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大的農村與農民構成中國大陸社會中的主要組成,但是他們也同時是苦難生活的代表者,國家與社會的不公一一體現在他們身上,然而發自於他們口中的哀鳴卻顯得微乎其微。閻連科的鄉土小說沿襲了鄉土文學的傳統,但同時也有所突破,他打破了以「他者」的姿態,站在與農民等齊的視角,以農民苦難生活為本追根溯源,揭露了國家和權力與農村之間的關係。同時也從河南作家群中拔擢出來,使河南地域文化的災難、官崇拜的觀念不再能作為單一解釋閻連科描寫農村苦難的動機,直逼現實才是閻連科面對創作的態度。
若說農民苦難生活是權力網絡的結果導致,而國家便是以加害者的角色存在於農村之中,兩者相互運作使得農民墮入一個又一個晦澀的宿命輪迴,為金錢、為權力、為生活而小心翼翼地活著,權力欲望在國家的縱容下,成為凌駕一切的主宰,農村之中的幹部、知識份子與農民莫不在其掌控之下,漸漸地造成人性異化與道德認知的扭曲,此寫照不僅存在於農村,甚至整個國家皆是如此,閻連科透過虛實之間的交替,擴大其指涉範圍,點出這也是中國社會無可避免的真實情況。
閻連科鄉土小說中對於國家與權力的關注,不因創作環境的侷限而有所退縮,還是在作品之中投射出應有的真實樣貌,揭露權力對人性的宰制,國家角色對於農村是弊多於利的存在,都與長久以來創作秉持的精神――貼近現實相符合。閻連科多數作品被定位為描寫農民的苦難,若將權力視為主要操控力量滲透於作品之間,便可尋得閻連科鄉土小說其獨特之處,如此也正提供另一種解讀閻連科鄉土小說的方式,亦是本論文的重點所在。當以「權力」為切入點探討閻連科鄉土小說時,不僅能解析權力運作的複雜關係,重新建構出不常被發現的鄉土真實面貌,甚至能夠從閻連科誇張、寓言化的創作手法,捕捉到現實創作環境的輪廓,將作家所處的真實生活與欲告知讀者的鄉村現實生活兩者相互融合,在作品之中一併呈現出來。
一、作家作品
(一)閻連科作品:台灣地區
閻連科:《為人民服務》,台北:麥田出版社,2005年。
閻連科:《丁莊夢》,台北:麥田出版社,2006年。
閻連科:《受活》,台北:麥田出版社,2007年。
閻連科:《風雅頌》,台北:麥田出版社,2008年。
閻連科:《堅硬如水》,台北:麥田出版社,2009年。
閻連科:《我與父輩》,台北縣:INK印刻文學,2009年。
閻連科:《夏日落》,台北:聯經出版社,2010年。
閻連科:《日光流年》,台北:聯經出版社,2010年4月
閻連科:《閻連科小說精選集》,台北:新地文化藝術,2010年4月。
閻連科:〈文學的愧疚(提綱)〉,《21世紀世界華文文學高峰會議演講》,台北:新
地文學季刊社,2010年4月16日-4月24日,頁138-141。
閻連科:〈小說的內真實(提綱)〉,《21世紀世界華文文學高峰會議演講》,台北:
新地文學季刊社,2010年4月16日-4月24日,頁142-145。
閻連科:《四書》,台北:麥田出版社,2011年2月。
(二)閻連科作品:大陸部分
閻連科、梁鴻:《巫婆的紅筷子》,瀋陽:春風文藝出版社,2002年10月。
閻連科、梁鴻:〈「中原突破」的陷阱—閻連科、梁鴻對話錄〉,《小說評論》2003
年第1期,頁21-29。
閻連科:《閻連科》,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4年。
閻連科:《為人民服務》,香港:香港文化藝術出版社,2005年。
閻連科:《沒有邊界的跨越:閻連科散文》,武漢:長江文藝出版社,2005年。
閻連科:《革命浪漫主義》,瀋陽:春風文藝出版社,2006年。
閻連科:〈人類的文明何在?〉,《中國作家》2006年第10期,頁193。
閻連科:《瑤溝人的夢》,瀋陽:春風文藝出版社,2007年。
閻連科:《閻連科文集》十二卷,北京:人民日報出版社,2007年。
閻連科:《情感獄》,北京:現代出版社,2008年。
閻連科:《機巧與魂靈:閻連科讀書筆記》,廣州:花城出版社,2008年。
閻連科:《拆解與疊拼:閻連科文學演講》,廣州:花城出版社,2008年。
閻連科:《土青與草黃:閻連科親情散文》,廣州:花城出版社,2008年。
閻連科:〈我的家族與英國〉,《作家》2008年第11期,頁56-58。
閻連科:《天宮圖》,瀋陽:萬卷出版社,2009年。
閻連科:《朝著天堂走》,瀋陽:萬卷出版社,2009年。
閻連科:《四號禁區》,瀋陽:萬卷出版社,2009年。
