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紀孟君 Chi, Meng-Chun |
---|---|
論文名稱: |
遊戲融入乘法概念之學習扶助個案研究 -以國小三年級學生為例 A Research of Integrating Games into Multiplication for Remedial Teaching – A Case Study of Third Grade Students |
指導教授: |
林勇吉
Lin, Yung-Chi |
口試委員: |
秦爾聰
Chin, Erh-Tsung 許慧玉 Hsu, Hui-Yu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竹師教育學院 - 數理教育研究所碩士在職專班 Mathematics & Science Education Master Inservice Program |
論文出版年: | 2022 |
畢業學年度: | 110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117 |
中文關鍵詞: | 數學遊戲 、乘法 、學習扶助 、個案研究 |
外文關鍵詞: | mathgame, multiplication, remedialteaching, casestudy |
相關次數: | 點閱:2 下載:0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透過數學遊戲融入學習扶助的乘法概念教學,期望能提升國小三年級 學生的數學學習成就和改善學生的數學學習態度,以個案研究方式針對三位國小 三年級數學學習扶助之學生進行 12 節遊戲融入乘法之教學,並採透過數學乘法 測驗前後測、遊戲學習單、數學心得單 、課堂的錄影錄音資料、數學態度訪談 的資料收集及分析,深入探討和研究學生的數學學習成就和改善學生的數學學習 態度改變之情形,研究結果於如下說明: 一、數學遊戲融入學習扶助教學對個別學生乘法概念之影響
(一)學生 S1 能在三項基本學習內容的題目成功解題,但對應用連加算式進行 解題的能力不穩定。
(二)學生 S2 能在使用乘法表達連加算式和理解九九乘法的題目成功解題,對 先乘後加減的兩步驟概念仍需加強。
(三)學生 S3 能在先乘後加減的兩步驟問題中成功解題,但對於連加算式的理 解與應用能力要再加強。
經過數學遊戲後,程度較好的學生在各個面向皆有所進步,顯示數學遊戲能 對程度較好的學生有全面性的影響,而數學遊戲對程度較弱的學生有不同的影響, 數學遊戲對學生 S3 在理解先乘後加的兩步驟問題的幫助最大 ,而數學遊戲則對 學生 S2 在能運用乘法算式紀錄連加活動和理解九九乘法的幫助較大,
二、數學遊戲對學生學習態度之影響 (一)數學遊戲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 (二)數學遊戲之教學些許改變學生 S2 和學生 S3 的數學學習自信 (三)學生的數學學習表現愈趨積極
關鍵詞:數學遊戲、乘法、學習扶助、個案研究
This study integrates the multiplication concept teaching of remedial teaching through mathematics games, hoping to improve the mathematics learning achievement of the third grade students of elementary school and improve the students' attitude towards mathematics learning. It is a case study for three students who are in the third grade of elementary school of remedial teachine. Carry out 12 lessons of multiplication with games, and collect and analyze the data of mathematics multiplication test pre- and post-test, game worksheets, mathematics experience sheets, video recordings of classrooms, and interviews with mathematics attitudes to deeply explore and study students' mathematics learning achievements and improve students' attitudes towards mathematics learning, the results of the study are as follows:
1. The effect of integrating math games into remedial teaching on individual students' concept of multiplication
(1) Students S1 can successfully solve the problems of the three basic learning content, but their ability to solve problems by applying the continuous addition formula is not stable.
(2) Students S2 can successfully solve problems in using multiplication to express continuous addition equations and understand multiplication. The two-step concept of first multiplication and then addition and subtraction still needs to be strengthened.
(3) Student S3 can successfully solve the two-step problem of multiplication followed by addition and subtraction.The ability to understand and apply on continuous addition equations should be further strengthened.
