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黃霈忻
Huang, Pei-Hsin
論文名稱: 近代天津防疫體系的建立(1912-1945)
The Establishment of Epidemic Prevention System in Modern Tianjin(1912-1945)
指導教授: 王憲群
Wang, Hsien-Chun
口試委員: 雷祥麟
Lei, Hsiang-Lin
劉士永
Liu, Shi-Yung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人文社會學院 - 歷史研究所
History
論文出版年: 2017
畢業學年度: 105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02
中文關鍵詞: 近代天津防疫體系傳染病醫院日本衛生
外文關鍵詞: Modern Tianjin, Epidemic Prevention System, Contagious Disease Hospital, Japan, Public Health
相關次數: 點閱:2下載: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文透過天津近代衛生與醫療的發展討論中國近代防疫體系建立。傳統中國並沒有官方專業的防疫醫院、隔離醫院等預防與治療傳染病的場所,直到1900年八國聯軍以後,日本開始干涉天津市政,在天津設立租界,並與其他國家組成天津都統衙門專門處理天津的行政事務,特別是衛生方面的行政。1902年,清政府收回天津治理權,至此開始出現官方防疫醫院。
    此後,天津受到不少傳染病的影響,1910年到1911年間的東北鼠疫事件、1917年到1918年山西鼠疫事件、霍亂等都是促成天津開始出現防疫相關機構建設的原因。一開始,天津的防疫醫院主要提供將病患集中管理的隔離功能為主,並且尚未有一個防疫體系的概念出現。同時,清政府也成立了醫學校並聘請許多日籍教授任職。
    1928年,國民政府在中央設立衛生部,並執行防疫政策開始在全國設立傳染病醫院、衛生局等政府機構。由此可見,防疫事務開始納入國家體系重要的一部份,由政府推動防疫相關計畫。而在天津的衛生局、傳染病醫院任職的醫生,則多班是留日出身或是接受日本醫學教育。並且,天津在1937年到1945年間的日本佔領時期,這些醫生多半被直接任用,以維持天津防疫事務的運作。


    My research topic is the establishment of epidemic prevention system in modern Tianjin. In traditional China, there was no such hospital or clinic that specifically dealt with contagious disease. After the Eight-Nation Alliance in 1900, Japan began interfere local affairs by establishing concession and Tianjin Provisional Government with other countries to manage city affairs and public health. In 1902, the Tsing government regained authority towards Tianjin and built its own contagious disease hospital. During the time, there were outbreaks of plague and cholera one after one. At first, contagious disease hospital was more like an isolation hospital, keeping epidemic patients from the society. There was no complete epidemic prevention system yet. The Tsing government built medical schools and many Japanese medical professionals were engaged in local medical education. In 1928, the national government established Ministry of Health and began establishing contagious disease hospitals, bureaus, and policy. The issue of epidemic prevention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government affairs. Meanwhile in Tianjin, people working in this project had studied medicine mostly in Japan or Japanese medical school in China. However, during the period of Japanese invasion from 1937 to 1945, these people were assigned in the government occupations by the Japanese. They carried on government affairs not to mention the epidemic prevention system.