閻連科:《年月日》,香港:明報月刊出版社,2009年。
閻連科:《閻連科散文》,杭州:浙江文藝出版社,2009年。
閻連科:《受活》,北京: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2009年。
閻連科:《日光流年》,北京: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2009年。
閻連科:《桃園春醒》,合肥:黃山書社,2009年。
閻連科:〈小安的新聞〉,《作家》2009年第2期,頁193。
閻連科:《年月日》,鄭州:河南文藝出版社,2010年。
閻連科:《風雅頌》,鄭州:河南文藝出版社,2010年。
閻連科:〈親愛的,西班牙〉,《西行 西行:西班牙紀行》,北京:人民文學出版
社,2010年。
閻連科、張學昕:《我的現實 我的主義:閻連科文學對話錄》,北京:中國人民
大學出版社,2011年3月。
(三)其他作家部分
余華:《十個詞彙裡的中國》,台北:麥田出版社,2011年1月。
余華:《世事如煙》,台北:麥田出版社,2003年7月。
李佩甫:《羊的門》,北京:作家出版社,2009年6月。
李佩甫:《城的燈》,北京:作家出版社,2009年6月。
肖彭:《團支部書記》,北京:中國畫報出版社,2009年12月。
周大新:《湖光山色》,北京:作家出版社,2009年6月。
高行健:《沒有主義》,台北:聯經出版社,2001年6月。
莫言:《生死疲勞》,台北:麥田出版社,2006年4月。
莫言:《酒國》,台北:洪範書局,1992年9月。
莫言:《蛙》,台北:麥田出版社,2010年1月。
黃凡:《躁鬱的國家》,台北:聯合文學,2003年7月。
賈平凹:《秦腔》,台北:麥田出版社,2006年11月。
賈平凹:《廢都》,台北:麥田出版社,2010年3月。
劉勝財:《權力:書記工程》,南京:江蘇文藝出版社,2009年11月。
劉震雲:《故鄉天下黃花》,台北:九歌出版社,2010年7月。
劉震雲:《劉震雲精選集》,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2006年5月。
二、專書著作
丁帆等:《中國鄉土小說史》,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年1月。
丁帆等編著:《中國大陸與台灣鄉土小說比較史論》,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1
年5月。
于建嶸:《岳村政治:轉型期中國鄉村政治結構的變遷》,北京:商務印書館,2001
年12月。
丹尼斯•朗著,高相澤、高全余譯:《權力:它的形式、基礎和作用》,台北:桂
冠圖書,1994年8月。
王山:《第四隻眼睛看中國》,台北:周知文化出版社,1995年11月。
王坤義:《城鄉裂變與中共的農村改革:結構•制度與國家》,台北:正中書局,
1996年8月。
王芸編:《文學知識手冊》,開封:河南大學出版社,1999年12月。
王增進:《後現代與知識份子社會位置》,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3年7
月。
王增進:《後現代與知識份子社會位置》,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3年7
月。
王德威:《茅盾,老舍,沈從文:寫實主義與現代中國小說》,台北:麥田出版社,
2009年7月。
王德威等編著:《一九四九以後》,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2010年1月。
加爾布雷斯著,劉北成譯:《權力的剖析》,台北:時報文化,1992年8月。
史馬特(Barry Smart)著,蔡彩秀譯:《傅柯》,台北:巨流出版社,1998年6月。
吉爾伯特•羅茲曼編:《中國的現代化》,江蘇:江蘇人民出版社,1995年。
朱光潛:《文藝心理學》,台北:台灣開明書店,1980年11月。
朱光磊:《中國政府與政治》,台北:揚智文化,2004年2月。
朱向前,《軍旅文學史論》,北京:東方出版社,1998年9月。
朱志榮:《新時期中國知識份子研究》,台北:秀威資訊科技,2010年4月。
宋如珊:《從傷痕文學到尋根文學―文革後十年的大路文學流派》,台北:秀威資