After the math games ,The better students have improved in all aspects, indicating
that math games can have a comprehensive impact on the better students, while math games have different effects on the weaker students. Math games are most helpful for students S3 in understanding the two-step problem of multiplication followed by addition and subtraction. While math games are more helpful for students S2 in being able to use multiplication formulas to record continuous addition activities and understand the multiplication.
2.The influence of math games on students' learning attitude
(1) Math games boost students' interest in learning
(2) The teaching of math games changes the math learning confidence of students. S2
and S3
(3) Students' mathematics learning performance is becoming more and more Positive
Keywords: math game,multiplication,remedial teaching,case study
中文文獻
王晴雯(2013)。臺北市公立高中視覺障礙學生數學學習態度與學習困擾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王嘉禾(2012)。以互動式電子白板輔助數學科補救教學之行動研究-以長方形
和正方形面積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淡江大學,新北市。 古瑞勉(1999)。鷹架幼兒的學習。台北:心裡出版社。
田育昆、林志成(2014)。補救教學現況挑戰及其因應策略。2014 提升中小學補救
教學成效之理論與實務研究論壇。國立臺南大學,台南市。
田興蓉(2003)。數學遊戲對國一學生學習動機影響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縣。
江麗莉、王筱簧、李宗文、林淑玲、林聖曦、陳淑敏、楊淑朱、鄭束芬、鄭瑞菁
合譯(1997)。幼兒怡秀與遊戲環境。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朱家儀、黃秀霜、方建良(2014)。補救教學方案之問題分析及因應策略。2014提升中小學補救教學成效之理論與實務研究論壇, 47-64。
杜竹萱(2017)。數學文字題解題困難學童補救教學策略之行動研究─以國小低年級混齡班原住民學生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東大學,台東縣。
何鳳珠(2013)。數學奠基活動模組示例。臺灣師範大學數學教育中心。取自:
https://www.sdime.ntnu.edu.tw/zh_tw/page104/page1/page1_1
何典蓁(2018)。數學奠基活動模組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數學教育中心。取 自:
https://www.sdime.ntnu.edu.tw/zh_tw/page104/page1/page1_1
李艾倢(2017)。國民小學低年級補救教學教師參與補救教學實施現況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南華大學,嘉義縣。
李明璜、蔡文榮(2017)。數學能力分組教學對國中生學習成就與學習態度之影響。教育科學期刊。16(1),105-135。
李世芬(2007)。透過數學遊戲對國小三年級學童進行加減單元補救教學之研究 (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台南市。
李順源(2015)。數學這樣教:國小數學感教育。臺北市: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李品蓁(2016)。合作學習應用於國小二年級數學補救教學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大學,屏東縣。
李宏基(2011)。互動式電子白板應用於國小五年級面積補救教學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屏東縣。
李偉成(2014)。表徵區塊與整數四則運算的補救教學(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國立臺南大學,台南市。
宋雲卿(2006)。數學遊戲活動對國中學生數學學習態度的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縣。
杜雅鳳(2013)。五年級學生整數四則運算補救教學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屏東縣。
林玉體(1996)。民主與教育。台北:師大書苑 。
林碧珍 ( 1991 ) 。國小兒童對於乘除法應用問題之認知結構。國立新竹師範學院學報,5,221-288。 林妙鞠(2013)。故事融入國小一年級加減法文字題補救教學之研究(未出版之
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市。
林星秀( 2001 )。高雄市國二函數課程 GSP 輔助教學成效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林達森( 2002 )。合作學習在九年一貫課程的應用。教育研究資訊,10(2), 87-103。
林建平( 2000 )。學習輔導:理論與實務。臺北 : 五南圖書。
林建平( 2010 )。低成就學童的家庭環境與自我調整學習之研究。新竹教育大學教育學報,27(1), 93-125。
