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徐秀鳳
論文名稱: 竹興國小教學卓越金質獎團隊文化之個案研究
指導教授: 林志成
口試委員: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論文出版年: 2007
畢業學年度: 95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56
中文關鍵詞: 團隊文化團隊經營教學卓越團隊教學卓越金質獎課程領導與教學
外文關鍵詞: team culture, team management, outstanding teaching team, curriculum leadership, instructional leadership
相關次數: 點閱:2下載: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中文摘要
    優質的團隊文化是維繫高效能校園永續經營的那雙無形的手。
    本研究主要目的為:一、 探討竹興教學團隊文化的形成因素、類型與功能;二、藉由研究竹興教學卓越金質獎團隊文化,以了解該團隊學習行為、團隊共同願景、團隊價值觀與團隊運作的歷程;三、 探討竹興團隊校長課程與教學領導的模式;四、研究竹興國小教學卓越金質獎團隊文化對學校的組織文化的影響,以作為提高學校效能的「標竿學習」楷模。
    在研究方法上,主要採用質性研究法之訪談法,兼採現場觀察與文件分析。依據文獻探討的結果,擬定訪談大綱,進行深度訪談。最後經由內、外在信度、效度的檢核結果,作出結論與建議。
    本研究之結論:一、竹興卓越教學團隊的形成經過萌芽生根準備期、磨合拉鋸發展其、深耕豐收精進期與高原期等歷程;二、竹興教學團隊成員具有共同願景與價值、夥伴間能增能賦權、成員間有良好的對話分享機制與溝通、開放包容與積極回應的態度等價值觀;三、校長實踐雁行理論、轉型領導、第五級領導及僕人領導等課程與教學領導;四、竹興教學團隊展現高團隊動力,而且在教學創新及學生學習成果上,展現高度的績效表現;五、竹興教學團隊文化對竹興國小整體學校文化具有正向的、潛在的、深遠的影響。
    本研究之建議:一、對老師的建議:(一)加強教師追求卓越專業的教育信念,鼓勵教師參與專業社群,(二)協助教師覺知自己是校本課程發展與課程教學改革的主體,(三)鼓勵教師不斷進德修業、專業發展,持續加強教師課室專業能力;二、對學校的建議:(一)持續對話、凝聚共識,永續經營卓越專業的竹興團隊文化,(二)提供溝通對話的時間與空間,解決成員間時間配合不易的問題,(三)不斷精進教育專業知能,突破高原現象與行動慣性的團隊迷失;三、對教育局的建議:(一)明訂獎勵機制,鼓勵教學卓越團隊或團隊成員分享其教學智慧,(二)校長遴選制度要能考慮學校文化脈絡,符合學校文化永續經營理念。


    Abstract
    High quality of teaching team culture is essential component to maintain outstanding learning environment in elementary school. The purposes of this study were (1) to explore the teaching team culture regarding to precipitated factors, types, and function, (2) to understand the learning behavior and goals in the team, (3) to explore the principal’s leadership, and (4)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 of teaching team culture on school’s organization culture.
    Qualitative study with in-depth interview and observation were employed. Content analysis was used for data analysis. The findings of this study were following:(1) The processes of forming teaching team culture went through from prepare stage developmental stage, to aggressive and plateau stages, (2) Several value which included empowerment , well communication, opened-mind were seen among the team members. (3) The leaderships in which principal practiced were transitional, fifth, as well as servant leadership. (4) Teaching team culture showed high team members cooperation, efficient teaching innovation as well as student learning, and(5) Teaching team culture positively and deeply affected the total school’s culture in Jusing elementary school.
    There are several suggestions for further study. In the teacher part, (1) teachers have to be encouraged to pursue their high quality of professional education and participate related workshops, (2) teachers have to be informed they are the essential subjects for developing and reforming the curriculum, (3) teachers have to be encouraged to take continuous education and enhance the professional ability in the class. In the school part, (1) the teaching team members should keep sharing opinions with each others to get the common agreement, (2) providing time and space for team members is necessary to solve their difficulties, (3) it is important to improve the advanced professional education to break through plateau stage. In the educational bureau, (1) establishing reward clauses is crucial to encourage team members to share their excellent learning experiences, finally (2) the system of selecting principal has to be considered the context of school culture for sustainable management in school culture.

