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羅燕媚 Law, Yinmei |
---|---|
論文名稱: |
民國建構的李卓吾 The image of Li Zhuowu during the Republic of China period |
指導教授: |
楊儒賓
Yang, Ru-bin |
口試委員: |
祝平次
Chu, Ping-tzu 黃繼立 Huang, Chi-Li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人文社會學院 - 中國文學系 Chinese Literature |
論文出版年: | 2018 |
畢業學年度: | 106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287 |
中文關鍵詞: | 李贄 、李卓吾 、民國 、王學蕩越論 、左派王學 、近代性 、多元文化 |
外文關鍵詞: | Li Zhi, Li Zhuowu, the Period of Republic of China |
相關次數: | 點閱:2 下載:0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論文題目為「民國建構的李卓吾」,論文的框架主要分為兩部分,一是整理前人對李贄的觀點,二是提出個人對李贄的詮釋。而關於前人對李贄的觀點,主要有三:明末王學蕩越論、左派王學框架與日本學界的近代性框架,筆者以此三觀點為第二章至第四章的內容,整理了觀點的歷史脈絡,以及當中的得失。筆者於第五章提出的「多元文化並存觀」,開宗明義表達再詮釋是基於對現有政治與社會的關懷,反對「中心主義」所造成的壓迫。從李贄思想裡,我們可以見到「反中心主義」與「多元文化並存觀」的想法。
Li Zhi (1527-1602), often known by his pseudonym Zhuowu, who is one of the most famous thinker, writer, literacy critic in Late Ming, should not be ignored when it comes to discuss the issue of Chinese modernity. The topic of this thesis is “ The image of Li Zhuowu durng the Period of Republic of China”, which can be divided into two parts. The first part is reviewing the views of predecessors on Li Zhi ,and the second part is reinterpreting Li Zhi’s philosophical thoughts in a new light: Multicultural coexistence view. Through reading Li Zhi’s works , we can find out that the idea of “anti-centrism” and “multiculturalism coexistence” was proposed in Ming Dynasty.The idea of “multiculturalism coexistence can inspire all of us to think about how to build a peaceful society that is based on the principle of equality and freedom.
參考書目
一、古籍(依朝代先後順序排列)
【漢】班固撰、【唐】顏師古注,楊家駱主編﹕《新校本漢書集注并附編二種》(第三冊),(台北﹕鼎文書局印行,1986年版),
【唐】韓愈著,劉真倫、岳珍校著﹕《韓愈文集彙校箋注》,(北京﹕中華書局
出版,2010 年版)
【宋】朱熹編著﹕《四書章句集註》,(臺北﹕鵝湖月刊社,民國一O三年十
月版)。
【宋】朱熹﹕《四書章句集注》,(臺北市﹕臺大出版中心,2016年版)。
【宋】陸九淵著﹕《陸九淵集》,(台北市﹕里印書局印行,中華民國七十年)
【明】王守仁撰,吳光、錢明、董平、姚延福編校﹕《王陽明全集》,(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
【明】李贄著:《初潭集》,(北京:中華書局出版,2009年版)。
【明】李贄著﹕《焚書.續焚書》,(北京﹕中華書局出版,2009年版)。
【明】李贄著,張建業主編﹕《李贄全集注》(第二冊),(北京市﹕社會科學
文獻,2010年版)。
【明】李贄著,張建業主編《李贄文集》(第四卷),(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
版社,2000年版)。
【明】李贄著,張建業、張岱注:《續焚書注》,(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2013年版)。
【明】李贄著,張建業、張岱注:《焚書注》,(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2013年版)。
【明】李贄著,廈門大學歷史系編﹕《李贄研究參考資料》(第二輯),(福建﹕福建人民出版社,1976年版)。
【明】黃宗羲,沈芝盈點校﹕《明儒學案》(修訂本),(北京﹕中華書局出版,
2016年版)。
【明】黃宗羲注,全祖望補,【民國】王梓材、馮雲濠、何紹基校:《宋元學案.
