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楊玉鈴 Yu-Ling Yang |
---|---|
論文名稱: |
國民小學教師團隊學習歷程之研究-讀書會方式之應用 A Research on the Process of Teachers’ Team Learning in Elementary Schools — the Application of Teachers’ Study Circle |
指導教授: |
謝金青
King-Ching Hsieh |
口試委員: |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
論文出版年: | 2005 |
畢業學年度: | 94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205 |
中文關鍵詞: | 國民小學 、團隊學習 、讀書會 |
外文關鍵詞: | elementary school, team learning, study circle |
相關次數: | 點閱:1 下載:0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摘要
本研究目的旨在分析瞭解國民小學教師以讀書會方式實踐團隊學習之發展歷程,從中發現各發展階段的可能困難與努力的方向,並分析教師讀書會成員在專業發展經驗上的改變情形。
為達上述研究目的,本研究先蒐集相關文獻作為研究理論之基礎,以研究者實際參與的教師讀書會為研究對象,透過參與觀察、文件分析、訪談等方法搜集相關資料,作為分析探究的依據。
依據研究發現歸納主要的研究結論如下:
一、應用讀書會方式實踐教師團隊學習之發展脈絡呈現形成期、發展期、停滯期與再出發四個發展階段。
二、教師讀書會成員在教師通用知能、學科知能、教育專業知能與教育專業精神等專業發展經驗上能獲得正面的幫助。
三、教師讀書會在經營上有待突破的困境是:缺乏專業的讀書會帶領人、很難安排固定的聚會時間、參與成員無法確實的進行會前的閱讀與思考、教師讀書會並未制訂章程規範與組織分工。
根據前述的結論,本研究提出下列幾方面的建議:
一、對教育行政單位的建議
(一)規劃辦理教師讀書會帶領人知能研習。
(二)鼓勵各校成立教師讀書會,並視為正式的教師進修活動。
(三)針對教師讀書會給予經費上的補助。
二、對學校行政單位的建議
(一)營造有利的學習環境,鼓勵教師成立教師讀書會。
(二)加強各學習團隊之間的交流機會。
(三)增加教師團隊進行專業對話的次數。
(四)校長與主任對教師讀書會應多給予關懷與肯定。
三、對教師讀書會的建議
(一)共同制訂讀書會的目標、讀書會進行方式、閱讀素材,並應符合成員的興趣與需求。
(二)共同制訂讀書會的基本規範、組織分工,使每位成員都能夠參與讀書會的運作。
(三)教師讀書會會前應進行方案設計。
(四)開發更多元化的主題活動。
(五)應落實教師讀書會的評鑑活動。
(六)成員可輪流擔任教師讀書會帶領人的角色。
(七)教師讀書會參與成員在班級落實讀書會的精神。
Abstract
The purpose of this research was to investigate the process of the application of teachers’ study circle to promote the practice of team learning in elementary schools, including analyzing the possible difficulties and the direction to be put effort, and the development of the members in professional growth experience.
To achieve such purpose, the research began with gathering, sorting and analyzing all the relative papers and documents and applied different exploring methods such as participant observation, document analysis and interviewing. The studied object was the teachers’ study circle which the researcher attended.
As a result, the research drew the following conclusions:
1.Four stages can be categorized from the application of teachers’ study circle to promote the practice of team learning in elementary schools. They are forming, developing, stagnating, and restarting.
2.The members of the teachers’ study circle had progress in general knowledge and generic skills for teachers, subject matter knowledge and skills, educational knowledge and skills, and educational spirit.
3.The difficulties encountered to operate the teachers’ study circle include being scanty of professional leaders, being hard to arrange the meeting on a regular time schedule, members’ preparation before meeting not well, lacking rules and division of the teachers’ study circle.
According to the conclusions above, the research had provided some suggestions:
1.Suggestions to the educational administration institutions:
(1)Planning training class for the leader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the teachers’ study circle.
(2)Encouraging schools to form the teachers’ study circle and regarding as formal teachers’ in-service education.
(3)Subsidizing relevant funds to the teachers’ study circle.
