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林可妮 Ke-Ni Lin |
---|---|
論文名稱: |
幼兒教師進行鄉土教學以建立園所本位課程之協同行動研究 A Collaborative Action Research to Build School-based Curriculum through Local Teaching Processes by Kindergarten Teachers |
指導教授: | 周淑惠 |
口試委員: |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竹師教育學院 - 幼兒教育學系 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 |
論文出版年: | 2011 |
畢業學年度: | 99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179 |
中文關鍵詞: | 鄉土教學 、園所本位課程 、幼兒園 |
外文關鍵詞: | local teaching, school-based curriculum, kindergarten |
相關次數: | 點閱:2 下載:0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摘 要
本研究旨在進行鄉土教學行動研究,以建立園所本位課程;並且透過觀察、訪談及文件檔案等資料蒐集方式,探討實施歷程中之具體步驟與行動策略、所面臨的挑戰與其因應。研究結果顯示本行動研究以三個階段主題課程進行鄉土教學,期間所採之行動策略為:「訂定鄉土教學目標與園所發展願景」,透過訪談、參訪、蒐集資料等方式「提升教師鄉土相關知能(如)及學校行政支援」、「統整規畫自主性課程活動」並將母語日、鄉土主題角落等多元鄉土活動貫穿、統整於幼兒課程中,讓幼兒親身「體驗鄉土及進行探究鄉土活動」,「促進家長與社區融入課程」,以及「在真實情境中進行評量及落實教學評鑑」等。
而這期間所面臨的挑戰良多,在「知-行-思」歷程中均一一加以面對、因應,包含如何獲得詳實之鄉土知能?社區與家長資源如何融入教學中?教室環境與鄉土無關及在混齡能力差異下如何促進鄉土教學?如何彌補與因應我的母語教學能力?最後根據本研究發現,提出研究與實務上之相關建議。
The purpose of the research is to develop local teaching through action research in order to build the school-based curriculum. and to probe into the concrete steps, action strategies, and what faced challenging and responded in the process with information obtained by observing, interviewing and archive. The results indicates that this action reserch gives the local teaching through a 3-stage theme-based course. The action strategies adopted in the process are: To define the goal of local teaching and expectated vista of the kingdergarten, to increase teachers’ relevant local knowledge and support from the school’s administration by means of interviews, visits, and archive colleting, to integrantly plan the autonomic course activities, and to integrate multiple local activities such as Mother Language Day and Local Learning Center into the curriculum, to allow children to experience and inquire into local activities, to encourage parents and community to merge with the curriculum, and to employ the authentic assessment in real-life situation and implement the course evaluation.
The problems encountered during the research are abundant, and they are solved through the process of “awareness-doing-thinking”, the spirit of action research. The problems include: 1) How to gain plenty of knowledge about the local? 2) How are the resources of parents and community integrated into the curriculum? 3) How to promote local teaching under the affects of classroom’s irrelevance of the local and the children of mixed-age and mixed-ability? And 4) How to make up my ability to teach children’s Mother Language? Finally, according to the research conclusion, there will be relevant academic and pratical suggestions stated.