訊科技,2007年10月。
杜贊奇著,王福民譯:《文化、權力與國家—1900-1942年的華北農村》,江蘇人
民出版社,1994年8月。
亞伯納•柯恩(Abner Cohen)著,宋光宇譯,:《人心深處――從人類學的觀點
談現代社會中的權力結構與符號象徵》,台北:業強出版社,1986年。
周作人:《談論集》,上海:開明書店,1930年。
東觀編輯部編選:《毛澤東語錄》,台北:東觀國際文化,2005年8月。
姚曉雷:《靈魂的守護》,長春:吉林出版集團,2009年9月。
姚曉雷:《鄉土與聲音》,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2010年。
洪子誠:《大陸當代文學史(1950―1970年代)》(上編),台北:秀威科技資訊,2008
年8月。
洪子誠:《大陸當代文學史(1980―1990年代)》(下編),台北:秀威科技資訊,2008
年8月。
洪子誠:《中國當代文學史》,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年8月。
洪子誠:《中國當代文學概說》,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年1月。
洪子誠:《作家姿態與自我意識》,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年1月。
洪子誠:《當代中國文學的藝術問題》,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年1月。
洪子誠:《當代文學概念》,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年1月。
洪子誠等著,程光煒編:《重返八十年代》,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年9 月。
洪治綱:《主體性的彌散》,長春:吉林出版集團,2009年9月。
袁行霈撰:《陶淵明集箋注》,北京:中華書局,2003年4月。
張懿紅:《緬想與徜徉:跨世紀鄉土小說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0
年3月。
曹錦清:《黃河邊的中國―一個學者對鄉村社會的觀察與思考》,上海:上海文藝
出版社,2002年10月。
梁鴻:《外省筆記:20世紀河南文學》,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8年10
月。
陳永發:《中國共產革命七十年》,台北:聯經出版社,2008年6月。
陳英群:《閻連科小說創作論》,鄭州:鄭州大學出版社,2010年1月。
陳桂棣、春桃著:《中國農民調查》,台北:大地出版社,2007年8月。
陳國和:《1990年代以來鄉村小說的當代性:以賈平凹、閻連科和陳應松為個案》,
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8年6月。
陳鼓應注譯,《老子今注今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07年2月。
陳繼會等著:《中國鄉土小說史》,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9年12月。
陸學藝:《「三農」新論―當前中國農業、農村、農民問題研究》,北京:社會科
學文獻出版社,2005年5月。
陶東風:《社會轉型與當代知識份子》,上海:上海三聯書店,1999年9月。
陶東風主編:《文學理論基本問題》,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年3月。
傅柯著,劉北成等譯,《規訓與懲罰》,台北:桂冠圖書,1992年12月。
傅修延:《文本學:文本主義文論系統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年
12月。
程同順:《當代中國農村政治發展研究》,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0年3月。
費孝通:《鄉土中國與鄉土重建》,台北:風雲時代出版,1993年11月。
馮肖華:《文學氣象與民族精神:20世紀陝西地緣文學審美形態》,北京:中國