濂溪學案》,(台北:世界書局,1991年版)。
【明】顧炎武著,黃汝成集釋,栾保羣、呂宗力校點﹕《日知錄集釋全校本》,(上海﹕上海古籍,2006年版)。
【明】顧炎武撰,華東師範大學古籍研究所整理﹕《顧炎武全集》(第21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版)。
【明】王夫之著﹕《船山全書》(第六冊),(長沙﹕嶽麗書社出版,1991版)。
【明】王夫之:《船山全書》(第十二冊),(長沙:嶽麓書社,1996年2月)。
【明】王夫之著﹕《船山全書》(第十冊),(長沙﹕嶽麗書社出版,1988年)。
【明】王夫之著﹕《俟解.噩夢.搔首問》,(臺北巿﹕廣文書局,民國59年
版)。
【明】劉宗周撰﹕《劉子全書及遺編》,(京都﹕中文出版社,1981年版)。
【明】王夫之著,王孝魚點校﹕《老子衍.莊子通》,(北京﹕中華書局,1962
年版)。
【清】方以智著,龐樸注釋﹕《東西均注釋》,(北京市﹕中華書局,2001年
版)。
【明】焦竑撰,李劍雄點校﹕《澹園集》,(北京﹕中華書局出版,1999年版)
【明】沈瓚著﹕《近事叢殘》(《明清小說珍本之一》),(北京﹕廣業書社,
民國十七年版)。
【明】潘曾絃編﹕《李溫陵外紀》,(臺北﹕偉民圖書出版社,民國六十六年)。
【清】方笣著,劉季高點校﹕《方笣集》(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
年版)。
【清】張伯行著﹕《正誼堂文集三》(《正誼堂全書》第十八函),(板橋市﹕藝文出版,1966年版,影印版)。
【清】袁枚﹕《小山房文集》(上),(台北市﹕廣文書局,1992年版)。
《鈔明本實錄》(第二十冊),(北京市﹕線裝書局,2005年版)。
續修四庫全書編纂委員會編﹕《續修四庫全書.子部.雜家類》(第1136冊),(上海巿上海古籍,1995年版)。
續修四庫全書編纂委員會編﹕《續修四庫全書.子部.雜家類》(第1136冊),(上海巿上海古籍,1995年版)。
四庫全書研究所整理﹕《欽定四庫全書總目》(整理本),(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版),頁1667。
四庫未收書輯刊編纂委員會編﹕《四庫未收書輯刊》(陸輯.第三十冊),(北京市﹕北京出版社,2000年)。
【清】朱彝尊著﹕《靜志居詩話》,(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6年版)。
【清】朱彝尊著﹕《靜志居詩話》,(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6年版)。
【清】戴震:《戴震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
【清】曹雪芹、高鶚著,馮其庸等校注,汪惕齋彩畫﹕《紅樓夢校注》,(台北﹕
里仁書局,中華民國九十二年)。
《桂宮梯》有道光二十九年(1849)重鐫本,收入王見川、林萬傳:《明清民間
宗教經卷文獻》(第11冊),(臺北市﹕新文豐出版,1999年版),
二、近人專著(接作者姓氏筆劃多寡排列)
【日】上野千鶴子著,楊士堤譯﹕《厭女﹕日本的女性嫌惡》,(臺北市﹕聯合文學,2015年版)。
王汎森﹕《中國近代思想與學術的系譜》,(臺北﹕聯經出事業有限公司,2003年)。
史仲文,胡曉林主編﹔趙景雲、何賢鋒著:《中國明代文學史》,(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左東嶺著:《李贄與晚明文學思想》,(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司馬朔著﹕《一個異端思想家的心靈史﹕李贄評傳》,(臺北﹕龍圖騰文化有限公司,2014年版)。
左東嶺著,《李贄與晚明文學思想》,(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出版,1999年版)。
【法】米歇爾.福柯著,余碧平譯﹕《主體解釋學》,(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江西大學中文系編寫﹕《中國文學史》,(南昌市:百花洲文藝出版社,1991年版)。
【日】伊東貴之﹕《中國近世的思想典範》,(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15年版)。
【美】朱迪斯.巴特勒著,何磊、趙英男譯:《脆弱不安的生命——哀悼與暴力的力量》,(鄭州:河南大學出版社,2016年版)。
【美】朱迪斯.巴特勒著,何磊譯:《戰爭的框架》,(鄭州;河南大學出版社,2016年版)。
