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陳建銘
論文名稱: 錢謙益〈西湖雜感〉研究
指導教授: 嚴志雄
李欣錫
口試委員: 廖美玉
楊晉龍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人文社會學院 - 中國文學系
Chinese Literature
論文出版年: 2012
畢業學年度: 100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275
中文關鍵詞: 錢謙益夏五集西湖雜感好色怨誹
相關次數: 點閱:2下載: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環繞錢謙益(字受之,號牧齋,1582-1664)順治七年(庚寅,1650年)《庚寅夏五集》中〈西湖雜感〉詩二十首展開。1650年,夏五月,錢謙益離開有一趟金華之行。這趟出遊,他留下《庚寅夏五集》,共七律三十七首,大抵紀遊;歸舟憩於餘杭,作〈西湖雜感〉二十首,佔《夏五集》中篇幅過半,寄託最深。此行,據錢氏詩序自注,蓋「訪伏波將軍於婺州」。「伏波」,即清金華總兵馬逢知(原名進寶,?-1660)。自《柳如是別傳》以後考訂此行乃錢氏「復明運動」遊說馬進寶以後,論者論及《夏五集》詩,多引聚焦牧齋復明與否,未曾細考詩句,以及詩句背後「人」的精神、心理狀況,及其耐人尋味的轉變。〈西湖雜感〉,可視作牧齋以詩歌自我探索,剝換「新吾」面貌的力作。本論文擬深入〈西湖雜感〉內在語言、理路,重審文本中章句典故,嘗試將文本釋出的多義性置回詩中,釐清原本以詩佐史的局面,為此行作「復明運動專集」之外一重新定位。
    本論文第一章為〈議題與成果:錢謙益〈西湖雜感〉研究緒論〉,旨在說明本研究之意義。第二章為〈好色與怨誹:明亡後的牧齋詩論與西湖身世〉。本章欲從牧齋明亡前後的詩論,建立一個談論〈西湖雜感〉的基礎。詩論建立以後,進而將之連接至西湖。第三章為〈「空間詩學」:〈西湖雜感序〉中的情志與政治〉。本章以〈西湖雜感序〉為骨幹,檢視牧齋透過「空間佈置」呈現的情志與政治寄託,再試著將西湖詩作置入〈西湖雜感序〉析出的層次,以為檢驗。第四章為〈〈西湖雜感〉中的記憶與歷史〉。〈西湖雜感〉中的記憶與歷史,如一段從好色到怨誹的詩藝展演,詩人將思索出的天道,回歸眼前,與眾友曾在之地方記憶再度結合。當怨誹與好色相互交纏,雙向回歸,詩人也就把自我重新置入了世界。我們隨錢氏走過西湖,發現新吾已立,往事如蛻;發現他以各種學問的雄辯,以一種否定的力量,對一己生命尋得積極意義,開闢出新的可能性、新身分。