    目錄 摘要..............................................................1 Abstract.........................................................3 謝誌..............................................................5 第一章 緒論..............................................................9 研究動機與問題意識.................................................9 文獻回顧.........................................................15 章節概要.........................................................19 第二章 近代天津防疫體系的發韌............................................21 從衛生總局到北洋防疫處............................................21 鼠疫對中國防疫制度的影響..........................................24 北洋防疫處.......................................................28 天津衛生局.......................................................35 小結.............................................................42 第三章 天津傳染病醫院的建立..............................................45 天津傳染病醫院的濫觴..............................................45 國家與醫療.......................................................51 傳染病防治網絡的建立..............................................53 小結.............................................................65 第四章 日本佔領時期的天津防疫體系.........................................71 日本在華北的防疫醫療活動...........................................71 日軍管理下的天津..................................................75 小結.............................................................87 第五章 結論.............................................................91 參考書目.........................................................95

    參考書目
    (一) 檔案
    天津檔案館藏檔案。
    國民政府檔案。
    亞洲歷史資料中心檔案。
    (二) 期刊、報紙
    《政府公報》,第三七八期,1913年。
    《中西醫學報》,第五卷,第九期,1915年。
    《通俗醫事月刊》,第二期,1919年。
    《中華醫學雜誌》,第十五卷,第四期,1929年。
    《天津特別市衛生局月刊》,第一卷,第一期,1929年。
    《天津特別市衛生局月刊》,第一卷,第二期,1929年。
    《天津特別市衛生局月刊》,第一卷,第三期,1929年。
    《華北防疫委員會工作季刊》,第六期,1940年。
    《華北醫藥月報》,第一卷,第九期,1942年。
    《華北衛生研究所年報》,第一期,1941年。
    《大公報》,1910年到1945年。
    《申報》,1910年到1945年。
    《益世報》,1910年到1945年。
    (三) 專書(按作者姓氏筆畫)
    中國社科院近史所,《民國人物傳》,北京:中華書局,2002年1月。
    天津居留民團,《天津居留民團三十週年紀念誌》,1941年。
    天津市歷史博物館,《近代天津圖誌》,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92年。
    天津市地方誌編修委員會,《天津通志:附志─租界》,天津:天津社會科學院,
    1996年。
    天津市地方誌編修委員會,《天津通志:衛生篇》,天津:天津社會科學院,1999
    年。
    甘厚慈,《北洋公牘類纂》,臺北:文海出版社,1990年。
    方漢奇主編,《中國新聞事業通史》,第一卷,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2
    年。
    白壽彝主編,《中國通史21第十二卷 近代後編(1919-1949)上冊》,上海:上海
    人民出版社,2015年。
    伍連德著,程光勝、馬學博譯,《鼠疫鬥士:伍連德自述(上)》,湖南:湖南教
    育出版社,2011年3月。
    任達著,李仲賢譯,《新政革命與日本:中國1898-1912》,臺北:商務,2015年5
    月。
    宋蘊璞,《天津志略》,《華北稀見方誌文獻》第十五卷,《中國華北文獻叢書》
