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張銘芬 Chang Ming-fen |
---|---|
論文名稱: |
透過單色線畫構圖訓練以提升觀察力之研究 The Teaching Studing throuth Composition Training of Monochromatic Linear Picture Promote Observation Ability |
指導教授: |
蕭銘芚
Choung Ming-twen |
口試委員: |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
論文出版年: | 2007 |
畢業學年度: | 95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228 |
中文關鍵詞: | 單色線畫 、觀察力 、構圖訓練 |
外文關鍵詞: | Monochromatic Linear Picture, Observation Ability, Composition Training |
相關次數: | 點閱:2 下載:0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摘要
本研究旨在探討台中縣國民小學教師使用不能修改的筆敎小朋友構圖以提升觀察力的教學情形,並藉學完國小六年級藝術與人文課程的學生與研究者所教導的四年級學生進行觀察畫的構圖比較。
有些小朋友對使用不能修改的筆進行構圖的看法與教師的不謀而合,在受測的301名六年級學生中有185位小朋友有使用不能修改的筆進行構圖的經驗佔61﹪。這些有經驗的小朋友對自己被要求使用不能修改的筆進行構圖,約有下列感想:畫出的圖準確度增大了;會更認真看要畫圖的對象;下筆前要先動腦筋;因為不能修改所以會更用心去畫;有趣等等。在受訪的147位教師中有87位教師有此經驗,綜合其填寫之意見大概有下列所述:能降低學生在構圖時的擦拭頻率,節省時間;可以訓練學生作畫下筆的膽量;能訓練學生更仔細觀察的作畫態度;課程的安排、多元教學的需要,增加學生使用各種媒材的經驗等等。
台中縣幅員廣闊,山地面積不少,人口集中的都會區與人口散佈的偏遠地區之間城鄉差距甚大,學校規模從100多班到6班的都有。普遍沒有藝術與人文教師,大部分任課教師都不具藝術專業背景,有些學校是藝術與人文科教師得上藝術與人文領域所有課程,這樣的排課方式在本研究中明顯看到「教學績效」!
一般六年級學生(扣除資優班學生)之等第總平均為2.89。研究者在四年級上學期刻意進行觀察畫實驗教學的四年級學生,所得等第平均是3.24,比一般學完國小藝術與人文課程的六年級學生的平均等第高。在各分項評量中平均也都一一高於一般六年級學生。在本研究中可見國小四年級學生密集教學觀察畫的構圖訓練是很有成效的,本研究所採用的觀察物像取得容易、實施簡單,值得藝術與人文課程授課教師參考採納,以真正益於學生的學習,間接提高國民競爭力。
未來的價值賴於能夠與藝術建立一重要關係,如要能如此則在於將藝術視同其他的學科一般,為一種訓練與學習。
關鍵詞:單色線畫、觀察力、構圖訓練
The Teaching Studying through Composition Training of Monochromatic Linear Picture to Promote Observation Ability
Summery
The study probe into the teaching condition that elementary school teachers in Taichung County use the unmodifiable pen to teach children composition to promote observation ability, and compare with the composition of observation picture between the students who finish the art course of the six grade in elementary school and the fourth grade students that the researcher teaches.
There are many similarities between students’ opinion of using the unmodifiable pen to composite and teachers’. There are 61﹪students who have the experience of using the unmodifiable pen to composite in 185 students who accept survey. These students who are asked to use the unmodifiable pen to composite have some reflections
1.The drawn picture is more accurate.
2.Students more focus on the object that we want to draw.
3.Students have to think before drawing.
4.Students draw more attentively because we can’t modify the painting.
5.Interesting.
There are 87 teachers who have this kind of experience in 147 teachers. The opinions that we collect and summarize from these 87 teachers are as follows.
1.Reduce the frequency of wipe and spare time when students composite.
2.Make students braver to paint.
3.Make students observe the object more carefully.
4.Increase the experience that students use all kinds of because of the arrangement of curriculum and the needs of multiple teaching.
Taichung County is a big county, and there are also many hillside fields in this county. There is a tremendous difference between metropolis area where many people live and suburb area where few people live. The scales of the school classes are from 6 to 100. In general, there is no art teacher in the schools. Some class teachers graduate from post-bachelor education training, and some class teachers take education courses in university. In some schools, art-and-humanities teachers have to teach all art-and-humanities courses. Some art-and-humanities teachers are good at art, and some are good at music. In this study, there is some teaching achievement in this kind of curriculum arrangement.