    第一章 議題與成果:錢謙益〈西湖雜感〉研究緒論 1 一、論文研究介述 1 (一)研究背景與動機 1 (二)《柳如是別傳》「遊說馬進寶」之說再商榷 4 二、研究回顧 8 (一)中文專書著作 8 (二)中文期刊與單篇論文 12 (三)外文研究著作 14 (三)博碩士論文 15 三、研究範圍與方法 17 (一)研究範圍 17 (二)研究方法 17 四、章節介述 19 第二章 好色與怨誹:明亡後的牧齋詩論與西湖身世 22 一、詩論:好色與怨誹 23 (一)一首詩的發生:真學問、真性情 24 (二)一首詩的發生,在亂世:真好色、真怨誹 25 (三)寫作變風、變雅的工夫論:好色與好罵 28 (四)陽設陰施,移步換形:新意義的產生 33 二、西湖:舊夢與新吾 35 (一)限制與逃逸 36 (二)舊夢之一.隱喻:西湖的浮華與蒼涼 37 1. 湖光山色 39 2. 食色與服色 41 3. 女色 42 4. 相好光明之色 44 (三)舊夢之二.諷寓:杭城的時代記憶與歷史記憶 45 1. 杭城的時代記憶 49 2. 杭城的歷史記憶 54 (四)新吾:寫作實踐 50 三、錢謙益〈西湖雜感〉二十首略述 51 第三章 「空間詩學」:〈西湖雜感序〉中的情志與政治 55 一、方向的參照點:〈和東坡西臺詩韻六首〉 59 (一)獄事與獄詩 65 (二)〈和東坡西臺詩韻〉方向解析 60 二、〈西湖雜感序〉之一:混沌時空 65 (一)〈西湖雜感序〉首段解析 66 (二)「吳根越角兩茫茫」:身分混亂 68 三、〈西湖雜感序〉之二:方向定位 71 (一)〈西湖雜感序〉次段解析 72 (二)湖與卦:諷寓的山水 75 1. 〈離〉:天下陵夷 76 2. 〈蹇〉:王臣凋零 77 3. 〈明夷〉:復國之心 78 (三)地理即《易》理 80 四、〈西湖雜感序〉之三:揭露心志 81 (一)〈西湖雜感序〉末段解析 81 (二)舟與室:心志的隱喻 83 1. 高樓博局:無常/奮起 83 2. 夜雨孤舟:動蕩與伶仃 85 3. 一燈丈室:心安之地 87 五、小結:西湖作為遺民性空間 89 六、餘論:身與湖,初交接 89 (一)湖舫詩其一:好色 90 (二)湖舫詩其二:怨誹 92 第四章 〈西湖雜感〉詩中的記憶與歷史 95 一、少年遊:錢謙益的晚明西湖記憶 97 (一)「二十年前兩寓公」:程孟陽、李長蘅 98 (二)「月姊曾聞下碧空」:柳如是 103 (三)「春風蘊藉養花天」:晚明湖上逸樂圖 107 二、太平曲:西湖與明代天下 111 (一)歷史與天道的思索:于謙 112 1. 〈西湖雜感〉其六:記憶的接引 112 2. 〈西湖雜感〉其五:精神力量的自我誘發 117 (二)似是而非的「太平曲」:孫太初 121 三、興亡恨:吳越、南宋的歷史記憶 127 (一)吳越舊史:天道不還╱英雄不再╱招魂 128 (二)南宋渡江諸將:自我砥礪 131 (三)南宋六陵遺事:針砭天下 136 四、枉凝眉:歷史與當下的疊合 143 (一)「他日西湖志風土,故應獨少宋遺民」:清帝國昇起 143 (二)「行都宮闕荒煙裏,禾黍叢殘似石頭」:南國淪滅,劫後有人 147 五、小結:好色與怨誹的雙向回歸 150 第五章 結論:廿首雜詩,十年心事 152 一、廿首雜詩:〈西湖雜感〉之特殊性 152 二、十年心事:〈西湖雜感〉未完…… 154 附錄 《庚寅夏五集》詩箋釋 157 〈庚寅夏五集序〉箋釋 157 〈早發七里灘〉箋釋 160 〈五日釣臺舟中〉箋釋 163 〈五日夜泊睦州〉箋釋 165 〈婺州懷古〉箋釋 167 〈歸舟過嚴先生祠下留別〉箋釋 169 〈桐廬道中〉箋釋 171 〈留題湖舫〉其一箋釋 173 〈留題湖舫〉其二箋釋 175 〈西湖雜感序〉箋釋 178 〈西湖雜感〉其一箋釋 183 〈西湖雜感〉其二箋釋 185 〈西湖雜感〉其三箋釋 187 〈西湖雜感〉其四箋釋 190 〈西湖雜感〉其五箋釋 193 〈西湖雜感〉其六箋釋 196 〈西湖雜感〉其七箋釋 199 〈西湖雜感〉其八箋釋 201 〈西湖雜感〉其九箋釋 204 〈西湖雜感〉其十箋釋 207 〈西湖雜感〉其十一箋釋 209 〈西湖雜感〉其十二箋釋 211 〈西湖雜感〉其十三箋釋 215 〈西湖雜感〉其十四箋釋 218 〈西湖雜感〉其十五箋釋 221 〈西湖雜感〉其十六箋釋 224 〈西湖雜感〉其十七箋釋 226 〈西湖雜感〉其十八箋釋 230 〈西湖雜感〉其十九箋釋 234 〈西湖雜感〉其二十箋釋 237 〈東歸漫興六首〉其一箋釋 239 〈東歸漫興六首〉其二箋釋 241 〈東歸漫興六首〉其三箋釋 244 〈東歸漫興六首〉其四箋釋 247 〈東歸漫興六首〉其五箋釋 252 〈東歸漫興六首〉其六箋釋 254 〈感歎勺園再作〉箋釋 256 〈婺歸以酒炙餉韓兄古洲口占為侑〉箋釋 259 〈書夏五集後示河東君〉箋釋 262 主要參考書目 264

    主要參考書目

    一、 古籍

    (一) 牧齋著作

    錢謙益:《列朝詩集小傳》,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新一版。
    錢謙益:《楞嚴經疏解蒙鈔》,收入《卍新纂續藏經》第13冊,第287經,臺北:
    新文豐出版公司,1987年。
    錢謙益注:《錢注杜詩》,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第二版。
    錢謙益撰,錢曾箋注,周法高編:《足本錢曾牧齋詩註》,臺北:作者自印,1973
    年。
    錢謙益撰,錢曾箋注,錢仲聯標校:《錢牧齋全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
    年。
    錢謙益撰輯,許逸民、林淑敏點校:《列朝詩集》,北京:中華書局,2007 年。