    第一章緒論 1 第一節研究動機與目的 1 第二節待答問題與名詞釋義 3 第二章文獻探討 5 第一節團隊文化的意涵、功能及理論基礎 5 第二節學校團隊文化的形成、經營與研究 19 第三節教育部教學卓越獎的建立與省思 33 第三章研究方法 39 第一節研究流程概念架構 39 第二節研究對象 40 第三節資料的蒐集與分析 40 第四節研究信度與效度的建立 49 第五節實施程序 51 第四章高專業與高智慧的卓越團長與團員 55 第一節高專業的校長課程與教學領導 55 第二節高共識、高專業與高投入的團員 63 第三節高挑戰、高動力與高智慧的對策 76 第五章竹興卓越教學團隊的成立、成效與成長 83 第一節卓越教學團隊的成立與成名 83 第二節資訊科技融入教學中的成效 91 第三節教學團隊夥伴的成長與省思 98 第四節竹興再度揚帆駛向永續家園 105 第六章結論與建議 119 第一節結論 119 第二節建議 122 參考書目 125 壹、中文部分 125 貳、英文部分 129 附錄 131 附錄一訪談人物、訪談紀錄代碼表 131 附錄二校長訪談大綱 132 附錄三主任訪談大綱 133 附錄四教師訪談大綱 135 附錄五T1 訪談紀錄(節錄) 137 附錄六T2 訪談紀錄(節錄) 142 附錄七T3 訪談紀錄(節錄) 146 附錄八教育部教學卓越獎評選獎勵要點及審查指標內涵 150 附錄九資訊融入教學研習及教學、數位內容甄選活動 153 附錄十竹興教學團隊學校本位課程 154

    壹、中文部分
    丁志仁(2006)。教育部教學卓越獎複選工作觀察員培訓課程及認證計畫說明。
    王文科(2000)。質的教育研究法。台北:師大書苑。
    王文科、王智弘(2007)。教育研究法。台北:五南。
    伍忠賢(2002)。管理學。台北:三民。
    朱柔若譯(2000)。社會研究方法---質化與量化取向。台北:揚智文化。
    吳天方、郭政源(2000)。從企業變革談學校組織文化的塑造。教育資料與研究,37,82-88。
    吳宗立(2003)。社會領域教師班級經營、團體動力與學生人際關係之研究。高雄:復文。
    吳昌期(2006)。國民小學校長變革領導、組織學習與組織文化關係之研究。國立台北教育大學教育政策與管理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吳金香(2000)。學校組織行為與管理。台北:五南。
    吳清基(1995)。教育與行政(增訂版)。台北:師大書苑。
    吳清基(2000)。精緻教育的理念。台北:師大書苑。
    李安明(1998)。我國國小校長教學領導之研究與省思。教育研究資訊,6(6),121-146。
    李美枝(1979)。社會心理學。基隆:大洋。
    李郁文(1998)。團體動力—群體動力的理論與實務。台北:桂冠。
    李青芬、李雅婷、趙慕芬譯(2002)。組織行為學(Robbins, S. P. 著)。台北:華泰(原著出版年:2001)。
    汪銘生(2006)。領導與團隊管理。台北:空中大學。
    林天祐(2000)。教育行政革新。台北:心理。
    林志成(1999)。組織文化的功能暨其在學校經營上之應用。國立臺灣體育學院學報,4,53-77。
    林志成(2001)。學校文化重塑與九年一貫課程改革。載於國立台南師範學院編印「變遷中的台灣教育社會學與教育革新」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一書中,443-459。高雄:復文。
    林志成(2004)。以課程領導建構專業成長的攜手團隊。載於新竹縣豐田國小攜手計畫-航道下的紅蜻蜓。
    林志成(2005)。學校文化研究的省思與塑造。載於張鈿富主編之「學校行政:理念與創新」第五章(頁93-110)。台北:高等教育。
    林志成(2006a)。教師專業發展與評鑑的困境與對策。新竹縣教育研究集刊,6,1-48。
    林志成(2006b)。塑造健康樂活之學校文化。載於《南投縣校長專業發展論文集》。
    林志成(2007)。學校團隊的建立、經營及其評鑑。2007.06.06桃園縣幸福國小教師專業發展講義。
    林志成、張學善(2001)。九年一貫精神的班級經營之道。國教世紀,197,53-58。
    林志成、童鳳嬌(2005a)。教育經營創新之行動智慧。載於國立政治大學之「2005年教育政策與行政學術團體聯合年會論文集」(頁21-32)。
    林志成、童鳳嬌(2006b)。少子化挑戰下的學校文化經營策略。竹縣文教,33,1-10。
    林志成、童鳳嬌(2006)。少子化挑戰下的學校文化經營策略。載於國立中正大學之「學校行政論壇第十六次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頁1-18)。
    林志成譯(2004)。學校即文化。載於張鈿富等譯教育行政手冊。(原著:William A. Firestone & Karen Seashore Louis)。台北:心理。
    林春慧(2002)。國民小學團隊學習與教師專業成長之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
    林財丁譯(2001)。組織行為。(Organizational Behavior /Stephen P Robbins)。台北。華泰。
    施貞夙譯(1998)。經營優質團隊(Jay, R.著)。台北:中國生產力中心(原著出版年:1995)。
    秦夢羣(1998)。教育行政--理論部分(二版)。台北:五南。