參考文獻
中文
王莉玲(2003)。行動研究知多少。國教世紀,206,87-91。
王登安(2003)。國小鄉土教學資源的調查與課程融入之途徑一以鹿谷鄉田底地區之人文環境資源為例。國立中正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市。
甘漢銧(2007)。校園利用--教材園探生態。國教新知,54(2),19-25。
朱道力(1999)。國民小學鄉土活動教學探究。進修學訊年刊,4,82-85。
江麗莉(1997)。幼稚園鄉土教學的意涵與實施。載於國民教育研究輔導叢書(16),竹師實小幼稚園—鄉土教學「竹塹之旅」之實施(頁3-15)。國立新竹師範學院附設實驗國民小學。
行政院客家委員會(2008)。行政院客家委員會委託研究報告97年度全國客家人口基礎資料調查研究。2009年12月3日,取自http://www.hakka.gov.tw/public/Attachment/922415151571.pdf
吳宗立(2003)。中小學鄉土教育的教材設計與實施。國教天地,153,13-19。
吳明隆(2001)。教育行動研究導論---理論與實務。台北市:五南。
吳毓智(2005)。幼稚園課程發展行動研究的協同合作歷程之研究。國立中正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市。
吳錦雲(2006)。幼稚園本位課程發展之行動研究。國立中正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市。
李政賢(譯)(2006)。C. Marshall 和 G. B. Rossman著。質性研究:設計與計畫撰寫(Designing qualitative research)。台北市:五南。
李培鈴(2002)。兒童圖畫書應用在幼稚園鄉土教學之行動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邱小萍、郭至和(2001),以鄉土教學活動為核心之統整教學方案。教育研究資訊,9(5),57-76。
邱志鵬(2001)。臺灣幼兒教育百科辭典。台北市:五南。
林佩璇(2004a)。學校本位課程發展脈絡與現況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學報,17(2),35-56。
林佩璇(2004b)。學校本位課程—發展與評鑑。台北市:學富文化。
林昭賢(1993)。台北市鄉土教學活動的回顧與展望。載於台北市教師研習中心研習叢書,鄉土教材教法(頁1-7)。台北市:北市教師中心。
林素卿(2003)。協同行動研究--以班級經營之常規改善為例。師大學教:教育類,48(1),89-109。
林祥偉(2009)。地理資訊系統與鄉土文化教育。國教新知,56(1),79-85。
林瑞榮(1998)。國民小學鄉土教育的理論與實踐。台北市:師大書苑。
林義濬(2002)。真實體驗取向鄉土教學活動之個案研究。國立花蓮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市。
林麗黎(2006)。台灣母語教學融入幼稚園課程領域之現況。高雄師範大學台灣文化及語言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周淑惠(2006)。幼兒園課程與教學---探究取向之主題課程。台北市:心理。
周淑卿(2000)。中小學鄉土教育的問題與展望。課程與教學季刊,3(3),91-102。
周蓮清(1999)。鄉土教育與九年一貫課程。國教輔導,38(4),12-16。
洪伯溫(2005)。臺灣鄉土教材及教學實務。台北市:龍文。
夏林清等(譯)(1997)。Altricher, Posch & Somekh著。行動研究方法導論─教師動手做研究。台北市:遠流。
夏黎明(1995)。鄉土的範圍、內容與教育意涵。載於黃政傑,李隆盛(主編),鄉土教育(頁3-9)。台北市:漢文。
孫扶志(2006)。融入鄉土文化的幼教主題課程與教學:以媽祖廟主題為例。載於林惠娟、孫扶志(編著),種子幼稚園的鄉土文化課程,(頁9-22)。台北市:心理。
徐麗棻(2004)。國民小學學校本位課程發展困境與因應策略之研究。台北市立師範學院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耿志華(1998)。國民小學鄉土教學課程的規劃和實施。北縣教育,23,18-21。
高新建(1998)。學校本位課程發展的多樣性。載於中華民國課程與教學學會(主編),學校本位課程與教學創新(頁63-79)。台北市:揚智文化。
高新建(2000)。好,還會更好。戴於台北市國語實驗國民小學全體教師,台北市國語實驗國民小學學校本位課程的規畫與實施,(頁8-10)。台北市:北市國語實小。
高新建(2000)。學校本位課程發展的意涵與實施。載於歐用生、莊梅枝(主編),邁向課程新紀元(二)(頁18-44)。台北市:中華民國教材研究發展學會。
高碧瑤(2006)。社區觀光資源應用於幼稚園教學之探究-以彰化地區為例。靜宜大學管理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
國立教育資料館(無日期):學校本位課程。2010年1月29日,取自http://192.192.169.108/2d/citizan/leason/leason_0301.asp
張美慧(2004)。國小四年級國語文課程統整之行動研究。國立中正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市。
張美惠(2008)。幼兒參與社區關懷主題課程之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幼兒教育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市。
張添洲(2006)。學校本位課程實務。台北市:五南。
張嘉育(1998)。認識學校本位課程發展。載於中華民國課程與教學學會(主編),學校本位課程與教學創新(頁25-60)。台北市:揚智文化。
張嘉育(1999)。學校本位課程發展。台北市:師大書苑。
教育部(1994)。國民小學鄉土教學活動課程標準。台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1998)。學校本位課程綱要。
教育部(1999)。國民教育階段九年一貫課程總綱綱要。台北市:教育部。
教育資源及出版中心(無日期):鄉土教育。2009年12月24日,取自http://3d.nioerar.edu.tw/2d/country/default.asp
