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余憶如
YU I-RU
論文名稱: 大學系所自我評鑑過程之研究-以博雅弘達大學「成長系」為例
A Case Study of the process of the Self–Evaluation for Department and Institutes of University in Taiwan
指導教授: 顏國樑
口試委員: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論文出版年: 2008
畢業學年度: 96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226
中文關鍵詞: 大學系所自我評鑑系所自我評鑑個案研究
外文關鍵詞: Departments and Institutes of Universities, Case Study, Self-evaluation for Departments and Institutes, Self-evaluation
相關次數: 點閱:2下載: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旨在以博雅弘達大學「成長系」為個案,探討其實施自我評鑑過程、過程中的困境、行政單位的支援情形及對「成長系」產生的影響,並依據研究結果,對博雅弘達大學、「成長系」及教育主管單位提出後續實施自我評鑑的改進建議。
    本研究之研究方法係採用文件分析、訪談及檢核表檢核的方式進行資料的蒐集及分析,並輔以研究者個人觀察紀錄及省思札記等進行探討。訪談對象以立意抽樣選取三位,分別為「自我評鑑工作小組成員」、「成長系主任」及「成長系行政人員」。
    本研究根據研究目的歸納以下六點結論:
    一、 「成長系」能善用自身教師的專長優勢,於自我評鑑過程中建立評鑑策略,決解人力不足的問題。
    二、 成長系的自我評鑑流程及資料準備方式,多能依照博雅弘達大學校級自我評鑑工作小組的規定進行。
    三、 自我評鑑的實施,「成長系」能更進一步認知轉型發展的急迫及必要性。
    四、 經由自我評鑑的檢視,成長系更加重視教師的教學、研究及學生的軟硬體學習內涵。
    五、 領導者甚為支持自我評鑑工作,要求行政體系配合投入資料的提供工作。
    六、 「成長系」自我評鑑的過程,成員的內在動機不足,影響自我檢視的效能。


    This study is mainly adopted the “Department of Development” of “Learned & Accomplished and Grandly Achievement (LAGA)” University as the case study to explore its implementation of the process of self-evaluation, difficulties in such process, supporting status of administrative units and the influence on “Department of development”; in addition, according to the research results, proposed some suggestions to LAGA University, “Department of development” and education competent authorities for the improvement in implementing the follow-up self-study.
    This study has used these following research methods, such as documental analysis, interview and checklist to collect and analyze the information, as well as made use of the researcher’s individual observation record and reflective note to make further exploration. Purposively sampled three personnel from the interviewees, they were “member of Self-evaluation Group”, “Head of the Department of Development” and “Administrative Staff of Department of Development”, respectively.
    According to the research purpose, this study has generalized these following collusions:
    1. Insufficient inner motivation of self- evaluation in “Department of Development” that influenced the efficiency of self-review.
    2. Insufficient manpower and complicated process of information preparation that resulted in the mental resistance of administrative personnel to the self-evaluation.
    3. Leaders may even give great effort to support the work of self-study, and the administrative system may also engage in providing the information.
    4. “Department of Development” can make use of the expertise of its teaching faculty to establish the self- evaluation strategy.
