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林郁婷
論文名稱: 觀光、負面到混雜:臺灣汽車旅館的歷史、技術與意涵轉變
指導教授: 楊弘任
傅大為
口試委員: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人文社會學院 - 歷史研究所
History
論文出版年: 2011
畢業學年度: 99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07
中文關鍵詞: 汽車旅館史科技的社會建構論意涵轉變隱私隱密技術發展
相關次數: 點閱:3下載: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文企圖以科技的社會建構論( The Social Construction of Technology, SCOT )為主要視野,分析台灣的汽車旅館,如何在技術與社會的不斷對話中,呈現正面的觀光宣傳、負面化的成形(舊式汽車旅館),到正負混雜(新式汽車旅館)三種階段的意涵轉變。

    1910’s以來,美國的汽車旅館伴隨著汽車、公路的技術發展、使用習慣的改變,形成長途旅行中重要的標的物,並塑造了美國人的長途旅行文化。而台灣的汽車旅館的發展,於1968年美國旅館及汽車旅館協會抵台訪問後,隔年交通部觀光委員會便提議興建汽車旅館輔導辦法與優待條例,以擔負推動觀光產業的正面形象出現。隨著高速公路的興築,1970’s的汽車旅館,成為台灣尋求現代化的實踐。

    只是到了1980’s,不論是建築形式或是使用方式,與前一階段相比,都呈現相當多的樣貌。對約會客來說,非法的小木屋、鐵皮屋、貨櫃屋有著隔音跟不隱密的缺點,反而轉向原本商務客居多的房庫型汽車旅館。不同相關社會團體對隱私的注意,凸顯了技術物在發展時,具有詮釋彈性的特性。到1990’s一房一車庫的設計變成了汽車旅館的常態,並且發展出縝密的隱密技術,包括汽車動線、交錯角度等,連櫃臺人員都要避免直視車內乘客。但是當業者以為隱密就是「越隱密越好」時,結果卻是一氧化碳中毒頻頻發生。而隱密技術所帶來犯罪場域的非預期後果,更在新聞媒體中,為汽車旅館留下了負面印象。

    2002年薇閣汽車旅館林森館開幕,被界定為新式汽車旅館的開始,並面臨該如何面對隱密技術所帶來非預期後果的問題。儘管利用中央房控機電系統與通透的室內空間,重新界定了隱密的範圍,並提升室內空間的可見度。但是在那之前,還得先穩定易變和拼裝的技術,才能成為網路平台上可見的相片。只是,光是改變技術還不夠,還必須要改變社會。透過更多行動者的引入,包括了新的消費群體、網路使用者、地方政府、學界人士、評鑑委員等,我們看到新式汽車旅館正面的新聞增加了。或許汽車旅館形象的轉變還未停止,未來會變成怎樣也無從得知,但至少就目前為止,我們觀察到了一個正負意涵混雜並趨於穩定的狀態。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問題意識...........................1 第二節 相關文獻回顧.................................3 第三節 研究方法.....................................10 第四節 章節安排與分析策略...........................15 第二章 汽車旅館的發展-從美國到臺灣(1960's~1980)....19 第一節 美國的汽車旅館發展-1910~1990................19 (一) Autocamps到早期motel:1910~1950................20 (二) 走向兩極發展:1950~1990........................24 第二節 觀光精神與「現代化」的汽車旅館-1960~1980....25 第三節 小結.........................................29 第三章 舊式汽車旅館的演進與概念化分析(1980~2002)....31 第一節 「舊」,是什麼?.............................32 第二節 設計的詮釋彈性-1980年代汽車旅館.............33 第三節 「舊式」=「負面」?-回到1990年代...........40 (一)政治、犯罪與汽車旅館............................40 (二)隱密技術與負面觀感..............................42 第四節 舊式汽車旅館的再書寫 -以桃園縣新屋鄉歡樂汽車旅館為例....................46 (一)初見歡樂汽車旅館................................47 (二)歡樂汽車旅館與消費者的使用......................50 1. 雙車庫房-從長途旅行到掩人耳目.................50 2. 機車房-扣合當地的交通使用習慣.................52 (三)懷舊與少變動的設計..............................54 第五節 小結 第四章 開創「新」路 -新式汽車旅館的技術與穩定化(2002~).................59 第一節 「新」,是什麼?.............................60 第二節 重新界定隱密的範圍-外隱密內開放.............64 (一)「保護隱私」或「看見隱私」:中央機電系統........64 (二)「十分隱密」或「毫無隱密」:室內空間............70 第三節 室內開放空間的兩種技術.......................71 (一)「易變的技術」:主題設計........................72 (二)「拼裝的技術」:浴室............................77 第四節 提高可見度與公開性...........................84 第五節 小結.........................................95 第五章 結論.........................................97 第一節 研究發現與預期貢獻...........................97 第二節 研究限制.....................................100 參考書目............................................101

