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葉津含 Yeh, Chin-Han. |
---|---|
論文名稱: |
管樂團的展演型態研究-以台北市民管樂團的「小小市民の音樂會」為例 The Study of The Wind Band Performance:Take Taipei Civic Symphonic Band's Children's Concert for example. |
指導教授: |
明立國
Ming, Li-Kuo 楊佈光 Yang, Bu-Guang |
口試委員: |
徐珍娟
Hsu, Chen-Chuan 黃方亭 Huang, Fang-Ting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藝術學院 - 音樂學系音樂碩士在職專班 In-service Master Program in Music |
論文出版年: | 2019 |
畢業學年度: | 107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124 |
中文關鍵詞: | 管樂團 、親子音樂會 、展演民族誌 、個案研究 |
外文關鍵詞: | Wind Band, Children’s Concert, Concert Ethnography, Case Study |
相關次數: | 點閱:1 下載:0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近幾年來,台灣的藝文活動蓬勃發展,音樂會的呈現也越來越多元。本研究以台北市民管樂團的「小小市民の音樂會」作為研究對象,從田野分析、民族誌書寫與聽眾問卷等面向,來探討台灣管樂團的展演型態及內容。在方法上,從樂團的經營理念為出發點,探究樂團在這場音樂會的籌備與展演過程當中,理念與操作之間的互動關係,並且具體記錄及描述展演的過程與內容,然後再從聽眾問卷分析及訪談結果,來檢驗樂團的理念、實踐及聽眾接受度之間的呼應的程度。
本論文的章節安排與內文架構如下︰第一章為緒論,包含研究動機與目的、文獻回顧與探討、研究方法與步驟、研究範疇與限制。第二章文獻探討,內容描 述管樂在台的歷史、兒童音樂認知能力、視覺與聽覺相關理論以及管樂經營相關論文。第三章是研究方法與實施。第四章是研究方法、內容與結果,除了描述樂團經營的理念與音樂會的籌備與展演過程之外,也以問卷來檢視聽眾的滿意度,並以訪談來進一步了解團員及指揮的想法。第五章為結論,在回顧統整本論文所研究的內容後,也試著提出建議及未來可能的研究方向,供台北市民管樂團或其他管樂團及研究者參考。
Over the past few years, arts and cultural activities have been blooming in Taiwan, musical events of diverse representations also flourished. The subject of this research focuses on the children’s concert conducted by Taipei Civic Symphonic Band. Through field record analysis, ethnographic writings, and surveys from concert audience, this research investigates how the representation of the concert, including preparation and execution, aligns with the concept and management philosophy of the band. The survey from concert audience and the field record of how the concert was represented are analyzed to testify the practice of the band’s concept and philosophy as well as acceptability of the audience.
Chapter 1 is an introduction containing the motivation and target of this research, supported by literature review and discussion, leading to research methods, research scope and limitation. Chapter 2 further discusses literatures concerning the history of wind band music in Taiwan, children’s cognitive ability towards music, visual and auditory related theories, and wind band management. Chapter 3 describes research methods and implementations. Chapter 4 examines the concept and philosophy of the band, the preparation process and representation of the music concert through surveys from the concert audience and interviews of the band members and conductor. And finally, Chapter 5 concludes the results of the entire research project and provides suggestions which may serve as a Taipei Civil Symphonic Band or other musical band and future research.
一、中文部分(以年代排序)
朱光潛(1936)。文藝心理學。中國桂林灕江。
方豪(1955)。中西交通史II,8。臺北市:中華文化出版事業委員會。
郭乃悙(1986)。台灣基督教音樂史綱,21。台北市:橄欖文化事業基金會。
許天治(1987)。藝術感通之研究。台北:台灣省立博物館。
曾永義(1988)。台灣歌仔戲的發展與變遷,111。台北:聯經。
Ranjit Kumar著;胡龍騰、黃瑋瑩、潘中道譯(1990)。研究方法:步驟化學習指南。台北市:學富文化。
Diane Ackerman/莊安祺譯(1993)。感官之旅。台北:時報出版。
林書堯(1993)。色彩學。台北:三民。
謝苑玫(1994)。音樂教育散論。高雄市:復文。
嚴祥鸞(1996)。參與觀察法. 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195-221。臺北市:巨流。
王次炤(1997)。音樂美學新論。萬象,台北。
曾瀚霈(1997)。音樂認知與欣賞。台北:幼獅文化。
文崇一、楊國樞(2000)。訪問調查法。社會及行為科學研究法下冊。台北:東華。
康謳(2000)。大陸音樂辭典。台北,大陸書局。
