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研究以東昇地區林合成為研究對象,藉由民族誌的描寫,呈顯地方社會中關於宗教、社群、派系以及公共議題的互動與互構的過程。由於田野的複雜現象,因而寫作策略上採取單章獨立的形式。各章容有其獨立的問題意識,分別構成筆者以各個不同的側面對於此田野的描寫,可視為獨立,也有其相互關連之處;相互之間構成筆者對於這個田野的整體敘述。
筆者第二章的目的在於描述地方開發的背景,在理論層次則討論「祭祀圈」理論、信仰、人(族)群整合等命題,主張在進行歷史敘述時必須注意開發者與被招募者在文化傳承與利益上的不同。筆者綜合幾位作者的經驗資料以及其他文獻佐證,乃認為,神明信仰有可能是特定歷史時期地方仕紳的政治與商業意圖在文化上的展現,與藉信仰所表徵的「族群友好」,但非族群認同的一致。就大東昇地區的範圍來說,林合成地區處於邊界,受到的是兩大族群勢力在政治上、經濟上整合為先,但文化上的認同(同一)或整合則由於其邊界的特性顯得不明顯。然而由後期的經驗現象顯示,在特定歷史階段的社會結構變動時,族群的「自主性」才得以展現出來。筆者將社會結構與制度的安排視為是一種資源與認同的可能性。考察社群的問題在方法論上問題則是必須將這種觀點帶入,社群是否能自主自立,其本身必須是社會制度與文化認同方面交錯的結果,我們無法直接地從某一項推向另一項,或者輕易忽略兩者的交互作用,並在理論上建立二元對立。
第三章的問題意識是「人們如何達成社群的共同感?」。藉由宗教現象的研究,筆者認為常民的歷史敘事架構,以及儀式上的「體驗」是達成社群意識的重要條件,但我們仍須對兩者區別與進行深入的辨析。依循Geertz對於文化與社會系統的區分,前者指個人用來定義世界、表達情感、做出判斷的價值框架;而後者則是指社會互動模式本身,是互動行為的持續形式。兩者之間獨立變化且又彼此依賴。歷史所流傳的敘事架構構成了一系列的對話語境,這是文化的客體化,人們藉由將個體的經驗投契於其中,進行對自我、社群、他人、神明……等關係的同構。文化的客體化並非Durkheim「社會事實」意涵的重述,相反,筆者強調這種客體化必然以一系列人群的自我認同為前提,是「想像的社群」,也就是基於歷史敘述所建構的文化認同,其既在主體內,又在主體外。人們藉由「體驗」或「再體驗」,才得以「繼承」特定的社群感,並且以其為依歸,甚至成為可欲的對象,進而對社會系統維持或進行創建。
第四章轉移到政治,特別針對地方派系理論發問的田野研究。藉由國外的政治學、政治人類學與網絡分析的文獻,筆者釐出了兩種理論典型:「恩從主義」與「名流顯要理論」。本章特別的重點是:地方派系所生成的脈絡到底是什麼?有鑑於本田野在常民描述中「徵收前沒有派系的問題」,這是一個可能的「實驗」。在筆者的認知,Lande的恩從主義理論是國內派系理論重要源頭之一。其缺點為,一個具有自我認知、價值(道德)判斷、行動策略的行動者,往往被理論化成為文化結構的形式,或者成為資源分配的社會結構派生。本章的主要論點是針對「制度」是否是派系生成的主要社會背景而發,如同第二章所彰顯的結論,筆者無法將過度賦予其理論上的地位,制度瑕疵作為社會場景(setting),是行動者據以行動的參考點,而制度瑕疵是否能夠被利用,則必須放置在整個社會場景的歷史階段,以及派系人物對金權的追尋所行的運作才得以解釋。我們無法獨立制度瑕疵作為因果機制的主要因素,而必須辯證地看待。以本田野來說,廟宇的商業潛力被證明或暗示,是廟宇進入可被利用狀態的一個重要背景,而派系進入廟宇後的策略,使得其得以藉由「魔術商品」積累金錢,並藉再次建構派系網絡,將經濟轉化為政治權力。派系與其他行動者遭遇,因而形成不同的對立狀態。此社會場景與其他更廣大的環境的變遷,行動者的互動,進而也微妙地使得社群關係產生變化。筆者藉由Gulliver或Boissevain理論,將文化範疇回歸到具體的動態互動與指認,並將制度作為社會場景的一部分,使得我們必須考察派系與其所鑲嵌之社會間的關係。