許瑛珍(2007)。從綜合活動領域教學談發展學校本位課程。國教新知,54(3),24-30
郭李宗文,梁忠銘,熊同鑫(2004)。教育行動研究與教學實務。台北市:心理。
郭昭佑、陳美如(2001)。學校本位課程發展評鑑指標建構初探。師大學報:教育類,46(2),193-212。
陳光煌(1999)。學校本位課程發展規劃、實施與分享。台北市:高昇出版社。
陳向明(2002)。社會科學質的研究。台北市:五南。
陳佩正(2000)。從「心」教學/行動研究與教師專業成長。台北市:心理。
陳怡伶(2004)。幼兒鄉土教學實施之個案研究—以南部一所私立幼稚園為例。靜宜大學青少年兒童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
陳美如、郭昭佑(2003)。學校本位課程評鑑。台北市:五南。
陳素紅(2004)。學校本位課程發展之行動研究--以一所國小「社區有教室」方案為例。國立台北師範學院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陳國彥(2002)。鄉土教學面面觀。國教天地,153,3-12
陳淑琴(主編)(2004)。美猴王--車籠埔幼兒實驗學校主題課程記實。台北市:光佑文化。
陳惠邦(1998)。教育行動研究。台北市:師大書苑。
陳惠邦(2003)。教育行動研究(增訂一版)。台北市:師大書苑。
陳朝陽(1996)。鄉土教育與鄉土教學活動。教師之友,37(4),9-18。
陳朝陽(1999a)。鄉土教育在世界觀教育上的應用,教師之友10(4),10-14。
陳朝陽(1999b)。鄉土教育的意義與特質。教師之友,40(1),34-43。
陳慈娟(2004)。幼稚園園長課程領導~以一所幼稚園本位課程發展為例。台北市立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陳德清(1998)。國小鄉土教學活動課程之探討。進修學訊年刊,4,82-85。
陳議濃(2003)。幼兒SPP鄉土課程實施之個案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幼兒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市。
傅文全、盧秀琴(2003),國小實施「鄉土教學活動」之研究:以新莊運動公園為例。國立臺北師範學院學報,16(2),135-160。
黃玉冠(1997)。宜蘭縣鄉土教學發展與實施之探討---母語教學實施現況之探討。載於楊思緯主編,新教育實踐—開放教育、鄉土教育、田園教學之分析(頁93-130)。台北市:師大書苑。
黃雯琳(2001)。學校本位課程發展之決定的個案研究-以一所「學校社區化」之國小為例。國立台北師範學院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黃瑞琴(1991)。質的教育研究法。台北市:心理。
廖永靜(2005)。如何實施鄉土教育。教師之友,46(5),51-56。
甄曉蘭、鍾靜(2002)。學校本位課程發展相關問題及其相應措施之研究。師大學報:教育類,47(1),1-16。
劉于綺(2007)。幼稚園客語教學實施情形與其困境之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幼兒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市。
劉文勝(2005)。環境教育融入戶外教學之協同行動研究-以羅東運動公園為例。國立花蓮教育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市。
劉玉燕(2003)。傳統到開放---佳美主題建構教學的發展歷程。載於簡楚瑛(主編),幼教課程模式:理論取向與實務經驗,(頁121-167)。台北市,心理。
劉逸民(2004)。學校本位課程發展的歷程與困境-一所國民小學童詩發展之個案研究。國立新竹教育大學進修部學校行政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
劉慈惠(2006)。學前幼兒被期待學些什麼?-以兩所幼稚園家長為例。師大學報,教育類51(1),131-158。
歐用生(1995)。鄉土教育的理念與設計。戴於黃政傑,李隆盛(主編),鄉土教育(頁10-22)。台北市:漢文。
歐用生、張自立、高明智與羅秋昭(1997)。國民小學「鄉土教學活動」概念綱領。教育研究資訊,5(6),1-8。
潘世尊(2004)。行動研究的基本要求。國民教育研究期刊,12,163-179。
蔡佳雯(1999)。置身台北地圖上-鄉土教學活動課教學歷程之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課程與教學研究所,未出版,台北市。
蔡美華(譯)(2008)。Geoffrey E. Mills著。行動研究法:教師研究者的指引(第二版)(Action Research: A Guide for the Teacher Researcher)。台北市:學富文化。
蔡梨萍(2008)。台中縣幼稚園教師鄉土教育態度與實施現況之調查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幼兒教育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市。
蔡清田(2000)。行動研究及其在教育研究上的應用。戴於中正大學教育研究所主編,質的研究方法(頁307-326)。高雄市:麗文文化。
蔡清田(2002)。學校整體課程經營—學校課程發展的永續經營。台北市:五南。
蔡清田(2004)。課程統整與行動研究。台北市:五南。
蔡清田(2006)。課程創新。台北市:五南。
蔡擎淦(2003)。社會領域課程統整之研究--以雲林縣一所國中為例。國立中正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市。
鄧天德(1993)。怎樣培養學生喜歡鄉土教學。載於台北市教師研習中心研習叢書,鄉土教材教法(頁152-160)。台北市:北市教師中心。
鄭英敏(1993)。台北市鄉土教學活動的回顧與展望。載於台北市教師研習中心研習叢書,鄉土教材教法(頁137-151)。台北市:北市教師中心。
賴寶蓮(譯)(2002)。Dorothy M. Campbell& Linda S. Harris著。主題統整課程本質之探討。載於徐世瑜(校閱主編),統整課程發展:協同合作取向(頁19-35)。台北市:心理。
