作績效對某醫療體系護理主管的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私立亞洲大學,台中市。
馮美珠(2007)。國小教師人格特質、生活壓力、因應策略與憂鬱傾向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屏東市。
黃堅厚(1999): 人格心理學。台北市:心理。
黃淑寬(2005)。國小級任教師人格特質、教學信念與班級經營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南大學,台南市。
黃惠玲(2008)。國小女教師人格特質工作壓力與主觀幸福感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新竹市。
黃湘萍(2003)。癌症病患的疼痛與希望程度之相關性研究。長庚科技學刊,2,113-128。
黃瓊儀(2009)。高中職餐旅群教師人格特質、專業承諾與教師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 。國立澎湖科技大學,澎湖。
敬世龍(2010)。中學生希望感量表發展及相關因素之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台南大學,台南市。
敬世龍(2010)。青少年希望感量表之建構。教育科學期刊9(2)。
楊依雯(2000)。高中生之生涯發展準備度、學校幸福感與生涯自我效能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楊國樞(1988)。中國人對於人之性格的看法。台北:桂冠。
葉青雅(2004)。國小教師人格特質、人際關係和寬恕態度三者相互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詹俊成(2013) 。大專運動員社會支持、生涯信念、生涯自我效能與生涯發展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詹雅帆(2011)。國民中學特殊教育教師專業承諾與教師效能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賈馥茗(1997)。人格心理學概要。台北:三民。
路婉林(2010)。國小教師人格特質與教師效能之相關研究以台南市教師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中教育大學,台中。
過修齊(2004)。國民小學教師生涯承諾、生涯自我效能與生涯協助需求相關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中教育大學,台中市。
廖珮瑜(2011)。乳癌病患人格特質、自我效能與生活品質之相關性研究-以南部某區域醫院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雲林科技大學,雲林縣。
榮騰達(2013)。助人科系大學生生涯自我效能、生涯希望感與生涯承諾之分析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市。
劉佳惠(2004)。公立高工專業類科教師人格特質與工作滿意度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市。
劉宗明、黃德祥(2008)。國中教師人格特質與教學效能之研究。臺北市立教育大學學報, 39, 1-34 。
劉怡伶(2012)。高中學生生涯自我效能、人格特質與生涯定向程度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潘佩苓(2011)。中等學校餐飲科教師人格特質、工作滿意度與組織承諾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論文)。私立朝陽科技大學,台中市。
蔡明杰(2014)。高職汽車科學生生涯自我效能、人格特質與生涯錨傾向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市。
蔡順良(2008)。青少年多向度自我效能量表編製與驗證。教育心理學報,測驗與評量專刊,105-126。
鄭麗玉、陳秀蓉、危芷芬、留佳莉(2006)。心理學。台北:五南。
黎麗貞(1997)。大學女生性別、生涯自我效能、生涯阻礙與職業選擇之相關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盧宛秀(2010)。彰化縣國小社會領域教師人格特質、教師專業發展對教師自我效能影響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東大學,台東市。
賴文仁(2007)。國小教師生涯自我效能、社會支持與生涯承諾的關係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雲林科技大學,雲林縣。
錢靜怡(2006)。自殺企圖者人格特質與希望感之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駱芳美、郭國禎(2011)。從希望著手:希望理論在諮商上的應用。臺北市:心理。
戴禎儀(2011)。大學生就讀科系挫折、復原力與生涯希望感之關係-以台灣北部大學生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薛秀宜(2008)。中小學教師希望感 、樂觀、情緒智力及職涯期望之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市。
謝雅棻(2009)。高中職獨生子女學生知覺父母支持、生涯自我效能、自我認定與生涯決定之研究(未出版之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市。
韓繼成(2002)。國民中學訓導人員角色壓力、人格特質與工作滿意度的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市。
簡君倫(2010)。大學生性格類型、生涯自我效能與生涯決定之相關研究(未出之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新竹市。
簡慧貞(2012)。高中生學校生活適應、生涯自我效能及希望感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二、西文部分
Allport, G. W. (1961). Pattern and growth in personality. NY: Holt, Reinhart and Winston.DOI: DOI: 10.1016/S0002-7138(09)62026-4
Bandura, A. (1977a). Social learning theory. Englewood Cliffs, NJ: Prentice-Hall. DOI: 10.1016/B978-012273965-1/50008-X
