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徐瑋婷 Hsu Wei Ting |
---|---|
論文名稱: |
家庭暴力防治社工員之負向情緒經驗研究:以駐點法院社工為例 A Study on the Negative Emotional Experience of Domestic Violence Prevention Social Workers: Cases of the On-site Court Social Workers |
指導教授: | 施香如 |
口試委員: |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竹師教育學院 - 教育心理與諮商學系教育心理與諮商碩士在職專班 Division of Industrial and Organizational Psychology, In-service Master Program of Educational Psych |
論文出版年: | 2016 |
畢業學年度: | 104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102 |
中文關鍵詞: | 家暴防治 、駐點法院社工 、負向情緒 |
外文關鍵詞: | domestic violence prevention, on-site court social worker, negative emotion |
相關次數: | 點閱:3 下載:0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旨在探討家庭暴力防治工作中之駐點法院社工員的負向情緒經驗,以透過了解他們在服務家庭暴力案件當事人的過程中,被引發之負向情緒經驗內涵,並進一步探究與理解他們如何因應與因應之後的情緒轉化情形。
本研究採質性研究,以立意取樣,邀請三位駐點法院社工員深度訪談,針對研究目的設計半結構式訪談大綱,並以詮釋現象學分析逐字稿文本,以理解他們負向情緒經驗背後的意義。
研究結果歸納出負向情緒分別經由「個案的言行與處境」、「社工的個人限制」及「外在評價與環境」所引發,情緒之內涵顯現畏懼、生氣、難過、擔憂、挫折、厭煩等情緒,而情緒樣態則呈現「單一」或「複雜」之結果,整體而言,負向情緒經驗具備了歷程性及多元內涵。此外,在因應方式的部分,歸納出「當下主動作為」與「先擱置再作為」,而轉化情形則歸納出「未見轉化,維持處遇品質」與「正向轉化,提升內外效能」二種結果,關於因應與轉化之間的關聯,本研究發現,將負向情緒導向正向轉變之結果,大多對應在「當下主動作為」之因應方式顯現。此外,複雜情緒的轉化結果較單一情緒差。最後,根據本研究結果,對實務工作者、社工培訓內容、機構,及未來相關研究提出一些建議供參考。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investigate the on-site court social workers’ negative emotions which were triggered by domestic violence prevention work process. It also aimed to figure out how these social workers coping with these negative emotions, and how these emotions transformed after coping.
The qualitative method and purposive sampling were applied in this research. In-depth interview three on-site court social workers with sime-structured guideline to collect their experience about negative emotions during working. According to the hermeneutic phenomenological principles, the transcripts were analyzed. The finding were as follwing:
There were 3 dimensions: “clients’ behaviors and situations”, “the workers’individual limitation”, and “external environment and evaluation”, which caused the negative emotions as fear, anger, depression, frustration, and boredom and they may present separately or entangled. The coping reactions can be categorized into to “immediate proactive actions” and “think before action” and there were 2 kinds of transformation: “maintaining the work quality without transformation” and “improving the internal and external efficacy to get positive transformation”. This study also found that positive transformation most occur by “immediate proactive behavior” and the transformation of entangled emotion was more challenge than the separated emotions. Overall, the negative emotionsal experiences were process directed and plentiful connotations. The participants’ emotions, coping reactions were different to get different transformation. Based on these findings, some recommendations regarding to the trainings and practice were proposed for the social workers, educators, institutions, and researchers.