林羿姍( 2006 )。透過數學遊戲進行補救教學之研究—以國小二年級加減單元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臺南。 林慧麗(1991)。幼兒解答乘除問題的策略(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大學,台北。
林中斌(2004)。遊戲融入國小數學科教學活動之探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國立台北師範學院,台北市。 林雅楓(2011)。結合概念構圖與遊戲融入國小五年級數學低成就學童面積概念
補救教學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屏東縣。
林惠雅(2003)。兒童遊戲課程:動作技能與社會能力發展。台北市:心裡。
林小玲(2006)。數學創意遊戲教學對國小數學低成就學生學習表現之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台中市。
林亭妤(2012)。運用多元表徵進行國小五年級學童等值分數補救教學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屏東縣。
邱馨誼(2015)。運用教學模組進行國民小學一年級數學領域補救教學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嘉義縣。
吳佳容(2007)。運用圖像表徵解決國小二年級學童乘法迷思概念成效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台南市。
吳碧真(2012)。運用圖像表徵與鷹架策略教學進行四年級分數加減補救教學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屏東縣。
吳欣怡(2020)。運用桌上遊戲於國小二年級數學補救教學之行動研究。國立臺中教育大學,台中市。
吳清山、林天佑(2005)。教育新辭書。臺北市:高等教育
吳幸玲、郭靜晃(2003)。兒童遊戲:遊戲發展的理論與實務。新北:揚智。
吳梅蘭、曾哲仁(1994)。國小學童數學態度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台南師範學院學童學刊,15,19-38 頁。
胡文綺、甄曉蘭和洪儷瑜(2012)。中小學補救教學教師增能與支援模式初探。2012提升中小學補救教學成效之理論與實務研討論壇,437-451。
洪儷瑜( 2000 )。以教師的觀點研究弱勢學生的困境與教育的因應-義務教育階段一般弱勢生的補救教育方案之研究(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 高雄市。
洪千惠(2005)。國小二年級學童整數乘法教材教學實驗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新竹市。
洪婌瑛(2020)。桌上遊戲教學運用於學習扶助之個案研究 —以國小高年級「因數與倍數」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台南市。
施貴美(2011)。自我教導策略應用於數學低成就學童之補教教學研究-以二年級加減法文字題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臺北市。
科技部(2015)。台灣 PISA2012 結果報告。取自 https://reurl.cc/l9zlrE
秦夢群(1992)。高中教師管理心機、學生內外控與學生學習習慣與態度之關係研 究。教育與心理研究,15,129-172。
翁鈺婷(2022)。桌上遊戲融入在國小二年級「加減法」學習扶助教學之行動研 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清華大學,新竹市。
許美華(2000)。正整數乘法問題解題活動類型之變化-以一個國小二年級學童為 例。國教學報, 0- 12。
許美華(2001)。國小二年級學童乘法問題解題策略之變化-以三位學童為例。 花蓮師院學報, 12, 173-199。
許倖甄(2012)。國小六年級數學補救教學之行動研究:以「小數除法」及「分 數與小數四則運算」單元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嘉義縣。
許慧玉(2001)。卷宗評量與紙筆測驗對國小四年級學生數學概念、數學溝通能力及數學學習態度之實驗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市。
莊穎昌(2007)。透過數學遊戲對國小六年級學童進行體積單元補救教學之研究 (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台南市。
教育部(2005)。國民小學及國民中學學習扶助資源平臺方案沿革。取自: https://priori.moe.gov.tw/index.php?mod=about
教育部(2018)。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數學領域。取自: https://reurl.cc/rD48lk
郭明田(2011)。以合作式數學寫作提升高職學生數學學習態度與數學學習成就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縣。
郭姿伶(2009)。繪本融入擬題教學對國小二年級學童進行加減文字題補救教學之個案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山大學教育研究所,高雄市。
張新仁(2001)。實施補救教學之課程與教學設計。教育學刊,17 , 85-106。 張春興(1994)。教育心理學:三化取向的理論與實踐。臺北:東華。
張恬婕(2020)。應用改編之桌上遊戲增進國小五年級學習扶助學生理解數學分配律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淡江大學,新北市。
曹博盛(2005)。TIMSS 2003 臺灣國中二年級學生的數學成就及其相關因素之探討。科學教育,283,2-34。
梁朝雲、陳德懷、楊叔卿、楊接期(2008)。「悅趣化數位學習」研究宣言(Manifesto of Research on Digital Game-based Learning)。取自: https://reurl.cc/dXQ9vy