The total average of hierarchy of most six grade students(Gifted students is not included) is 2.5. After the researcher has taught for one year, he makes his own four grade students paint through observation in the first semester of the four grade. The hierarchy average of these students is 2.99. Although the score is not ideal, it is higher 0.99 than the six grade students who finish art courses in the elementary school. The average of other category evaluation of these students is also higher than the six grade students. We can find the student’s experience and the teacher’s teaching have an effect on the student’s painting performance. We can also realize the teacher’s professional knowledge have a great effect on the student’s learning achievement in art course.
There is a sentence from What Every Young American Should Know and Be Able to Do in the Arts. “” The future valuation depends on the important relationship with art. And if we hope so, we have to regard art as a kind of training and learning, just as other subjects.
參考書目:
一、中文書目
Viktor Lowenfeld著 王德育譯(1985)。創性與心智成長-兒童美術發展心理學-。台北市:三豪書局。
毛連塭(1988)。綜合充實制資優教育。(初版)。台北市:心理出版社。
王克先(1996)。學習心理學。(初版)。台北市: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256。
王逸棻(1996)。兒童繪畫測驗之編製及其相關研究 。高雄市: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石原慎太郎著 林秀地 鄭端容譯(1983)。輔導叢書8 兒童心智的啟發。(一版)。台北市:巨流。
伍雁鈴(1992)。 長庚護理學報 第三期。台北市,281-284。
江本勝著 長安靜美譯(2002)。生命的答案水知道。(初版)。台北市:如何出版社。
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中部辦公室(1999)。一九九九藝術教育國際學術研討會-二十一世紀藝術教育新藍圖。
呂桂生(1990)。板橋市。研習資訊 第65期 。
呂燕卿(1985)。三度空間觀察法教學對國小美術資優班學生的繪畫能力之影響 。台北市: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碩士論文。
呂燕卿(1996)。兒童繪畫發展之認識與實際。美育69期 。新竹市。
杜瑞澤(1995)。設計中觀察力培養的重要性。工業設計 第24卷第4期。台北市,10-15。
林仁傑(2004)。亞妮的猴子和育立的汽車-論視覺文化環境對美術資優兒童的影響。美育 第140期。台北市,56-71。
林文昌、蘇益家(2003)。素描學。(初版)。台北市:武陵出版社。
林玄琁(1995)。多媒體的運用與觀察力之培養。工業設計 第24卷第4期 ,62-67。
林田壽(1998)。國民小學美勞教學之原理與實務-美勞科研習教材-。新竹市:台灣省政府教育廳指導 國立新竹師範學院編印。
林建平(1984)。作文和創造性教學方案對國小四年級學生創造力之影響。台北市: 國立師範大學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哲誠(1989)。幼兒繪畫活動指導。台北市:藝術家。
林哲誠(1989)。幼兒繪畫活動指導。台北市:藝術家。
林雯芬(2002)。國小六年級視覺藝術與音樂統整課程設計及實施之行動研究。屏東市:國立屏東師範學院視覺藝術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俞筱鈞(1977)。皮亞傑具體運作期認知發展診斷實驗。國教世紀 第20卷 第1期至第12期。台北市:中國文化學院青少年兒童福利學系
姜一涵(1996)。為兒童藝術教育建言-兒童創作品應得到合理的尊重和安置。美育69期。台北市,47-56。
美國Manfred L. Keiler著 何嶺南、王姍姍譯(1993)。Art in the Schoolroom兒童的美術課。(初版)。台北市:世界文物出版社。
美術教育研究會(1988)。兒童畫指導手冊 。(初版)。台北市:武陵出版社。
翁世盟(2000)。「現成物」利用之觀念在國小六年級美勞科教學之應用-以一所國小為例-。台北市:國立台北師範學院課程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
涂翠梅(2003)。淺談兒童繪畫教學指導。教師之友 第44卷 第3期。高雄縣,55-72。