一、中文部分
王行(2006)。七年之想:輔導「施暴者」的雜感。性別平等教育季刊,37,19-29。
王秀燕(2010)。現實與使命的掙扎台灣社工人力配置。社區發展季刊,129,114-127。
王昭惠(2010)。助人者看不見的傷口:心理助人者替代性創傷形成歷程之初探(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交通大學,新竹市。
王珮玲(2010)。警察、檢察官、法官對社工認知之探討:以家庭暴力與性侵害案件處理為例。臺大社工學刊,21,1-54。
王美懿(2013)。完整看見案主才是真正的社工專業—一位資深精神社工的觀點。台灣社會研究刊,92,257-265。
王增勇(2006)。社工與家庭暴力的相遇:性別關係的複製場域。性別平等教育季刊,37,8-11。
王增勇、陳秋瑩、林美薰(2006)。原住民婦女與家庭暴力社工員的相遇:一個弱勢者保護弱勢者的制度。性別平等教育季刋,37,36-45。
王叢桂(2004)。家暴事件中助人工作專業判斷與和諧價值觀的關聯。本土心理學研究,21,127-161。
石守正(2010)。公部門社會工作員工作壓力、專業承諾與離職意願之研究-以台北縣市政府社會局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江文慈(2004)。大學生的情緒調整歷程與發展特徵。教育心理學報,35(3),249-268。
江幸慧(2003)。台北市籌設法剛設置家庭暴力事件聯合服務處之起源與過程。法院設置家庭暴力事件聯合服務處方案觀摩研討會,1-5。
江淑慧(2009)。「外籍配偶家庭服務中心」社工員工作壓力源與因應方式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朝陽科技大學,台中市。
呂寶靜(2010年03月)。眺望2020年台灣社會工作專業發展之趨勢。「因應風險社會—社會工作的終身專業成長」發表之論文,台北市台鐵大樓。
汪芩如(2011)。婚姻暴力防治社會工作者工作壓力之研究—以各縣市家暴中心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暨南國際大學,南投縣。
汪淑媛(2006)。家暴婦女庇護中心工作者情緒張力與因應策略。社會政策與社會工作學刋,10(1),189-226。
汪淑媛(2008)。論台灣社工教育對社會工作職業風險之忽視。臺大社會學刋,17,1-42。
汪淑媛、蘇怡如(2010)。社工督導功能期待與實踐落差研究-比較督導與被督者之觀點:以公部門家暴防治社工為例。臺灣社會工作學刋,9,41-84。
汪淑媛(2014)。替代性創傷是助人工作者不可避免之風險?。社區發展季刋,147,136-154。
邱貴玲(2001)。家庭暴力防治法對婚姻暴力防治工作的衝擊。社區發展季刋,94,96-105。
邱美綺(2007)。諮商中來談者自責情緒之轉化歷程。諮商與輔導,259,37-39。
邱琇琳(2005)。專業助人者之替代性受創與因應策略--以公部門家防社工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台北市。
邱獻輝(2012)。探究男性親密暴力之文化意涵。亞洲家庭暴力與性侵害期刋,8(1),27-50。
吳芝儀、廖梅花(2001)。質性研究入門:紮根理論研究方法。嘉義市:濤石文化。
吳秀鳳、林梅鳳、游淑華(2007)。自傷與傷人-一個功能不良家庭的生活經驗。護理雜誌,54(5),56-63。
吳珮瑱(2004)。女諮商師協助性受虐者心理歷程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吳素霞、張錦麗(2011)。十年磨一劍-我國家庭暴力防治工作之回顧與展望。社會發展季刋,133,328-345。
吳麗娟(2003)。一個諮商員的專業成長:一個「人」的成長,從Human “doing”到Human “being”。中國輔導學報,14,1-30。
宋麗玉(2007)。婚暴受害婦女之處遇模式成效研究。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編號:NSC96-2412-H-004-022-SS2),未出版。
宋麗玉、曾華源、施教裕、鄭麗珍(2008)。社會工作理論—處遇模式與案例分析。台北市:洪葉。
李仰卿(2003)。士林地方法院行動倡導紀錄。台北:現代婦女基金會。
李姿佳(2003)。台灣士林地方法院暨台北市政府家庭暴力聯合服務處個案服務模式。法院設置家庭暴力事件聯合服務處方案觀摩研討會,台北市政大公企中心。
李開敏、陳淑芬(2006)。受暴婦女的充權:社工復原力訓練及督導之整合模式。應用心理研究,32,183-206。
李維倫(2004)。以置身所在作為心理學研究的目標現象及其相關方法論。應用心理研究,22,157-200。
李錦鳳(2010)。精神醫療社會工作者工作壓力與因應策略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長榮大學,台南市。
