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張秩綱
論文名稱: 國小學生以Namo學習網頁設計的成效與電腦態度之研究-以桃園縣某國民小學六年級為例
指導教授: 張延彰
口試委員: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論文出版年: 2008
畢業學年度: 97
語文別: 中文
中文關鍵詞: 國小學生網頁設計電腦態度學習成效
外文關鍵詞: Elementary school students, Webpage Design, Computer Attitude, Learning Efficiency
相關次數: 點閱:2下載: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旨在探討國小學生學習以Namo2006網頁設計後的成效、電腦態度的差異,以及其他相關背景因素對其學習的成效差異之影響。研究對象為桃園縣中壢市中原國民小學六年級三個班級學生為範圍,共計研究樣本92名。採用研究工具為「電腦態度量表」與「Namo網頁教學之學習成效量表」。使用統計工具為敘述性統計、獨立及相依樣本t檢定以及one way-ANOVA分析。

    本研究重要發現如下:

    1.國小學生透過Namo2006網頁設計的學習課程後,在網頁設計學習方面可達精熟水準。
    2.不同性別在網頁設計學習成效無顯著性差異。
    3.電腦態度高分組與低分組在網頁設計學習成效上無顯著性差異。
    4.不同性別在教學實施前後之電腦態度上無顯著性差異。
    5.電腦態度高分組與低分組在教學實施前後之電腦態度上均有顯著性差異。
    6.不管是全體受測學生、不同性別或是電腦態度前測之高低分組在教學實施前後,其電腦態度均有顯著性差異。
    7.父母對受測學生的使用電腦態度,對其電腦學習成效的影響無顯著性差異。
    8.每週使用之電腦時間不同的受測學生,對其電腦學習成效的影響無顯著性差異。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s of learning efficiency, variation in computer attitude, as well as the other relevant background factors for elementary school students who learned Namo WebEditor 2006. 92 in total, who are sixth graders in three classes at Chung Yuan Elementary School, were selected as the samples. “Computer Attitude Scale” and “Namo WebEditor Achievement Scale” were made as study tools. Descriptive Statistics, Independent groups t test, Paired-sample t-test, and One Way-ANOVA were used to analyze and test the results.

    The main findings of the study are as follows:

    1. The Elementary school students were able to achieve the efficiency level of learning webpage design, after successfully completing the courses of Namo WebEditor 2006.
    2. This study showed no significant gender effect found in learning webpage design.
    3.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learning efficiency for students taking computer attitude tests with low or high scores in webpage design course.
    4.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gender effect toward computer attitudes either before or after performing teaching.
    5. The study reveals that before and after performing teaching, significant variation on computer attitudes occurred for both high and low scored groups in computer attitude tests.
    6. The study suggested that among all the sample students, genders and groups conducting computer attitude pretest with high/low scores, there was substantial divergence in computer attitudes under the situation of either before or after performing teaching.
    7. The study found no influence in learning efficiency by parents’ attitudes toward how students use computers.
    8.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computer learning efficiency was found by observing the sample students taking different time periods per week.