錢富美(1999)。社區文化與鄉土教育。國教輔導,38(4),21-24。
錢富美(2000)。從九年一貫課程談鄉土教育課程統整之途徑。社會科教育研究,5,177-192。
薛雅惠(2004)。所在地(place)與在地性(placeness)概念的鄉土教學設計。國民教育,44(61),12-18。
謝紫菱(2007)。台灣國民小學階段鄉土語言教育之意義、困境及未來。國教新知54(1),1-8。
謝傳崇、謝義鄉(2005)。國民小學實施學校本位管理之研究。國立臺北師範學院學報,18(1),63-94。
簡楚瑛(2009)。課程發展理論與實務。台北市:心理。
簡毓玲、徐儷嘉(2000)。以學校本位課程規畫實現學校願景。戴於台北市國語實驗國民小學全體教師,台北市國語實驗國民小學學校本位課程的規畫與實施,(頁13-36)。台北市:北市國語實小。
蘇建文(1988)。發展心理學。台北市:心理。
饒見維(1997)。教師專業發展:理論與實際。台北市:五南。
饒見維(2001)。教育行動研究導論/理論與實務。台北市:五南。
西文
Anonomous (2004). National parks as classrooms.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ED 480420)
Alexander, P. E., (Ed.)(1991). The outdoor classroom: experiencing nature in the elementary curriculum.(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ED 338508)
Bob, M. (2007). School-based teacher development Sub-Saharan Africa: building a new research agenda. The Curriculum Jounrnal,18(3),355-371.
Gopinathan, S. & Deng, Z. Y. (2006). Fostering school-based curriculum development in the context of educational initiatives in Singarpore. Planning and Changing , 37(1&2), 93–110
Li, H. (2006). School-Based Curriculum Development: An interview study of Chinese kindergartens. Childhood Education Journal, 33(4), 223-229.
Keiffer-Barone, S., McCollum, T., Rowe, J., & Blackwell, B. (1999). Science curriculum development as teacher development; A descriptive study of urban school change. Boston, MA: Annual Meeting of the 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Research in Science Teaching.(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ED 446 923)
Fleet, F. (2006). The role of culture in second or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Moving beyond the classroom experience. Ontario: Memorial University of Newfoundland.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ED 491716)
McCollum, H. (1996). Lessons for School-Based Reform. Washington, DC: Policy Studies Associates.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D400616)
Palmberg, I. E., & Kuru, J. (2000). Outdoor activities as a basis for environmental responsibility.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31(4), p32-36.
Tal, R. T. (2001). Community-Based Science-Technology-Society Education--A Case Study. Southern Europe, Proceedings of the IOSTE Symposium.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ED466367)
Tatjana, D., & Sanja, B. (2009). Parents' views on preschool care and education in local community. US-China Education Review 6(7), 68-78.
Wendi, B., Fiona, B., & Mike, D. (2006). Teacher reflections on Co-Teaching a unit of work.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Whole Schooling, 2(2), 3-19.
Worth, K., & Grollman, S. (2003). Worms, Shadow and Whirlpools: Science in the Early childhood Classroom. Washington, DC: Education Development Center.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ED 4818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