李麗日(2003)。社會工作在融入女性主義觀點後所的衝擊與影響。社會科教育研究,8,1-20。
沈慶鴻(2008)。老問題、新思索:台北市社會工作者薪資現況與期待薪資之探索性研究。東吳社會工作學報,37,37-57。
沈瓊桃(2008)。婚暴併兒虐服務整合的挑戰與模式初探。社會政策與社會工作學刋,12(1),51-90。
沈慶鴻(2009)。弱勢社工服務弱勢案主?。婚暴防治社會工作者實務困境之研究。社會政策與社會工作學刋,13(2),87-142。
沈慶鴻(2011)。社會工作者跨文化服務經驗之探討—以大陸婚姻暴力受虐婦女處遇服務為例。中華心理衛生學刋,24(3),457-484。
沈慶鴻(2012)。督導關係中隱而未說現象之探索:以家暴防治受督導社工為例。東吳社會工作學報,24,43-78。
沈慶鴻(2014)。社會工作者之增強權能經驗:以婚暴防治場域為例。臺大社工學刋,29,1-52。
杜瑛秋、張玉芳(2010)。「以案主最佳利益」看目睹暴力兒童的社工員角色與功能。社會發展季刋,130,98-107。
何金針(2007)。專業助人者的心理調適。諮商與輔導,263,2-9。
周月清(2001)。受暴婦女與專業人員對婚暴認知探討研究。社區發展季刋,94,106-133。
周盈(2004)。介入與助人技巧。諮商與輔導,222,20-25。
周清玉、曾冠鈞(2011)。保護性社工人力與工作條件研究。亞洲家庭暴力與性侵害期刋,7(1),47-78。
法務部(2014)。全國法規資料庫。取自http://law.moj.gov.tw/
Law/LawSearchResult.aspx?p=A&t=A1A2E1F1&k1=%E5%AE%B6%E5%BA%AD%E6%9A%B4%E5%8A%9B%E9%98%B2%E6%B2%BB%E6%B3%95
林宥芯(2010)。專業環境與情緒勞動:以保護型社工員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實踐大學,台北市。
林勝義(2013)。社會工作概論。台北市:五南。
林慈玲(2008)。性別與人身安全。研考雙月刋,32(4),93-103。
胡芳靜(2006)。司法與社工人員在處理婚暴案件中角色與期待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嘉義縣。
姚淑文(2009)。親愛關係暴力校園宣導及處遇工作-以初期暴力之二級預防介入觀點探討。2009年家庭暴力暨性侵害實務與學術研討會:問題對策與華人交流,未出版。
柯麗評(2009)。社會工作者與服務對象互動過程權力關係之運作。應用心理研究,43,149-175。
施茂林(2011)。最新實用六法全書。臺北市:世一。
施睿誼(2014)。醫務社工遭受暴力後復原歷程之述說分析。社區發展季刊,147,113-123。
祝健芳(2002)。婚姻暴力防治網絡中地方政府社工人員角色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暨南國際大學,南投縣。
高淑清(2001)。在美華人留學生太太的生活世界—詮釋與反思。本土心理學研究,16,225-285。
高淑清(2002)。質性研究的18堂課首航初探之旅。高雄市:麗文文化。
高淑雲(2004)。家庭暴力防治社會工作者壓力與因應之探討(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東海大學,台中市。
修慧蘭、鄭玄藏、余振民、王淳弘、楊旻鑫、彭瑞祥(2009)。諮商與心理治療理論與實務(第八版)。台北市:雙葉。
翁茹婷(2010)。新進醫務社工的離職歷程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慈濟大學,花蓮市。
孫智辰、郭俊巖(2008)。社工員面對外籍配偶個案文化能力之探討-以家庭暴力事件為例。通識教育學報,創刋號,251-282。
耿詩婷(2010)。審理性侵案可以更友善-社工人員認為與法院與社工單位溝通可更順暢。司法改革雜誌,79,20-21。
張英陣(2014)。職場恐懼與自我照顧模式:靈性的觀點。社區發展季刊,147,124-135。
張春興(2008)。現代心理學。台北市:東華。
張莉莉(2001)。諮商師反移情現象-家庭影響-因素探討、自我覺察及管理。文藻學報,15,177-189。
張淑慧(2011)。司法社會工作概述【線上論壇】。取自http://sowf.moi.gov.tw/19/
quarterly/data/128/13.htm
張錦麗(2004)。法院“家庭暴力事件聯合服務處”方案的倡導歷程分析。朝陽人文社會學刋,2(2),103-148。
許芳瑜(2002)。彰化縣家庭暴力防治中心功能之研究—社會工作員之觀點(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東海大學,台中市。