社會科學出版社,2010年10月。
黃曙光:《當代小說中的鄉村敘事―關於農民、革命與現代性之關係的文學表
達》,成都:巴蜀書社,2009年3月。
楊晨光:《老舍與現代中國》,長沙:湖南師範大學出版社,2002年1月。
董希文:《文學文本理論研究》,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6年3月。
福柯著,嚴鋒譯:《福柯訪談錄:權力的眼睛》,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
年1月。
趙國:《地之子》,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年1月。
趙順宏:《社會轉型期鄉土小說論》,上海:學林出版社,2007年5月。
劉雲生:《先鋒的姿態與隱在的症候:多維理論視野中的當代先鋒小說》,成都:
巴蜀書社,2009年8月。
劉曉波:《中國當代政治與中國知識份子》,台北:唐山出版社,2010年11月。
薩莫瓦約著,邵煒譯:《互文性研究》,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3年1月。
嚴家炎:《中國現代小說流派史》,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9年8月。
饒定軻等編:《當代中國知識份子研究》,武漢: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2000年9
月。
三、期刊論文
(一)台灣地區:
石曉楓:〈政治狂熱下的農民輓歌──閻連科《受活》評介〉,《文訊》第258
期,2007年,頁102-103。
刑舟:〈閻連科新書香港出版〉,《亞洲週刊》第25卷第5期,2011年1月30日,
頁38-39。
郝譽翔:〈論沈從文的北京書寫〉,《東華漢學》第10期,2009年12月,頁257-283。
涂成吉:〈美國民族文學-超越主義~人本理想與自然心靈的和諧〉,《醒吾學報》
第39期,2009年3月,頁125-136。
張瑞芬:〈山凹裡的日光流年──評閻連科《我與父輩》〉,《文訊》第288期,
2009年10月,頁114-115。
陳孟君:〈主體與國體:閻連科鄉土小說中鄉╱城空間中流動的家╱國意識〉,《興
大中文學報》25期,2009年6月,頁419-453。
陳建忠:〈文學來自土地:鄉土小說面面觀〉,《幼獅文藝》第588期,2002年,
頁58-70。
陳□青:〈為自己胡寫一回——專訪閻連科〉,《文訊》第298期,2010年8月,
頁29-35。
彭明偉:〈從頭看鄉土中國―略論魯迅、沈從文與韓少功的鄉土小說〉,《淡江中
文學報》第15期,2006年12月,頁228-254。
(二)大陸地區
丁帆:〈「城市異鄉者」的夢想與現實―關於文明衝突中鄉土描寫的轉型〉,《文學
評論》2005年第4期,頁32-40。
丁帆:〈論近期小說中鄉土與都市精神的蛻變――以《黑豬毛 白豬毛》和《瓦城
上空的麥田》為考察對象〉,《文學評論》2003年第3期,頁150-154。
王海燕:〈從閻連科人生道路看其小說的苦難書寫〉,《現代語文(文學研究)》2008
年第5期,頁69-70。
王堯:〈一個人的文學史或從文學史的盲點出發―閻連科小說及相關問題評議〉,
《當代作家評論》2007年第5期,頁4-17。
王德威:〈革命時代的愛與死―論閻連科的小說〉,《當代作家評論》2007年第5
期,頁25-37。
王穎:〈民國時期河南救濟自然災害述評〉,《商丘師範學院學報》第26卷第5期,
2010年5月,頁56-59。
朱向東、貝清華、劉瑞芳:〈官本位的詞源及涵義探究〉,《商業文化(學術板)》2010
年第7期,頁256。
李丹夢:〈鄉土理念的嬗變與持守:話語•價值•權力―析「中原突破」的深層
意蘊〉,《上海文學》2005年第2期,頁53-61。
李少詠:〈認同與批判―鄉村政治文化視域中的閻連科小說解析〉,《渤海大學學
報》2009年第3期,頁39-44。
杜詩兵:〈鄉土敘事的消解自我和走向共名—由閻連科《丁莊夢》的主題看其創
作轉身〉,《語文知識》2009年第4期,頁20-22。
肖鷹:〈真實的可能與狂想的虛假―評閻連科《受活》〉,《南方文壇》2005年第2
期,頁43-54。
周引莉:〈論河南及作家對中原特色傳統文化的繼承與發展〉,《華北水力水電學