    第一輯,北京:學苑,2012年。
    〈天津市概要〉,《華北稀見方誌文獻》第十五卷,《中國華北文獻叢書》第一輯,北京:學苑,2012年。
    李竞能,《天津人口史》,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1990年。
    余新忠,《清以來的疾病、醫療和衛生:以社會文化史為視角的探索》,北京:生
    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9年。
    余新忠、杜麗紅,《醫療、社會和文化讀本》,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3年。
    宮脇淳子著,郭婷玉譯,《這才是真實的滿洲史:中日滿糾纏不已的「東北」如何
    左右近代中國(真実の滿洲史,1894-1956)》,新北:八旗文化出版社,
    2016年。
    祝平一主編,《健康與社會:華人衛生新史》,臺北:聯經出版,2013年1月。
    烏傑,《中國城市概覽》,北京:改革出版社,1996年7月。
    許烺光,《驅逐搗蛋者:魔法、科學與文化》,臺北:南天書局,1997年。
    梁其姿,《施善與教化:明清的慈善組織》,臺北:聯經出版,1997年6月。
    梁其姿,《面對疾病─傳統中國社會的醫療觀念與組織》,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
    社,2012年。
    路彩霞,《清末京津公共衛生機制演進研究(1900-1911)》,湖北:湖北人民出版
    社,2010年。
    張濤,《津門雜記》,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86年。
    張大慶,《中國近代疾病社會史》(臺北:秀威資訊出版社,2016年)
    羅澍偉,《近代天津城市史》,天津:天津社科院,1994年。
    羅芙芸著,向磊譯,《衛生的現代性:中國通商口岸的衛生與疾病的含義》,江
    蘇:江蘇人民出版社,2007年10月。
    黃賢強,《跨領域史學:近代中國與南洋華人研究的新視野》,臺北:龍視界,
    2015年6月。
    楊保森,《西北軍人物志》,北京:中國文史出版,2015年1月
    陳雪薇,《伍連德研究:經驗、認同、書寫》,新加坡:八方文化創作室,2014
    年。
    鄧書傑、李梅、吳曉莉等編著,《中國歷史大事件:晚清落日(1900-1909)》,
    吉林:吉林音像出版社,吉林大學出版社,2005年。
    潭汝為,《天津方言文化研究》,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14年。
    【英】雷穆森,《天津租界史(插圖本)》,天津人民出版社,2009。
    (四) 期刊論文(按作者姓氏筆畫)
    小林元裕,〈中日戰爭爆發與天津的日本居留民〉,《抗日戰爭研究》,第二
    期,2014年。
    王振良,〈大齊坨張氏家族與天津〉,《天津檔案與歷史》,2008年7月。
    王萌,〈抗戰時期日本在中國淪陷區內的衛生工作:以同仁會為對象的考察〉,
    《近代史研究》,第五期,2016年。
    朱建平、曹麗娟,〈清末政府應對疾病的新舉措〉,收入余新忠主編《清以來的疾
    病、醫療和衛生:以社會文化史為視角的探索》,臺北:三聯書店,2009年8
    月。
    任云蘭,〈近代天津的瘟疫盛行與慈善機構的醫療救援〉,《社會工作》,第11
    期,2012年。
    任云蘭,〈近代天津租界的公共環境衛生與管理初探〉,《史林》,第五期,2013
    年。
    朱建平,〈近代衛生學家全紹清生平和早年成就〉,《中華醫史雜誌》,第30卷,
    第4期,2000年10月。
    余新忠,〈從避疫到防疫:晚清因應疾病觀念的演變〉,《華中師範大學學報(人
    文社會科學版)》,第47卷,第2期,2008年3月。
    李尚仁,〈健康的道德經濟:德貞論中國人的生活習慣與衛生〉,《中研院近史所
    集刊》,第七十六本,第三份,2005年9月。
    李尚仁,〈英法聯軍之役中的英國軍事醫療〉,《中研院近史所集刊》,第八十二
    本,第三份,2011年9月。
    谷永清、張海林,〈清末「新政」中的衛生防疫事業─以北洋地區為例〉,《理論學
    刊》,第6期,2011年6月。
    杜麗紅,〈清季哈爾濱防疫領導權爭執之背景〉,《中研院近史所集刊》,第78
    期,2012年。
    沈佳珊,〈日本在滿州建立的免疫技術研究機構及其防疫〉,《國史館館刊》,第
    四十五期,2015年9月。
    林宇梅,〈伍連德科學防疫思想及其實踐〉,《民國檔案》,第四期,2004年。
    容世明,〈《長與又郎日記》的研究價值:臺灣醫療史與近代史的觀察〉,《台灣
    史研究》,第21卷,第1期,2014年3月。
    周春雷,〈論「防疫先驅」伍連德對東北鼠疫的控制踐行〉,《蘭台世界》,第13
    期,2014年。
    徐志民,〈日本的中國留日學生政策(1937-1945)〉,《歷史研究》,第3期,
    2013年。
    焦潤明,〈1910-1911年的東北大鼠疫及朝野應對措施〉,《近代史研究》,第3
    期,2006年。
    焦潤民、張冬梅,〈論庚戌鼠疫期間各對於中國防疫主權的干涉和侵奪〉,《晚清
    改革與社會變遷(上)》,2009年10月。
    焦潤明,〈1910-1911年的東北大鼠疫及朝野應對措施〉,《近代史研究》,第3
    期,北京,2006年。
    曾念生,〈母校首任總教習─平賀精次郎考〉,《源遠季刊》,第41期,2012年。
    傅林祥,〈抗戰時期日偽河北省政區變遷〉,《歷史地理》,第二十九輯,2015
