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吳倩怡
論文名稱: 宜蘭縣國民小學自然與生活科技教師運用教學資源現況之調查研究
A Study on Utilization of Instructional Resources for Elementary Natural Science and Living Technology Teachers in I-Lan County
指導教授: 許春峰
口試委員: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論文出版年: 2006
畢業學年度: 94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88
中文關鍵詞: 自然與生活科技教學資源
外文關鍵詞: Natural Science and Living Technology, Instructional Resources
相關次數: 點閱:1下載: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旨在了解宜蘭縣國小自然與生活科技教師運用教學資源之現況,並探討背景變項在各項調查問題上之差異情形,研究樣本為宜蘭縣公立小學232位自然與生活科技教師,以調查問卷為主要研究工具,研究之資料分析採用重測信度分析、單因子變異數分析(One-Way ANOVA)、次數百分比等統計方法。
    自然與生活科技教師在教學上運用各類資源時,前五項考量因素的內容及順序會因欲使用的資源不同,而有所差異。對於學校內可獲取的資源,教師都以「與教學內容契合度」、「學生學習興致」、「教師使用該項資源的能力」、「設備取用的方便性」、「學生能力」為優先考量因素,而校外資源方面則是依不同資源性質而有不同考量因素,但主要包含「學校的支援與意願」、「學生安全問題」、「教師使用該項資源的能力」、「交通因素」、「有無專人協助講解」等因素。對教學資源的需求以資訊媒體資源為最大,最低是物質資源。運用頻率也是以資訊媒體資源為最高,最低是組織資源。大多自然與生活科技教師認為教學資源的價值在於「激發學生學習興趣」。自然與生活科技教師對於目前運用教學資源的滿意度是偏向正向。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understand how the utilization of instructional resources for natural science and living technology teachers in elementary school in I-Lan county, and to discuss different background variables in surveying questions. Besides, the research object is 232 natural science and living technology teachers in public elementary schools in I-Lan county. In order to achieve the purpose, the study adopted the methods of questionnaire investigation. Data of the research is analyzed by using the statistical methods of such as test-retest analysis, one- way ANOVA and frequency percentage.

    There are several findings from this research as following. Natural science and living technology teachers whom select teaching resources are different because of the sources of resources. While teachers Apply resources from their own schools, the main reasons teachers consider to choose what type of teaching resources are “the fit with teaching content”, “the interest of students”, “the abilities to use by teacher”, “the convenience for access” and “the abilities of students”. Nevertheless, while teachers apply resources out of their own schools, the main reasons teachers consider are different because of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hosen resources, yet these reasons are “the support and voluntary of schools”, “the safety of students”, “the abilities to use by teachers”, “transportation” and “the use of explanation aid”. The most needed of instructional resources is information media resource, but the least needed one is material resource. Information media resource is used with highest frequency, yet organization resource is used with least frequency. Most of the natural science and living technology teachers think that the value of instructional resources is to “stimulate interest in study of student”, and most of them now are also strongly satisfied with the application of teaching resources.

    摘要………………………………………………………………………… I 目次………………………………………………………………………… III 表次…………………………………………………………………… V 圖次……………………………………………………………………… VIII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1 第二節 研究問題……………………………………………………… 4 第三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5 第四節 名詞釋義……………………………………………………… 6 第二章 文獻探討……………………………………………………… 7 第一節 教學資源的意義與內涵……………………………………… 7 第二節 教學資源之相關理論………………………………………… 14 第三節 教學資源之研究……………………………………………… 23 第三章 研究方法……………………………………………………… 29 第一節 研究架構……………………………………………………… 29 第二節 研究方法及步驟……………………………………………… 31 第三節 研究對象……………………………………………………… 34 第四節 研究工具……………………………………………………… 40 第五節 資料分析與處理……………………………………………… 52 第四章 研究結果分析與討論………………………………………… 53 第一節 影響自然與生活科技教師在教學上運用教學資源的主要因素之分析與討論………………………………………………53 第二節 自然與生活科技教師對教學資源的需求程度及教學資源種類運用頻率之分析與討論……………………………………108 第三節 自然與生活科技教師對教學資源的教學價值認知之分析與討論……………………………………………………150 第四節 自然與生活科技教師對教學資源的運用現況滿意程度之分析與討論……………………………………………………152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157 第一節 結論…………………………………………………………… 157 第二節 建議…………………………………………………………… 160 參考文獻………………………………………………………………… 163 中文部分………………………………………………………………… 163 英文部分………………………………………………………………… 166 附錄……………………………………………………………………… 167 附錄一…………………………………………………………………… 167 附錄二…………………………………………………………………… 173 附錄三…………………………………………………………………… 183