院學報(社會科學版)》第26卷第2期,2010年,頁71-73。
周思輝,謝廷秋:〈在「異境」中拷問人性―解讀閻連科小說中「孤島」空間的
建構〉,《河南廣播電視大學學報》第23卷第3期,2010年7月,頁51-53。
奉元圓、曾宏偉:〈關於「權力」的雙重書寫―試比較《故鄉天下黃花》與《情
感獄》中的權力意識〉,《河北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板)》第9卷第3期,
2009年11月,頁209-211。
姜玉琴:〈在城市疆域中拓展的鄉土小說―對丁帆先生鄉土小說研究之研究〉,《福
建論壇•人文社會科學版》2010年第6期,頁110-115。
姚曉雷、閻連科,〈對話:寫作是因為對生活的厭惡與恐懼〉,《當代作家評論》
2004年第2期,頁80-88。
姚曉雷:〈「侉子性」―河南鄉土小說呈現中的一種民間個性〉,《當代作家評論》
2003年第3期,頁134-144。
柳建偉:〈立足本土的艱難遠行—解讀閻連科的創作道路〉,《小說評論》1998年
第2期,頁30-35。
洪治綱:〈鄉村苦難的極致之旅―閻連科小說論〉,《當代作家評論》2007年第5
期,頁70-81。
胡友□,周洋:〈閻連科小說中的權力敘事〉,《河南廣播電視大學學報》第22卷
第3期,2009年7月,頁43-44。
韋永恆:〈苦難生存境遇中生命意義的探尋―閻連科鄉村小說的生命意識〉,《廣
西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板)》2007年第4期,頁159-162。
夏玲彩、程麗蓉:〈於慘烈生存中的沉痛審視—《丁莊夢》中的人性意識解讀〉,
《現代語文(文學研究版)》2007年第10期,頁56。
孫郁:〈日光下的魔影—《日光流年》、《受活》、《丁莊夢》讀後〉,《當代作家評
論》2007年第5期,頁18-24。
孫寶靈:〈村支書原型呼天成—文學豫軍筆下的村支書與河南人的官本位文化
(一)〉,《學理論》2010年第13期,頁160-162。
徐國俊:〈農民情結:難圓的夢―閻連科小說漫評〉,《當代作家評論》1993年第
4期,頁86-90。
高椿霞:〈簡析鄉土文學傳統的延續和轉型―關注當今底層農民工題材的創作〉,
《東山師範學院學報》第24卷第4期,2009年,頁38-41。
郜元寶:〈論閻連科的「世界」〉,《文學評論》2001年第1期,頁42-51。
張云:〈從「崇拜」到「恐懼」:閻連科鄉村權力的敘事〉,《中州大學學報》第
26卷第3期,2009年6月,頁55-58。
張翼:〈現實主義的殘酷與悲憫―評閻連科長篇小說《丁莊夢》〉,《閱讀與寫作》
2007年第6期,頁12。
梁鴻:〈「革命浪漫主義」的怕和愛―從兩篇短篇看閻連科的小說追求〉,《上海文
學》2004年第8期,頁109-110。
梁鴻:〈所謂「中原突破」—當代河南作家批判分析〉,《文藝爭鳴》2004年
第2期,頁78。
梁鴻:〈神話、慶典、暴力及其他―閻連科小說美學特徵論〉,《南方文壇》2005
年第4期,頁59-65。
梁鴻:〈閻連科長篇小說的敘事模式與美學策略―間談鄉土文學的「現實主義之
爭」〉,《當代作家評論》2007年第5期,頁92-99。
郭正林:〈中國農村二元權力結構:村委會與黨支部的關係研究〉,《開放時代》
2001年第7期,頁1-20。
郭正林:〈中國農村二元權力結構論〉,《廣西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
第23卷第6期,2001年11月,頁53-54。
陳思和:〈試論—閻連科《堅硬如水》的惡魔性因素〉,《當代作家評論》2002年
第4期,頁31-43。
陳國和:〈20世紀90年代以來鄉村政治書寫的當代性―以閻連科為例〉,《文藝
評論》2009年第3期,頁28-32。
陳富志:〈真實的荒誕―試析閻連科《丁莊夢》中的夢意象〉,《平頂山學院學報》
2007年第3期,頁45-48。
陳曉明:〈他引來鬼火,他橫掃一切〉,《當代作家評論》2007年第5期,頁62-69。
陳繼會:〈鄉土文學研究的甲子之辯―兼及20世紀鄉土文學研究歷史的學術考
察〉,《深圳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第26卷第6期,2009年,頁110-115。