    年。
    雷祥麟,〈衛生為何不是保衛生命?民國時期另類的衛生、自我、與疾病〉,《台
    灣社會研究季刊》,期54,2004年6月。
    雷祥麟,〈習慣成四維:新生活運動與肺結核防治中的倫理、家庭與身體〉,《中
    研院近史所集刊》,期74,2011年12月。
    羅芙芸著,作舟譯,〈衛生與城市現代性:1920-1928年的天津〉,《城市史輯
    刊》,期15、16,1998年9月。
    董強,劉忠良,〈抗戰時期日偽政權在華北的稅收政策及其影響〉,《稅收經濟研
    究》,第二期,2013年。
    賈光,〈紀念劉世杰教授誕辰一百周年〉,《毒理學雜誌》,第27卷,第3期,
    2013年6月。
    趙竞存,〈最早的華北偽日政權「冀東防共自治政府」:為紀念抗日戰爭勝利50周
    年而作〉,《冀東學刊》,第三期,1995年。
    郭秉瑢,〈從北洋軍醫學堂到陸軍軍醫學校〉,收入《文史資料存稿選編:軍事機
    構(下)》,第16輯,2002年。
    劉燁昕,〈蘭安生來華初期的公共衛生教育活動(1921-1923)〉,《東亞人文:
    2015年卷》,2016年3月。
    (五) 研究生論文 (按作者姓氏筆畫)
    官小嫻,《戰爭與醫療:日本在華同仁會研究(1937-1945)》,南京大學碩士論
    文,2012年。
    周瑞坤,《公共衛生與廣州城市現代化,1901-1930’s》,國立政治大學歷史系研
    究所碩士論文,2003。
    廖佩君,《清潔、衛生與民國時期的消費文化,1912-1937》,國立師範大學碩士
    論文,2009年。
    慕景強,《民國西醫高等教育研究》,華東師範大學教育科學學院教育學系博士論
    文,2005。
    譚曉燕,《民國時期的防疫政策(1911-1937)》,山東大學碩士論文,2006年。
    (六) 英文專書(按姓氏字母順序)
    Andrews, Bridie, “The making of modern Chinese medicine, 1850-
    1960”, UBC Press, 2014.
    Lei, Sean Hsiang-Lin, Neither Donkey Nor Horse, Medicine in the
    Struggle Over China’s Modernity,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2014.
    Renshaw, Michelle, Accommodating the Chinese: the American
    Hospital in China, 1880-1920, New York and London, Routledge,
    2005.
    Rogaski, Ruth, Hygienic Modernity: Meanings of Health and Disease
    in Treaty-Port China.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Reprint
    edition, May 29, 2014.
    Watt, John R., Saving Lives In Wartime China, How Medical
    Reformers Built Modern Healthcare Systems Amid War And
    Epidemics, 1928-1945, Brill, October 10, 2013.
    (七) 英文論文(按姓氏字母順序)
    Rogaski, Ruth, From Protecting Life to Defending the Nation: The
    Emergency of Public Health in Tienjin, 1859-1953, Ph.D
    dissertation, Yale University, 1996.
    Leung, Ki Che Angela, Organized Medicine in Ming-Qing China: State
    and Private Medical Institutions in the Lower Yangzi Region,
    Late Imperial China, 1987.
    (八) 網路資料
    《天津地方志網》,〈天津通志:租界志〉,截於2017/06/10。http://www.tjdfz.org.cn/tjtz/zjz/ws/index.shtml。
    《天津地方志網》,〈天津通志:租界志〉,截於2017/06/10。
    http://www.tjdfz.org.cn/tjtz/zjz/jy/
    《天津地方志網》,〈天津通志:租界志〉,截於2017/06/10。
    https://www.kitasato.ac.jp/kinen-shitsu/about/
    《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截於2017/06/10。
    http://www.cdc.gov.tw/professional/themanet.aspx?did=624&treeid=DC89BBB2789C8429&nowtreeid=DC89BBB2789C8429
    《衛服部基隆醫院衛教資訊》,截於2017/06/10。
    http://www.kln.mohw.gov.tw/?aid=509&pid=42&page_name=detail&iid=308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