    中文部分
    井上章一著(2000),《愛ソ空間》。東京: 角川書店。
    今日新聞(2007),〈許調謀找蔣友伯,十億打造薇閣精品汽車旅館大直店〉。11月6日。
    —(2008a),〈大陸富豪考察兼享受 包下五星級汽車旅館總統套房〉。4月17日。
    —(2008b),〈情色入校園?知名Motel網站竟是大學教授創設〉。9月5日。
    —(2008c),〈奇幻城堡Motel,連床怎麼搖都講究〉。12月30日。
    —(2009),〈情人節╱女網友最愛「開房間」?〉。2月10日。
    —(2010),〈超五星?沒得呼攏了!國內首波星級旅館評鑑出爐〉。11月17日。
    中天新聞,(2010a),〈足球門搬進房間,汽旅搶世足商機〉。6月3日。
    —(2010b),〈旅館評鑑不滿意 許多業者忙改裝〉。11月16日。
    王克敬(1987),《台灣民間產業四十年》。台北:自立晚報。
    孔恩著(2005),〈科學發現的歷史結構〉,《必要的張力》。北京大學出版社。
    中廣新聞網(2008),〈觀光局規劃經典行程迎接陸客,環島玩法很多樣〉。6月2日。
    白力元(2008),《都市中的差異地點—以台中市七期重劃區的汽車旅館為例》。臺北大學都市計劃研究所碩士論文。
    石計生(2006),〈建築作為一種奇觀東方主義〉,《歷史月刊》。218:42-47。
    江元慶(2004),〈薇閣營業額一天一百萬元的秘密〉,《商業週刊》。2004-02.16~02.22。
    兆善譯,〈汽車旅館滄桑史〉,《拾穗》。483期,p.94,1986。
    李秀玲(1992),〈爭奇鬥豔汽車旅館〉,《行遍天下》。
    吳玉敏、郭仕堯(2006),〈汽車旅館在台灣之發展趨勢〉,《2006提升觀光參旅休
    憩人力及行銷競爭利國際學術研討會》。
    吳嘉苓, 傅大為, 雷祥麟主編(2004),《科技渴望社會》。群學出版社。
    周一士編著(1984),《中華公路史》。台灣商務。
    林佳慧(2005),《MOTEL: 城市中的誘惑》。淡江大學建築所碩士論文。
    林崇熙(2001),〈沈默的技術—嘉南平原上的拼裝車〉,《科技、醫療與社會》。第一期。
    東森新聞(2009),〈張政哲打造台中情慾王國 負債千萬夜半遭砍轉行做摩鐵〉。11月27日。
    和泰汽車股份有限公司公共關係部編製(2007),《和泰汽車60年史》。,臺北大眾捷運股份有限公司。
    洪華穗(2008),《景觀的魅惑: 解讀台灣精品汽車旅館的意涵》。淡江大學傳播所碩士論文。
    畢家偉(2007),《汽車旅館與性生活之調查研究》。樹德科技大學性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世慧, 林日揚, 蔡文村等撰文(2008),《臺灣脈動:省道的逐夢與築路》。經典雜誌。
    陳俊編著(1987),《臺灣道路發展史》。交通部運輸研究所。
    許調謀著(2004),《異軍突起的精品旅館Wego傳奇 : 服務業戰勝不景氣的魔法書》。臺北市□泰出版。
    張人傑著(2006),《台灣社會生活史:休閒遊憩、日常生活與現代性》。稻鄉。
    張維作(1999),《臺灣地區汽車產業傳》。中華徵信所。
    張振邦(2000),《台灣汽車工業發展的政治經濟分析:一個歷史結構的觀點》。國立中山大學政治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邦吉(2004),《QK開房間-解讀Motel風潮的休閒情慾文化的空間意涵》。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學系碩士論文。
