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施淳益
論文名稱: 唐代的清官
指導教授: 賴瑞和
口試委員: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人文社會學院 - 歷史研究所
History
論文出版年: 2009
畢業學年度: 97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25
中文關鍵詞: 清官清流濁官濁流清望官濁可轉清
相關次數: 點閱:1下載: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摘要
    中古「清官」的發展淵流在漢末,而在唐代發展成一個完整的制度。唯有透過長時間的對於「清官」的考察,以及對「清」在不同時間涵意的轉變,才有辦法對唐代「清官」有更深刻的把握。
    「清」與「濁」的概念是漢末到唐末之間,士人階層在彼此競爭對抗時,用以爭取認同及區分對象的重要象徵。「清」的概念本來發源於漢末在野士人,用以和當朝的「濁流」對抗。隨著在野士人的出仕,「清」的概念也隨著士人入仕而進入官制之中,形成「清官」的現象,知識份子皆爭相以能任清官為榮,形成官制的「流品」區分。在整個中古的制度發展中,我們可以看到,「清官」從本來官制中的「流品」區分,隨著門閥制度的發達而逐漸「制度化」,為高門子弟的仕宦前途提供了保證。
    從這個角度看來,「清官」制度化的過程和中古門閥政治的發展息息相關,因此,透過對於中古「清官」的研究,有助於加強對於中古門閥政治的瞭解。唐代清官在制度史以及門閥社會研究上,都有其重要的意義。本文目的即在於透過對唐代清官制度的初步整理,試圖理出一個發展脈絡出來,以作為日後繼續深入研究的基點,並嘗試中古官制與門閥社會研究結合的一些可能。

    關鍵詞:清官 清流 濁官 濁流 清望官 濁可轉清


    唐代的清官 第一章 緒論 一、研究目的 ….……………………………………………………………………...1 二、研究回顧….………………………………………………………………………6 三、研究方法與預期成果……………………………………………………………19 第二章 人之清者為賢—中古清官的起源與發展 一、名狀以當才為清—從清流到清官………………………………………………23 二、官有清濁,以為升降—南朝清官制度的建立…………………………………31 三、三清九流—北朝清官的出現與轉折 ………………………………….39 四、 小結…………………………………………………………………………….44 第三章 從「官以人清」到「清白狀」—唐初清官的演變 一、「官以人清」-「清官」與初唐政局………………………………………..47 二、「清白狀」的出現……………………………………………………………..54 三、小結………………………………………………………………………………67 第四章 「區分清濁」-唐代清官制度的建立 一、玄宗朝的改革……………………………………………………………………71 二、唐代清官的面貌…………………………………………………………………80 三、小結………………………………………………………………………………93 第五章 從「人以官清」到「永為濁流」-中古「清官」的轉變 一、「人以官清」與中晚唐政局……………………………………………………97 二、唐末的「文吏」與「清流」之爭…………………………………………………105 三、小結…………………………………………………………………………113 第六章 結論:中古的清官…………………………………………………115 徵引書目……………………………………………………………………………120

    (一)傳統文獻
    《大唐新語》,〔唐〕劉肅撰,許德楠、李鼎霞點校(北京:中華書局,1984點校本)。
    《太平廣記》,〔宋〕李昉等編(北京:中華書局,1961點校本)。
    《文苑英華》,〔宋〕李昉等編(北京:中華書局,1961影印本)。
    《王績詩文集校注》,〔唐〕王績撰,金榮華校點(台北:新文豐,1998)。
    《冊府元龜》,〔宋〕王欽若等編(北京:中華書局,1960影印本)。
    《北夢瑣言》,〔五代〕孫光憲撰,賈二強校點(北京:中華書局,2002)。
    《北齊書》,〔唐〕李百藥撰(北京:中華書局,1975點校本)。
    《白居易集》,〔唐〕白居易撰,顧學頡校點(北京:中華書局,1979)。
    《白居易集箋校》,〔唐〕白居易撰,朱金城箋校(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
    《全唐文新編》,周紹良主編。全二十二冊(長春:吉林文史,1979)。