    中文部分
    中國視聽教育學會、中國視聽教育基金會(1995)。系統化教學。台北:師大書苑。
    王佩蓮(2003)。自然與生活科技教學之資源運用。現代教育論壇,9,157-176。
    王佩蓮、林碧楨(1990)。國小自然科學教學研究。台北:五南。
    王美芬(2000)。編寫「自然與生活科技」九年一貫新課程教材應具備的特色。九十年代「自然與科技」領域課程與教學工作坊研討手冊,6-7。
    王美芬、熊召弟(1998)。國民小學自然科教材教法。台北:心理。
    甘漢銧、熊召弟、鍾聖校(1991)。小學自然科教學研究。台北:師大書苑。
    朱惠芳(1998)。多元化的國小自然科資源。研習資訊,15(13),1-34。
    吳宗立(1997)。杜威知識論及其教育涵義探析。人文及社會科學教學通訊,8(2),116-125。
    吳啟騰(2002)。環境教學資源之運用與教育。台灣教育,615,27-32。
    汪履維(2001)。教學資源-充實教學的好幫手。學為良師-在教育實習中成長,131-156。
    林玉祥(2004)。高雄市國民小學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教師教學困擾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師範學院數理教育研究所,屏東。
    林玉體(1999)。西洋教育史。台北:師大書苑。
    林秀珍(2001)。「教育即生活」抑「生活即教育」?-杜威觀點的詮釋。教育研究集刊,47,1-16。
    林建銘(1998)。杜威的生長發展論與教育,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台北。
    林勝義(1995)。運用社會資源之策略。社教雙月刊,70,8-10。
    施冠慨(1990)。如何有效運用教學資源。視聽教育雙月刊,1-5。
    施冠慨(1991)。系統化教學設計初探。國教園地,35/36,25-29。
    洪夢華(1999)。社會科教學資源的搜集與運用。載於王大修主編,1999亞太地區整合型社會科課程國際研討會研討會論文集實錄(頁287-302)。台北:教育部。
    徐薇(1998)。台北縣國民小學教師運用社區教學資源之調查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花蓮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花蓮。
    徐藝華(1996)。教師活化教材,學生快樂學習--訪國立花蓮師院陳伯璋校長。師友,348,6-9。
    高廣孚(1987)。杜威教育思想。台北:水牛。
    國立編譯館(1988)。自然科教學研究。台北:國立編譯館。
    張玉燕(1994)。教學媒體。台北:五南。
    張幸愉(1994)。國民小學運用社區資源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台北。
    張春興(1997)。教育心理學。台北:東華。
    張碩玲(2001)。臺北市國民小學與社區資源共享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系,台北。
    張廣義(2003)。讀杜威「經驗與教育」一書、思我國九年一貫。教育資料與研究,50,78-73。
    張霄亭(1993)。視聽教育與教學媒體。台北:五南。
    張霄亭、朱則剛(1998)。教學媒體。台北:五南。
    教育部(2001)。國民教育九年一貫自然與生活科技課程綱要。台北:教育部。
    陳文典(2000)。由國民中小學課程目標看--「自然與生活科技」學習領域之教學與教材。科學教育,231,40-41。
    陳文琪(2003)。國民中學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教師教學困擾及其解決途徑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工業教育研究所,台北。
    陳李綢(1992)。認知發展與輔導。台北:心理。
    陳佩雯(2003)。如何運用各種資源於自然與生活科技的教學。現代教育論壇,9,190-209。
    陳勝三(1995)。談學校發展與社會資源。嘉縣國教,25,4-6。
    陳琬琬(1997)。社區資源與國小社會科教學。國教世紀,176,39-43。
    陳嘉成(2004)。從科學教育的改變看自然與生活科技課程的轉化。南投報導,27,39-41。
    單文經(1997)。教學媒體的選擇。台灣教育,560,8-11。
    曾兆興(2004)。中部地區國民小學教師運用社區教學資源之調查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系,台北。
    曾筱雯(2003a)。社會領域教學資源運用之探討。國教輔導,42(4),11816-11819。
    曾筱雯(2003b)。雲嘉地區國民小學社會科教師運用教學資源之現況調查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嘉義。
    游家政(1997)。社區資源在教學上的運用。國教園地,59/60,63-69。
    程健教(1992)。社會科社區資源教學研究。國教輔導,288,17-26。
    馮德(2003)。教育心理學。台北:鼎茂圖書。
    黃朝恩(1991)。地理科教學資源的意義和運用。地理教育,17,51-59。
    黃嘉勝(1995)。影響教師使用教學媒體的限制因素之研究。臺中師院學報,9,1-17。
    楊榮祥(1979a)。戴爾「經驗塔」-教學資源的運用原則(上)。科學教育,25,9-13。
    楊榮祥(1979b)。戴爾「經驗塔」-教學資源的運用原則(上)。科學教育,26,8-13。
    董志峰(2000)。從杜威實用主義的教育思想看未來九年一貫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中自然課程的教學與評量。國教輔導,40(1),15-19。
    劉信吾(1994)。教學媒體。台北:心理。
    蔡佳蓁(2004)雲林縣國民小學資訊教育推動現況之調查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教育研究所,台南。
    盧富美(1996)。國民小學社會科教材教法。台北:心理。
    韓善民(1998)。資訊教育基礎建設-加速篇。資訊教育,68,14-16。


    英文部分
    Banks, J.A.&Clegg,A. A.(1990).Teaching strategies for the social studies;inquiry , valuing, and decision-making. New York:Longman.
    Carlson, R. E. (1970). Enriching the school curriculum by using the immediate environment. In D. R. Hammerman (Eds.),Outdoor education: A book of readings(2nd printing)(pp.172-176). Minn: Burgess Publishing Company.
    Dale, E. (1969). Audiovisual methods in teaching. New York: Dryden.
    Dewey,J(1900)/林寶山、康春枝合譯(1990)。學校與社會/兒童與課程。台北:五南。
    Kemp, J.E &Dayton, D.K.(1985).Planning and producing instructional media.New York:Harper&Row.
    Perry, W. & Rumble, G. (1987). A short guide to distance education. Cambridge: International Extension College. p.8.
    Peters, R.(1994).Learning by doing in real life and real-to-life situations. The social studies curriculum.(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D 380359).
    Romiszowski, A. J.(1988).The selection and of instructional media. New York:Kogam Page.
    Stockard, J.& Mayberry, M. (1992). Effective educational environment. California: Corwin.
    Winn, W.(1989).Toward a rationale and theoretical basis for educational technology. Educaional Technology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37(1), 35-46.
    Wood, R. K. (1981). Community resource. New Jersey: Englewood Cliffs.

    無法下載圖示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內網路)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外網路)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