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黃增德
Tsang-Te Huang
論文名稱: 電腦程式分析X光照像之影像品質的研究
Computer-aided analysis for radiographic image quality
指導教授: 董傳中
Chuan-Jong Tung
蔡惠予
Hui-Yu Tsai
口試委員: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原子科學院 - 生醫工程與環境科學系
Department of Biomedical Engineering and Environmental Sciences
論文出版年: 2007
畢業學年度: 95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53
中文關鍵詞: 影像品質對比解析板品質保證
外文關鍵詞: image quality, contrast-detail phantom, quality assurance, QA, QC, Moran test
相關次數: 點閱:2下載: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對比解析板是一種常用來評估影像品質的假體,而評估影像品質則通常由醫生來判斷,但此方法太過於主觀,每個醫生評估影像的標準並不相同,評分所得的結果當然差距非常的大,同時此方法也相當的耗時。因此我們希望發展出一套方法,可不經由醫師來評估影像,只利用電腦程式便可直接對假體影像進行評估,期望可以得到較節省時間且較為客觀的結果。
      我們一共嘗試了兩種方法,第一個是模仿人的評分方法,找出影像上所能看到的極限作為評分的依據。第二個是利用Moran test,將影像的結構以及雜訊作量化的分析。
      改變X光機的管電壓、管電流與附加濾片得到不同影像後,將得到的影像分別給醫生以及上述兩個程式評估。程式評估的結果都與預期的趨勢一致,即管電壓增加時影像品質下降,管電流增加影像品質上升,改變附加濾片影像品質不變。人眼評分的結果大致上也和預期的趨勢一致,只有在管電流改變時,因為人眼對其改變較不敏感的關係,而使得分數有部分與預期不符。
      而在人眼與兩個程式兩兩之間的相關性比較中,兩個程式之間的相關性很大,但程式與人眼則相關性較小,只有部分結果是相關性較大的。


    摘要 i 誌謝 ii 目錄 iii 圖目錄 v 表目錄 vii 第一章 序論 1 1.1 研究目的 1 1.2 研究背景 2 第二章 實驗器材與方法 5 2.1 對比解析板 5 2.2 實驗的設置 8 2.3醫師評分影像的方式 9 2.4 IQF評分程式 10 2.4.1 影像的定位 11 2.4.2 Parallax effect修正 12 2.4.3 計算IQF 16 2.5 Moran test 23 第三章 結果與討論 25 3.1 IQF評分程式 25 3.1.1 顯著水平的選擇 25 3.1.2 電腦程式與人眼的比較 31 3.2 Moran test 37 第四章 結論 51 參考文獻 53

    1. Geijer H, Beckman KW, Andersson T, Persliden J. Image quality vs. radiation dose for a flat-panel amorphous silicon detector: a phantom study. Eur Radiol. 2001;11(9):1704-9.
    2. Mah E, Samei E, Peck DJ. Evaluation of a quality control phantom for digital chest radiography. J Appl Clin Med Phys. 2001 Spring;2(2):90-101.
    3. Chotas HG, Floyd CE, Jr., Johnson GA, Ravin CE. Quality control phantom for digital chest radiography. Radiology. 1997 Jan;202(1):111-6.
    4. Doyle P, Martin CJ, Gentle D. Application of contrast-to-noise ratio in optimizing beam quality for digital chest radiography: comparison of experimental measurements and theoretical simulations. Phys Med Biol. 2006 Jun 7;51(11):2953-70.
    5. Pascoal A, Lawinski CP, Honey I, Blake P. Evaluation of a software package for automated quality assessment of contrast detail images--comparison with subjective visual assessment. Phys Med Biol. 2005 Dec 7;50(23):5743-57.
    6. Chen TJ, Chuang KS, Chang JH, Shiao YH, Chuang CC. A blurring index for medical images. J Digit Imaging. 2006 Jun;19(2):118-25.
    7. Chen TJ, Chuang KS, Wu J, Chen SC, Hwang IM, Jan ML. A novel image quality index using Moran I statistics. Phys Med Biol. 2003 Apr 21;48(8):N131-7.
    8. 施名原. 使用對比解析板評估數位化X光機之最優化. 國立清華大學碩士論文. 2006.
    9. Chuang KS, Huang HK. Assessment of noise in a digital image using the join-count statistic and the Moran test. Phys Med Biol. 1992 Feb;37(2):357-69.
    10. Norrman E, Gardestig M, Persliden J, Geijer H. A clinical evaluation of the image quality computer program, CoCIQ. J Digit Imaging. 2005 Jun;18(2):138-44.

    無法下載圖示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內網路)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外網路)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