    5. Self- evaluation can be contributive to the development of transformation for “Department of Development”.
    6. LAGA University has no such follow-up tracking system for the improving status of its departments and institutes that will influence the efficiency of self-evaluation.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1 第二節 研究問題與名詞釋義 5 第三節 研究方法與流程 7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10 第二章 文獻探討 13 第一節 大學系所自我評鑑的理論分析 13 第二節 我國大學學門(系所)評鑑制度發展歷程 40 第三節 大學自我評鑑之相關研究分析 59 第三章 研究方法 81 第一節 質性研究的特質及採用的理由 81 第二節 研究對象的選取 85 第三節 研究資料的蒐集及分析 86 第四節 研究的信度與效度 98 第五節 研究倫理 102 第四章 「成長系」自我評鑑的過程 105 第一節 「成長系」自我評鑑工作的啟動 105 第二節 自我評鑑對「成長系」的影響 151 第三節 自我評鑑過程中行政體系的支援及所遭遇的困境 155 第四節 提出可能的解決策略 161 第五節 綜合討論與省思 163 第五章 結論及建議 179 第一節 結論 179 第二節 建議 184 參考文獻 191 壹、 中文部分 191 貳、 英文部分 196 附錄 199 附錄一-1 自我評鑑工作小組委員訪談大綱 199 附錄一-2 系所主管訪談大綱 201 附錄一-3 系所行政人員訪談大綱 203 附錄二 訪談同意書 205 附錄三 檢核表 206 附錄四 研究者在現場的時間及活動一覽表 209 附錄五 觀察紀錄表 210 附錄六 「主規劃」主任訪談逐字稿 211 附錄七 「成長系」九十五年度自我評鑑問卷調查 221 附錄八 文件資料說明 225 表次 表2-1 內部評鑑與外部評鑑比較 15 表2-2 CIPP內容之介紹及比較 20 表2-3 影響自我評鑑的因素分析表 29 表2-4 我國大學評鑑之大事紀 47 表2-5 我國大學評鑑內容分析 49 表2-6 目前國內辦理大專校院評鑑(認證)的機構與評鑑(認證)類別 57 表2-7 以「大學評鑑」為研究主題之論文 60 表2-8 以「自我評鑑」為研究主題之論文 62 表3-1 博雅弘達大學文件標題代號、用途、編碼原則及與資料分析 88 表3-2 訪談對象的基本資料、標題代號、編碼原則及資料分析 93 表3-3 檢核表的標題代碼及資料分析方式 95 表4-1 系所自我評鑑時間 107 表4-2 檢核表-準備和設計階段 109 表4-3 組織評鑑階段 112 表4-4 投入必要性的資源 115 表4-5 「成長系」93年本校自我評鑑報告及94年大學校務我評鑑的結果(摘錄)(文件十八-它類- 9) 117 表4-6 溝通文件彙整 126 表4-7 執行評鑑階段 142 表4-8 討論評鑑結果及撰寫報告階段 147 表4-9 自我評鑑報告的運用及其它 152 圖 次 圖1- 1研究流程 9 圖2- 1自我評鑑過程之詳細步驟流程圖細步驟流程圖 35 圖2- 2管理過程的連續性步驟 51

    壹、 中文部分
    王文科(2002)。教育研究法(七版)。台北市:五南。
    王文科編譯(1994)。質的教育研究法(二版)。台北市:師大書苑。
    王保進譯(2002)。Kells,H.R.(1995)原著。大學自我評鑑(Self-Study Processes,4thed.)。台北:正中。
    王保進(1997)。我國師資培育教育學程評鑑的可行模式之探究。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成果報告。
    王保進和郭玟杏(2005)。歐盟高等教育區域計畫之發展及其啟示。教育研究月刊,137,35-54。
    王漱潣(1993)。技術學院校務自我評鑑實施策略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工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王麗芬(1998)。大學校院教育學程自我評鑑模式之研究。國立嘉義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
    台灣評鑑協會(2007)。大學校務評鑑資訊網。2007年7月31日,取自http://ua.twaea.org.tw/index.php。
    全國法規資料庫(2007)。大學法。2007 年7月2日,取自http://law.moj.gov.tw/Scripts/Query4B.asp?FullDoc=所有條文&Lcode=H0030001。
    牟宗燦(2003)。大學評鑑的實踐與挑戰。通識教育季刊,10(3,4)。151-162。
    何卓飛(1996)。兩岸大學評鑑制度研究。淡江大學中國大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縣。
    吳明清(1991)。教育研究:基本觀念與方法之分析。台北市:五南。
    吳芝儀、李奉儒譯(1995)。M.Q. Patton(1990)原著。質的評鑑與研究。台北縣:桂冠。
    吳慧子、林松柏、鄧進權(2006)。大學評鑑未來展望與國際趨勢。教育研究月刊,142,33-39。
    呂美員(1983)。我國大學教育評鑑之研究。國立台灣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呂美嫺(2006)。歐洲高等教育保證機制。評鑑雙月刊,1,34-36。
    呂慧芳(2003)。績效評估運用在大學評鑑制度之研究。世新大學行政管理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李丁權(2005)。日本的大學評鑑制度之研究。淡江大學日本研究所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縣。
    李惠美(2004)。大台北地區私立大學自我評鑑政策執行影響因素研究。輔仁大學教育領導與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卓意屏(2006)。臺北市國民小學校務自我評鑑之研究。臺北市立教育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林天祐(2006a)。認可制。評鑑雙月刊,1,12-13。
    林天祐(2006b)。自我評鑑自我研究。評鑑雙月刊,2。10-11。
    林金定、嚴嘉楓與陳美花(2005)。質性研究訪談模式與實施。身心障礙研,3(2),122-136。
    林重新(2001)。教育研究法,揚智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洪彩雲(2001)。高雄市實施教師專業評鑑之探討─以樹德家商實施自我評鑑為例。中華大學經營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