    楊晴(2009),《汽車旅館導入房控系統與經營績效之探討》,清雲科技大學國際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楊弘任(2010),〈「川流發電」的綠能技術行動網絡〉,臺灣科技與社會學會第二屆年會論文。(未公開)
    經濟日報(1968a),〈建快速公路 貸款沒問題〉。6月11日。
    —(1968b),〈美旅館業組團訪華〉。8月7日。
    —(1968c),〈韓國 積極發展高速公路〉。12月29日。
    —(1969a),〈汽車旅館 徵中文名稱〉。2月13日。
    —(1969b),〈萬里浴場明開放〉。7月19日。
    —(1974),〈觀光局擬定計畫 開發恆春墾丁區〉。11月18日。
    —(1975a),〈蔣院長巡視桃園農工業 訪聯福製衣看瑞美汽車旅館〉。3月3日。
    —(1975b),〈汽車旅館 瑞美地大飯店〉。3月29日。
    —(1979),〈區域計畫區及非都市土地,申請同意使用與變更編定,省府昨公布處理辦法〉。9月27日。
    —(1980),〈組合式活動木屋 祥櫻設計〉。1月12日。
    —(1986),〈旅館業新噱頭,機車專用旅館?!〉。12月18日。
    —(1988a),〈玩家不少.住家不多〉。4月30日。
    —(1988b),〈汽車旅館•前景看好〉。5月14日。
    —(1989a),〈中部地區工商業快速發展汽車商務旅館競相設立〉。8月13日。
    —(1989b),〈整合力量強力宣傳汽車旅館明天會更好〉。10月25日。
    —(1989c),〈台南汽車旅館蔚為觀光據點〉。10月25日。
    —(2008a),〈愛摩兒 五月好禮 入住頂級客房送SPA〉。4月24日。
    —(2008b),〈大陸不動產考察團又來了聚焦汽車旅館〉。4月30日。
    —(2008c),〈汽車旅館 台灣紅到對岸〉。4月30日。
    劉文雯, 蔣文宜, 黃傑德作(2004),《情定MOTEL : 最HOT精品旅館》。朱雀文化出版。
    臺灣省公路局編(1986),《公路局四十年》。臺灣省公路局。
    蔡妙卿(2010),《汽車旅館之空間吸引力構成研究》,中原大學室內設計學系碩士論文。
    蔡國華(2008),《汽車旅館消費誘因研究—以桃園縣為例》,中原大學室內設計學系碩士論文。
    鄧建中、丁一倫(2007),〈台中市汽車旅館經營現況之研究〉,《稻江學報》。2:2,頁3-13。
    鄭淑月(2006),《消費者之生活形態、認知風險與認知價值對其再消費意願影響之研究—以高屏地區汽車旅館業為例》,長榮大學經營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聯合報(1956),〈汽車旅館到歐洲〉。11月5日。
    —(1969),〈興建汽車旅館 將訂輔導辦法〉。1月24日。
    —(1990),〈勒贖二百萬僅得三萬 歹徒殺傷肉票〉。3月20日。
    —(1993a),〈郁慕明再提三件土地違法案 劉邦友指舊聞「不想再回應」〉。11月17日。
    —(1993b),〈《「隔海」對決/中縣 私娼寮VS.夜渡資 廖了以轟 楊嘉猷駁》, 11月26日。
    —(1995),〈大甲鎮代主席家 被開23槍 家屬所開旅館也遭槍擊 原因不明 鄭銘富請警保護〉。11月5日。