    目次 摘要......................................................Ⅰ 英文摘要...................................................Ⅱ 目次......................................................Ⅲ 圖次......................................................Ⅴ 表次......................................................Ⅵ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1 第二節 研究目的.............................................3 第三節 待答問題.............................................4 第四節 研究範疇與限制.......................................4 第五節 名詞釋義.............................................5 第二章 文獻探討.............................................7 第一節 資訊教育之發展歷程....................................7 第二節 網際網路之探討......................................13 第三節 網頁設計............................................15 第四節 Namo WebEditor的背景...............................16 第五節 電腦態度之探討......................................18 第六節 學習成效之探討......................................26 第三章 研究方法............................................28 第一節 研究架構............................................28 第二節 研究對象............................................28 第三節 研究工具............................................29 第四節 實施程序............................................37 第五節 資料處理............................................38 第四章 結果與探討..........................................40 第一節 研究結果............................................40 第二節 綜合探討............................................54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60 第一節 結論...............................................60 第二節 建議及後續研究發展...................................62 參考文獻...................................................64 中文部分...................................................64 英文部分...................................................68 附錄......................................................71 附錄一 電腦態度量表(前測).................................71 附錄二 電腦態度量表(後測).................................73 附錄三 國小六年級學生以Namo學習網頁設計學習成效量表............75 附錄四 Namo 2006網頁教學實施課程活動簡案.....................79

    中文部份
    丁導民(1995)。空中大學學生自我導向學習準備度.電腦態度與電腦成就關係之研究。國立中正大學成人及繼續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王文科(1999)。教育研究法(第五版)。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王志仁(1999)。波士頓「活氧計劃」研究現場。數位時代,1,232-236。
    王世金(2000)。對資訊科技融入各科教學之資訊情境的評估標準。資訊與教育雜誌,77,36-47。
    王世金(2001)。國民中學資訊教育現況及需求之研究。資訊與教育雜誌,81,52-62。
    田耐青(1996)。建構論的學習理念:以「瞎子摸象」故事為例。研習資訊,13(6),89-93。
    西垣通(1995)。資訊高速公路-多媒體革命。正中書局。
    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1998)。參與美國下一代高速研究網路連線細部計畫書。朱浤源主編(1999)。撰寫博碩士論文實戰手冊。正中書局。
    朱斌妤、王昭嵐(1999)。大學校行政人員對校務行政電腦化態度之研究。國立中山大學主辦:1999中華民國科技管理論文研討會。
    何榮桂(1996)。國中電腦課程標準的內涵與特色。資訊與教育雜誌,51,2-10。何榮桂、陳麗如。(2001)。中小學資訊教育總藍圖的內涵與精神。資訊與教育雜誌,85,22-28。
    何榮桂(2001)。從九年一貫新課程規劃看我國資訊教育未來的發展。資訊與教育雜誌,85,5-14。
    李德竹、盧秀菊(1994)。由資訊素養研究圖書館資訊服務之意義與內涵。國科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13。
    李詠吟(1998)。認知教學理論與策略。北市:心理。
    李隆盛(2000)。科技與人力教育的提升。師大書苑發行。
    杜玲均譯(2001)。日本的資訊教育與學校課程。資訊與教育雜誌,81,68-77。
    吳明隆(1992)。國小學生電腦態度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吳明隆(1997a)。國小學生電腦態度評定量表的探究。科學教育,6。
