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張裕焯
Chang, Yu Cho
論文名稱: 以R. Barthes 符號學為方法的城隍文化研究
Cheng-Hwang culture study in a method of R. Barthes’ semiology discourse
指導教授: 成虹飛
Cheng, Hom Fay
口試委員: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論文出版年: 2007
畢業學年度: 95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251
中文關鍵詞: 城隍羅蘭‧巴特鄉土教育
外文關鍵詞: Cheng-Hwang, the god of city, Hometown education
相關次數: 點閱:1下載: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的題目為:以R. Barthes符號學為方法的城隍文化研究。顧名思義,其論述整體具有兩大元素,即:Barthes的符號學相關論述以及城隍文化,另外,因為筆者的學術背景,因此本研究牽涉到第三個元素,亦即:鄉土教育。
    研究的動機起自筆者長期對台灣文化信仰的興趣與關懷。於日後就學於教育系研究所的期間裡,就所涉略的Barthes的符號學符號學論述做為方法論述的依歸,針對城隍文化這個議題做探討,並且進一步的企圖於鄉土教育的領域裡尋求論述實踐的契機。全文的書寫模式,訴求一種實驗性的書寫,講求對筆者自身能力的窮盡、讀者對文本自主性閱讀的空間、以及文章在整體呈現上的結構性。
    就研究的文本素材而言,本研究取材以文字性文本為主要的分析對象,並於其末另闢章節以現象性文本作為補述。於整體架構上,以將文化體系視為符號體系為前提,並相信整體為片段的總和。因此,於研究脈絡中以符號的能指形式為參照點,並就其捕捉各種可能存在的意義層面與各種意義形式。
    城隍文化自上古的「水庸」談起,至於「城隍」這個符碼則乍現於後漢,而其符碼底下的所指意涵,則在後世每一個時代裡,不斷的產生新意義,不斷建構與堆疊以為今日所見。儘管新舊意義之間可能存在著論述上的矛盾,然而人們自會選擇性的相信,或者各自為所相信的事情自圓其說。再者,城隍文化屬於漢文化的子文化之一,因此在文化的建構歷程上,可清楚的察覺到其與漢文化的某些論述之間具有縱向的聯結關係,同時也與其他子文文化進行橫向的聯結。如此交互指涉的結果,以至母文化與眾多的子文化,各自構成複雜的意義網絡,同時也形成一個層次豐富的文化整體。因此,它一方面體現出漢人真實生活的智識、經驗、與器物;同時也是漢文化宇宙觀的體現;以及對天地間超人力量的一種世俗化的想像。
    於鄉土教育而言,過去介紹城隍文化的方式,往往缺乏一種對真實生活的認知,而著重於知識的灌輸。然而,文化之美並非不宜狹隘將之視為某種記憶性的教材,更重要的是體會與玩味。基於這種種的理由,本研究將為以城隍文化為題的鄉土課程提供一種課程設計的想像,即:兼具文化深度與廣度的內容、面對文化現象的合宜態度、以及介紹城隍文化所可以使用的文字性素材與空間場域。


    The topic of this research is: Cheng-Hwang culture study in a method of R. Barthes’ semiology discourse. Just as its name implies, its treatise is whole to have two greatest elements, namely: The Barthes’ semiology learns related treatise and Cheng-Hwang culture, besides, because the academic background of the writer, so this research concern the third element, that is: Hometown education.
    The motive of research arises from writer’s interest and concern is Taiwanese culture faith over a long period of time. Afterward, writer came into contact with the direction that Barthes’ semiology discourse, and now it is used as method of research. By the way, the discourse is afford a method to aim at the issues of Cheng-Hwang culture, and further of the attempt looks for urge to get a curriculum of Hometown education that take Cheng-Hwang culture as topic.
    In the text, writes mode claiming a kind of writing experiment, stressing to three trusts: exhaust the writer self's ability to do research, preserving reader’s independence reading space, and article at whole present structural.
    Original material of all the text about the research need, this research gets material with writing text is main of analytical object. And open up another chapter a text with the phenomenon text is afforded ancillary speech in the last chapter before conclusion. Take seeing cultural system as a sign system for the premise, and believe on the whole structure whole is a scrappy totally. Therefore, in research its take “signifier” code to be the point of reference of the things will be understood, and catches various level and form of “signified” code.