許祖維(2007)。解構「專業」:社工系大學畢業生離開工作的歷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暨南國際大學,南投縣。
許雅娟、游美貴、鄭麗珍(2014)。臺灣社會工作人員的一般健康初探。臺灣社會工作學刋,14,103-156。
陳月鳳(2007)。家庭暴力防治社工員福利輸送困境及因應策略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嘉義市。
陳玉芬(2004)。普世的價值、在地的智慧:社工人員回應婚姻暴力傳統文化議題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暨南國際大學,南投縣。
陳圭如(2005)。社會工作者遭受服務案主暴力攻擊問題初探。社區發展季刊,108,209-216。
陳秀峰(2010)。台灣家庭暴力防治之現狀與未來。亞洲家庭暴力與性侵害期刋,6(1),187-210。
陳怡吟(2006)。傾聽基層家暴社工的故事。教育部性別平等教育季刋,37,61-74。
陳怡如(2002)。非自願性專業關係中之抗拒行為—兒保社工人員之觀點(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東吳大學,台北市。
陳怡芳(2013)。變與不變的真實—少女中途之家的助人之「人」(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新竹市。
陳金定(2005)。心理治療改變之機轉—情緒歷程的完成與情緒基模的重組。輔導季刊,41(4),8-20。
陳延道(2007)。家庭暴力事件服務處社會工作輸送與處遇探討(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亞洲大學,台中市。
陳玲容(2008)。社工員投入兒童亂倫案件工作經驗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陳美花、嚴嘉楓(2005)。長期照護機構中社會工作者的角色。臺灣老人保護學刋,1(1),41-49。
陳晉杰(2003)。從社工員角度看我國現行家庭暴力防治法在兒童保護上的運用─以中部四縣市之家庭暴力防治中心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靜宜大學,台中市。
陳學志(1999)。壓力對助人工作者專業枯竭的影響:以創造力、幽默風格為調節變項(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陳麗欣(2007)。臺灣社會工作員之人身安全、被害恐懼感與預防之道,見蔡宏進等人主編。高風險家庭處遇之社會工作人員人身安全建構研討會,未出版。
連穎(2010)。醫療社會工作者對死亡議題之態度及因應行為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山醫學大學,台中市。
彭淑華(2007)。機構安置:保護他(她)?傷害他(她)?-兒童少年保護工作人員眼中之機構虐待圖像。東吳社會工作學報,15,1-36。
曹中瑋(2013)。當下,與情緒相遇:諮商心理師的情緒理解與自我生命歷程。台北市,張老師文化。
童伊迪、沈瓊桃(2005)。婚姻暴力目睹兒童之因應探討。臺大社工學刋,11,129-164。
黃文雄(2002)。台灣人的價值觀。台北市:前衛。
黃宛姿(2010)。社工諮商人之生涯轉換與專業發展故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新竹市。
黃彥宜(2009)。保護性業務一線社會工作者職場暴力之初探:權力的觀點。臺灣社會工作學刋,6,79-118。
黃德祥(1994)。青少年發展與輔導。台北:五南。
黃婉菁(2004)。從工作生活品質、工作壓力觀點探討社會工作者對專業生涯承諾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高雄醫學大學,高雄市。
游恆山(2002)。情緒心理學-情緒理論的透析。台北市:五南。
楊國樞、余安邦(1994)。中國人的心理與行為—理念及方法篇(1992)。台北市,桂冠。
廖秋芬(1997)。社會工作員對兒童保護案件處遇計畫的價值抉擇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東海大學,台中市。
廖翌妙(2002)。國小教師壓力事件、因應方式與情緒經驗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大學,屏東市。
管意璇(2009)。壓力對助人工作者專業枯竭的影響:以創造力、幽默風格為調節變項(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管意璇、陳學志、徐芝君(2011)。專業助人也需創造力?創造力對助人工作者在壓力與專業枯竭關係的影響。創造學刋,2(2),113-136。