    吳明隆(1997b)。國小學生數學學習行為與其電腦焦慮、電腦態度關係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研究所博士論文。
    吳明隆(1998)。國小學生數學學習行為與其電腦學習感受關係之探究。資訊與教育雜誌,69。
    吳明隆(1998)。資訊社會變革中教師應有的體認與作法。研習資訊,15(2),1-7。
    吳志恆。(1999)。國小學童電腦焦慮之相關因素研究。國立花蓮師範學院國小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吳明隆(2000)。SPSS統計應用實務。松崗電腦圖書資料股份有限公司。
    吳俞民(2000)。網路教學技術應用分析。國立屏東科技大學資訊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呂福祿(1998)。Internet應用環境建置規劃之技術要點。教學科技與媒體,41,53-58。
    呂宗憲(2005)。KNOPPIX教學對學童電腦態度與課後使用行為之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自然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班論文。
    林震城(1996)。兩岸大學生電腦態度及電腦素養之比較研究。國立中央大學資訊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曉妮(1996)。電腦態度與電腦素養的影響因素探討--小學生的實地實驗研究。國立中央大學資訊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菁(1999)。雲嘉地區國小教學資源中心現況初步調查研究。教學科技與媒體,43,33-43。
    林志忠(2001)。國民小學協同教學模式之分析。臺中師範學院主辦:教育學術論文發表會。
    林秀娟、張紹評、張紹勳(2001)。SPSS For Windows 統計分析-初統計與高等統計。
    林秀慧(2001)。「專訪中央大學學習科技中心」~陳主任德懷。資訊與教育雜誌,85,132-136。
    林珊如、劉旨峰、袁賢銘(2001)。高職生電腦態度之研究:以臺北市一所公立高職為例。資訊與教育雜誌,84,44-53。
    林惠真主編(2001)。社會新興議題與彈性課程實施。聯經出版事業有限公司。
    林柏舟、莊文勝、廖鴻圖、邱孟佑(2002)。安全且公平的線上拍賣方案。臺中健康暨管理學院主辦:第十二屆全國資訊安全會議。
    林燕珍(2001)。中小學數位化教學資源網站之建置-學習加油站。資訊與教育雜誌,81,102-107。
    林福泉(2002)。國小學生以Microsoft Frontpage98學習網頁設計之成效與電腦態度之研究。國立台中師範學院數學教育研究所碩士班理學碩士學位論
    文。
    林勇志(2003)。運用網路於國小五年級自然科學習之研究---跨校與非跨校之比較。國立花蓮師範學院國小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班學位論文。
    卓俊良(2000)。國民小學教師九年一貫課程教學資訊素養之研究。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周福星(1975)。統計學(增訂三版)。長樂書局。
    岳修平(1999)。台灣北區遠距教學實施評估。教學科技與媒體,43,11-20。
    施威銘研究室。(2000)。Dreamweaver 3魔法書。旗標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施美朱(2000)。國中生電腦學習成就相關因素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工業科技教育學系碩士論文。
    香港課程發展議會編訂(2000)。資訊科技學習目標。
    唐文華(1999)。同步互動式遠距教學技術與實施方法研究。教學科技與媒體,44,13-23。
    孫志麟(1998)。美國教育改革的新趨勢:柯林頓的三大目標與十項行動計畫。教育資料與研究雙月刊,23。
    徐照麗、廖宜瑤(2001)。影響運用電腦網路進行主題學習成效的因素之研究。臺中師範學院主辦:教育學術論文發表會。
    教育部。(1998)。資訊教育基礎建設,擴大內需方案。[Available on]
    http://www.edu.tw/informaion/expand/expand.html/。
    教育部(2000)。國民教育九年一貫課程暫行綱要。
    張真誠、婁德權(1995)。奔馳在二十一世紀的資訊超速公路。資訊與教育雜誌,45,2-6。
    張一蕃(1997)。資訊時代之國民素養與教育。資訊科技對人文、社會的衝擊與影響期末研究報告第四章。[Available on]
    http://www.sinica.edu.tw/~cdp/project/01/4_1.htm/。
    張宗文(2001)。國小學生全球資訊網學習成效之研究。臺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淑菁(1997)。國小科技與資訊整合課程實施方法之研究-設計與融入之時間分析。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工業科技教育系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麗玉(1998)。在全球資訊網之教學環境下學生背景因素、電腦態度及認知型態與學習成就及學科學後態度之關係研究。國立成功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平(1999)。寛頻網路簡介。遠距教育,11,62-72。
    陳立祥(1999)。我國資訊教育之現況與展望 -「資訊教育基礎建設計畫」簡介。國立東華大學1998年臺灣區網際網路研討會。
    陳惠貞、鄧文淵(1999)。快快樂樂學FrontPage 2000。松岡電腦圖書資料股份有限公司。
    陳文進(2000)。我國資訊教育之演進與未來發展。資訊與教育雜誌,81,78-88。
    陳麗如譯(2001)。香港中小學資訊教育的現況及前瞻。資訊與教育雜誌,81,13-26。
    陳景堂(2002)。統計分析:SPSS for Windows(第三版)。儒林圖書有限公司。
    陳銘城(2004)。國小學童的電腦態度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以台中縣國小六年級學生為例。東海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班論文。
    梁朝雲(1999)。以全球資訊網為基礎的遠距學習環境-簡介LEAD前導計劃的研發現況。教學科技與媒體,34,28-41。