Bandura, A. (1977b). Self-efficacy: Toward a unifyi ng theor y of behavioral change. Psychological Review, 84(2), 191-215. DOI: 10.1111/j.1467-9558.2010.01373.x
Bandura, A. (1997). Self-efficacy: The exercise of control. New York: W. H.Freeman. DOI: 10.3928/0098-9134-20030501-07
Betz, N. E., & Hackett, G. (1981). The relationship of career-related self-efficacy expectations to perceived career options in college women and men. Journal of Counseling Psychology, 28, 399-410. DOI: 10.1037//0022-0167.28.5.399
Borgen, F. H. (1984). Counseling psychology. Annual Review of Psychology, 35, 579-604. DOI: 10.4135/9781412963978.n41
Cattell, R. B.(1965). The scientific analysis of personality. Bathimore:Renguin. DOI: 10.2307/2091310
Costa Jr., P. T. & McCrae, R. R.(1992). Four ways five factors are basic. Personality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 13, 653-665. DOI: 10.1016/0191-8869(92)90236-I
Costa, P. T. Jr., & McCrae, R. R. (1985). The NEO personality inventory manual. Odessa, FL: Psychological Assessment Resources. DOI: 10.1002/9780470479216.corpsy0590
Gianakos, I. (2001). Predictors of career decision-making self-efficacay. Journal of Career Assessment, 9, 101-114. DOI: 10.1177/106907270100900201
Magaletta, P. R., & Oliver, J. M. (1999). The hope construct, will and ways: The irrelative relations with self-efficacy, optimism, and general well-being. Journal of Clinical Psychology, 55, 539–551. DOI:10.1002/(SICI)1097-4679(199905)55:5<539::AID-JCLP2>3.3.CO;2-7
Nevill, D. D. & Schlecker, D. I. (1988). The relation of self efficacy and assertiveness to willingness to engage in traditional/ nontraditional career activities. Psychology of Women Quarterly, 12, 91-98. DOI: 10.1111/j.1471-6402.1988.tb00929.x
O’Connell, D. J., McNeely, E., & Hall, D. T. (2008). Unpacking personal adaptability at work. Journal of Leadership and Organizational Studies, 14(3), 248-259. DOI: 10.1177/1071791907311005
Peterson, S. L. (1993). Career decision-making self-efficacy and institutional integration of underprepared college students. Research in High Educatinn, 34, 659-685. DOI: 10.1007/BF00992155
Snyder, C. R. (1994). The psychology of hope: You can get there from here. New York:Free Press. DOI: 10.5860/CHOICE.32-5941
Snyder, C. R. (Ed.). (2000). Handbook of hope: Theory, measure, and applications. San Diego, CA: Academic Press. DOI: 10.1016/B978-044450263-6/50036-1
Snyder, C. R., Harris, C., Anderson, J. R., Holleran, S. A., Irving, L. M., Sigmon, S. T., Yoshinobu, L., Gibb, J., Langelle, C., & Harney, P. (1991). The will and the ways: Development and validation of an individual-differences measure of hope.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60, 570-585. DOI: 10.1037//0022-3514.60.4.570
Snyder, C. R., Rand, K. L., & Sigmon, D. R. (2002). Hope theory:A member of the positive psychology family. In C. R. Snyder & S. J. Lopez.(Eds.). Handbook of positive psychology (pp. 257-270). New York, NY: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DOI: 10.1177/03057356093519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