【美】朱迪斯.巴特勒著:《性別麻煩——女性主義與身份的顛覆》,(上海:上海三聯書店,2009年版)。
【美】朱迪斯.巴特勒,宋素風譯:,《性別麻煩》,(上海﹕上海三聯書店,2009年)。
【美】艾德華.薩依德(Edward Said)著,單德興譯﹕《知識分子論》,(台北﹕麥田出版,2008年版),頁28。
【美】亞倫.強森著,成令方等譯:《性別打結——拆除父權違建》,(台北市:郡學出版,2008年版),
朱學群主編﹕《李贄研究與隴西文史》,(泉州 : 泉州市社會科學界,2006年版)。
任冠文著﹕《李贄史學思想研究》,(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1999年版)。
吳澤著﹕《儒教叛徒李卓吾》,(仲信出版社,中華民國三十八年四月初版)。
【美】狄培理著,李弘祺譯:《中國的自由傳統》,(臺北市:聯經出版,2016年版)。
李桂生﹕《多元文化視閾中的李贄軍事思想》簡體書,(江西﹕江西人民出版社,2013年版)。
李哲良著﹕《人欲——奇人李卓吾》,(重慶﹕重慶出版社發行,2001年版)。
林其賢﹕《李卓吾事蹟繫年》,(臺北﹕文津出版社,中華民國七十七年版)。
林其賢﹕《李卓吾的佛學與世學》,(臺北﹕文津出版社,民國八十一年)。
【美】約翰.D.卡普托著,貝小戎著﹕《真理》,(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2016年版)。
【美】約翰.哈伍德.希克著,蔡怡佳譯﹕《宗教之詮釋:人對超越的回應》,(臺北﹕聯經出版公司,2013年版)。
【美】柯文(Paul A. Cohen)著,林同奇譯﹕《在中國發現歷史》,(台北﹕稻鄉出版社,1989年版)。
周作人著:《中國新文學的源流》,(台北:里仁書局,中華民國七十一年)。
周作人著﹕《藥堂襍文》,(台北﹕里仁書局,中華民國七十一年)。
昌彼得、喬衍琯、宋常廉等主編:《明人傳記資料索引》,(臺北市:文史哲出版社,中華民國六十七年)。
夏曉虹編﹕《追憶康有為》,(北京﹕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1997年版)。
秦家懿編著的《德國哲學家論中國》,(臺北市﹕聯經,1999年)。
袁光儀著﹕《李卓吾新論》,(臺北﹕國立臺北大學出版社,民國97年版)。
袁光儀著﹕《彼我同為聖賢﹕耿定向與李卓吾之學術論爭新探》,(台北市﹕文津文出版,2015年版)。
侯外廬主編,侯外廬、趙紀彬、杜國庠、邱漢生、白壽彝、楊榮國、楊向奎、諸青執筆﹕《中國思想通史》(第四卷下冊﹕南宋元明思想),(北京﹕人民出版社出版,1960年版)。
侯外廬著﹕《韌的追求》,(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年版)。
侯外廬主編﹕《中國思想通史》(第一卷﹕古代思想),(北京﹕人民出版社出版,1957年)。
徐國利著:《錢穆史學思想研究》,(臺灣:商務印書館,2004年版)。
孫婷婷著:《朱迪斯.巴特勒的述行——理論與文化實踐》,(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5年版)。
【日】島田虔次著,甘萬萍譯﹕《中國近代思維的挫折》,(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郭預衡主編:《中國古代文學史長編》(元、明、清卷),(北京:首都師範大學出版社,2000年版)。
梁啟超著﹕《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臺北﹕中華書局,中華民國七十六年)。
梁啟超著﹕《儒家哲學》,(臺北﹕中華書局,中華民國四十八年)。
梁啟超著﹕《清代學術概論》,(臺北﹕水牛出版社,中華民國60年)。
梁啟超著﹕《梁啟超全集》(第二冊),(北京﹕北京出版社,1999年)。
梁啟超著﹕《梁啟超全集》(第一冊),(北京﹕北京出版社,1999年)。
梁漱溟口述﹔【美】艾愷採訪﹕《這個世界會好嗎》,(臺北市﹕博雅書屋,2008年)。
許在全、張建業主編、泉州市社會科學聯合會編﹕《李贄研究》,(北京﹕光明日報出版社出 ,1989年版)。
張再林著﹕《車過麻城,再晤李贄》,(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9年版)。
許在全、張建業主編、泉州市社會科學聯合會編﹕《李贄研究》,(北京﹕光明日報出版社出版,1989年版)。
陳清輝著﹕《李卓吾生平及其思想研究》,(臺北市﹕文津出版社,民國82年)。
陳玉剛著:《中國文學通史簡編》,(北京:大眾文藝出版社,1992年版)。
高偉斯著:《凄艷的歲月:中國古代婦女的非正常生活》,(河南:河南人民出版社,2006年)。