    郭鴻儀(1997)。國小教師科技與資訊素養課程目標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工業科技教育系研究所碩士論文。
    粘玲櫻譯、Preston Gralla著(1998)。識電腦用電腦。碁峯資訊。
    程蘊嘉(1993)。性別、學科別對大學新生電腦學習態度之影響。私立淡江大學教育資料科學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良成(1995)。國小補校學生運用電腦輔助教學對其電腦態度及學習態度影響之研究。國立中正大學成人及繼續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政傑(1997)。教學原理。師大書苑有限公司。
    黄仁竑、趙美聲、吳政景、張晃(1997)。非同步互動式學習環境之研發與實施。教學科技與媒體,34,19-27。
    黃光雄(1988)。教學原理。師大書苑有限公司。
    黃孟元(1998)。國小學生學習全球資訊網之成效與電腦態度之研究。臺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淑珠(1999)。高職學生電腦網路態度、素養及使用現況之調查研究。私立淡江大學教育科技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紹烈(1999)。親子互動關係與電腦網路態度之相關研究--以台北市高中高職學生及其父親為例。中國文化大學兒童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俊仁(2000)。網路合作學習系統與小組互動觀察工具。國立中央大學資訊工程研究所碩士論文。
    溫嘉榮(1996a)。從教育改革來看資訊教育所扮演的角色。資訊與教育雜誌,51,17-26。
    溫嘉榮(1996b)。國中生多媒體電腦輔助學習影響因素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工業科技教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溫世仁(1999)。教育的未來。聯經出版事業公司。
    溫嘉榮、吳明隆(1999)。新時代資訊育的理論與實務用。松崗電腦圖書資料股份有限公司。
    楊金章(2001)。小學教師對使用電腦與網路科技於數學教育的態度調查研究~以台南縣為例。臺南師範學院教師在職進修數學碩士學位班碩士論文。
    楊中任(2006)。國小高年級學童電腦態度與電腦學習成就關係之研究-以中部地區為例。大葉大學教育專業發展研究所碩士班論文。
    葉忠達(2001)。加拿大英屬哥倫比亞省小學科技教育學習評鑑之調查研究。臺中師範學院主辦:教育學術論文發表會。
    壽大衛(2001)。資訊網路教學。師大書苑有限公司。
    廖宜瑤(1999)。國小四年級學生運用電腦網路科技進行主題式學習之行動研
    究。臺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劉君毅(2001)。資訊網路與學校教學問題探討。研習資訊,18(2),6-14。
    樂為良譯(1999)。數位神經系統-與思考等快的明日世界。台北:商業周刊,1999。
    蔣姿儀(1995)。國民中小學學生電腦態度.電腦素養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學研究所博士論文。
    鄭恆超(1995)。The Study of Computer Attitudes of Open College of Bussiness and Related Factors-base on couse presented by open college of bussiness。國立交通傳播科技研究所碩士論文。
    鄭秀真(1998)。以日本為鏡談我國國小資訊教育的現況與展望。教育資料文摘,41(1),159-172。
    鄭哲斌(1999)。目前WWW網站結合資料庫之解決方法。教學科技與媒體,43,51-56。
    蔡明蒼(2001)。高中學生電腦素養之研究。彰化師範大學工業教育學系在職進修專班碩士論文。
    賴苑玲(2000)。國小實施資訊素養教育之實驗研究-以台中市國小五年級學生為例。書苑季刊,45,18-38。
    賴錦緣、吳正己、何榮桂(2001)。新加坡資訊科技建設計畫。資訊與教育雜誌,81,93-104。
    韓善民(1997)。資訊教育基礎建設簡介。教育部電算中心。
    [Available on]http://www.edu.tw/moecc/art/8609/8609a5.htm/。
    韓善民(2001)。我國資訊教育發展現況與展望。資訊與教育雜誌,81,7-12。
    羅清水(1999)。九年一貫課程中教學觀。研習資訊。11(2),1-11。
    籃玉如譯(2001)。韓國中小學資訊教育的現況與展望。資訊與教育雜誌,81,44-54。

    外文部份
    ALA(1989)。American Library Association Presidential Committee on Information Literacy:Final Report。Chicago:American Library Association。
    Bill Gates(1999)。Business@The Speed of Thought:Using a Digital Vervous System。William H.Gates,III。
    Conanan, D., & Pinkard, N.(2000)。Studio Zone: Computer Support for Reflective Design. In B. Fishman & S. O''''Connor-Divelbiss (Eds.)。Four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f the Learning Sciences,176-177。
    Curran, C.(1990)。Information Literacy and the Public Librarian。Public Libraries。
    Information & Communications Technology (ICT) for All: Preparing Korean Education for the Knowledge-Based Society(2000)。2ND APEC EDUCATION MINISTERIAL MEETING,Republic of Korea。
    Johnson, D. W., Johnson, R. T., and Holubec, E. J.(1990)。 Circles of learning: Cooperation in the classroom (3rd ed.)。 Edina, Minn: Interaction Book Company。