第五章討論:對常民而言,地方派系的社會正當性是什麼?又,由於社區營造工作企望將歷史反省、公共議題帶入社區,又為什麼他們遇到實踐的困難? 田野民族誌的研究提供了我們重新理解一條可能的理解道路,這正是Taylor以人類學意義的「文化」概念理解現代性意涵的重要啟發。筆者重新以文化的角度,由常民公共事務的運作中,釐清所謂常民的「公共」到底為何。筆者試圖將「公共性」視為一個道德的「語言遊戲」——或用另外的角度,以Taylor的術語來說,「社會想像」——其行動與意義,必須在「使用」中被體現。也就是說,什麼是「公共」的,是在具體的事件中,行動者對各種人、事、物的理解、批評,在象徵與利益爭奪中關係中所界定。這個「公共」的邊界,被權力所定義,也規範權力。筆者做了一個粗糙的形式建構,但我暫時不願意再進行細部的理論描寫,而使得它看起來像是個文化結構或機制,經驗上的理由在於:每次新的事物發生,人們必然在回歸到此「社會想像」中,重新其中的人、事、物進行判斷,並且回歸對自我與整個政治與社會環境的理解。就此同時,我們必須注意到其結果被中介的過程。有鑑於社區工作者與常民的矛盾,以及地方頭人對於常民的收攏或者給予道德難題,便同存在此「社會想像」的運用。彰顯的是社區工作者藉由「文人世界的公共領域」所建構的自我、歷史、責任……等另一種「社會想像」的落差,兩者之間,存在著實踐難題。
中文部分
三尾裕子,2000,〈從地方性的廟宇到全省性的廟宇——馬鳴山鎮安宮的發展及其祭祀圈〉,發表於「中央研究院第三屆國際漢學會議」。
王見川,2001,〈台灣民間信仰的研究與調查——以史料、研究者為考察中心〉,《當代台灣本土宗教研究導論》,南天。
王明珂,1997,《華夏邊緣——歷史記憶與族群認同》允晨。
王明輝,1994,〈從台灣地方選舉現象談台灣「民間社會」〉,《思與言》,第32卷第4期,頁171-195。
林志成,1998,〈社區總體營造的省思〉,《社教資料雜誌》,第241期,頁8-11。
林美容,1987,〈由祭祀圈來看草屯鎮的地方組織〉,《中研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第六十二期,頁53-114。
林美容,1989a,〈台灣民間信仰的社會面〉,《人類學與台灣》,頁65-77,稻香。
林美容,1989b,.〈由地理與年籤來看台灣漢人村莊的命運共同體〉,《人類學與台灣》,頁89-110,稻香。
林美容,1998,〈祭祀圈到信仰圈——台灣民間社會的地域構成與發展〉,《中國海洋發展史論文集》,第三輯,頁95-125。
李丁讚等,1997,《林合成社區史》,新竹縣立文化中心。
李丁讚、吳介民,2002,〈社會巨變下的『頂庄』:記錄一個村莊的消失、重建和轉型〉,國科會計畫期中報告。
李丁讚,2003,〈導論:市民社會與公共領域在台灣的發展〉,尚未出版。
李世偉,1999,《日據時代臺灣儒教結社與活動》,台北:文津。
莊英章,1995,〈漢人社會研究的若干省思?〉,《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第八十期,頁27-35。
莊英章,1988,〈談人類學家的台灣漢人社會研究〉,《歷史、文化與台灣》,下冊,頁417-434,台灣風物。
吳介民,2003,〈林合成居民的公共意識與公共參與問卷調查總結報告(二)〉,國科會計畫期中報告。
吳學明,1986,《金廣福墾隘與新竹東南山區的開發》,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專刊。
吳學明,1987,《台閩地區第三級古蹟新竹市靈泉宮修復研究》,第二部份:歷史研究,林會承主持,委託單位:科學工業工業區管理局;研究單位:中原大學建築研究所歷史與理論研究室。
張耿新,2001,《竹中鄉土誌》,新竹市林合成文史工作室出版。
柯以貴,1999,《新竹開台靈泉宮》,開台靈泉宮管理委員會印製。
施振民,1973,〈祭祀圈與社會組織〉,《中研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第36期,頁191-206。
陳介玄,1994,〈派系網絡、樁腳網絡及俗民網絡——台灣地方派系形成之社會意義〉,《地方社會》,頁31-67,東海大學東亞社會經濟研究中心。
陳介英,1996,〈選舉與「地方化」社會——台灣選舉活動中的社會意涵〉,《思與言》,第34卷第1期,頁169-206。
林玉書,2000,《天霖主義——林合成社區營造》,社區營造叢書之二,唐山。
陳明通、林繼文,1998,〈台灣地方選舉的起源與國家社會關係的轉變〉,《兩岸基層選舉與政治社會變遷》,頁23-70,月旦。
陳其南,1987,《台灣的傳統中國社會》,允晨。
陳玲蓉,1992,《日據時期神道教統治下的台灣宗教政策》,自立。
陳秀蓉,1998,《戰後台灣寺廟管理政策變遷:1945-1995》,國立師範大學歷史研究碩士論文。
陳瑞堂,1974,《台灣寺廟法律關係之研究》,司法行政部六十一年度研究發展項目研究報告。
陳瑞樺,1996,《民間宗教與社區組織"再地域化"的思考》,國立清華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緯華,2004,〈漢人社會的整體論觀點與祭祀圈研究〉,國立清華大學人類所演講資料,尚未出版。