    胡悅倫(1996)。他山之石-訪美國工程與技術系認可委員之訪問評鑑。評鑑新訊,8,5-8。
    徐振邦、梁文蓁、吳曉青、陳儒晰譯(2006),L. Cohen, L. Manion, K. Morrison(2000)原著。最新教育研究法。台北:韋伯文化國際出版有限公司。
    徐鳳禎(2002)。大學校院主管推動學校自我評鑑態度之探討-以高屏地區大學校院為例。高雄師範大學成人續繼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徐慧晴(2001)。幼稚園自我評鑑之研究。臺北市立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財團法人高等教育評鑑中心基金會 (2007a)。評鑑結果。2007年7月31日,取自http://www.heeact.edu.tw/。
    財團法人高等教育評鑑中心基金會 (2007b)。大學校院系所評鑑實施計畫(九十五年度)。2007年7月31日,取自http://www.heeact.edu.tw/。
    高等教育評鑑中心(2007)。做好大學系所評鑑評鑑委員專業倫理嚴把關。評鑑雙月刊,4,17-20。
    高曉婷(1993)。我國國民小學教師自我評鑑效能感之研究-以桃園縣國民小學為例-。中華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縣。
    教育部高教司(1993)。大學校院教育評鑑。台北:教育部。
    教育部統計處(2007a) 。各級學校名錄。2007年7月2日,取自http://www.edu.tw/EDU_WEB/EDU_MGT/STATISTICS/EDU7220001/service/sts4-1a.htm。
    教育部統計處(2007b) 。高等教育在學率。2007年7月2日,取自http://140.111.34.69/EDU_WEB/EDU_MGT/STATISTICS/EDU7220001/overview/brief-htm/index.htm?open。
    教育部統計處(2007c) 。大學聯招(指考)錄取率。2007年10月9日,取自http://www.edu.tw/EDU_WEB/EDU_MGT/STATISTICS/EDU7220001/user1/index01.xls?open。
    教育部編著(2001)。大學教育發展藍圖。台北市:教育部。
    梁暖茱(2002)。高級中等學校自我評鑑現況之研究。國立台北科技大學技術及職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許籐繼(1994)。臺北市國民小學學校自我評鑑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連世傑(2004)。臺北市國民小學校務自我評鑑之個案研究。國立臺北市立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郭昭佑(2005)。學校自我評鑑可行性探究。教育政策論壇,8(1),159-184。
    陳曼玲(2006)。蘇黎世大學校長Dr. Weder:大學成功關鍵在自我評鑑。評鑑雙月刊,2,13-15。
    陳姿吟(2005)。ISO/IWA2國際教育品質管理系統應用於我國大學評鑑標準之研究。開南管理學院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縣。
    陳海雄(2005)。學校自我評鑑之研究~以一所高職為例。國立中正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縣。
    陳漢強(1985)。美國大專院校評鑑之研究。台中:台灣省政府教育廳。
    陳漢強(1992)。學校評鑑。台灣教育,504。1-6。
    陳漢強(1997)。大學評鑑之哲學省思。載於陳漢強(主編)大學評鑑,頁3-22。台北市:五南。
    陳儀綸(2005)。我國大學評鑑之研究。國立交通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
    彭玉宜(2004)。桃園縣國民小學校務自我評鑑之研究。國立新竹教育大學進修部學校行政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
    彭念雙(2005)。高職學校人員對學校自我評鑑訓練需求之研究。國立臺北科技大學技術及職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曾淑惠(2006)。評鑑專業化的概念與發展對我國教育評鑑專業化的啟示。教育研究與發展期刊,2(3),171-191。
    黃瑞琴(2004)。質的教育研究方法。台北市:心理。
    黃政傑(2001)。質化研究的原理與方法。載於黃政傑(主編)質的教育研究:方法與實例(二版),頁1-48。台北市:漢文書局。
    黃聖凱(2000)。大學評鑑指標選取模式之建構-考慮外部競爭環境與模糊群體決策之情況。元智大學工業工程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縣。
    黃炳煌(1997)。大學自主與大學評鑑。載於陳漢強(主編)大學評鑑,頁41-62。台北市:五南。
    黃光雄(1989)。教育評鑑的模式。台北:師大書苑。
    楊玉惠(2003)。大學學門評鑑制度規劃之研究。台北市立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楊思偉(1992)。日本的大學評鑑。現代教育,27,19-21。
    楊振昌(2005)。一所國民小學實施校務自我評鑑實務之研究。臺北市立教育大學教育行政與評鑑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楊國賜(2005)。我國大學自我評鑑機制與運作之探討。臺灣教育,632,2-12。
    楊瑩(2005)。高等教育的品質保證。臺灣教育,632,13-20。
    葉又慈(2005)。高雄市國民小學教師自我評鑑與教學效能關係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詹鴻敏(2006)。國立大學學生事務工作自我評鑑之現況與問題-後設評鑑觀點。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在職進修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賈芸棣譯(1999),W. I. Goodwin, & L. D. Goodwin原著(1996)。幼教研究法。台北市:桂冠。
    蔡惠如(2004)。大學教師對系所自我評鑑之調查之研究-以淡江大學為例。淡江大學政策與領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縣。
    鄭立堂(2004)。台北市高級職業學校實施校務自我評鑑現況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工業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鄭立輝(1990)。臺灣地區實施大學評鑑制度之探討。銘傳大學管理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盧增緒(1985)。教育評鑑初探。師大學報,30,115-148。