梁仲容、韓弘偉、黃建中(2014)。小數奠基活動模組的補救教學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曹宗萍、周文忠(1997) 。國小數學態度量表的編製。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 臺北
陳淑琳(2000)。談新課程對乘法基本教材的處理。屏師科學教育,12,14-22。
陳淑琳(2002)。國小二年級學童乘法文字題解題歷程之研究–以屏東市一所國小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屏東師範學院,屏東縣。
陳育琳,徐照麗(2007)。同儕鷹架理論對國三學生數學態度影響之探究。國民教育研究學報,19,141-168。
陳慧煒(2014)。透過數學遊戲進行補救教學之研究-以二年級加減法和乘法為
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大學,臺北市。
陳秀綿(2010)。遊戲融入國小三年級數學課後學習之準實驗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台中市。
陳怡今(2021)。輔導國小二年級學習扶助學生之行動研究-以加減法文字題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台中市。
陳祐禎(2013)。遊戲情境對國小學生分數學習的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陳和成(2021)。二位六年級學習扶助學生面積概念之個案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清華大學,新竹市。
黃瑞琴(2009)。當遊戲遇見幼兒課程。教育研究與發展期刊,5(2),27-54
黃毅英(1993)。遊戲與數學教學。數學傳播,17(2),1-19
黃怡芳(2005)。國小學童二位數加減運算學習之數學遊戲設計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央大學,桃園市。
梁秀華(2017)。數學遊戲教學法運用於國小二年級補救教學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明道大學,彰化縣。
黃信嘉(2016)。國中二年級數學補救教學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國立中正大學,嘉義縣。
黃亭瑜(2015)。運用數學遊戲進行國小二年級數學補救教學之研究(未出版之 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新竹市。
黃秀娟(2014)。數學遊戲融入國小一年級兩位數加減單元之補救教學研究(未 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屏東縣。
黃志成、林少雀、王淑楨(2010)。幼兒遊戲。台北縣:揚智文化。 黃永志(2020)。STEM 導向的數學教育對國中女生學習興趣提升之研究:以雲林 縣某代用中學補救教學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縣。
楊伯軒(2008)。探討影響國二學生數學學習成就的因素-以 TIMSS 2003 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台北。
葉重新(1997)。福祿貝爾(Friedrich Froebel)的教育思想簡介。國教輔導,36 (3)38-45。
葉麗珠(2006)。國中生數學學習態度與數學學業成就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北大學,台北。
曾桂琪(2007)。國中學生數學學習環境及其學習成就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國立台北教育大學,台北。
甯自強(1994)。新課程對乘法啟蒙教材的處理。教育部台灣省國民學校研習會, 77-85。
蔡淑玲(2004)。遊戲理論與應用。台北:五南。 蔡慧齡(2015)。國小二年級資源班乘法概念教學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新竹市。
蔡英斌(2007)。透過數學遊戲對國小六年級學童進行面積單元補救教學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台南市。
蔡佩芳(2021)。數學奠基活動融入周長與面積單元補救教學之研究(未出版之 碩士論文)。國立臺東大學,台東縣。
蔡英斌(2006)。透過數學遊戲對國小六年級學童進行面積單元補救教學之研究 (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台南市。
蔡育陞(2012)。將 ARCS 動機學習策略融入數學補救教學探討學生學習動機與 學習成就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縣。
蔡寶桂(2013)。數學奠基活動模組示例:乘法與四則混合-國小三四年級。取自:
https://www.sdime.ntnu.edu.tw/zh_tw/2020061205/page203/page203_1
黎懿瑩(2007)。一個發展小二學童乘法概念的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台北。
劉湘川、許天維、林原宏 (1995) , 國小高年級學生乘除問題的解題策略及理 解層次之分析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師範學院,台北。
劉星麟(2021)。數學繪本融入國小二年級乘法概念學習扶助之個案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清華大學,新竹市。
劉惠玲(2014)。低成就原住民學生幾何之困境及補救教學之成效(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東大學,台東縣。
鄭筱燕、潘欣蓉,(2014)。實施補救教學方案之困境與因應策略。臺灣教育評 論月刊,3(6) , 37-39 。
賴勤薇(2011)。數學遊戲融入國中數學科函數單元教學成效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新竹市。