蔡宏進(2007)。高風險家庭處遇之社會工作人員人身安全建構。高風險家庭處遇之社會工作人員人身安全建構研討會,未出版。
蔡佳容、潘淑滿(2010)。社會工作人員遭受暴力威脅之經驗:以家庭暴力防治工作為例。台灣社會工作學刊,9,85-129。
蔡素玲、鍾志芳(2009)。別讓情緒控制你的生活:如何讓辯證行為治療法幫助你掌控自己。台北市:心理出版社。
蔡淑真(2006)。家庭價值的文化脈絡與受暴婦女的抉擇—從婚姻暴力社會工作者觀點出發(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大學,台北市。
蔡雅芳(2008)。兒少保社工遭遇職場暴行之經驗與影響探究—以縣府社工員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嘉義市。
蔡蓮君(2014)。社工助人者於危機情境中的衝擊—以執行兒少保護緊急安置為例。諮商與輔導,337,12-21。
劉小菁(2001)。助人工作者自助手冊:活力充沛的秘訣。台北市:張老師文化。
劉玉鈴(2001)。女性社工員性別意識對專業關係的影響--以婚姻暴力社工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東海大學,台中市。
劉怡君(2004)。我與我的反轉移—心理治療實務工作者的自我探索與實踐(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東吳大學,台北市。
劉奕蘭(2002)。內在工作模式為認知、情緒、因應策略的組織架構。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編號:NSC90-2413-H-007-004),未出版。
劉珠利(2012)台灣社工員協助婚姻暴力受害女性案主經驗之研究:一個人際取向的觀點。聯合勸募論壇,1(1),131-158。
劉淑瓊(2002)。台灣家庭暴力防治業務取向研究—地方政府推動防治家庭暴力實務運作模式及建構跨專業資源網絡之規劃研究。內政部委託研究報告,未出版。
劉淑莉(2007)。國內兒童少年保護工作者工作安全需求評估(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東吳大學,台北市。
劉雅雲(2001)。兒童保護社會工作人員職務勝任感與留職意願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東海大學,台中市。
劉蕙雯(1997)。高雄市兒童保護社會工作人員工作疲乏探討(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高雄醫學大學,高雄市。
潘淑滿(2002)。社會個案工作。台北市:心理。
潘淑滿(2003)。婚姻暴力的性別政治。女學學誌:婦女與性別研究,15,195-253。
潘淑滿(2007)。親密暴力多重身分與權力流動。台北市:心理。
鄭如安(1998)。諮商歷程中當事人情緒再體驗之分析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鄭家雯(2004)。走出心靈迷霧:諮商師調適與因應接案無力感經驗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屏東市。
鄭雅慧(2014)。隱形的職業風險—臺灣地區社工員替代性創傷與預防。社區發展季刊,147,155-167。
鄭逸驊(2000)。兒童與家庭的臨床社會工作之新進人員壓力適應探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東吳大學,台北市。
鄭瑞隆(2004)。家庭暴力社工員專業服務困境與改進措施之研究。犯罪學期刋,7(2),129-163。
鄭麗珍(2006)。家暴社工的處境與問題。教育部性別平等教育季刋,37,12-18。
鄭麗珍(2008)。台灣社會工作專業人力推估研究。台灣社會工作專業人員協會研究報告,2,3-8。
賴妍諼、廖鳳池(2000)。諮商中來談者生氣情緒轉化歷程之分析研究。諮商輔導文粹,5,77-115。
賴資雯(1994)。影響社工員從事兒童保護工作的滿意度之相關因素分析(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陽明大學,台北市。
蘇益志(2010)。情緒的覺察、容受與轉化。諮商與輔導,290,63。
蘇淑芬(2001)。社會工作員提供24小時保護服務之工作滿意度、工作負荷與服務品質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高雄醫學大學,高雄市。
蘇慧雯(1995)。台北地區兒童保護人員工作滿意及其相關因素之探討(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文化大學,台北市。