    戴曉霞(2000)。高等教育的大眾化與市場化。台北:揚智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謝文全(2004)。教育行政學(2版)。台北市:高等教育。
    鄺海音(2006)。國內兩大高教評鑑機構與八種評鑑類別。評鑑雙月刊,4,34-35。
    蘇秋永(1995)。高中教師評鑑之研究─高中教師自我評鑑量表之發展。淡江大學/教育資料科學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縣。
    蘇錦麗(1995)。大學學門評鑑試辦計畫成效評估之研究。台北市:師大書苑。
    蘇錦麗(1997)。高等教育評鑑:理論與實務。台北市:五南。
    貳、 英文部分
    America Evaluation Association(2007). About us.2007年8月5日,取自 http://www.eval.org/aboutus/organization/aboutus.asp
    Carol H. Weiss. (1998). Evaluation: Methods for Studying Programs & Policies (2thnd.).Prentice Hall.
    Ewell, P. T.(1996). Quality assurance process in U.S. higher educ-tion:A brief review of current conditions. Paper presented at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quality Assurance and Evaluation in Hi-gher Education. Beijing, China.
    Eisner, E. W. (1991). The enlightened eye: Qualitative inquiry and the enhancement of educational practice. New York, NY: MacmillanPublishing Company.
    Froh, R.C. (1991). Using student persistence research to strengthen the quality of teaching and institutional process. In Nugent, M. & Ratcliff, J.L.(Eds.). Measurement of quality in higher education (pp.54-61). Washington DC :Office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and Improvement.
    Glickman, C. D., Gordon, S. P., & Ross-Gordon, J.M., (2001). SuperVision and instructional leadership: A development approach (5thed.). Boston: Allyn &Bacon.
    Greet Devos and Jef C. Verhoeven. (2003). School Self-Evaluation Conditions and Caveats. Educational Management Administration & Leadership, 31 (4), 403-420 .
    Kells, H. R.(1992). Self-regulation in higher education. London JessicaKingsley Publishers
    Kells, H. R.(1995). Self-study process: A guide to self-evaluation in higher education, 4th edition. Phoenxi, Arizona: Onyx.
    Newman, D. L., & Others(1986). Locus of control as an influence of school evaluation needs. Evaluation review, 10(4), 536-52, Aug.
    Patton, M. Q. (1990). Qualitative evaluation and research methods (2nd ed.). Newbury Park, CA: Sage Publications, Inc.
    Patton, M. Q. (2002). Qualitative evaluation and research methods (3nd ed.). Thousand Oaks, CA: Sage Publications, Inc.
    Rossi, Peter H. and Freeman, Howard E.(1993). Evaluation: A systematic approach. (5thed.). California: Sage Publications
    Stufflebeam, D. L. (1982). Explorations in the evaluation of teacher education. In S. M. Hords(Eds). “Toward usable strategies for teacher education program evaluation (pp.131-168). Washington DC: National Institute of Education.
    Van Vught, F. A.(1994). Western Europe and north America. In A Craft(Eds.). International developments in assuring quality in higher education(pp.3-17). London:The Falmer Press.
    Weert, D. E. (1990). A Macro-analysis of quality assessment in higher education. Higher Education. 19(1), 57-72.
    Weick,Karl E. (1976). Educational organizations as loosely coupled systems. 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 21(1), 1-19 .

    無法下載圖示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內網路)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外網路)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