賴淑惠(2008)。合作式數學遊戲融入國中數學教學對學生學習態度影響之研究 (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謝秀雲( 2018 )。應用合作學習於國小四年級低成就學生數學補救教學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南華大學,嘉義縣。
鍾漢建(2014)。以四年級分數數位數學教材進行六年級補救教學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大學數學教育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臺北市。
魏麗敏(1988)。國小學童數學焦慮、數學態度與數學成就之關係暨數學學習團體諮商之效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台北。
饒見維 (1996)。教師專業發展:理論與實務。台北:五南。 蘇振毅(2007)。透過數學遊戲教學進行國小三年級乘法單元之補救教學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南大學,臺南。
英文文獻
Alessi, S. M., & Trollip, S. R. (2001). Multimedia for learning: Methods and development (3rd ed.). Boston: Allyn and Bacon.
Anghileri, J. (1989). An investigation of young children’s understanding of multiplication. Educational Studies in Mathematics, 20, 367 - 385.
Berk,L.E.(1994).Vygotsky’s Theory :The Importance of Make-Believe Play.NAEYC. 50 ,,30-39
Bright, G. W. , Harvey, J. G. and Wheeler, M. M. (1985). Jouranl for research in mathematics education. USA: National Council of Teachers of Mathematics.
Burns, M.(2003). Using Games in Your Math Teaching. Connect Magazine, 17 Issue 2, 1-4.
Clark, F.B. ,& Kamii, V.L.(1996). Identification of multiplicative thinking in children in grades 1-5. Journal for Research in Mathematics Education, 27, 41-51.
Csikszentmihalyi, M. (1996). Creativity: Flow and the psychology of discovery and invention. New York: Harpercollins.
Greer, B. (1992). Multiplication and division as models of situations. New York: Macmillan Publishing Company.
Hetherington, P. H. Mussen, Socialization, personality, and social development. New York: Wiley.
Johnson, J. W., Christie, J. F., & Yawkey, T. D. (1987). Play and early childhood development. Glenview, Illinois: Scott, Foresman and Company.
Kouba, V. L. (1989). Children’s solution strategies for equivalent set multiplication and division word problems. Journal for Research in Mathematics Education, 20, pp. 147 - 158.
Kamii, C., with Livingston, S. (1994). Young children continue to reinvent arithmetic, 3rd grade. New York: Teachers College Press
Liu, C.-C., Cheng, Y.-B., & Huang, C.-W. (2011). The effect of simulation games on the learning of computational problem solving. Computers & Education, 57(3), 1907- 1918.
Prensky, M. (2001). Digital game-based learning. New York: McGraw-Hill.
Plass, J. L., Perlin, K., & Nordlinger, J. (2010, March). The games for learning institute: Research on design patterns for effective educational games. the Game Developers Conference, San Francisco, CA.
Pintrich, P. & Schunk, D. (1996). Motivation in Education: Theory, Research &. Applications, Ch. 3.Englewood Cliffs, NJ: Prentice-Hall
Rubin, K. H., Fein, G. G., & Vandenberg, B. (1983). Play. In E. M.
Vygotsky, L. S. (1978). Mind in society: The development of higher psychological processes. New York: Plenu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