容肇祖著﹕《李卓吾評傳》,(上海﹕商務印書館出版,1937年版)。
張春娟著﹕《薩義德人文主義文化批評研究》,(北京﹕科學出版社出版,2015年版)。
張愛玲著﹕《流言》,(北京﹕北主十月文藝出版社,2012年版)。
【美】浦安迪演講:《中國敍事學》,(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5年)
傅偉勳的《從創造的詮釋學到大乘佛學——「哲學與宗教」四集》,(臺北﹕東大出版,民國79年版)。
傅小凡著﹕《李贄哲學思想研究》,(福建﹕福建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游國恩、王起、蕭滌非、季鎮淮、費振剛主編:《中國文學史》,(香港:中國圖書刊行社,1986年版)。
傅雷著﹕《傅雷全集》(第十七冊),(瀋陽市﹕遼寧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嵇文甫著﹕《左派王學》(民國滬上初版書.複制版),(上海﹕上海三聯書店,2014年)。
嵇文甫著﹕《稽文甫全集》(上),(河南﹕河南人民出版社)。
嵇文甫《晚明思想史論》,(北京:東方出版社,1996年版)。
【英】傑拉德.德蘭蒂著,李瑞華譯﹕《現代性與後現代性——知識,權力與自我》,(北京﹕商務印書館出版,2012年版)。
黃仁宇著﹕《萬曆十五年》,(臺北﹕食貨出版社,中華民國七十五年版)。
黃碧雲著﹕《烈佬傳》,(香港﹕天地圖書,2012年版)。
黃興濤著:《「她」字的文化史:女性新代詞的發明與認同研究》,(福建:福建教育出版社,2009年版)。
【德】海德格爾著,陳嘉映、王慶節譯﹕《存在與時間》(修訂譯本),(北京﹕生活、讀書、三知三聯書店,2006年版)。
曾瑞明著﹕《參與對等與全球正義》,(台北﹕聯經出版,2014年版)。
【日】溝口雄三著,襲穎譯﹕《中國前近代思想的屈折與展開》,(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11年)。
【日】溝口雄三著,孫軍悅譯﹕《李卓吾.兩種陽明學》,(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14年版)。
【英】齊格蒙.鮑曼著,楊渝東、史建華譯﹕《現代性與大屠殺》,(南京﹕譯林出版社,2002年版)。
劉季倫著﹕《李卓吾》,(台北市﹕東大圖書公司出版,1999年版)。
錢穆編著:《陽明學述要》,(臺北:正中書局,中華民國四十四年版)。
錢穆著:《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北京:九州出版社,2011年版)。
錢穆著:《八十憶雙親、師友雜憶合刊》,(北京:九州出版社,2011年)。
錢穆著:《宋明理學概述》,(臺北市:臺灣學生書局,中華民國八十一年)。
鄢烈山、朱健國著﹕《李贄傳——中國第一思想犯》,(北京﹕中國工人出版社,1993年版)。
【日】大橋健二著:《日本陽明学奇蹟の系譜》,(東京:叢文社,1995年)。
【日】吉田公平在《日本における陽明学》(ぺりかん社,1999年版)。
【日】秋澤修二著﹕《那社會構成 :支那社會の根本特質・支那社會と日本社會との性格的相違の究》,(東京市 : 白揚社,1941年)。
【日】島田虔次著:《中国における近代思惟の挫折》,(東京:筑摩書房,1978
年)。
【日】溝口雄三著:《中国前近代思想の屈折と展開》,(東京:東京大学出版
会,1980年版)。
【日】伊東貴之著:《思想としての中国近世》,(東京:東京大學出版會,2005
年)。
Bauman, Zygmunt. Modernity and the Holocaust. Ithaca, NY. :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Cambridge: Political Press, 1989.
Butler, Judith. Precarious Life: The Powers of Mourning and Violence. London: Verso, 2004.
Bulter, Judith. Frames of War.When is Life Grievable? London: Verso, 2016.
Cohen, Paul A. Discovering History in China:American Historical Writing on the Recent Chinese Part. New York: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997.