    JUDITH A. LANGER(2000)。 BEATING THE ODDS: TEACHING MIDDLE AND HIGH SCHOOL STUDENTS TO READ AND WRITE WELL。 CELA RESEARCH REPORT NUMBER 12014。 [Available on] http://cela.Albany.edu/eie2/index.html/。
    Lewis, T.(1996)。 Accommodating Border Crossings。 Journal of Industrial Teacher Education,33(2),7-28.
    Lorrie A. Shepard(2000)。 The Role of Classroom Assessment in Teaching and Learning。 CRESST/University of Colorado at Boulder。
    Loyd B.C. & Gressard C.(1985)。 The Reliability and Validity of an Instrument for the Assesment of Computer Attitudes。 Educational and Psychological Measurement,45,903-908.
    Manitoba Education and Training(2000)。 Kindergarten to senior 4 curriculum。 [Available on] http:// www.edu.gov.mb.ca/ks4/index.html。
    McClure, C.R.(1994)。 Network Literacy: A Role for Libraries。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Libraries。
    McHenry, K.E., Stewart, J.T., and Wu, J.L.(1992)。 Teaching Resource-Based Learning and Diversity in Information Literacy:Developing Students as Independent Learners。 San Francisco:Jossey-Bas。
    MOE(Ministry of Education), Singapore(1997)。 Masterplan for IT in Education-Summary。 [Available on]
    http:// Socrates.moe.edu.sg/iteducation/masterplan/summary0.htm。
    Olsen, J.K.(1992)。 The Electronic Library and Literacy in Information Literacy, Developing Students as Independent Learners。 San Franciso:Jossey-Bass。
    Patricia A. McGee(2000)。 Collaboration and Unintentional Teacher Learning in Telementoring Contexts。 The University of Texas at San Antonio。[Available on] http://emissary.ots.utexas.edu/emissary/publications/mcgee.pdf。
    Piaget, J.(1952)。 The origins of intelligence in children。 New York Norton。
    Prof. Okhwa Lee(2001)。The Present Situation & Future Prospects of Information Education of Junior High and Elementary School in Korea。 Information and Education, 81, 55-67。
    Radar, H.B.(1990)。 Bibliographic Instruction on Information Literacy。College & Research Libraries News, 51(1)。
    RM:Reference Materials(2002)。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 Education Project:Wireless Networking in Schools。 Education Department The Government of the HKSAR。
    Robert Harris(2000)。 WebQuester: A Guidebook to the Web。 Spiral-bound。
    Schwartz, J.B.(1989)。 Implementing computer literacy in our school: what have we learned。Computer in the schools, 7(1/2), 159-166。
    Skinner, B.F.(1949)。 Verbal behavior。 Cambridge, M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Toshio Okamoto Prof., Dr(2001)。 Information Technology-Education and its School Curriculum in Japan。 Information and Education, 81, 78-87。
    William Stallings, Ph. D.(1997)。 Computer Communications。 Macmillan Publishing Company(4Ed)。
    Wing Kee AU, Ph.D.(2001)。 The Present Situation and Future Prospects of Information Education on Junior High & Elementary Schools in Hong Kong。 Information and Education, 81, 27-43。

    無法下載圖示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內網路)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外網路)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