    Cheng-Hwang culture started to talk about from" Shue-Yung" of the ancient, as for sign in" Cheng-Hwang" then suddenly be found in Dun-Han dynasty. And then, the meaning of the sign are produced and created continuously in the future each generations, constructed and piled continuously the vision today. Though the antinomy may be found between new and old meanings, people from are going to choose which part they believe, or to make one’s statement consistent by themselves. Furthermore, Cheng-Hwang culture belongs to one of the sub-culture of Hen. So on the construction process of culture can realize the coupling method with “syntagmatic relation” between its and other sub-culture of Hen, and total sub-cultures of Hen make a great relation with in “paradigmatic relation” as a great complex culture’s discourse involve matrix and numerous sub-cultures. Therefore, on a hand it to appear Hen people’s knowledge, experience, and artifacts of their true life; also is represent Hen people’s universe view; and emerge a kind of common customs of the great power imagination of the whole world.
    Before the way of people introduced Cheng-Hwang culture in Hometown education aria lack of the cognition that people reality life and feelings, and the curriculum usually focused on knowledge of culture. However, knowledge is not everything of the culture, and the more important point is a sense of beauty. According to this reasons, this research is going to provide a kind of imagination of curriculum design, namely: the empty words turn depth with the content of wide degree, the suitable attitude of cultural phenomenon facing, and introduce the useable writing material and space field area in Cheng-Hwang culture topical Hometown curriculum.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 3 一、研究者經驗的自我實現 4 二、彌補民間文化的失落感 5 三、以R. Barthes符號學解釋東方文化現象 8 第二章 文獻探討 12 第一節 鄉土教育 12 一、導言與摘要 12 二、鄉土教育的意義 13 三、鄉土課程編制的兩種概念 20 四、今日的鄉土教育 25 五、以城隍文化為鄉土教育的素材 28 第二節 Ferdinand de Saussure的古典符號學 30 一、導言與摘要 30 二、文化研究與符號學 31 三、知識傳遞的中介歷程 35 四、語言、言語的二元觀 38 第三節 Roland Barthes的結構主義符號學 42 一、導言與摘要 42 二、符號學與Aristotle的質料與形式二元論 42 三、符號、能指、所指 44 四、雙重結構 47 五、直接意指與含蓄意指;語言─客體與後設語言 50 六、神話 52 第四節 Roland Barthes後期的論述 55 一、導言與摘要 55 二、後現代的轉向:作者之死 56 三、窮盡研究者智識能力的文本分析策略 60 四、詮釋的主體:我即讀者 61 第五節 Roland Barthes的文本分析觀點 64 一、導言與摘要 64 二、符號構成文化 65 三、個體的發聲 65 四、讀者復活 67 五、論述觀點的轉化 67 六、整體為純粹的抽象 69 第三章 研究方法 70 第一節 研究架構 70 一、導言與摘要 70 二、城隍文化之於鄉土文化的位置 70 三、Barthes符號學的位置 74 四、研究者的位置 76 第二節 「城隍」的多重意指 78 第三節 文本來源 82 第四章 「城隍」之名 85 第一節 名─意的模式 85 第二節 名─意模式一:水庸 86 一、導言與摘要 86 二、水庸與城隍 86 三、水庸在天地神祇體系裡的地位 89 第三節 名─意模式二:城隍神 91 一、導言與摘要 91 二、乍現於漢 91 三、風行始於唐 94 四、國祀起於宋 100 五、繚亂起於明清 104 第四節 城隍神之「名」的轉化 107 一、水庸與神性結合 107 二、城隍取代水庸 109 三、城隍的神格與神職 111 第五章 城隍渡台 116 第一節 城隍渡台 116 第二節 續名─意模式二 118 一、導言與摘要 118 一、開基於東寧 119 二、清領時期的官建城隍廟 122 第三節 清領時期台灣的城隍文本 128 一、導言與摘要 128 二、山川壇、社稷壇、與厲壇之祭 129 三、科儀禮典的統一 134 四、祭文 137 五、碑記 144 六、怪談 149 七、風俗與評論 151 第四節 明、清時期台灣的城隍文化的結構 156 第六章 台灣現世的城隍文化與信仰 159 第一節 民間信仰文化 159 一、導言與摘要 159 二、漢文化信仰 160 三、信仰論述的發生 160 四、民間信仰的發生與斷裂 168 第二節 台灣現世的城隍文化 174 一、導言與摘要 174 二、城隍明道真經 175 三、城隍神的民間記載 189 四、由城隍廟理解城隍神 194 第七章 結論 199 參考書目 211

    符號學與文化研究相關文獻
    英文
    ‧Althusser, L. (1971[1970]). Ideology and ideological state apparatuses. Lenin and Philosophy and Other Essays, Trans, Ben Brewster. London: New Left Books.
