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田娟禎 |
---|---|
論文名稱: |
寫生、紀實與形式表現:陳在南作品之攝影特質研究(1944-2009) |
指導教授: | 張婉真 |
口試委員: |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
論文出版年: | 2010 |
畢業學年度: | 98 |
語文別: | 中文 |
中文關鍵詞: | 陳在南 、攝影 、寫生 、紀實 、作品形式 |
外文關鍵詞: | Chen Tzai Nan, Photograph, Plein-Air painting, Documentary, Expression of Form |
相關次數: | 點閱:3 下載:0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摘要
寫生、紀實與形式表現:陳在南作品之攝影特質研究
攝影是一種媒介,透過攝影可以創造不同以往的藝術品。本研究以陳在南作品中具有攝影特質之作品為研究範圍,探討攝影視域對畫家作品的影響與轉變過程,並進一步分析陳在南作品形式表現,提出其作品的藝術價值所在。
陳在南,出生於1918年,經歷日治時期與台灣社會的文化轉變,繪畫創作達六十餘年,作品表現豐富的寫生性、攝影性與紀實性。本研究發現,畫家的寫生概念,雖源起於日治時期的美術教育,卻在攝影媒材的影響下,展開另一層面的寫生思考。在攝影視域的影響下,畫家發覺肉眼與物眼的異同,而產生構圖與空間上的改變。隨著生活環境影響,畫家長期描繪新竹地方古蹟,作品表現出濃厚的地方紀實意涵。在作品形式表現方面,畫家初期作品在時代的互動下,表現濃厚的外光派、寫實風格。中後期作品,因攝影視域的影響,嘗試在舊有繪畫元素中思索攝影新視域的融合與表現。研究亦發現,畫家雖以攝影視域出發,卻能適當調整攝影光學對於藝術創作的可能性缺失,以個人線條、色彩、構圖、空間與光線形體之表現進行創作。
本研究以文獻分析、歷史研究法、作品形構分析與訪談法,整理陳在南作品中的攝影特質表現,提供讀者以攝影觀看模式,重新思索物眼與肉眼視域的異同。並以此研究,紀錄陳在南一生的藝術創作,肯定其藝術貢獻。
Abstract
Plein-Air painting, Documentary and Expression of Form:
A Study on the Photographic Characteristic of Chen Tzai-Nan's Art
A photograph is a kind of media, one can create an object of art which is different from previous by taking a photograph. This study takes Chen Tzai Nan’s art which is full of photographic characteristic as study range to see the effect and process of conversion on artistic work, further more, to analyze the expression of Form of Chen Tzai Nan’s art, and bring up where the value of the artistic creation is.
Chen Tzai Nan, who was born is 1918, had been experienced the Period of Japanese Occupation, and his painting carrier had been lasted for more than 60 years. His work performs plentiful characteristic of Plein-Air painting, Documentary and Expression of Form. In the process of study, it had been found out that although an artist’s painting concept started from the artistic education of Japanese Occupation, it developed another kind of thinking of painting. The sight of photograph influenced an artist, and made him surprised that one thing can be so different through human eye and camera lens, therefore, the revolution of composition and space occurred. Because of the effect of living environment, the artist drew local historic spot of Hsin-Chu for a long time, and this made his artistic work to perform great meaning of recording the place. About performing method of his artistic work, because of the interaction of times, it performed a style with dense of light-external and realistically in his beginning stage. In the middle and later stage, he tried to combine and perform the new sight by using previous painting factor. In the study process, it can be found that the artist improved the potential shortcoming by appropriate adjustment of optics of photograph, such as line, color, composition, space, and light.
This study use records, history, structure of artistic work, and interview to analyze the photographic characteristic of Chen Tzai Nan’s art, and make readers to think deeply the difference between human eye and camera lens. At the mean time, this study can be used for recording the artistic creation in Chen Tzai Nan’s whole life, and confirm his contribution to art.
參考書目
一、書籍
王秀雄,《台灣美術發展史論》,台北:國立歷史博物館,1995。
王品驊編著,《台灣當代美術大系媒材篇 攝影與錄影藝術》,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
會,2003。