Said, Edward W. Representations of the Intellectual: The 1993 Reith Lectures. New York: A Division of Random House, 1996.
Said, Edward W. Out of Place: A Memoir. New York: A Division of Random House, 2000.
Hegel, Georg Wilhelm Friedrich. Philosophy of History, rev. ed..Translated by Sibree, J. .New York: Collier, 1905.
Lee, Pauline C. ''Li Zhi and John Staurt Mill: A Confucian Feminist Critique of Liberal Feminism. '' In the Sage and the Second Sex: Confucianism, Ethics and Gender, edited by Chengyang Li, 113-132.Chicago: Open Court, 2000.
Yoshino, Kenji. Covering: The Hidden Assault on Our Civil Rights. The United States: Random House, 2006.
三、學位論文(依論文發表時間先後順序排列)
周志文:《泰州學派對晚明文學風氣的影響》,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張敬指導,民國64年(1975年)。
林其賢﹕《李卓吾研究初編》,東吳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王甦指導,民國69年(1980年)。
王頌梅﹕《李卓吾的文學理論及其實踐》,東吳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金榮華指導,民國71年(1982年)。
孫叡徹﹕《李卓吾成學過程之研究》,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何佑森指導,民國75年(1986年)。
金惠經﹕《李卓吾及其文學理論》,國立臺灣師範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陳郁夫指導,民國76年(1987年)。
羅美玉﹕《李卓吾的佛學思想與文學理論》,輔仁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王靜芝指導,民國76年(1987年)。
劉季倫﹕《李卓吾的思想之研究》,國立臺灣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李永熾指導,民國77年(1988年)。
彭錦華﹕《《西遊記》人物的文字與繡像造形——李卓吾批評《西遊記》為主》,輔仁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王三慶指導,民國80年(1991年)。
魏妙如﹕《李贄的思想和史學》,東海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張永堂指導,民國79年(1990年)。
張光甫﹕《李贄教育思想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黃文樹指導,民國81年(1992年)。
丁樹琴﹕《李卓吾真我觀之研究》,國立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曾昭旭指導,民國84年(1995年)。
王憶萱﹕《李贄的政治哲學》,國立臺灣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孫廣德指導,民國84年(1995年)。
陳清輝﹕《李贄思想探微》,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國文學系博士論文,蔡崇名指導,民國87年(1998年)。
李秋田﹕《李贄真情體道思想及其美育意義》,國立東華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崔光宙指導,民國89年(2000年)。
李英嬌﹕《李贄《初潭集》研究》,南華大學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鄭幸雅指導,民國91年(2002年)。
陳一誠﹕《李贄「童心說」對國中國文教材編選的啟示》,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碩士論文,李威熊指導,民國92年(2003年)。
陳孟君﹕《李卓吾《四書評》與晚明新四書學》,國立暨南國際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碩士論文,楊玉成指導,民國92年(2003年)。