    張春興(1996)。教育心理學---三化取向的理論與實踐。台北:東華。
    張淑慧(2005)。在傳統裡創新,在變革中堅持~一個小學校長的想法與做法。載於林文律主編《中小學校長談校務經營》一書。
    張喬汝(2004)。2004「e行動居家數位學習網」英語教學團隊合作模式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教育部(2005)。「標竿一百-九年一貫課程推手」94年度活動計畫書。台北:作者。
    許育齡(2005)。教師學習團體發展與運作歷程的紮根分析暨教師學習團體回饋系統之建構。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郭進隆譯(1994)。第五項修練--學習型組織的藝術與實務(Senge, P. 著)。台北:天下(原著出版年:1994)。
    陳千玉譯(1996)。Schein, E. H 原著。組織文化與領導(第二版)。台北:五南。
    陳木金(2004)。從發展型管理談優質校長如何營造學校成為學習型組織。 研習資訊,18(6),1-13。
    陳玉娟(2001)。國民中小學團隊管理及其評鑑之研究。載於中華民國教育行政學會與國立新竹師範學院共同主辦之「第八次教育行政論壇論文集」(頁309-319)。新竹。
    陳玉娟(2002)。你們真的是「團隊」嗎?:論團體和團隊的意涵及其區別。中等教育,53(4),150-160。
    陳美香(2006)。「標竿一百」學校獲獎關鍵因素之個案研究。天主教輔仁大學教育領導與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陳素勤譯(2001)。組織行為(Organizational Behavior, 5e/ Robert Kreitner & Angelo kinicki原著)。台北:美商麥格羅.希爾。
    陳淑茗(2004)。國民小學班群教學之個案研究─以台北市一個傑出的二年級教學團隊為例。臺北市立師範學院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陳惠民等(1998)。高效率團隊:實務操演手冊。台北:科技圖書。
    陳慧芬(1997)。國民小學組織文化之研究---一所台中市國民小學的個案分析。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台中。
    陳錫珍譯(2006)。Park, S. & Henkin, A. B.著。教師團隊承諾、團隊合作與信任關係之研究。教育研究月刊,146,114-119(原著出版年:2005)。
    單文經等合譯(2000)。革新的課程領導(Henderson, J.G. & Hawhome R. D. 著)。台北:學富(原著出版年:2000)。
    黃瑞琴(2003)。質的教育研究方法。台北:心理。
    溫明麗(2006)。九年一貫課程的典範分析與實踐檢討。教育資料與研究,69,227-248。
    詹棟樑(2002)。學校教育革新。台北:師大書苑。
    廖月娟、陳琇玲譯(2001)。變革之舞(上、下)(Senge, P. 著)。台北:天下(原著出版年:1999)。
    廖德文(2002)。國民小學組織文化個案研究---以高雄縣百樂國小為例。國立台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劉茂玄(2002)。學校組織文化之個案研究---以彰化市某國民小學為例。國立台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
    劉淑津(2002)。國民小學組織文化變革之研究---以一所國民小學課程改革為例。國立台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潘玳玉(2001)。學校文化領導之研究---以一所教會學校為例。國立東華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
    鄭伯壎、姜定宇、鄭弘岳(2003)。組織行為研究在台灣---三十年回顧與展望。台北:桂冠。
    鄭伯壎、郭建志、任全剛(2001)。組織文化---員工層次的分析。台北:遠流。
    鄭燕祥(2004)。教育領導與改革:新範式。台北:高等教育。
    盧進義(2003)。校長課程領導的角色。輯於教育部編:九年一貫課程之行政人員手冊(國中篇),頁19-22。台北:教育部。
    謝文全(2004)。教育行政學。台北:高等教育。

    貳、英文部分
    Forsyth, D. R. (1990).Group dynamics(2nd ed.).Pacific Grove, CA: Brooks/ Cole Publishing Company.
    Robbins, S. P. (2001),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9th Ed.). Great Britain : Pearson Education International.
    Feldman, R. S.(1998). Social psychology(2nd ed.).Upper Sddle River, NJ: Prentice Hall Inc.