    —(1998),〈空調設備 不在安檢範圍〉。4月29日。
    —(2002a),〈招搖六星級汽車旅館狂歡〉。8月29日。
    —(2002b),〈六星級汽車旅館 令人搖頭〉。9月14日。
    —(2002c),〈薇閣驚傳暴斃 婦人半跪坐吊死〉。12月19日。
    —(2003a),〈六星級汽車旅館 充滿性趣〉。1月26日。
    -(2003b),〈99999元情人夜6對搶1房〉。2月10日。
    —(2003c),〈張政哲設計 汽車旅館老闆服氣〉。8月30日。
    —(2003d),〈閒置地蓋汽車旅館 日進10萬〉。11月18日。
    —(2003e),〈旅館探軍情 探子順手牽羊〉。11月26日。
    —(2004a),〈郭益宏遭毆案〉。3月9日。
    —(2004b),〈半個月的噩夢…社區游泳池 被住戶舀光光〉。9月9日。
    —(2006a),〈開房間不辦事…摸走按摩椅〉。5月9日。
    —(2006b),〈洗完鴛鴦浴 賓館牆垮了〉。6月21日。
    —(2008a),〈今晚落腳台中 體驗汽車旅館〉。4月22日。
    —(2008b),〈陸客經典行程 中市搶到商機〉。6月19日。
    —(2008c),〈投宿motel 不只約會還能度假〉。7月30日。
    —(2008d),〈幹嘛去汽車旅館〉。8月3日。
    —(2008e),〈夢幻樣品屋 蓬勃都市地景〉。8月18日。
    聯合晚報(1993),〈劉邦友又被告了一狀〉。11月17日。
    —(1998a),〈台中市汽車旅館離奇命案 3死1垂危〉。4月28日。
    —(1998b),〈安檢漏洞 空調 法規不管〉。4月28日。
    —(2002),〈女作家指控遭性侵害〉。10月1日。
    —(2003),〈追床族 薇閣爆滿 候車『一條龍』〉。2月15日。
    —(2006),〈搖頭族搞轟趴 汽車旅館蝗蟲過境。10萬元的沙發被當菸灰缸 高級地毯變破布 蠶絲被套、羽毛被、垃圾桶…A的A、壞的壞〉。8月19日。
    —(2008),〈台中胡志強親簡報 賞豪宅嚐小吃 宿頂級汽車旅館〉。4月21日。
    顏慶齡(1968),《國家現代化芻議》。台北:帕米爾書店。
    Inglis, F著、鄭宇君譯(2002),《假期:愉悅的歷史》。韋伯文化。
    Jean Baudrillard and Jean Nouvel著,林宜萱、黃建宏譯(2004),《獨特物件:建築與哲學的對話》。臺北:田園城市文化。
    Jean Baudrillard著,林志明譯(1997),《物體系》。臺北:時報出版。
    Juliana Mansvelt著,呂亦欣譯(1997),《消費地理學》。臺北:國立編譯館。
    Robert Venturi, Denise Scott Brown, Steven Izenour著,賀承軍譯(1997),《向拉斯維加斯學習—被遺忘的建築型式和象徵主義》。臺北:田園城市文化。
    Rose,G.著、王國強譯(2006),《視覺研究導論:影像的思考》。臺北:群學。
    Sergio Sismondo著,林宗德譯(2007),《科學與技術研究導論》群學出版社。
    Steven Shapin, Simon Schaffer著,蔡佩君譯(2006),《利維坦與空氣泵浦:霍布斯、波以耳與實驗生活》。行人出版社。
    Thomas Kahn著,傅大為、程樹德、王道還譯(1994),《科學革命的結構》。臺北:遠流出版。
    Walton, David,駱盈伶譯(2010),《文化研究入門》。台北:韋伯文化。