楊秀華﹕《李卓吾散文研究》,玄奘人文社會學院中國語文研究所碩士論文,沈謙指導,民國92年(2003年)。
游心怡﹕《李卓吾異端形象之探討——以其反假道學為討論核心》,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系在職進修碩士論文,莊耀郎指導,民國93年(2004年)。
袁光儀﹕《晚明極端個人主義的「聖人之學」——「異端」李卓吾新論》,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博士論文,莊耀郎指導,民國94年(2005年)。
簡攸芳﹕《李贄心學思想之研究》,輔仁大學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陳福濱指導,民國95年(2006年)。
陳韻如﹕《李贄人生抉擇研究》,臺北市立教育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碩士論文,楊晉龍指導,民國95年(2006年)。
唐春生﹕《李卓吾及其淨土思想》,國立臺南大學國語文學系國語文教學碩士論文,邱敏捷指導,民國96年(2007年)。
簡貴雀﹕《李贄及其〈童心說〉研究》,國立屏東教育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碩士論文,孫永龍指導,民國96年(2007年)。
張水堂﹕《李贄「童心說」與袁宏道「性靈說」文學觀之比較研究》,玄奘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莊雅州指導,民國96年(2007年)。
郭增德﹕《李卓吾儒學思想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周林靜指導,民國97年(2008年)。
陳韻妃:《李贄戲曲評點研究》,國立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李國俊指導,民國97年(2008年)。
王冠文﹕《李贄著作研究》,國立臺北大學古典文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林慶彰指導,民國97年(2008年)。
林怡君﹕《明代新思潮下文人的婦女觀-以歸有光、李贄、馮夢龍為例》,國立成功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文,鄭永常指導,民國97年(2008年)。
陳韻妃﹕《李贄戲曲評點研究》,國立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李國俊指導,民國97年(2008年)。
張配君﹕《《李卓吾先生批評西遊記》研究》,南華大學文學系碩士論文,鄭幸雅指導,民國98年(2009年)。
蘇彥叡﹕《關於李贄「人的哲學」之建立的初步探究》,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蔡振豐指導,民國98年(2009年)。
劉亞平﹕《真性情的體悟與窮究——李贄思想中私利觀點的探討》,東吳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文,黃兆強指導,民國98年(2009年)。
張配君:《《李卓吾先生批評西遊記》研究》,南華大學文學系碩士班碩論文,鄭幸雅指導, 民國98年(2009年)。
黃玲貴﹕《《李卓吾先生批評西遊記》評點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在職進修碩士論文,胡衍南指導,民國99年(2010年)。
何佳懿﹕《補益世教︰《李卓吾開卷一笑》研究》,國立中興大學中國文學系所碩士論文,林淑貞指導,民國99年(2010年)。
吳淑慧﹕《李卓吾批評容與堂本《琵琶記》研究》,輔仁大學中文系博士論文,曾永義指導,民國99年(2010年)。
梁芷君﹕《從穿衣吃飯到超越生死:李卓吾思想的多層次性》,國立暨南國際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碩士論文,周昌龍指導,民國100年(2011年)。
廖芫培﹕《明清文人的兩難─以李贄、李漁、袁枚為例》,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國文教學碩士論文,杜明德指導,民國100年(2011年)。
周盈均﹕《李贄《藏書》及其史觀》,銘傳大學應用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徐亞萍指導,民國100年(2011年)。
玄柄勳﹕《李贄與許筠比較研究——以文化解放為中心》,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周志文指導,民國100年(2011年)。
鄭淑娟﹕《李卓吾儒學思想之研究》,逢甲大學中國文學所碩士論文,戴瑞坤指導,民國91年(2012年)。