    Daft, R. L. & Steers, R. M. (1986). Organizations- a micro / macro approach. Glenview, IL: Scott, Foresman and Company.
    Johnson, R. W. & Johnson, J. W. (1987). Joining together-group theory and group Skills.(3rd ed.).Englewood Cliffs, NJ: Prentice-Hall。
    Simon, H. A. (1976). Administrative behavior(3rd ed.).New York: The Free Press.
    Gaziel, H. A. (1992). Team management patterns and school effectiveness. European Journal of Education, 27(1/2), 153-163.
    Wynn, R. & Guditus, C. W. (1984). Team management: Leadership by consensus. London: Abell & Howell Company.
    Daniels M. L. (1989). Research related to the concept of team management. NHT(D)89-16991.
    Anderson, M. E. (1988). The management team. patterns for success. OSSC Bulletin , 31(6).6-18.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D 296 443).
    Hayes, N. (1997). Successful team management. NY: International thomson business press.
    Acherman-Chor, D.(2001). The maintenance of tracking: The role of organizationalculture(Doctoral dissertation, FLORIDA INTERNATIONAL UNIVERSITY,2001). DAI-A 62/03, p. 970, Sep 2001.
    Alvesson, M. (1994). Cultural Perspectives on Organizations.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Bolman, L. G. & Deal, T. E.(1991). Images of leadership(Occasional Paper No.20, pp.1-21). Cambrige, MA: Harvard University, National Center for Educational Leadership.
    Cavanaugh, R. F. & Dellar, G. B. (1997).Toward a Model of School Culture. Paper presented at the Annual Meeting of the American Educational Research Association (Chicago, IL, March 24-28, 1997).
    Cooper R. G. (1998). Product Leadership:Creating and Launching Superior New Products, Perseus Books, L. L. C.
    Jacobs, H. H.(1999). Curriculum mapping: Charting the course for content. Alexandria, Va.:ASCD.
    Schein, E. H.(1990). Organizational culture. American Psychologist, 45(2): 109-119.
    Schein, E. H.(1992). Organizational culture and Leadership. San Francisco : Jossey-Bass.
    Whelan, N. B.(2002). School culture and the potential for teacher leader ship perceived by principals and teachers in New Jersey elementary schools.(EDD.Seton Hall University, College of Education and Human Services).DAI-A 63/09.
    Yukl, G.(2002). Leadership in organizations(5th ed.). Upper Saddle River, NJ: Prentice Hall.

    無法下載圖示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內網路)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外網路)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