2.Suggestions to the administrative unit of the elementary school:
(1)Creating advantageous circumstances for learning, and encouraging teachers to form study circles.
(2)Augmenting the communicating chances for each team.
(3)Increasing times to proceed specialized dialogues.
(4)The administrators in school should be more concerned about the teachers’ study circle.
3.Suggestions to the teachers’ study circle:
(1)All members should draw up the goal, proceeding way, reading materials of the study circle together and consider the courses to meet the interests and needs of all members.
(2)All members should establish the essential standard and allot duties, so that every member can participate in the process of the study circle.
(3)Before the study circle meeting, the leader should design a program first.
(4)Designing more vivid and multiple activities.
(5)Practicing the evaluation of the study circle.
(6)Members should take turns to act as the leader in each study circle meeting.
(7)Members of the teachers’ study circle should practice the spirit of the study circle in class.
參考文獻
壹 中文部份
中華民國成人教育協會(1995)。成人教育辭典。台北:成人教育協會。
方隆彰(1999)。共創學習樂趣的天堂--淺談讀書會與教學的關係。教師天地,100,66-67。
方隆彰(1999)。思考的引擎--讀書會的善問工夫。社教資料雜誌,251,3-6。
王萬青(1999)。從教師成長團體中談讀書會如何運作。北縣教育,28,36-39。
朱有鈺(2002)。台北縣國民中學教師團隊學習SWOT 分析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江映松(1998)。讀書會與終身學習--兼簡介臺灣省立臺中圖書館讀書會現況。書苑,37,28-29。
江愛華(2004)。團隊學習及團隊運作。人事月刊,38(4),45-52。
江睿霞(1995)。融入生活的全民運動-瑞典讀書會。社教雙月刊,68,22-26。
何明芬(2001)。觀談讀書會的對話。國立中央圖書館臺灣分館館刊,7(4),115-117。
何青蓉(2000)。臺灣讀書會的功能:一項全國性焦點團體的座談結果。教育研究,71,89-98。
何青蓉(2001)。讀書會功能指標之建構。高雄師大學報,12,23-50。
何淑津(2000)。讀書會的春天。國立中央圖書館台灣分館館刊,6(6),58-64。
何淑津(2002)。我們也玩讀書會。社教資料雜誌,6(6),58-64。
余政峰(1998)。讀書會的團體動力因素之研究。國立中正大學成人及繼續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
吳玉鈴(1995)。成人博雅教育與美國名著方案運動。社教雙月刊,68,16-21。
吳芝儀、李奉儒(譯)(1995)。M.Patton著。質的評鑑與研究。台北:桂冠。
吳清山(1997)。學習型組織理論及其對教育革新的啟示。圖書館教育月刊,43,1-7。
吳清山〈1997〉。學習型組織理論及其對教育革新的啟示。國教月刊,43,1-7。
吳嘉賢(2002)。國小教師對學校學習型組織特性知覺與教學型態關係之研究。國立中正大學成人及繼續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
吳曉青(2002)。建構學習型學校之實施策略。載於高強華(主編),學校組織與課程革新(頁209-241)。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
呂瑞香(2002)。變革之舞-團隊學習在Klapay 國小的實踐與省思。國立新竹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學校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
宋建奇(2000)。高雄市國小教師環境知識、態度及研習需求之研究。國立台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東。
李奉儒、高淑清、鄭瑞隆、林麗菊、吳芝儀、洪志成、蔡清田(合譯)(2001)。Robert C.Bogdan & Sari Knopp Biklen著。質性教育研究:理論與方法。嘉義市:濤石。
李青芬、李雅婷、趙慕芬等(合譯)(2002)。Robbins, S. P.著。組織行為學。第九版修訂,台北:華泰文化。
李茂源(2002)。國民中小學教師參與讀書會對其專業成長影響之研究。東海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