王錫山,《地平線的影像 建築空間攝影概論》,詹氏書局,2007。
光復書局編輯部主編,《世界名畫與巨匠7---竇加》,台北:光復書局,1997。
何政廣,《美國懷鄉寫實主義大師-魏斯》,台北:藝術家出版社,1974。
李美玲,《台灣現代美術大系-超寫實風繪畫》,行政院文化建設委會,2004。
李澤藩,《美育要論》,油印本,新竹市:李澤藩美術館,1949。
呂清夫,《藝術批評與藝術生態(上)》,台北市立美術館,1997。
阮義忠。《攝影美學七問》。攝影家出版社。1991。
林芙美,《比較攝影特質應用於台灣攝影的探討》,台北:台北攝影,2006。
林家祥編著,《彩色攝影的表現》,眾文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88。
林宜靜,《台灣當代風景畫》,台北:玉山社,2004。
胡哲編譯,《認識鏡頭》,藝術圖書公司,1984。
倪再沁,《茲土有情-李梅樹和他的藝術》,台灣省立美術館,1996。
徐政夫總編,邱吉雄譯。《光線的運用》。眾文圖書有限公司。1984。
張心龍,《西洋美術史之旅》,雄師美術,1999。
陳永國主編,《視覺文化研究讀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
陳旭光,《藝術的意蘊》,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0。
陳賢才主編,陳延川譯,《如何使用35mm相機》,眾文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88。
陸蓉芝,《破現代藝術》,藝術家出版社,2003。
章光和,《複製真實》,台北:田園城市文化事業,2000。
章光和,《攝影不是藝術》,台北:田園城市文化事業,2005。
黃桂蘭,《李澤藩藝術作品形式之研究》,財團法人李澤藩紀念藝術教育基金會,2003。
黃嘉勝,《黃嘉勝教授攝影學術論文集》,台中:國立台中師範學院,2005。
廖新田,《台灣美術四論 蠻荒/文明 自然/文化 認同/差異 純粹/混雜》,台北:典藏藝術家庭,2008。
劉其偉,《現代繪畫基本理論》,雄獅圖畫股份有限公司,1991。
蔡東璧。《攝影作品賞析手冊》。三藝出版社。2004。
賴明珠,《日治時期桃園地區的美術發展》,桃園縣立文化中心,1996。
黑塞爾.哈德遜著,李佳倩譯,水彩技法百科,笛藤出版圖書有限公司,1997。
詹明信著,唐小冰譯,《後現代文化主義與文化理論》,台北;合志文化事業出
版,1989。
謝東山著,《現代藝術批評的疆界》,台北,帝門藝術教育基金會,1995。
謝里法,《日據時代台灣美術運動史》,台北:藝術家出版社,1995。
顏娟英,《風景心境—台灣近代美術文獻導讀(上)》,台北:雄獅,2001。
顏娟英,《日治時期台灣美術的「地域色彩」》,國立台灣美術館,2004。
Andreas Feininger著,莊修田編譯,《攝影手冊》,藝術圖書公司,1992。
Giulio Carlo Argan •Maurizio Fagiolo著,曾堉•葉劉天增譯,《藝術史學的基礎》,台北:東大圖書公司,1992。
Keith Bancroft著,吳佳鎮譯,《鏡頭淺談》,眾文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86。
Rodulf Arnhein著,李長俊譯,《藝術與視覺心理學》,台北市:雄獅,1985。
Susan Sontag著,黃翰荻譯,《論攝影》,台北:唐山出版社,1997。
Tim Creswell 編,王志弘、徐苔玲譯,《地方:記憶、想像與認同》,台北:群
學出版,2006。
二、畫冊
陳在南,《陳在南畫輯》,新竹市:新竹市立文化局,1995。
陳在南,《陳在南畫故鄉、畫新竹畫集》,新竹市:新竹市立文化局,1996。
陳在南,《陳在南八十回顧展》,台灣省立美術館,1997 。
臺灣省立美術館編輯委員會編輯,《陳在南八十回顧展》,臺中市:省立美
術館。1997。
陳在南,《陳在南迎曦門特輯》,新竹市:新竹市立文化局,1999 。
三、期刊論文
李欽賢,〈李澤藩水彩風格與台灣各時期的水彩名家之比較〉,《李澤藩與台灣美術學術研討會論文集》,新竹:新竹師院,2004。
李秀珍,《攝影教學對兒童圖像藝術學習影響之研究》,新竹教育大學美勞教育研
究所碩士論文,2006。
周修平,《郎靜山(1892-1995)中國書畫攝影研究》,國立中央大學藝術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
邱琳婷,〈廖繼春繪畫中本土現象初探〉,炎黃藝術54期,台北。1994年2月。
袁金塔,〈廖繼春的繪畫創作及其時代〉,《廖繼春作品析論》,台北市立美術館,
1997。
袁德中,《從台灣本土繪畫探討台灣的場所精神》,中原大學室內設計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
張芳慈,《李澤藩繪畫空間觀與表現》,新竹教育大學美勞教育研究所碩士論
文,2004。
黃桂蘭,《李澤藩藝術作品形式之研究》,新竹教育大學美勞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
黃桂蘭,〈從Rollo May「遭遇」的觀點論李澤藩的速寫〉,《李澤藩與台灣美術學術研討會論文集》,新竹:新竹師院,22004。
楊珮芸,《後現代攝影對西方繪畫正典的擬仿與顛覆性---以辛蒂雪曼林村泰昌為
例》,南華大學美學與藝術管理碩士論文,2006。
廖炳惠,〈由幾幅景物畫看五○至七○年代台灣的城鄉關係〉,《何謂台灣?近代台灣美術與文化認同研討會》,台北:文建會出版,1997。
鄭宜欣,《寫實的形式與分割—論李石樵戰後作品之風格與意涵》,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美術研究所,2003年7月。
薛燕玲,〈帝國視線: 日治時期台灣美術地方色彩的表裡〉,《日治時期台灣美術的「地域色彩」展論文集》,台中市:國立台灣美術館,2007。
蘇振明,〈閱讀風景畫.發現台灣人文之美〉,引自林宜靜《台灣當代
風景畫》,台北:玉山社,2004。
蘇晉賢,《捕捉瞬間圖像的大師—竇加》,中國文化大學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
2003。
石川欽一郎,〈台灣地區的風景鑑賞〉,參顏娟英著《風景心境—台灣近代美術文獻導讀》上,雄獅美術,2001。
石川欽一郎,〈台灣風光的回想〉,參顏娟英著《風景心境—台灣近代美術文獻導讀》上,雄獅美術,2001。
谷歸逸路,台灣時報〈台灣的美術界〉1993,6參顏娟英著,〈觀看與思索風景〉,《風景心境—台灣近代美術文獻導讀》上,雄獅美術,2001。
Pierre Bourdieu著,陳永國譯,〈攝影的社會定義〉,《視覺文化研究讀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
Mitchell,W.J.T著 陳永國譯,〈帝國風景〉,《視覺文化研究讀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
Mitchell,W.J.T著. 陳永國譯,〈發明、記憶與地點〉,《視覺文化研究讀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
Urry John著,葉浩譯,《觀光客的凝視》,書林出版有限公司,2007。
Walter Benjamin著,陳永國譯,〈技術複製時代的藝術品〉,《視覺文化研究讀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