    ‧de Saussure, F. (1984[1949]). Course in General Linguistics, 台灣:文鶴出版有限公司。
    ‧Hall, S. (1980 [1973]). Encoding/decoding. In Centre for Contemporary Cultural Studies (Ed.), Culture, Media, Language: Working Papers in Cultural Studies, 1972-79. London: Hutchinson.
    ‧Hall, S (1981). Cultural studies: two paradigms. originally English language edition is in Bennett, T. & Martin, G. & Mercer, C. & Woollacott, J. Culture, Ideology and Social Process. London: Open University/ Batsford.
    ‧Williams, R. (1977). Marxism and Literature.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中文
    ‧Chris, J. (1998)。文化,何謂文化研究。(王淑燕等譯)。巨流。(1993)
    ‧Hall, S. (2000)。文化研究:兩種範式。(孟登迎譯)。刊於羅剛,劉象愚,文化研究讀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原著出版年﹕1981)
    ‧Storey, J. (2003)。文化理論與通俗文化讀本。(李芳根、周素鳳譯)。台北市:巨流。(原著出版年﹕2001)
    ‧傅科 (1994)。性意識史:導論。(尚衡譯)。桂冠。(原著出版年﹕1989)
    ‧雷蒙‧威廉斯 (2003)。關鍵詞。(劉建基譯)。巨流。(原著出版年﹕1976)
    ‧趙毅衡 (2004)。符號學文學論文集,前言:符號學的一個世紀。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
    ‧羅蘭‧巴特 (1993)。符號禪意東洋風。(孫乃修譯)。台灣商務印書館(原著出版年﹕1970)。
    ‧羅蘭‧巴特 (2002)。羅蘭巴特論羅蘭巴特。(劉森堯譯)。桂冠。(原著出版年﹕1975)
    ‧羅蘭‧巴特 (1994)。戀人絮語。(汪耀進、武佩榮譯)。桂冠。(原著出版年﹕1977)
    ‧羅蘭‧巴特 (1997)。明室:攝影札記。(許綺玲譯)。台灣攝影工作室。(原著出版年﹕1980)
    ‧羅蘭‧巴特 (1991)。寫作的零度。(李幼蒸譯)。桂冠。(原著出版年﹕1964)
    ‧羅蘭‧巴特 (1997)。神話學。(許薔薔譯)。桂冠。(原著出版年﹕1957)
    ‧羅蘭‧巴特 (2004)。批判與真實。(溫晉儀譯)。桂冠。(原著出版年﹕1966)
    ‧羅蘭‧巴特 (2004)。S/Z。(屠有祥譯)。桂冠。(原著出版年﹕1970)
    ‧羅蘭‧巴特 (2004)。作者已死。(林泰譯)。刊於趙毅衡編選之《符號學文學論文集》,中國百花文藝出版社。(原著出版年﹕1968)

    鄉土教育相關文獻
    ‧Beane (2000)。課程統整。(單文經等譯)。台北:學富。(原著出版年﹕1997)
    ‧王美惠 (2003)。臺中縣社口國小「社區藝術地圖」學校本位課程研究簡介。國教輔導,356。
    ‧古矞 (1994)。契機推展鄉土文化:訪三義僑成國小。師友,324。
    ‧古矞 (2005)。利用產業創造教學特色--活絡社區文化的線西國小。師友,451。
    ‧何培夫 (1996)。臺灣史蹟巡禮之30。鄉城生活雜誌,30。
    ‧呂美惠 (2003)。開啟綺麗多樣的學習新世界:特色課程在橋頭國小。國教天地,153。