    (二) 其他古籍

    《大方廣華嚴經》,收入《大正新脩大藏經》第35冊,第1735經,臺北:新文
    豐出版公司,1983年。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略疏》,收入《大正新脩大藏經》第39冊,第1795
    經,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3年。
    《大乘本生心地觀經》,收入《大正新脩大藏經》第3冊,第159經,臺北:新
    文豐出版公司,1983年。
    《大般涅槃經》,收入《大正新脩大藏經》第12冊,第375經,臺北:新文豐出
    版公司,1983年。
    《五燈會元》,收入《卍新纂續藏經》第80冊,第1565經,臺北:新文豐出版
    公司,1987年。
    《佛說淨業障經》,收入《大正新脩大藏經》第24冊,第1495經,臺北:新文
    豐出版公司,1983年。
    《法苑珠林》,收入《大正新脩大藏經》第53冊,第2122經,臺北:新文豐出
    版公司,1983年。
    丁丙輯:《武林掌故叢編》,揚州:江蘇廣陵古籍刻印社,1985年。
    元好問撰,姚奠中主編:《元好問全集》,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90年。
    元稹撰,冀勤點校:《元稹集》,北京:中華書局,1982年。
    公羊壽傳,何修解詁,徐彥疏,浦衛忠整理,楊向奎審定:《春秋公羊傳注疏》,
    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年。
    孔安國傳,孔穎達疏,廖名春、陳明整理,呂紹剛審定:《尚書正義》,北京:北
    京大學出版社,2000年。
    文秉:《烈皇小識》,上海:上海書店,1982年。
    文震亨:《長物志》,收入《叢書集成初編》第1508冊,北京:中華書局,1984
    年。
    毛亨傳,鄭玄箋,孔穎達疏,龔抗雲、李傳書、胡漸逵、肖永明、夏先培整理,
    劉家和審定:《毛詩正義》,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年。
    王充撰,黃暉校釋:《論衡校釋(附劉盼遂集解)》,北京:中華書局,1990年。
    王安石撰,李璧注,李之亮補箋:《王荊公詩注補箋》,成都:巴蜀書社,2000
    年。
    王廷陳:《夢澤集》,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集部別集類》第1272冊,臺
    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王建:《王司馬集》,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集部別集類》第1078冊,臺
    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王冕撰,壽勤澤點校:《王冕集》,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9年。
    王通撰,〔唐〕薛收傳,〔宋〕阮逸註,〔明〕程榮校:《元經薛氏傳》,收入《漢
    魏叢書》,上海:商務印書館,1925年。
    王弼注,孔穎達疏,盧光明、李申整理,呂紹綱審定:《周易正義》,北京:北京
    大學出版社,2000年。
    王肅:《孔子家語》,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子部儒家類》第695冊,臺北:
    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王象晉輯:《群芳譜》,收入《四庫全書存目叢書.補編》第80冊,濟南:齊魯
    出版社,2001年。
    王實甫撰,王季思注:《西廂記》,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
    王應麟撰,翁元圻等注:《困學紀聞:全校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
    年。
    司馬彪撰,劉昭注補:《後漢書志》,北京:中華書局,1965年。
    司馬遷撰,裴駰集解,司馬貞索隱,張守節正義:《史記》,北京:中華書局,1959
    年。
    左丘明傳,杜預注,孔穎達正義,浦衛忠、龔抗雲、胡遂、于振波、陳咏明整理,
    楊向奎審定:《春秋左傳正義》,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年。
    史惇:《慟餘雜記》,收入《四庫禁燬書叢刊》第72冊,北京:北京出版社,1995
    年。
    甘暘:《印章集說》,收入韓天衡編訂:《歷代印學論文選》,杭州:西陵印社出版
    社,2005年。
    田汝成:《西湖遊覽志》,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
    ———:《西湖遊覽志餘》,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
    白居易撰,朱金城箋校:《白居易集箋校》,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
    列禦寇撰,楊伯峻集釋:《列子集釋》,北京:中華書局,1979年。
    朱晞顏:《瓢泉吟稿》,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集部別集類》第1213冊,
    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朱彞尊:《曝書亭集》,收入《清人詩文集彙編》第116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
    江淹撰,胡之驥註:《江文通集彙註》,北京:中華書局,1984年。
    江總:《江令君集》,收入張溥編:《漢魏六朝百三名家集》冊5,揚州:江蘇廣
    陵古籍刻印社,1990年。
    何良俊:《四友齋叢說》,北京:中華書局,1959年。
    何清谷:《三輔黃圖校釋》,北京:中華書局,2005年。
    何寧:《淮南子集釋》,北京:中華書局,1998年。
    何鏜輯:《古今游名山記》,收入《續修四庫全書.史部地理類》第736冊,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
    阮葵生:《茶餘客話》,收入《續修四庫全書.子部雜家類》第1138冊,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
    余懷撰,李金堂校注:《板橋雜記:外一種》,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
    ——撰,福建省文史研究館編:《余懷集》,揚州:廣陵書社,2005年。
    吳偉業撰,李學穎評注標校:《吳梅村全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
    吳暻:《西齋集》,收入《清代詩文集彙編》第209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010年。
    宋祁:《景文集》,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集部別集類》第1088冊,臺北:
    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宋濂等撰:《元史》,北京:中華書局,1976年。
    岑參撰,廖立箋注:《岑嘉州詩箋注》,北京:中華書局,2004年。