張全成(1994)。國民小學美勞科教材教法研究-美勞科研習進階教材-。新竹市:台灣省政府教育廳指導 國立新竹師範學院編印。
張明慧(2001)。線畫教學研究--幼兒線畫內容表現之分析與探討。台北市:臺北市立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莊美玲(2002)。美術學苑、音樂學苑—德國正規學校教育之外的藝術教育模式。教育采錄,91-95。
郭博州(2000)。Arts Education within the “Environment”美勞教育在「環境」之中。美育113期。
陳玉花(1986)。創造性取向教學對國小兒童繪畫表現之實驗研究。台中市:國立台中教育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勇仁(1999)。 以美術鑑賞教學增進國小學童繪畫表現中色彩運用能力之實驗研究 。台中市:國立台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鳳真(1999)。 國小美勞科課程實施之個案研究 。台北市:國立台北師範學院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輝東(1981)。兒童畫的認識與指導。(四版)。台北市:藝術圖書公司。
陳藝苑(2005)。品格與美感教育。國教天地 第159 期 ,51-53。
陸雅青(1995)。藝術治療在過動兒的應用。臺北市立師範學院學報第二十六期。
章錦逸(1996)。不是塗鴉 談兒童的早期繪畫發展。國教之友 第48卷第2期台南市,5-8。
曾瑞雲(2002)。國小三年級實施看圖作文教學之行動研究。 國立嘉義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曾興平(1994)。雙手創造快樂童年-談兒童美勞教育。藝術教育 第85卷。台東市,2-7。
游伯松(2000)。兒童繪畫空間重疊表現之研究:主題,表現情境對於國小中低年級兒童的重疊繪畫表現策略之影響 。台北市: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美術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采蓉(1986)。幼兒畫的創作(六版)。台北市:雄獅美術。
黃瑞枝(1994)。談國小觀察教學。中國語文443期。台北市 ,61-65。
黃瓊儀(2002)。國小學童運用電腦與傳統媒材進行彩畫的表現形式與態度之比較研究 。國立屏東師範學院視覺藝術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楊裕隆(2002)。以視覺形態觀察法探討觀察力與創造力間的關聯性。商業設計學報 第6卷 ,33-54。
葉玉靜(2005)。今天不能談藝術 青少年美術教育的幾點前提。雄獅美術 第289期 探索青少年美術文化環境專輯 , 46。
董鳳酈(1994)。淺談兒童美術教育。藝術教育月刊 第80期,8-11。
廖偟鳳(2000)。國小中年級審美課程發展之個案研究 。嘉義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漢寶德(2005)。漢寶德談美。(初版)。台北市: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劉婉珍(2005)。走進楓葉國 加拿大美術教育初探。美育 第135期,24-35。
劉惠齡(2003)。營造親師生關係和諧-兒童繪畫。國教天地 第152期。高雄縣。,53-56。
蔡春美(1988)。兒童智慧心理學-皮亞傑智慧發展學說。(修訂一版)。台北市:文景圖書公司, 3。
蔡崇建 高翠霞(2001)。論心智訓練與人類學習。臺北市立師範學院學報第十六期
鄭明進(1996)。(探討台灣兒童畫30年來之繪畫主題表現)美育 第69期 頁1-10
鄭明憲(2004)。藝術世界與個人世界的交融:我對兒童對圖畫的直覺性理解中網狀脈絡的藝術世界的看法。台中市。
黎曉鵑 (1990)。插畫中徒手線畫風格之創作表現與應用--以歐遊系列、台灣系列觀光海報設計為例 。台北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
蕭明輝(1995)。兒童畫的指導。彰化文教 第35/36期。彰化,20-23、
蕭春金(1999)。兒童造型表現之比較研究。台北市:國立台灣科技大學工程技術研究所設計學程碩士論文。
戴慧燕(2002)。 兒童藝術中語文表現之個案研究 。國立嘉義大學視覺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
簡馨瑩(1998)。從捉迷藏遊戲談兒童的自我形成空間。教育研究雙月刊 64期。台北市,25-30。
蘇春敏(1995)。畫捉迷藏 談兒童的空間概念與繪畫表現雄獅美術 第290期。美國加州,62-67。
二、英文書目
Dunn-Snow P.& D’Amelio G.(2000)。(How art teachers can enhance artmaking as a therapeutic experience Art Therapy and Art Education) ProQuest Education Journals
Nancy R. Smithm原著(1983)。 經驗與美術—兒童美術教育-- New York and London
Noman H. Freeman Muchael J. Parsons (2004)。兒童對圖畫的直覺性理解。美育 第139期 ,4-18。
National Standards for Arts Education What Every Young American Should Know and Be Able to Do in the Ar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