    ‧宋健行 (2001)。傳統啟蒙教材的鄉土教育意涵:以「千金譜」與「臺灣三字經」為例。國教輔導,342。
    ‧吳明隆 (2003)。鄉土教育網路教材的發展建置。國教天地,153。
    ‧吳忠宏、呂淑芬 (2004)。鄉土教育融入學習領域之主題統整教學設計。國教輔導,364。
    ‧周蓮清 (1998)。德國鄉土課程及其變革,國教輔導,324。
    ‧周蓮清 (1999)。鄉土教育與九年一貫課程。國教輔導,38:4=329。
    ‧周淑卿 (1999)。論九年一貫課程的「統整」問題。載於中華民國課程與教學學會主編,九年一貫課程之展望,台北:揚智。
    ‧周淑卿 (2000)。中小學鄉土教育的問題與展望。課程與教學,3:3。
    ‧林瑞榮 (1996)。國民小學鄉土教育的實施與發展。國立台南師範學院:鄉土教育文化研討會論文。
    ‧姚誠民 (2000)。從「意識」到「認同」--論臺灣鄉土教育的建構。課程與教學,3:3。
    ‧夏黎民 (1988)。鄉土定義分析。台東師院學報,創刊號。
    ‧張碧珊 (2003)。鄉土教育的意義與策略。國教天地,153.07。
    ‧張雋婷 (2004)。探討鄉土教育問題。師友,450。
    ‧張芳梅 (2004)。台東高中職生對鄉土景觀及特產的認知與看法。師大地理研究報告,40。
    ‧張繼文 (2003)。鄉土視覺藝術教學之意義:地方視覺文化與地方文化認同。國教天地,153。
    ‧陳添球 (2004)。鄉土教學素材融入社會學習領域教科書之模式。花蓮師院學報,教育類:18。
    ‧許嘉政 (2002)。從學校出發的鄉土教育。屏縣教育,9。
    ‧黃玉冠 (1996)。戰後臺灣鄉土教育的發展,蘭女學報,5期。
    ‧黃政傑 (1994)。鄉土教育的課程設計。師友,324
    ‧黃炳煌 (1999)。談課程統整:以九年一貫社會科課程為例。國立台北師範學院課程與教學研究所八十八年五月十二日「九年一貫課程研討會」研習資料。
    ‧黃譯瑩 (1998)。課程統整之意義探究與模式建構。國家科學委員會研究彙刊:人文及社會學科,8 (4)。
    ‧傅文全、盧秀琴 (2003)。國小實施「鄉土教學活動」之研究:以新莊運動公園為例。國立臺北師範學院學報:數理科技教育類,16:2。
    ‧彭仁信 (1995)。鄉土教育的省思。教育資料文摘,211。
    ‧楊智穎 (1999)。鄉土教育的迷思概念及實施障礙之探討。人文及社會學科教學通訊, 53。
    ‧楊子恆 (2004)。社會科課程的轉變與發展--論鄉土教育與社區資源的結合。國民教育,44:6。
    ‧蔡建福、歐陽奇 (2000)。鄉土教育與鄉村的文化再製。聯合學報,17。
    ‧蔡秀汾 (2003)。鄉土情、社區融合教學。國教天地,153。
    ‧鄧天德 (2000)。九年一貫課程與鄉土教育。課程與教學,3-3。
    ‧潘靖瑛、林雅卿 (2004)。花蓮縣國小「鄉土教學活動」課程實施之調查研究。慈濟大學教育研究學刊,1。
    ‧賴秀英 (1999)。國小鄉土教學活動設計與實例。國教輔導,329.04。
    ‧簡後聰 (2000)。歷史與古蹟:城隍廟與褒忠祠。刊於國魂,657。
    ‧簡後聰 (2003)。鄉土教材的舊瓶新酒。國教新知,50:2。

    城隍文化相關文獻
    ‧丁紹儀 (1996)。東瀛識略,南投市臺灣省文獻委員會。(古籍年代﹕1957)
    ‧王琰玲 (1994)。城隍故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
    ‧文選 (附考異) (1960)。啟明書局。(古籍年代﹕不詳)
    ‧司馬遷 (1980)。史記。台灣商務印書館。
    ‧尚書 (1982)。台灣商務印書館。
    ‧李漁叔 (1980)。墨子今註今譯。台灣商務印書館。
    ‧北斗子 (1993)。白話易經。滿庭芳出版社。
    ‧史明 (1980)。台灣四百年史(上)。蓬島文化公司。