    《全唐文補編》,陳尚君輯校(北京:中華書局,2005)。
    《全唐文補遺》,吳鋼主編(北京:三秦,1994-2005)。
    《全隋文補遺》,韓理洲輯校編年(西安:三秦出版社)。
    《宋書》,〔南齊〕沈約撰(北京:中華書局,1975點校本)。
    《明皇雜錄》,〔唐〕鄭處誨撰,田廷柱點校(北京:中華書局,1994點校本)。
    《周書》,〔唐〕李百藥撰(北京:中華書局,1975點校本)。
    《唐大詔令集》,〔宋〕宋敏求編(上海:學林出版社,1992點校本)。
    《唐六典》〔唐〕李林甫等撰,陳仲夫點校(北京:中華書局,1992點校本)。
    《唐文粹》,〔宋〕姚鉉(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8)。
    《唐方鎮年表》,吳廷燮撰(北京:中華書局,1970點校本)。
    《唐代墓誌彙編》,周紹良主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
    《唐代墓誌彙編續集》,周紹良、趙超主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
    《唐代墓誌銘彙編附考》,毛漢光主編(臺北巿: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84-)。
    《唐令拾遺》,仁井田陞編,栗勁等編譯(長春:長春出版社,1989)。
    《唐尚書省郎官石柱題名考》,〔清〕勞格、趙鉞撰,徐敏霞、王桂針點校(北京:中華書局,1992點校本)。
    《唐會要》,〔宋〕王溥(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點校本)。
    《唐摭言校注》,〔五代〕王定保撰,姜漢樁校註(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03)。
    《唐語林校證》,〔宋〕王讜撰,周勛初點校(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點校本)。
    《晉書》,〔唐〕房玄齡等撰(北京:中華書局,1975點校本)。
    《梁書》,〔唐〕姚思廉撰(北京:中華書局,1975點校本)。
    《通典》,〔唐〕杜佑撰,王文錦等點校(北京:中華書局,1989點校本)。
    《朝野僉載》,〔唐〕張鷟撰,趙守儼點校(北京:中華書局,1979點校本)。
    《登科記考補正》,〔清〕徐松撰,孟二冬補正(北京:燕山出版社,2003)。
    《隋唐五代墓誌匯編》,陳長安主編,(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91)。
    《隋書》,〔唐〕魏徵、令狐德棻撰(北京:中華書局,1973點校本)。
    《新五代史》,〔宋〕歐陽修撰(北京:中華書局,1975點校本)
    《新唐書》,〔宋〕歐陽修、宋祈撰(北京:中華書局,1975點校本)。
    《資治通鑑》,〔宋〕司馬光撰(北京:中華書局,1956點校本)。
    《漢魏南北朝墓誌彙編》,趙超編(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92)。
    《樊川文集》,〔唐〕杜牧撰,陳允及點校(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點校本)。
    《舊五代史》,﹝宋﹞薛居正撰(北京:中華書局,1975點校本)。
    《舊唐書》,〔五代〕劉昫等撰(北京:中華書局,1975點校本)。
    (二)近人論著
    王曾瑜〈從門第到有無出身〉《燕京學報》(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新二十二期。
    毛漢光,〈科舉前後(公元600+-300)清要官型態之比較研究〉《中央研究院國際漢學會議論文集•歷史考古組》(台北︰中央研究院國際漢學會議論文集編輯委員會編,1981)。
    毛漢光,《中國中古社會史論》(台北︰聯經出版社,1988)。
    毛漢光,《中國中古政治史論》(台北︰聯經出版社,1988)。
    孫國棟《唐代中央重要文官遷轉途徑研究》(香港:龍門書局,1978)。
    孫國棟《唐宋史論叢》(香港:商務印書館,2000)。
    周一良,《周一良集》(瀋陽︰遼寧教育出版社,1998)。
    金毓黻,〈敦煌寫本唐天寶官品令考釋〉,發表在《志林》1943年第六期。後收入《中國敦煌學百年文庫─歷史卷(一)》(蘭州︰甘肅文化出版社,1999年)。