楊秀華﹕《李卓吾詩歌研究》,玄奘大學中國語文學系博士論文,莊雅州、柯金虎指導,民國101年(2012年)。
張依婷﹕《容與堂本《李卓吾先生批評忠義水滸傳》插圖研究》,淡江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陳仕華指導,民國103年(2014年)。
王矞慈﹕《李贄的倫理思想研究——以其論儒釋道三教為考察對象》,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鍾彩鈞指導,民國103年(2014年)。
吳俊霖﹕《李贄詩學理論研究》,國立新竹教育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碩士論文,丁威仁教授指導,民國103年(2014年)。
邱建榮﹕《李贄道家思想之研究——以《老子解》、《莊子解》為研究對象》,國立嘉義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蔡忠道指導,民國103年(2014年)。
吳俊霖:《李贄詩學理論研究》,國立新竹教育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碩士論文,丁威仁指導,民國103年(2014年)。
歐陽蘊萱﹕《李贄「原心妙化」之音樂美學觀研究》,國立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論文,江建俊指導,民國103年(2015年)。
陳子欽﹕《李卓吾道家思想研究——以《老子解》為例》,國立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葉海煙指導,民國104年(2015年)。
四、期刊論文(依論文發表時間先後順序排列)
白秀芳﹕〈近百年李贄研究綜述〉,《首都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6期,1994年版,頁115-120。
蕭義玲﹕〈李贄「童心說」的再詮釋及其在美學史上的意義〉,東華人民學報第二期,2000年7月,頁169-188。
王記錄﹕〈論清初三大思想家對李贄的批判——兼談早期啟蒙思想問題〉,南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2年6月。
吳震﹕〈十六世紀中國儒學思想的近代意涵﹕以日本學者島田虔次、溝口雄三的相關討論為中心〉,《臺灣東亞文明研究學刊》第1卷第2期,2004年12月,頁199-228。
黃文樹﹕〈李贄與利瑪竇的交誼及其「友論」之比較〉,玄奘佛學研究第五期,民國95年07月(2006年07月),頁127-152。
劉錦賢:〈儒家之婚姻觀〉,(興大中文學報第二十一期(2007)),民國96年6月, 頁1-38。
袁光儀﹕〈「為下下人說法」的儒學——李贄陽明心學之繼承、擴展及其疑難〉,(臺北大學中文學報)第3期,2007年9月,頁129-164。
宋育菁﹕〈從〈童心說〉淺談李贄的文學觀〉,《文學前瞻》第七期,2007年10月,頁83-95。
劉亞平﹕〈求真精神的窮究——對李贄思想中人性觀點的一些探討〉,東吳大學歷史學系研究生學報,第六期,民國九十九年七月,(2010年7月),頁 105-11。
袁光儀﹕〈蒙以養正——李贄《九正易因》之〈蒙卦〉解與「童心說」〉,成大中文學報第二十九期,2010 年7月,頁 51-82。
李桂生、郭偉﹕〈李贄編纂《孫子參同》的時地和動機〉,《諸子學刊》第二期,2012年。
戴景賢﹕〈李贄與佛教——論李贄思想之基本立場與其會通儒、釋之取徑〉,《清華學報》四十六卷第三期,民國 105 年 9 月(2016年9 月),頁第525-559。
康珮:〈李卓吾的文化身份與話語權力的關係〉,《清華學報》第四十七卷第一期,民國一O六年三月,頁87。
鍋島亞朱華﹕〈王心齋の淮南格物説について〉,《陽明學》第16号(2004年3月),頁114-125。
佐藤錬太郎﹕〈周汝登『聖学宗伝』と黄宗羲『明儒学案』〉,《陽明學》第15号(2003年),頁2-23。
五、電子資源
(一)電子資料庫
〈李氏焚書卷之二〉,《國粹叢編》第1卷第5期,1907 年,頁10,收錄於電子資料庫《晚清期刊全文數據庫 (1833-1911)》。
〈李贄傳(明史附耿定向傳)〉,《國粹叢編》第1卷第1期,1907 年,頁1,收錄於電子資料庫《晚清期刊全文數據庫 (1833-1911)》。
〈李氏焚書卷之二〉,《國粹叢編》第1卷第5期,1907 年,頁12-13,收錄於電子資料庫《晚清期刊全文數據庫 (1833-1911)》。
〈李氏焚書卷之二〉,《國粹叢編》第1卷第5期,1907 年,頁10,收錄於電子資料庫《晚清期刊全文數據庫 (1833-1911)》。
黃節﹕〈李氏焚書跋〉,《國粹叢編》第1卷第11期,1907 年,頁1,收錄於
電子資料庫《晚清期刊全文數據庫 (1833-1911)》。
〈國學保存會報告第十三號:通訊〉,《國粹學報》第3卷第8期,1907 年,頁139,收錄於電子資料庫《晚清期刊全文數據庫 (1833-1911)》。
〈李卓吾藏書紀傳總目前論〉,《國粹學報(分類合訂本)》第3卷 第8期,
1907 年,頁96-97,收錄於電子資料庫《晚清期刊全文數據庫 (1833-1911)》。