    ‧玉歷寶鈔 (附現代因果報應錄) (2005)。和裕出版社。
    ‧百衲本二十四史:北齊書 (1981)。台灣商務印書館。
    ‧安平縣雜記 (1983)。成文。(古籍年代﹕不詳)
    ‧沈平山 (1979)。中國神明概論。新文豐出版公司。
    ‧沈茂蔭 (1993)。苗栗縣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古籍年代﹕1892)
    ‧李祖基 (1998)。城隍信仰與台灣歷史。台灣源流,12期。
    ‧李筱峰、劉峰松 (1994)。台灣歷史閱覽,自立晚報。
    ‧李昉 (1995)。太平廣記,卷三百三,記聞,韋秀莊。中國:哈爾濱。(古籍年代﹕不詳)
    ‧李丕煜 (2006)。城隍廟碑記。刊於王瑛曾 (1764)。重修鳳山縣志,卷十二,藝文志。臺灣史料集成編輯委員會編輯,文建會出版。(古籍年代﹕1720)
    ‧李耳 (2001)。道德經。中華大道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古籍年代﹕不詳)
    ‧李澤奉 (1993)。中國道教史。文津。
    ‧李先芸 (2002)。戰後至82年台灣社會變遷與國小鄉土課程目標之演進。國立台東師範學院,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呂理政 (1990)。天、人、社會:試論中國傳統的宇宙認知模型。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佐倉孫三 (1996)。臺風雜記。省文獻委員會。(古籍年代﹕不詳)
    ‧周立方 (1998)。城隍文化研究的現實意義。台灣源流,10期。
    ‧周元文 (1993)。臺灣府志。省文獻委員會。(古籍年代﹕1718)
    ‧周璽 (2006)。彰化縣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編制,遠流發行。(古籍年代﹕1830)
    ‧周鍾瑄 (2005)。諸羅縣志,卷十一,藝文志。臺灣史料集成編輯委員會編。(古籍年代﹕1718)
    ‧孟文筠 (2004)。明代以來城隍故事與信仰。國立花蓮師範學院民間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金真 (1992)。城隍爺。客家,24期。
    ‧金正耀 (1993)。中國的道教。商務印書館。
    ‧姜義鎮 (1995)。台灣的鄉土神明。臺原出版社。
    ‧洪邁 (1984)。夷堅志。筆記小說大觀叢刊,廿一編。台北:新興。(古籍年代﹕不詳)
    ‧洪邁 (1976)。夷堅志,乙志卷二十。台灣商務印書館。(古籍年代﹕不詳)
    ‧林百川 (1983)。樹杞林志。成文。(古籍年代﹕1898)
    ‧林豪 (2006)。澎湖廳志。臺灣史料集成編輯委員會編輯,文建會出版。(古籍年代﹕1893)
    ‧林豪 (1957),東瀛紀事,卷下,臺灣銀行臺灣文獻叢刊重刊本。(古籍年代﹕不詳)
    ‧林焜熿 (1993)。金門志。臺灣省文獻委員會。(古籍年代﹕1892)
    ‧林觥順 (2006)。論語我讀。書軒氏。
    ‧明史,古籍。(古籍年代﹕不詳)
    ‧易經讀本 (1978)。綜合出版社。
    ‧柯培元 (1993)。噶瑪蘭志略。省文獻委員會。(古籍年代﹕1835)
    ‧范咸 (1994)。祈雨移城隍牒。載於:六十七,使署閒情,卷四,雜著(二)。省文獻委員會。(古籍年代﹕1744)
    ‧姚瑩 (1957)。東槎紀略校譯。大通。
    ‧城隍明道真經。(古籍年代﹕不詳)
    ‧追雲燕 (2006)。三教聖誕千秋。台中聖賢堂聖賢雜誌社。
    ‧凌淑菀 (2003)。臺灣城隍信仰的建立與發展(1683-1945)。國立中正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