    李白撰,王琦注:《李太白全集》,北京:中華書局,1977年。
    李延壽:《南史》,北京:中華書局,1975年。
    李昉等敕編:《文苑英華》,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334冊,臺北:臺
    灣商務印書館。
    ——等編:《太平廣記》,北京:中華書局,1961年。
    李洪:《芸庵類稿》,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集部別集類》第1159冊,臺
    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李流芳:《檀園集》,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集部別集類》第1295冊,臺
    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李若水:《忠愍集》,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124冊,臺北:臺灣商務
    印書館,1983年。
    李格非:《洛陽名園記》,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587冊,臺北:臺灣商
    務印書館,1983年。
    李商隱撰,馮浩箋注:《玉谿生詩集箋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
    李賀撰,王琦等注:《三家評注李長吉歌詩》,北京:中華書局,1976年。
    李鼎祚集解:《周易集解》,收入《叢書集成初編》第386-389冊,北京:中華書
    局,1985年。
    李漁:《笠翁十種傳奇》,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1年。
    李璟、李煜撰,佚名輯:《南唐二主詞校訂》,北京:中華書局,2007年。
    杜甫撰,仇兆鰲注:《杜詩詳注》,北京:中華書局,1979年。
    ——撰,蔡夢弼注:《集注草堂杜工部詩外集》,收入《續修四庫全書.集部別集
    類》第1307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
    杜牧撰,馮集梧注:《樊川詩集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
    汪汝謙:《春星樓詩集》,收入汪師韓輯:《叢睦汪氏遺書》,清光緖十二年 [1886]
    錢唐汪氏長沙刊本。
    沈括:《長興集》,收入《四部叢刊.三編》第62冊,上海:上海書店,1987年。
    沈約:《宋書》,北京:中華書局,1974。
    狄葆賢:《平等閣筆記》,臺北:世界書局,1971年。
    ———:《平等閣詩話》,上海:有正書局,1908年。
    周亮工撰,朱天曙編校整理:《周亮工全集》,南京:鳳凰出版社,2008年。
    周密:《浩然齋雅談》,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集部詩文評類》第1481冊,
    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撰,吳企明點校:《癸辛雜識》,北京:中華書局,1988年。
    ——撰,李小龍、趙銳評注:《武林舊事》,北京:中華書店,2007年。
    ——撰,張茂鵬點校:《齊東野語》,北京:中華書局,1983年。
    孟元老撰,鄧之誠注:《東京夢華錄注》,北京:中華書局,1982年。
    孟棨撰,李學穎標點:《本事詩》,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
    房玄齡等撰:《晉書》,北京:中華書局,1979年。
    林景熙撰,陳增杰校注:《林景熙集校注》,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5年。
    邵伯溫:《邵氏聞見錄》,北京:中華書局,1983年。
    ———:《邵氏聞見後錄》,北京:中華書局,1983年。
    金聖歎撰,曹方人、周錫山點校:《貫華堂選批唐才子詩》,南京:江蘇古籍出版
    社,1985年。
    冒襄輯:《同人集》,收入《四庫全書存目叢書》第385冊,臺南:莊嚴文化事業
    公司,1997年。
    姚思廉:《陳書》,北京:中華書局,1972年。
    姜夔撰,陳韋良箋注:《姜白石詞箋注》,北京:中華書局,2009年。
    施耐庵、羅貫中撰,李永祜點校:《水滸傳》,北京:中華書局,2009年。
    柳如是撰,周書田、范景中輯錄:《柳如是集》,杭州:中國美術出版社,1999
    年。
    柳宗元:《柳宗元集》,北京:中華書局,1979年。
    洪興祖撰,白化文、許得楠、李如鸞、方進點校:《楚辭補注》,北京:中華書局,
    1983年。
    洪邁編,霍松林主編:《萬首唐人絕句校注集評》,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91
    年。
    胡仔纂集,廖德明點校:《苕溪漁隱叢話前集》,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62
    年。
    范成大:《范石湖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
    范甯集解,楊士勛疏,夏先培整理,楊向奎審定:《春秋穀梁傳注疏》,北京:北
    京大學出版社,2000年。
    范曄撰,李賢等注:《後漢書.竇融傳》,北京:中華書局,1965年。
    計有功撰,王仲鏞校箋:《唐詩紀事校箋》,成都:巴蜀書社,1989年。
    俞樾撰,徐明、文青校點:《春在堂隨筆》,瀋陽:遼寧教育出版社,2001年。
    韋珪:《梅花百咏》,收入《宛委別藏》第106冊,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88
    年。
    韋莊撰,聶安福箋注:《韋莊集箋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
    韋絢:《劉賓客嘉話錄》,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子部小說家》第1035冊,
    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韋續:《墨藪》,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子部藝術類》第812冊,臺北:臺
    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唐寅:《唐伯虎全集》,北京:中國書局,1985年。
    夏完淳撰,白堅箋校:《夏完淳集箋校》,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
    孫一元:《太白山人漫藁》,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集部別集類》第1268
    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孫治初輯,徐增重修:《靈隱寺志》,杭州:杭州出版社,2006年。
    徐釚:《本事詩》,收入《叢書集成續編》第147冊,上海:上海書店,1994年。
    ——編著,王百里校箋:《詞苑叢談校箋》,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8年。
    徐陵編,吳兆宜注,程琰刪補,穆克宏點校:《玉臺新詠箋注》,北京:中華書局,
    1985年。