〈國學保存會報告第十三號:通訊:〉,《國粹學報(分類合訂本)》,第3卷第8期,1907 年,頁243,收錄於電子資料庫《晚清期刊全文數據庫 (1833-1911)》。
〈李卓吾藏書紀傳總目前論〉,《國粹學報》第3卷第8期,1907 年,頁120-121,
收錄於電子資料庫《晚清期刊全文數據庫 (1833-1911)》。
〈李卓吾藏書紀傳總目後論〉,《國粹學報》第3卷第8期 ,1907 年,頁121-
122頁,收錄於電子資料庫《晚清期刊全文數據庫 (1833-1911)》。
〈國學保存會報告第十三號:通訊〉,《國粹學報》第3卷 第8期,1907 年,頁139。
〈國學保存會報告第十三號:通訊〉,《國粹學報(分類合訂本)》,第3卷 第8期,1907 年,頁243,收錄於電子資料庫《晚清期刊全文數據庫 (1833-1911)》。
〈李卓吾續藏書開國小敘〉,《國粹學報》第4卷第1期,1908 年,頁214-
216,收錄於電子資料庫《晚清期刊全文數據庫 (1833-1911)》。
南山﹕〈李卓吾評北西廂原刻本序〉,《江蘇省立第三中學雜誌》第3期,一1920 年,頁1-2,收錄於電子資料庫《晚清期刊全文數據庫 (1833-1911)》。
豈明﹕〈關於李卓吾的墓碑〉,《北新》第10期,1926 年,頁16,收錄於電
子資料庫《晚清期刊全文數據庫 (1833-1911)》。
心吾﹕〈文壇秘錄(十四)﹕明名儒李卓吾墓碑之發見〉,《民眾文學》第15卷第13期,1927年,頁2-4,收錄於電子資料庫《晚清期刊全文數據庫 (1833-1911)》。
〈李卓吾先生墓展拜記〉,《城市民教月刊》第3期,1931 年,頁11-38,收錄於電子資料庫《晚清期刊全文數據庫 (1833-1911)》。
嵇文甫﹕〈李卓吾與左派王學〉,《河南大學學報》第1卷第2期,1934 年,頁1-8,收錄於電子資料庫《晚清期刊全文數據庫 (1833-1911)》。
朱維之〈補遺〉,《福建文化》第3卷 第18期,1935 年,頁139-148,收錄於
電子資料庫《晚清期刊全文數據庫 (1833-1911)》。
朱維之:<李卓吾與新文學>,《福建文化》第3卷第18期,1935年,收錄
於電子資料庫《晚清期刊全文數據庫 (1833-1911)》。
朱維之:〈李卓吾與新文學〉,《福建文化》,第3卷第18期,頁12-29,收錄於電子資料庫《晚清期刊全文數據庫 (1833-1911)》。
趙景深﹕〈李卓吾的類談集〉,《十日雜誌》第20期,1936 年,頁152,收錄
於電子資料庫《晚清期刊全文數據庫 (1833-1911)》。
趙景深﹕〈李卓吾的笑倒〉,《十日雜誌》第15期,1936 年,頁54,收錄於
電子資料庫《晚清期刊全文數據庫 (1833-1911)》。
容媛﹕〈國內學術界消息(二十五年一月至六月):(乙)出版界消息:6.李卓吾評傳(容肇祖著),《燕京學報》第21期,1937 年,頁316-317頁,收錄於電子資料庫《晚清期刊全文數據庫 (1833-1911)》。
馮君培﹕〈書評:評福蘭閣敎授的李贄研究〉,《圖書季刊》新2第1期,1940 年,頁66-68,收錄於電子資料庫《晚清期刊全文數據庫 (1833-1911)》。
弘一﹕〈詩與雜文:李卓吾先生象贊〉,《覺音》第15期,1940 年,頁4,收
錄於電子資料庫《晚清期刊全文數據庫 (1833-1911)》。
南冠﹕〈關於李卓吾﹕兼論知堂〉,《古今》第18期,1943 年,頁8-12,收錄
於電子資料庫《晚清期刊全文數據庫 (1833-1911)》,收錄於電子資料庫《晚清
期刊全文數據庫 (1833-1911)》。
何淑﹕〈從李氏焚書談到李卓吾〉,《古今》第26期,1943年,頁27-28,收
錄於電子資料庫《晚清期刊全文數據庫 (1833-1911)》。
戴望舒〈李卓吾評本水滸傳眞僞考辨〉,《香島月報》創刊號,1945 年,頁85-88,收錄於電子資料庫《晚清期刊全文數據庫 (1833-1911)》。
傅琴心﹕〈人物剪影﹕思想革命的先驅者李卓吾研究〉,《建國青年第5卷 第4期》,1947 年,頁20-25,收錄於電子資料庫《晚清期刊全文數據庫 (1833-1911)》。
【明】陶望齡著﹕《陶文公簡集》(卷十三),頁359,明天啓七年陶履中刻
本,收錄於電子資料庫《中國基本古籍資料庫》。
(二)網頁資料
李超﹕〈百年李贄研究回顧〉,http://www.qzwb.com/qzx/content/2006-08/16/content_2164016.htm
2017年9月19日的《自由時報》的新聞〈全球現代奴隸人口總數公開, 1.5億孩童淪奴工〉:http://news.ltn.com.tw/news/world/breakingnews/2198365
中華民國內政部門網上的資料:https://www.moi.gov.tw/chi/chi_faq/faq_detail.aspx?t=2&n=4533&p=40&f=
The DNA Journey的影片:https://www.youtube.com/playlist?list=PLyon3Rc2gtzci-FrBfPLcHRS_hfHY9pe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