林春慧(2004)。國民小學團隊學習與教師專業成長之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
林美琴(1997)。讀書會發展的困境與解決方法。臺北市立圖書館館訊,15(1),32-37。
林振春(1995)。形形色色色讀書會--談讀書會的隱憂與前景。書香月刊,44,8-11。
林振春(1997)。讀書會選書原則。社教雙月刊,77,52-56。
林振春(1998)。求知的心路歷程與讀書會。社教雙月刊,88,42-45。
林振春(1998)。讀書會與學習三態。社教雙月刊,87,37-39。
林振春(2001)。全民閱讀與讀書會。社教雙月刊,101,23-27。
林振春(2004)。讀書會領導人的角色與功能。載於國立台中圖書館編,讀書會經營運作(頁55-63)。台中:國立台中圖書館。
林益昌(1998)。建構企業學習型組織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工業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林益昌、周談輝(2004)。知識管理-學習型組織建構與案例。台北:全華。
林貴真(2001)。讀書會任我遊。台北:爾雅。
林勤敏(2001)。讀書會領導人的重要理念與職責。國立中央圖書館臺灣分館館刊,7(4),104-114。
林新發(1998)。學習型組織與學習型學校。國民教育,39(2),11-18。
林騰雲(2002)。學習型組織理論在國民小學行政應用之研究-以台北縣市為例。台北市立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邱天助(1995)。臺灣地區讀書會的現況與未來發展。 社教雙月刊,68,6-15。
邱天助(1997)。讀書會專業手冊。台北:張老師文化事業。
邱天助(1998)。讀書會備忘錄。台北:洪建全文化基金會。
邱天助(1999)。讀書會小百科。台北:中華民國讀書會發展協會。
施宜煌(2000)。淺談學習型組織-以一所國小為例。北縣教育,34,35-38。
倪士峰(2001)。國民小學團隊學習之個案研究─以花師實小為例。國立花蓮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
孫小魯(1998)。從「行動研究」及讀書會談教師的終身學習。基中學報,1,180-206。
徐永康(1999)。討論的技巧。載於毛毛蟲兒童哲學基金會成人讀書會研究小組編,成人讀書會:探索團體的經營。台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秦夢群(1999)。營造學習型組織學校:教育行政人員應有的體認與策略。教育資料與研究,27,9-12。
高強華(2000)。學校自主革新的問題分析。載於高強華(主編),學校重建與學校革新(頁1-23)。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
張吉成(2000)。團隊學習理論在組織之應用。泰山職訓學報,3,73-90。
張明輝(1999)。營造學習型學校。教育資料與研究,27,1-8。
張明輝(2000)。建構學習型學校的相關策略。北縣教育,34,18-24。
張明輝(2000)。建構學習型學校的相關策略。北縣教育,34,18-24。
張信務(2003)。台北縣立國民中小學營造學習型學校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學系在職進修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張振成(1999)。發展讀書會建立書香世界。 社教資料雜誌,251,7-9。
張振成(2001)。如何以讀書會提升教師教學創造力。社教資料雜誌,271,8-11。
張素貞(1999)。國民小學營造「學習型學校」—行與不行?教育資料與研究,27,22-26。
張德銳(1999)。現代教師在學習型學校應扮演的角色。教育資料與研究,27,13-16。
張簡天瑞(2001)。學習型組織發展對課程統整知識管理系統之影響-以高屏地區國民小學為例。國立中正大學成人及繼續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
教育部(1998)。邁向學習社會:推展終身教育、建立學習社會。台北:教育部。
曹翠英(2000)論學習習型組織在校園中之應用。北縣教育,34,25-31。
郭進隆(譯)(1994)。P.M. Senge著。第五項修練-學習型組織的藝術與實務。台北:天下文化。
陳文彥(2000)。中小學推動學習型學校之個案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陳向明(2002)。社會科學質的研究。台北:五南。
陳俊生(2001)。國民小學學習型組織發展之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陳添旺(2000)。學習型組織在學校中的運作途徑。北縣教育,34,32-34。
陳淑娟(2000)。從學校組織變革談學習型組織與團隊學習。公訓資訊季刊,4(1), 24-31。
陳淨怡(1999)。認識讀書會。警光,513,7-9。
曾俊凱(2000)。E世代新教師學習型組織之省思。北縣教育,34,39-44。
曾淑賢(2001)。讀書會對瑞典成人教育發展的影響。台北市立圖書館館訊,18(3),48-55。
曾榮祥(2000)。「學校本位教師專業發展」可行作法之探討。研習資訊,17(2),44-51。
游淑靜(2001)。讀書會發展的危機和契機--以十一個讀書會的SWOT 情境分析為探討主題。社教雙月刊,101,30-36。