    徐瑞撰,史簡編:《松巢漫稿》,收入《叢書集成續編》第178冊,上海:
    上海書店,1994年。
    徐鼒:《小腆紀傳》,北京:中華書局,1958年。
    班固撰,顏師古注:《漢書》,北京:中華書局,1962年。
    秦觀撰,徐培均校注:《淮海居士長短句》,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
    袁宏道撰,錢伯城箋校:《袁宏道集箋校》,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
    高啟撰,金檀輯注,徐澄宇、沈北宗校點:《高青丘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5年。
    庾信撰,倪璠注,許逸民點校:《庾子山集注》,北京:中華書局,1980年。
    張元幹:《蘆川詞》,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集部詞曲類》第426冊,臺北:
    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張廷玉等撰:《明史》,北京:中華書局,1974年。
    張居正:《張太岳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
    張岱撰,馬興榮點校:《陶庵夢憶 西湖夢尋》,北京:中華書局,2007年。
    張溥撰,殷孟倫注:《漢魏六朝百三名家集題辭注》,北京:中華書局,2007年。
    張煌言:《張蒼水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
    張翥:《蛻巖詞》,收入《叢書集成初編》第2658冊,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張養浩:《歸田類稿》,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集部別集類》第1192冊,
    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張鳴珂:《寒松閣詞》,收入《續修四庫全書.集部詞類》第1727冊,上海:上
    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
    張憲:《玉笥集》,收入《叢書集成初編》第2265冊,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畢沅:《靈巖山人詩集》,收入《續修四庫全書.集部別集類》第1450冊,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
    皎然撰,李壯鷹校注:《詩式校注》,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3年。
    梁章鉅等編,白化文、李鼎霞點校:《楹聯叢話全編》,北京:北京出版社,1996
    年。
    脫脫等撰:《宋史》,北京:中華書局,1977年。
    許渾撰,羅時進箋證:《丁卯集箋證》,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98年。
    許慎撰,〔宋〕徐鉉校定:《說文解字》,北京:中華書局,2007年。
    許維遹撰,梁運華整理:《呂氏春秋集釋》,北京:中華書局,2009年。
    郭子章:《郡縣釋名》,收入《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史部地理類》第116-167冊,
    臺南:莊嚴文化事業公司,1996年。
    郭慶藩撰,王孝魚點校:《莊子集釋》,北京:中華書局,1962年。
    陳子龍撰,施蟄存、馬祖熙點校:《陳子龍詩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
    年。
    陳衍輯纂,李夢生點校:《元詩紀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
    陳康祺撰,褚家偉、張文玲點校:《郎潛紀聞四筆》,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
    陳師道撰,任淵注,冒廣生補箋,冒懷辛整理:《後山詩注補箋》,北京:中華書
    局,1995年。
    陳景沂:《全芳備祖前集》,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983冊,臺北:臺灣
    商務印書館,1983年。
    陳壽撰,裴松之注:《三國志》,北京:中華書局,1959年。
    陳樵:《鹿皮子集》,收入《叢書集成初編》第2100冊,北京:中華書局,1985
    年。
    陶宗儀:《南村輟耕錄》,北京:中華書局,1958年。
    ———纂:《說郛》,北京:中國書店,1986年。
    陶潛撰,汪紹盈校注:《搜神後記》,北京:中華書局,1981年。
    ——撰,逯欽立校注:《陶淵明集》,北京:中華書局,1979年。
    陶穀:《清異錄》,收入朱易安、傅璇琮等主編:《全宋筆記》第1編第2冊,鄭
    州:大象出版社,2003年。
    陸次雲:《湖壖雜記》收入《武林掌故叢書》第8冊,揚州:江蘇廣陵古籍刻印
    社,1985年。
    陸游:《陸游集》,北京:中華書局,1976年。
    ——撰,李劍雄、劉德權點校:《老學庵筆記》,北京:中華書局,1979年。
    傅亞庶譯注:《三曹詩文全集譯注》,長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97年。
    嵇曾筠等監修,沈翼機等編纂:《浙江通志》,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史部
    地理類》,第519-526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智顗:《摩訶止觀》,收入《大正新脩大藏經》第46冊,第1191經,臺北:新文
    豐出版公司,1983年。
    曾敏行:《獨醒雜志》,收入《叢書集成初編》第2774冊,北京:中華書局,1985
    年。
    湯顯祖:《玉茗堂全集》,收入《續修四庫全書.集部別集類》第1362冊,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
    程大昌:《演繁露》,收入《叢書集成初編》第293冊,北京:中華書局,1991
    年。
    程明善輯:《嘯餘譜》,收入《續修四庫全書.集部詞類》第1736冊,上海:上
    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
    舒位:《乾嘉詩壇點將錄》,收入程千帆、楊揚整理,楊揚編校:《三百年來詩壇
    人物評點小傳匯錄》,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86年。
    黃宗羲撰,沈善洪主編:《黃宗羲全集》,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85-1994年。
    黃庭堅撰,任淵、史容、史季溫注,劉尚榮校點:《黃庭堅詩集注》,北京:
    中華書局,2003年。
    楊維楨撰,鄒志方點校:《楊維楨詩集》,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4年。
    萬斯同:《南宋六陵遺事》收入《叢書集成續編.史地類》第59冊,臺北:新文
    豐出版公司,1988年。
    葉子奇:《草木子》,北京:中華書局,1959年。
    葉盛撰,魏中平點校:《水東日記》,北京:中華書局,1980年。
    葛洪撰,李智勇整理:《神仙傳》,收入《四庫家藏.子部》第93冊,濟南:山