彭蘇:〈閻連科 寫作是與讀者戰鬥〉,《南方人物週刊》2008年第21期,頁74-76。
湯玲:〈《受活》的後現代性解讀〉,《江西科技師範學院學報》2005年第2期,
頁92-94。
程光煒:〈閻連科與超現實主義——我讀《日光流年》、《堅硬如水》和《受活》〉,
當代作家評論》2007年第5期,頁50-61。
黃平、白亮:〈「土地」、「人民」與當代文學資源―閻連科訪談〉,《南方文壇》2007
年第3期,頁55-61。
楊亮:〈一個人物,或一個世界―閻連科小說中的「人物」〉,《文藝評論》2008
年第6期,頁59-65。
萬海洋:〈權力異化下的鄉里眾生―論閻連科小說的權力書寫〉,《山東文學》2008
年第7期,頁61-62。
董書存:〈權力宰制下的鄉村悲劇宿命抗爭―解讀閻連科小說的一個主題〉,《景
德鎮高專學報》第25卷第3期,2010年3月,頁60-62。
靳書剛:〈論閻連科小說權力描寫的流變〉,《商丘職業技術學院學報》第6卷第
1期,2007年,頁52-53。
熊修雨:〈「遲到」的閻連科〉,《江淮論壇》2010年第3期,頁160-164。
劉再復:〈中國出了部奇小說―讀閻連科的長篇小說《受活》〉,《當代作家評論》
2007年第5期,頁38-40。
劉保亮:〈權力宰制下的耙耬世界―論閻連科小說的權力書寫〉,《小說評論》2005
年第2期,頁75-78。
劉寶亮:〈論閻連科「耙耬小說」中的河洛女性形象〉,《洛陽大學學報》第20卷
第3期,2005年9月,頁17-20。
謝文芳、陳國和:〈閻連科鄉村小說的生命寓言〉,《學術探索》2008年第3期,
頁96-100。
蘇全有:〈有關近代河南災荒的幾個問題〉,《殷都學刊》2003年第4期,頁55-59。
四、碩、博士學位論文
田娜:《當代河南作家的鄉村權力書寫》,暨南大學中國現當代文學系碩士論文,
2008年5月。
朱玉芳:《黃春明與閻連科苦難書寫之比較》,國立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論
文,2010年6月。
吳玉霞:《中共「鄉政村治」體制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東亞研究所博士論文,
1997年6月。
李丹夢:《「文學豫軍」的主體精神圖像―關於農民敘事倫理學的探討》,上海復
旦大學中國現當代文學系博士,2006年3月。
李峰:《城市•權力•健康―閻連科鄉土小說的三個關鍵詞》,吉林大學中國現當
代文學系碩士論文,2008年4月。
周志豪:《權力結構及其運作:莊子與傅柯之比較》,國立政治大學政治學系碩士
論文,2002年7月。
秦百川:《閻連科小說話語分析》,福建師範大學語言學及應用語言學系碩士,2009
年4月。
張云:《論閻連科鄉土小說中的權力敘事》,鄭州大學中國現當代文學系碩士論
文,2006年5月。
張旭東:《持守與超越:當代文學豫軍的小說創作》,中央民族大學中國少數民族
語言文學系碩士,2005年4月。
張豔麗:《論閻連科小說的敘事策略》,重慶師範大學中國現當代文學系碩士,2009
年3月。
陳孟君:《主體、病體與國體―閻連科鄉土小說的精神系譜》,台北:國立政治大
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8年7月。
楊濤萍:《苦難與抗爭的悲歌—閻連科小說創作論》,武漢大學中國現當代文學系
碩士,2004年5月。
廖小能:《閻連科小說的敘事修辭》,華南師範大學中國現當代文學系碩士,2007
年5月。
趙紹益:《六十年代初期河南省救災度荒工作初探》,四川大學歷史文化學院中國
近現代史碩士論文,2005年。
劉嘉任:《權力陰影下的耙耬山世界―論閻連科鄉土小說》,吉林大學中國現當代
文學系碩士論文,2007年4月。
劉錚:《論閻連科鄉土小說的敘事》,蘇州大學中國現當代文學系碩士,2008年5
月。
馬躍敏:《現代文化語境中的河南鄉土文學》,西南師範大學中國現當代文學系碩
士,2004年7月。
焦紅濤:《苦難鄉村的發現者—閻連科鄉村小說論》,湖南師範大學中國現當代文
學系碩士,2004年4月。
五、網路資料
新銳文化工作坊,網址:http://intermargins.net/intermargins/TCulturalWorkshop/culturestudy/theory/0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