黃大展,1999,《信仰、儀式與社會——以家義民雄大士爺為例》,國立清華大學人類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慶生,2000,《寺廟經營與管理》,永然文化。
福田增太郎,2001,〈南島寺廟採訪記〉,黃有興譯,《台灣宗教論集》,頁121-234,台灣省文獻會。
張珣、江燦騰,〈編者序——少壯派觀點〉,《當代台灣本土宗教研究導論》,南天。
張珣,2001,〈百年來台灣漢人宗教研究的人類學回顧〉,《當代台灣本土宗教研究導論》,南天。
張珣,2002,〈祭祀圈研究的反省與後祭祀圈時代的來臨〉,《考古人類學刊》,第五十八期,頁78-106,國立台灣大學文學院人類學系。
張毅欽,2003,《從林合社區看台灣公民社會發展的困境與契機》,國立清華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劉枝萬,1990,〈台北縣中和鄉建醮祭典〉,《台灣民間信仰論集》,頁57-92,聯經。
劉還月,1991,〈台灣的客家民俗〉,《徘徊於族群和現實之間》,頁78-101,徐正光主編,中正書局。
潘英海,1992,〈文化的詮釋者——葛茲〉,《見證與詮釋》,頁378-413,中正書局。
潘英海,1993,〈熱鬧:一個中國人的社會心理學現象的提出〉,本土心理學研究(1),頁329-337。
謝國雄,2003,《茶鄉社會誌——工資、政府與整體社會範疇》,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
康豹(Paul R. Katz),1997,《台灣的王爺信仰》,台北:商鼎文化。
蕭阿勤,1997,〈集體記憶理論的檢討:解剖者、拯救者、與一種民主觀點〉,《思與言》,第35卷第1期,頁247-296。
董芳苑,1996,《探討台灣民間信仰》,常民文化出版。
夏鑄九,2000,《新竹縣三級古蹟新埔褒忠亭整修規劃研究》,內政部/台灣省民政廳補助,新竹縣政府委託,國立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研究。
戴炎輝,1979,《清代台灣之鄉治》,聯經。
鍾幼蘭,1994,〈台灣民間社會人群結合方式的構成與發展〉,《台灣與福建社會文化研究論文集(三)》,頁109-144,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瞿海源,1997,《台灣宗教變遷的社會政治分析》,桂冠。
官方或民間出版品
《台灣省新竹文獻會通訊》,1983,新竹文獻委員會。
《林合成社區報》,第一至第十二期。
《淡水廳志》,陳培桂,1977,台灣文獻委員會。
《新竹市耆老訪談專輯》,1993,張永堂主編,新竹市政府。
《新竹縣志初稿》,1984,王鵬雲,曾逢辰纂,台灣大通書局。
《新竹市志》,1999,張永堂主編,新竹市政府。
《新竹縣采訪冊》,1984,陳朝龍纂,大通。
《新竹巿要覽》,1986,新竹巿役所編,成文。
《褒忠義民廟創建兩百週年紀念特刊》,1989,褒忠義民廟創建兩百週年紀念慶典籌備委員會。
英文:
Anderson, Benedict.1999. (班納迪克•安德森),《想像的共同體:民族主義的起源與散佈》,吳睿人譯,時報。
Boissevain, Jeremy. 1977. “Factions, Parties and Politics in a Maltese Village.” Stiffen W. Schmidt eds., Friends, Followers, and Factions. California: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Boissevain, Jeremy. 1977. ”Of Men and Marbles. Notes Toward a Reconsideration of Factionalism.” M. Silverman and R. F. Salisbury eds., A House Divided? Anthropological Studies of Factionalism. Institute of Social and Economic Research, Memorial University of Newfoundland.