    金瀅坤〈中晚唐五代科舉與清望官的關係〉《中國史研究》第一期,2003。
    胡舒雲,《九品官人法考論》(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3)。
    胡寶華,〈唐代循資制度〉《唐史論叢》,第六卷(西安:三秦出版社,1988)。
    胡寶華,〈唐代循資制度補正〉,《河北學刊》1990年第六期。
    胡寶華,《唐代監察制度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
    孫國棟,《唐宋史論叢》(香港:商務印書館,2000)。
    高明士,《戰後日本的中國史研究》(台北:明文書局,1996)。
    陳寅恪著,《陳寅恪集•元白詩箋証稿》(北京︰三聯書局,2001)。
    陳寅恪著,《陳寅恪集•唐代政治史述論稿》(北京︰三聯書局,2001)。
    陶新華,〈北魏孝文帝以後北朝的清濁官、流外官和吏〉,《四川大學學報》第127期。
    陶新華,《北魏孝文帝以後北朝官僚管理制度研究》(成都:巴蜀書社,2004)。
    黃正建,〈唐六尚長官考〉,載《魏晉南北朝隋唐史資料》第21輯(武漢:武漢大學,2004年)。
    黃正建編,《中晚唐社會與政治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院,2006)。
    劉俊文,《敦煌吐魯番唐代法制文書考釋》(北京︰中華書局,1989年)。
    鄧小南,《宋代文官任用諸層面》(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1993)。
    鄧小南,《祖宗之法》(北京:三聯書局,2006)。
    賴瑞和師,《唐代基層文官》(台北:聯經出版社,2004)。
    賴瑞和師,《唐代中層文官》(台北:聯經出版社,2008)。
    閻步克,〈南北朝的散官發展與清濁異同〉,《北京大學學報》2000年第二期。
    閻步克,〈品位-職位視角中道統官階製的五段分期〉,《歷史研究》2001年第2期。
    閻步克,《品位與職位──秦漢魏晉南北朝官階制度研究》(北京:中華書局,2002)。
    閻步克,《察舉制度變遷史稿》(瀋陽︰遼寧大學出版社,1991)。
    (三)日文論著
    上田早苗〈貴族官僚制度的形成─清官的由來與其特徵〉《中國中世史研究》(東京:東海大學,1970)。後收入劉俊文主編《日本中青年學者論中國史•六朝隋唐卷》(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
    川勝義雄,〈六朝貴族制的形成〉收入在劉俊文主編《日本學者研究中國論著選譯第四卷•六朝隋唐》(北京︰中華書局,1995)。
    川勝義雄、礪波護編,《中國貴族制社會ソ研究》(京都︰京都大學人文科學研究所,1987)。
    中村圭爾著,《六朝貴族制研究》(東京︰風間書局,1987)。
    佐竹靖彥著,〈朱溫集團ソ特性シ後梁王朝ソ形成〉《中國近世社會文化史論文集》(台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出版品編輯委員會,1992)
    佐竹靖彥著,《佐竹靖彥史學論集》(北京:中華書局,2004)
    谷川道雄著,馬彪譯,《中國中世社會與共同體》(北京︰中華書局,2002)。
    谷川道雄編,《戰後日本ソ中國史論爭》(京都︰河合文化出版社,1993)。
    宮崎市定,《九品官人法ソ研究》(京都︰同朋社,1956)。
    野田俊昭,〈家格與清議〉《九州大學東洋史論集》第二十八期(福岡:九州大學,2000)。
    越智重明,《魏晉南朝ソ貴族制》(東京:山本書局,1982)。
    越智重明〈南朝ソ清官シ濁官〉,《史淵》(福岡:九州大學,1965),96期。
    窪添慶文,〈國家シ政治〉,收錄在《魏晉南北朝時代史ソ基本問題》(東京:汲古書院,2002)。
    漥添慶文著,張小穩等譯〈日本的魏晉南北朝官僚制研究〉,中譯本發表在《北大史學》,第十一期,2005年。
    築山治三郎著,《唐代政治制度ソ研究》(東京︰創元社,1967)。
    礪波護著,《唐代政治社會史研究》(京都:同朋社,1986)

    無法下載圖示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內網路)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外網路)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