    西文部分
    Akrick, Madeleine (1992) The De-Scription of Technical Objects. In Bijker, Wiebe E. and John Law (eds.) Shaping Technology / Buildng Society: Studies in Sociotechnical Change. Pp. 205-224. The MIT Press.

    Belasco, Warren James.(1979), Americans on the road : from autocamp to motel 1910-1945, Cambridge, Mass: MIT Press.

    Callon, Michel (1999) Some Elements of a Sociology of Translation: Domestication of the Scallops and the Fishermen of St. Brieuc Bay. In Biagioli, Mario (eds.) The Science Studies Reader. Pp. 67-83. New York and London: Routledge.

    Chaplin, Sarah (2007), Japanese Love Hotels: a cultural history, London: New York :Routledge.

    Clayton, Nick(2002), SCOT: Does it answer?, Technology and Culture, Vol. 43, No.2.

    Epperson, Bruce(2002), Does SCOT Answers? A Comment, Technology and Culture, Vol. 43, No.2.

    Horowitz, Roger and Mohun, Arwen (1998), His and hers : gender, consumption, and technology, London: University Press of Virginia.

    Jakle, John A.(1996), The motel in America, Baltimore :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

    Kenyon, Amy Maria. (2004), Dreaming suburbia : Detroit and the production of postwar space and culture, Detroit : Wayne State University Press.

    Klein, Hans and Kleinman, Daniel Lee (2002), The Social Construction of Technology: Structural Considerations, Science, Technology & Human Values, vol. 27.

    Kline, Ronald (2005), Resisting Consumer Technology in Rural America: The Telephone and Electrification Ronald Kline, In Oudshoorn, Nelly and Trevor Pinch (eds.) How Users Matter: The Co-Construction of Users and Technology. MIT Press.

    Kranakis, Eda (1999), Constructing a Bridg ,The Social Shaping of Technology, Donald MacKenzie and Judy Wajcman edition, McGraw Hill Education / Open University.

    Hughes, Thomas P. (1989) The Evolution of Large Technological Systems. In Bijker, Wiebe E. ,Thomas P. Hughes and Trevor J. Pinch (eds.) The Social Construction of Technological Systems: New Directions in the Sociology and History of Technology. Pp. 51-82. The MIT Press.

    Latour, Bruno (1987), Science in action : how to follow scientists and engineers through society, Cambridge, Mas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96), Aramis, or the Love of Technology, Cambridge, Mass. :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Law, John ‘Actor Network Theory and Material Semiotics’, version of 25th April 2007, http://www.heterogeneities.net/publications/Law-ANTandMaterialSemiotics.pdf

    Pinch, Trevor J. and Wiebe E. Bijker (1989) The Social Construction of Facts and Artifacts: Or How the Sociology of Science and the Sociology of Technology Might Benefit Each Other. In Bijker, Wiebe E. ,Thomas P. Hughes and Trevor J. Pinch (eds.) The Social Construction of Technological Systems: New Directions in the Sociology and History of Technology. Pp. 17-50. The MIT Press.

    —(2002) SCOT Answers, Other Questions: A Reply to Nick Clayton, , Technology and Culture, Vol. 43, No.2.

    Staudenmaier, John M. (1985), Techology’s Storyteller: Reweaving the Human Fabric, The MIT Press.

    網路資料
    中華民國統計資訊網 http://www.stat.gov.tw/mp.asp?mp=4
    臺灣摩鐵汽車旅館特搜站 http://twmotel.com/
    QK休閒網 http://www.qk.to/

    無法下載圖示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內網路)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外網路)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