    東畫報出版社,2004年。
    董弅編:《嚴陵集》,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集部總集類》,第1347-1348
    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董其昌撰,屠友祥校注:《畫禪室隨筆》,上海:上海遠東出版社,1999年。
    董誥等編:《全唐文》,北京:中華書局,1983年。
    鳩羅摩什譯:《維摩詰所說經》,收入《大正新脩大藏經》第14冊,第475經,
    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3年。
    趙岐注,孫奭疏,廖名春、劉佑平整理,錢遜審定:《孟子注疏》,北京:北京大
    學出版社,2000年。
    趙孟頫撰,黃天美校:《松雪齋集》,杭州:西陵印社出版社,2010年。
    趙崇祚輯,李一氓校:《花間集校》,香港:商務印書館香港分館,1978年。
    趙爾巽等撰:《清史稿》,北京:中華書局,1976-77年。
    劉孝威:《劉中庶集》,收入張溥編:《漢魏六朝百三名家集》冊4,揚州:江蘇
    廣陵古籍刻印社,1990年。
    劉孝標撰,羅國威校注:《劉孝標集校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
    劉禹錫:《劉禹錫集》,北京:中華書局,1990年。
    劉若愚:《酌中志》,收入《叢書集成初編》第3967冊,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劉基撰,林家驪點校:《劉基集》,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9年。
    劉煦等:《舊唐書》,北京:中華書局,1975年。
    劉義慶撰,徐震堮校箋:《世說新語校箋》,北京:中華書局,1984年。
    劉勰撰,范文瀾注:《文心雕龍注》,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58年。
    歐陽修、宋祁撰,董家遵等點校:《新唐書》,北京:中華書局,1975年。
    ———撰,徐無黨注:《新五代史》,北京:中華書局,1974年。
    駱賓王撰,陳熙晉箋注:《駱臨海集箋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61年。
    蔡邕撰,吳志忠疏證:《校蔡中郎集疏證》,收入《續修四庫全書.集部別集類》
    第1303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7年。
    鄭玄注,孔穎達疏,龔抗雲整理,王文錦審定:《禮記正義》,北京:北京大學出
    版社,2000年。
    鄭孝胥撰,黃坤、楊曉波校點:《海藏樓詩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
    年。
    鄭處誨:《明皇雜錄》,收入《叢書集成初編》第3833冊,北京:中華書局,1985
    年。
    蔣易輯:《皇元風雅》,收入《續修四庫全書.集部總集類》第1622-1626冊,上
    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
    蕭統編,李善等注:《六臣註文選》,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集部總集類》
    第269-270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蕭繹:《梁元帝集》,收入張溥編:《漢魏六朝百三名家集》冊4,揚州:江蘇廣
    陵古籍刻印社,1990年。
    錢仲聯:《清詩紀事》,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87年。
    鮑照撰,錢仲聯增補集說校:《鮑參軍集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
    儲光羲:《儲光羲詩集》,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集部別集類》第1071冊,
    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薛居正等撰:《舊五代史》,北京:中華書局,1976年。
    謝翺:《晞髮集》,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集部別集類》第1188冊,臺北:
    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韓琦:《安陽集》,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集部別集類》第1089冊,臺北:
    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韓愈撰,馬其昶校注,馬茂元整理:《韓昌黎文集校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6 年。
    歸莊:《歸莊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
    瞿式耜撰,江蘇師範學院歷史系蘇州地方史研究室整理:《瞿式耜集》,上海:上
    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
    瞿佑撰,喬光輝校註:《瞿佑全集校註》,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10年。
    顏之推撰,王利器集解:《顏氏家訓集解:增補本》,北京:中華書局,1996年。
    魏收:《魏書》,北京:中華書局,1974年。
    羅大經撰,王瑞來點校:《鶴林玉露》,北京:中華書局,1983年。
    羅貫中撰,毛綸、毛宗崗評,劉世德、鄭明點校:《三國演義》,北京:中華書局,
    1973年。
    羅願撰,石雲孫點校:《爾雅翼》,合肥:黃山書社,1991年。
    竇常等撰,褚藏言輯:《竇氏聯珠集》收入《叢書集成續編.文學類》第113冊,
    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9年。
    蘇軾撰,孔凡禮點校:《蘇軾文集》,北京:中華書局,1986年。
    ——撰,王文誥輯注,孔凡禮點校:《蘇軾詩集》,北京:中華書局,1982年。
    釋皎然:《杼山集》,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集部別集類》第1071冊,臺
    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釋德清:《憨山老人夢遊集》,收入《續修四庫全書.集部別集類》第1377冊,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
    顧炎武撰,王蘧常輯注,吳丕績標校:《顧亭林詩集匯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
    社,1983年。
    ———輯:《明季實錄》,收入《叢書集成續編.史部》第24冊,上海:上海書
    店,1994年。
    顧景星:《白茅堂集》收入《清代詩文集彙編》第76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010年。。
    龔自珍撰,劉逸生注:《龔自珍己亥雜詩注》,北京:中華書局,1980年。
    龔鼎孳撰,陳敏杰點校:《龔鼎孳詩》,揚州:廣陵書社,2006年。