簡宇卿(2011)。諮商師宗教信仰與助人專業的衝突與因應經驗探討(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瞿宗悌、鄔佩麗(2003)。諮商心理師支援台灣家庭暴力暨性侵害防治中心之現況與困境分析。社區發展季刋,102,261-276。
戴淑貞、張都新(2012)。淺談:家庭會傷人-家庭暴力與虐待。家庭教育雙月刋,40,44-51。
嚴祥鸞(2009)。家庭暴力防治之問題與挑戰:以相對人介入方案為例。亞洲家庭暴力與性侵害期刋,5(2),109-124。
二、英文部分
Anderson, D.G. (2000). Coping strategy and burtout among veteran child protection workers.
Child Abuse & Neglect, 24(6), 839-848.
Bell, H. (2003). Strengths and Secondary Trauma in Family Violence Work k. Social Work,
48(4), 513-522.
Dane, B. (2002). Duty to inform: Preparing social work students to understand vicarious
traumatization. Journal of Teaching in Social Work, 22(3),3-20.
Fran, S.D. (2003). The criminalization of domestic violence what social workers need to
know. National Association of Social Workers, 48(2), 237-246.
Liu, C.L. & Mishna, F.(2011). Female high school dropouts: A relational view. Asia Pacific
Journal of Social Work and Development, 21(2), 46-61. doi:10.1177/0886109911417686
Martin, S., Linnet, M., & Jean,N. (2003). Socail workers’ experiences of fear. British Journal
of Social Work, 33, 659-671.
Kelly, L., Jarvis, Erin, E., Gordon, & Raymond, W.N.(2005). Psychological distress of
children and mothers in domestic violence emergency shelters. Journal of Family Vilolence, 20, 389-402. doi:10.1007/s10896-005-7800-1
Lee, J., Weaver, C., & Hrostowski, H. (2011). Psychological empowerment and child welfare worker outcomes: Apath analysis. Child Youth Care Forum, 40, 479-497. doi: 10.1007/s10566-011-9145-7
Sexton, L.(1999).Vicarious Traumatisation of Counselors and Effects on Their Workplaces,
British Journal of Guidance & Counseling, 27(3), 393-403.
Sakvitne,K.W.(2002).Shared trauma: The therapist’s increased vulnerability. Psychoanalytic
Dialogues, 12(3), 446-449.
Skovholt,T.(2001).The resilient practitioner: Burnout prevention and self-care strategies for
counselors, therapists, teachers, and health professionals. Boston:Allyn & Bacon.
Watson, D.(1988). Intraindividual and interindeividual analyses of positive and negative
affect: Their relation tohealth complaints, perceived stress, and daily activeitie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54, 1020-1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