    ‧馬書田 (1990)。華夏諸神。北京:燕山。
    ‧徐宗幹 (1994)。斯未信齋文編,三,藝文。省文獻委員會。(古籍年代﹕不詳)
    ‧徐宗幹 (1960)。斯未信齋文編。治台必告錄,卷5。(古籍年代﹕不詳)
    ‧陶誠 (1999)。中國城隍信仰的歷史淵源及其影響。台灣源流,13。
    ‧郭彖 (1985)。睽車志。叢書集成初編,2716。北京:中華。(古籍年代﹕不詳)
    ‧陳文達 (1993)。鳳山縣志。省文獻委員會。(古籍年代﹕1720)
    ‧陳培桂、林豪 (1993)。淡水廳志。臺灣史料集成編輯委員會編輯,文建會出版。(古籍年代﹕不詳)
    ‧陳璸 (1992)。陳清端公文選,大通。(古籍年代﹕1765)
    ‧連橫 (1955)。台灣通史。中華叢書委員會印行。(古籍年代﹕不詳)
    ‧連橫 (1992)。詩薈餘墨,雅堂文集,卷四。省文獻委原員會。(古籍年代﹕不詳)
    ‧傅佩蓉 (2005)。莊子:傅佩蓉解讀。立緒。
    ‧楊天宇 (1997)。禮記譯注﹙上﹚。中華古籍譯注叢書。上海:上海古籍。
    ‧楊天厚 (2002)。金門城隍信仰。中山大學中文學系碩士論文。
    ‧楊泰山 (1810)。古月並記。載於劉枝萬 (1994)。臺灣中部碑文集成。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制,臺灣省文獻委員會發行。
    ‧蔡英文 (1982)。天人之際:傳統思想中的宇宙知識。載於黃俊傑主編,中國文化新論思想篇二:天道與人道。聯經。
    ‧蔡振豐 (1993)。苑裡志。省文獻委員會。(古籍年代﹕1897)
    ‧鄧嗣禹 (1980)。城隍考。載於:鄧嗣禹先生學術論文選集。食貨出版社。
    ‧鄧傳安 (1997)。蠡測匯鈔。蒐錄於:丁曰健,治台必告錄,卷2。省文獻委員會。
    ‧劉還月 (2000)。台灣人的祀神與祭禮。常民文化。
    ‧劉良璧 (1993)。重修福建臺灣府志,卷首聖謨,諭設立壇墠(雍正十年)。省文獻委員會。(古籍年代﹕1741)
    ‧鄭鵬雲、曾逢辰 (1993)。新竹縣志初稿。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製,省文獻委員會發行。(古籍年代﹕1897)
    ‧鄭用錫 (1994)。北郭園詩鈔。省文獻委員會。(古籍年代﹕不詳)
    ‧盧德嘉 (1993)。鳳山縣采訪冊。省文獻委員會。(古籍年代﹕1892)
    ‧繆天綬 (1976)。孟子。台灣商務印書館。
    ‧蕭登福 (1990)。先秦兩漢冥界即神仙思想探源。文津出版社。

    其他文獻(含網路資料)
    ‧張春興,2001,現代心理學:現代人研究自身問題的科學,東華書局印行。
    ‧南斗星君延年增壽真經。
    ‧北斗星君賜福延生真經。
    ‧南投縣鹿谷鄉祝生廟誌。
    ‧2002年台灣學校網界博覽會作品,參見:http://library.taiwanschoolnet.org/cyberfair2002/C0239220021/index.htm。查詢時間:2006/10/28 9:03 pm
    ‧2003年第四屆台灣學校網界博覽會作品,參見:http://library.taiwanschoolnet.org/cyberfair2003/C0326100205/7visitor/7index.htm。查詢時間:2006/10/28 10:30 pm
    ‧全唐文,中國古籍全錄,電子圖書:http://guji.artx.cn/Article/9863,查詢日期:2006/11/30

    無法下載圖示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內網路)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外網路)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