    二、 今人著作

    (一) 專書著作

    丁功誼:《錢謙益文學思想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
    卜正民著,張華譯:《為權力祈禱:佛教與晚明中國士紳社會的形成》,南京:江
    蘇人民出版社,2008年。
    上海圖書館編:《中國書畫家印鑑款識》,北京:文物出版社,1987年。
    大木康著,辛如意譯:《風月秦淮:中國遊里空間》,臺北:聯經出版社,2007
    年。
    方良:《錢謙益年譜》,北京:線裝書局,2007年。
    王汎森:《晚明清初思想十論》,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4年。
    王鍾翰點校:《清史列傳》,北京:中華書局,1987。
    加斯東.巴什拉撰,張逸婧譯:《空間的詩學》,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09
    年。
    石守謙:《風格與世變:中國繪畫十論》,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年。
    伊永文:《明清飲食研究》,臺北:洪葉文化出版社,1997年。
    江惜美:《烏臺詩案研究》,臺北:花木蘭文化出版社,2006年。
    佛光大辭典編修委員會編,釋慈怡主編:《佛光大辭典》,高雄:佛光出版社,1988
    年。
    冷曉:《康熙、乾隆兩帝與西湖》,杭州:杭州出版社,2005年。
    巫仁恕、狄雅思:《游道》,臺北:三民書局,2007年。
    周法高:《錢牧齋吳梅村研究論文集》,臺北:國立編譯館,1995年。
    林利隆:《明人的舟遊生活——南方文人水上文化生活的開展》,宜蘭:明史研究
    小組,2005年。
    段義孚撰,潘桂成譯:《經驗透視中的空間與地方》,臺北:國立編譯館,1997
    年。
    胡幼峰:《清初虞山派詩論》,臺北:國立編譯館,1994年。
    范景中、周書田編纂:《柳如是事輯》,杭州:中國美術學院出版社,2002年。
    孫之梅:《錢謙益與明末清初文學》,濟南:齊魯書社,1996年。
    ———選注:《錢謙益詩選》,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9年。
    孫康宜:《文學經典的挑戰》,南昌:百花洲文藝出版社,2001年。
    ———撰,李奭學譯:《陳子龍柳如是詩詞情緣》,西安:陝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1998年。
    浙江省文物管理委員會編:《西湖石窟藝術》,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56年。
    浦安迪:《中國敘事學》,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4年。
    秦燕春:《清末民初的晚明想象》,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年。
    馬正林編著:《中國城市歷史地理》,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1999年。
    張隆溪:《道與邏各斯》,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7年,頁112。
    張愛玲:《續集》,臺北:皇冠文化出版社,1993年。
    張夢機:《古典詩的形式結構》,臺北:駱駝出版社,1997年。
    陳大康:《明代商賈與世風》,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96年。
    陳垣:《清初僧諍記》,北京:中華書局,1962年。
    陳寅恪:《元白詩箋證稿》,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1年。
    ———:《柳如是別傳》,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1年。
    ———:《寒柳堂集》,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1年。
    ———:《詩集附唐篔詩存》,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1年。
    黃霖編:《歸有光與嘉定四先生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
    馮其庸、葉君遠:《吳梅村年譜》,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2007年。
    董遷:《龔芝麓年譜》,臺北:廣文書局,1971年。
    熊十力:《韓非子評論 與友人論張江陵》,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07年。
    熊秉真、呂妙芬編:《禮教與情慾:前近代中國文化中的後╱現代性》,臺北:中
    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99年。
    裴世俊:《四海宗盟五十年》,北京:東方出版社,2001年。
    ———:《錢謙益古文首探》,濟南:齊魯書社,1996年。
    ———:《錢謙益詩歌研究》,銀川:寧夏人民出版社,1991年。
    趙園:《明清之際的思想與言說》,香港:三聯書店,2008年。
    ——:《明清之際士大夫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年。
    ——:《制度.言論.心態:明清之際士大夫研究續編》,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2006年。
    劉水雲:《明代家樂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
    劉若愚著,趙聲帆等譯:《中國詩學》,河南:鄭州人民出版社,1990年。
    蔡營源:《錢牧齋論學之析探》,苗栗:作者自印,1986年。
    ———:《錢謙益的生平與著述》,苗栗:作者自印,1977年。
    鄧之誠:《清詩紀事初編》,香港:中華書局,1976年。
    錢仲聯:《當代學者自選文庫:錢仲聯卷》,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9年。
    錢鍾書:《談藝錄》,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1年。
    謝正光:《清初詩文與士人交遊考》,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1年。
    嚴志雄:《錢謙益〈病榻消寒雜咏〉論釋》,臺北:聯經出版社,2012年。
    顧誠:《南明史》,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1997年。
    龔鵬程:《晚明思潮》,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年。
    Yim, Lawrence C. H. The Poet-historian Qian Qianyi, London & New York:
    Routledge, 2009.
    Yu, Pauline The Reading of Imagery in the Chinese Poetic Tradition, Princet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87.