Bellah, Robert N. etc. (貝拉 等),1991,《心靈的習性——美國人生活中的個人主義與公共則任》,(翟宏彪等譯),1991,三聯。
Calhoun, Craig. 1996. “Introduction: Habermas and the Public Sphere” Habermas and the Public Sphere 1-48. The MIT Press.
Calhoun, Craig. 1994. "Social Theory and the Politics of Identity." Craig Calhoun, eds., Social Theory and the Politics of Identity. 9-36 Cambridge, Mass.: Blackwell
Cohen, Anthony P. 1989. The symbolic construction of community. Routledge.
Connerton, Paul.1989. How societies remember.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Connerton, Paul.,2000,《社會如何記憶》,(納日碧力戈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Dancy, Jonathan. 1985. Introduction to Contemporary Epistemology. Cambridge, Mass.: Blackwell.
Durkheim, Emile.1999.,《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渠東汲□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Jacobs, Bruce J. 1988,〈中國政治聯盟特殊關係的政治模式:台灣鄉鎮中的人情和關係〉,《中國人的權力遊戲》,黃光國編,頁85-140。
Habermas, Jurgen.1989. The structural transformation of the public sphere :an inquiry into a category of bourgeois society. Cambridge, Mass. :The MIT Press
Habermas, Jurgen. 2002.,《公共領域的結構轉型》,(曹衛東等譯),學林出版社。
Geertz, Clifford. 1976. The interpretation of cultures: selected essays by Clifford Geertz. Basic Books, Inc.
Geertz, Clifford. 1983. Local Knowledge: Further Essays in Interpretive Anthropology. Basic Books, Inc.
Geertz, Clifford.,1999,《文化的解釋》,(納日碧力戈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Geertz, Clifford.,2002,《地方知識:詮釋人類學論文集》,楊德睿譯,麥田。
Gulliver, P. H., 1977. “Network and Factions :Two Ndendeuli Communities.” M. Silverman and R. F. Salisbury eds., A House Divided? Anthropological Studies of Factionalism. Institute of Social and Economic Research, Memorial University of Newfoundland.
Lande, Carl H., 1977. “Introduction: The Dyadic Basis of Clientalism,” in Stiffen W. Schmidt eds., Friends, Followers, and Factions. California: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Mayer, Adrian C. 1977. “The Significance of Quasi-Groups in the Study of Complex Societies.” Stiffen W. Schmidt eds., Friends, Followers, and Factions. California: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Morris, Brian.,1996,《宗教人類學導讀》,張慧端譯,國立編譯館。
Sahlins, Marshall D. 1977. “Poor Man, Rich Man, Big Man, Chief: Political Types in Melanesia and Polynesia. ” Stiffen W. Schmidt eds., Friends, Followers, and Factions. California: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Simmel, Georg.,2002,《社會學》,林榮遠譯,北京市:華夏出版社。
Simmel, Georg. 2003,《宗教社會學》,曹衛東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Taylor, Charles,2001,《自我的根源:現代認同的形成》,韓震等譯,譯林出版社。
Taylor, Charles.1992. “Modernity and the Rise of the Public Sphere.” The Tanner Lectures on Human Values. Delivered at Stanford University.
Taylor, Charles.1994 “The politics of recognition.” Multiculturalism. Amy Gutman eds. Princeton: Princeton UP. : 75-106.
Turner, Victor. 1974. Dramas, Fields, and Metaphors: Symbolic Action in Human Society. Cornell Press.
Warner, Michael. 1990. The letters of the Republic: publication and the public sphere in eighteenth-century America. Cambridge, Mass.: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Warner, Michael. 1996. “The Mass Public and the Mass Subject.” Habermas and the Public Sphere 377-401. The MIT Press.
Weber, Max.,1993,《社會學的基本概念》,顧忠華譯,遠流。
Weber, Max.,1996,《印度的宗教:印度教與佛教》,簡惠美譯,遠流。
Wittgenstein, Ludwig,2001,《哲學研究》,陳嘉映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訪談稿及剪報
繁多恕不詳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