游淑靜(2002)。讀書會召集人領導功能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行政管理學程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程良雄(2001)。新世紀新希望-閱讀運動與讀書會。社教資料雜誌,270,1-4。
黃裕城(1998)。建構學習型組織文化以提昇教師專業知能。教育資料與研究,22,10-15。
楊建華(2001)。桃園縣國民小學學校讀書會實施現況之研究。 國立新竹師範學院學校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
廖月娟、陳琇玲(譯)(2001)。P. M. Senge著。第五項修鍊Ⅲ變革之舞(上)(下)──持續「學習型組織」動力的挑戰與策略。台北:天下文化
廖秀微(2001)。運用團隊學習促進教師STS 教學實踐之行動研究。國立花蓮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
趙啟蒼(1999)。嘉義地區中小學推動學校讀書會模式之研究。國立中正大學成人及繼續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
齊若蘭(譯)(1995)。P. M. Senge等著。第五項修鍊Π實踐篇(上)(下)──共創學習新經驗。台北:天下文化
劉鎮寧(1998)。學習型組織對國民小學教育的啟示。教育資料文摘,217,111-120。
劉鎮寧(1999)。論學習型學校的理想與實現。教育資料與研究,27,42-47。
劉鎮寧(2001)。輕鬆擁有學習型家庭。社教資料雜誌,270,5-6。
劉鎮寧(2004)。國民中小學學習型學校指標建構之研究。國立中正大學成人及繼續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嘉義。
歐志華(1998)。建立學習型組織教師進修模式之探討。社教雙月刊,28-34。
潘文忠(1998)。教師進修DIY—建構以學習型組織為導向的教師進修模式。公教資訊季刊,3(1),40-48。
蔡琇韶(2003)。國民小學教師對學習型組織之認知、九年一貫課程之接受度與工作壓力之相關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
鄭瑞容(1999)。小學校長營造學習型學校的具體策略。教育資料與研究,27,17-19。
蕭勝斌(2003)。國小教師讀書會成員專業發展經驗之研究。暨南國際大學成人與繼續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南投。
賴訂旺(2002)。國小教師對學習型組織知覺與應用情形之研究。國立台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
賴麗珍(2000)。從領導的觀點看學校教師校內讀書會的經營。國教新知,46(4,5),62-70。
簡靜惠(1997)。成人學習與讀書會。臺北市立圖書館館訊,15(1),8-11。
饒見維(1996)。教師專業發展-理論與實務。台北:五南。
饒見維(2000)。如何培養教師之課程設計能力以因應九年一貫課程。教育資料與研究,34,1-17。
貳 英文部份
Campbell, S. L.(1998). A Guide for Training Study Circle Facilitators. Study Circles Resource Center.
Kuland, N. D. (1982). The Scandinavian Study Circle: An idea for the U.S. Lifelong Learning, 5(6), 24-27.
McCoy, Martha(1996). Planning Community-Wide Study Circle Programs. A Step-by-Step Guide. Study Circles Resource Center.
Oliver, L. P.(1990). Study circles: New life of an old idea. Adult Learning, 2(3), 20-22.
Oliver, L. P.(1995). Is the United States Ready for a Study Circle Movement? Adult Learning, 6(4),14-16.
Senge, P. M. (1990). The fifth discipline: the art and practice of the learning o r g a n i z a t i o n . New York: Doubleday.
Topsfield Foundation(1989). Guidelines for Developing Study Circle Course Material. Study Circles Resource Center.
Topsfield Foundation(1991). Guidelines for Organizing and Leading a Study Circle. Study Circles Resource Center.
Topsfield Foundation(1993). The Study Circle Handbook. A Manual for Study Circle Discussion, Leaders, Organizers, and Participants. Study Circles Resource Center.
Topsfield Foundation(1994). Guidelines for Creating Effective Study Circle Material. Study Circles Resource Cen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