    (二) 單篇論文

    方憶:〈梵宇洞幽 佛國尊者——杭州石刻羅漢造像初探〉,《浙江檔案》1999年7
    月,頁39-40。
    王正華:〈過眼繁華——晚明城市圖、城市觀與文化消費的研究〉,收入李孝悌編:
    《中國的城市生活》,北京:新星出版社,2006年,頁1-52。
    王靖獻:〈詩與抵抗〉,《東華人文學報》第1期,1997年7月,頁33-42。
    司開國:〈杭州飛來峰第68號龕造像的人間意蘊〉,《美術》2009年第9期,頁
    101-105。
    宇文所安:〈地:金陵懷古〉,收入樂黛雲、陳玨編選:《北美古典文學研究名家
    十年文選》,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1996年,頁138-169。
    巫仁恕:《品味奢華:晚明消費社會與士大夫》,臺北:聯經出版社,2007年。
    李孝悌:〈桃花扇底送南朝——斷裂的逸樂〉,《新史學》第17卷第3期(2006
    年9月),頁1-57。
    李欣錫:〈錢牧齋〈讀梅村宮詹豔詩有感書後四首〉析論〉,《清華中文學報》第
    3期(2009年9月),頁1-42。
    李慧漱:〈南宋臨安圖脈與文化空間解讀〉,《區域與網絡:近千年來中國美術史
    研究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國立臺灣大學藝術史研究所,2001年,頁62。
    周紹泉:〈明代服飾探論〉,《史學月刊》1990年第6期,頁34-40。
    林麗月,〈晚明「崇奢」思想隅論〉,《歷史學報》第19期(1991年6月),頁
    215-234。
    金文京:〈西湖在日韓——略談風景轉移在東亞文學中的意義〉,收入石守謙、廖
    肇亨主編:《東亞文化意象之形塑》,臺北:允晨文化出版社,2011年,頁141-166。
    康保成:〈論明清時期的船臺演出〉,《戲曲學報》第2期(2007年12月),頁93-124。曹淑娟:〈園舟與舟園——汪汝謙湖舫身分的轉換與局限〉,《清華學報》新36
    卷第1期(2006年6月),頁197-235。
    康達維:〈中國中文古人的山嶽遊觀——以謝靈運〈山居賦〉為主的討論〉,收入
    劉苑如主編:《遊觀——作為身體技藝的中古文學與宗教》,臺北:中研院文
    哲所,2009年,頁1-63。
    張大春:〈元老、遺臣與漢奸——一個宋詩傳統的革命迴路〉,2011年輔仁大學
    「抒情與敘事的多音交響——中國文學國際學術研討會」會議論文。
    張隆溪:〈詮釋的暴力:論傳統的政治倫理批評〉,收入楊儒賓編:《中國經典詮
    釋傳統(三):文學與道家經典篇》,臺北: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04年,
    頁1-14。
    陳清香:〈降龍伏虎羅漢圖像源流考〉,《佛教與中國文化國際學術會議論文集》,
    臺北:中華文化復興運動總會宗教硏究委員會,1995年,頁101-123。
    陳建銘:〈《江左三大家詩畫合卷》研究〉,《明清詩文研究》第一輯,新竹:清華
    大學中文系,2011年,頁133-168。
    傅申:〈明清之際的渴筆勾勒風尚與石濤的早期作品〉,《中國文化研究所學報》
    第8卷第2期,頁579-603。
    ——:〈董其昌書畫船:水上旅行與鑑賞、創作關係研究〉,《美術史研究集刊》
    第15期(2003年),頁205-297。
    傅立萃:〈謝時臣的名勝古跡四景圖——兼談明代中期的壯遊〉,《國立臺灣大學
    美術史研究集刊》第4期(1997年3月),頁185-222。
    黃一農:〈明末薩爾滸之役的潰敗與西洋火砲的引進〉,《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
    究所集刊》第79本第3分,頁377-415。
    ———:〈紅夷大砲與皇太極創立的八旗漢軍〉,《歷史研究》,2004年4月,頁
    74-105。
    黃仁宇:〈1619年的遼東戰役〉,收入《明史研究論叢.第五輯》,南京,江蘇古
    籍出版社,1991年,頁174-196。
    廖美玉:〈記憶蘇小——由袁枚詩看情欲理的攙合與肆行〉,收入王璦玲編:《明
    清文學與思想中之情、理、欲》,頁310-359。
    蔡英俊:〈典故、物象與符號化的生活世界:關於明清詩文研究在方法上的思考〉,
    《清華中文學報》第3期(2009年 11月),頁vii-xvi 。
    賴天兵:〈杭州飛來峰元代石刻造像藝術〉,《中國藏學》1998年第4期,頁96-107。
    ———:〈杭州飛來峰元代第84龕造像探討〉,《敦煌研究》2000年第4期,頁 38-44。
    熊文彬:〈杭州飛來峰第55龕頂髻尊勝佛母九尊壇城造像考〉,《中國藏學》1998
    年第4期,頁81-95。

    ———:〈杭州飛來峰第91號龕藏傳佛教造像考〉,《中國藏學》1999年第3期,
    頁144-153。
    謝正光:〈錢謙益奉佛之前後因緣及其意義〉,《清華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
    版)》第21卷(2006年第3期)。
    嚴志雄:〈情慾的詩學——窺探錢謙益柳如是《東山酬和集》〉,收入王璦玲編:《明
    清文學與思想中之情、理、欲——文學篇》,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2009年,頁227-259。
    ———:〈錢謙益攻排竟陵鍾、譚側議〉,《中國文哲研究通訊》第14卷第2期(2004
    年6月),頁93-119。

    (三) 博碩士論文

    吳秋蘭:《晚明嘉定四先生研究》,臺中:東海大學中文所博士論文,2007年。
    李欣錫:《錢謙益明亡以後詩歌研究》,臺北:師範大學中文所博士論文,2007
    年。
    楊晉龍:《錢謙益史學研究》,高雄:高雄師範大學國文所碩士論文,1989年。
    廖美玉:《錢牧齋及其文學》,臺北:臺灣大學中文所博士論文,1983年。

    無法下載圖示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內網路)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外網路)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