林演慶、伊彬(2001)。色彩與樂音色聽共感覺之認知差異研究。色彩研討會-色彩設計,應用與科學論文集。臺北市:國立台灣藝術教育館。
塞莫•薩基(2001)。腦內藝術館(潘恩典譯)。台北市:商周。(原作 1998 年出版)。
張春興(2003)。教育心理學:三化取向的理論與實踐。台北:東華。
黃光雄主譯(2004)。Robert C.Bogdan與 Sari Knopp Biklen原著。質性教育研究—理論與方法(Qualitative Research For Education—An Introduction to Theory and Methods,3rd ed.)。嘉義市:濤石。
藍家蕙(2005)。藝術感通理論應用於國小低年級音樂統整課程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進修部音樂教學碩士班,新竹市。
朱秋華(2006)。西方音樂史。香港:香港中文大學。ISBN:9789629962913
蘇文清、嚴 貞、李傳房(2006)。聲音與色彩意象之共感覺研究-以中國氣鳴樂器吹孔類(笛與簫)為例。人文暨社會科學期刊,2(2)。
馬德蓮(2007)。台灣管樂的前世今生-專訪黃秀婉。樂覽,94,10-14。
曾鈺庭(2007)。由貧脊到蓬勃的台灣管樂發展-專訪郭聯昌。樂覽,94,5-11。
葉樹涵(2008)。日治時代的台灣管樂發展概況。樂覽,111,46-51。
江秀梅(2008)。桃園縣國民小學管樂團之發展現況與探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音樂學系人資處音樂教學碩士班,新竹市。
余奕蓁(2008)。新竹交響管樂團的發展與營運研究兼論社會教育功能(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人資處音樂教學碩士班,新竹市。
陳秋婷(2009)。軍樂的衰微與管樂的興起:一頁臺灣音樂小史(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音樂學系,台北市。
潘燕貞(2009)。社區管樂之組訓與發展─以城韻管樂團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藝術大學藝術與人文教育研究所,新北市。
許雙亮(2010)。近代管樂的行程與發展。台北市:文史哲出版社。ISBN: 9789575498894
林珍葉(2011)。嘉義市管樂團之個案研究─質性與量化之分析(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國際經濟研究所,嘉義市。
陳慧珊(2011)。臺灣公立樂團跨界展演初探-以臺北市立國樂團、國家交響樂團為例。關渡音樂學刊,15。
賴羿均(2011)。臺北市民辦表演藝術團隊之演奏人力資源探討-以臺北青年管樂團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表演藝術研究所,台北市。
宋麗華(2012)。全球化下臺灣在地音樂與表演藝術產業發展之探討─嘉義市管樂團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政治學研究所,嘉義市。
林桐毅(2012)。台灣成立職業管樂團之可行性探討(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山大學劇場藝術學系碩士班,高雄市。
陳姵帆(2012)。大學管樂社學生正向心理特質、音樂活動熱情與主觀幸福感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南大學音樂學系碩士班,台南市。
許蕙麟(2012)。國民中小學管樂團指揮人格特質與領導風格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藝術大學藝術與人文教育研究所,新北市。
戴伶倫(2012)。國民中學管樂團團隊效能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藝術大學藝術與人文教育研究所,新北市。
郭嘉安(2014)。音樂類表演藝術團體關係網絡及經營策略之研究─以新北市新聲管樂團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華大學行政管理學系碩士班,新竹市。
張婷婷(2015)。成人業餘管樂團團員之深度休閒特質、回報與代價對休閒涉入的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雲林科技大學休閒運動研究所,雲林縣。
陳慧珊(2016)。傾聽弦外之音—音樂藝術跨界展演研究,4。台北:美商。
陳倍賢(2017)。台灣音樂類表演藝術團體發展營運模式之研究:以震撼管樂團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大葉大學管理學院碩士在職專班,彰化縣。
黃世傑(2017)。業餘樂團的團員參與動機與運作模式─以臺北市教師管樂團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稻江科技暨管理學院休閒遊憩管理學系碩士在職專班,嘉義縣。
二、英文部分
Benward, B. & White, (1993).G.The 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gy.
Dallenbach, K.M.(1926). Synaesthesis:PressuryCold.American Journal of
Psychology.
Machlis, J. (1990). The Enjoyment of music. New York: W.W. Norton.
Seashore, C. E. (1967). Psychologhy of music. New York: Dover.
三、網路部分
教育部國語推行委員會(2015)。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取自http://dict.revised.moe.edu.tw/cbdic/search.htm
行政院衛福部(2015)。兒童及少年福利與權益保障法,取自http://law.moj.gov.tw/LawClass/LawAll.aspx?PCode=D0050001
MUZIK AIR編輯部(2014/8/18)。〈明年起未滿6歲禁入兩廳院〉。《MUZIKAIR閱古典》。https://read.muzikair.com/tw/news/明年起未滿6歲禁入兩廳院-8553.html
陳明哲(2016/4/12)。〈「教育部樂器銀行-樂器媒合維修交換系統資源庫」正式運轉! 從全民的愛心出發 啟動偏鄉音樂資源列車〉。《教育部全球資訊網》。https://www.edu.tw/News_Content.aspx?n=9E7AC85F1954DDA8&sms=169B8E91BB75571F&s=A2303C06189E0B28
〈活動介紹〉(2018)。《台南管樂藝術祭》。https://tnbf.tnc.gov.tw/index.php(2018/12/13)
《牛津葛洛夫音樂線上資料庫》(2001)。取自: http://www.oxfordmusiconline.com/search?q=Crossover&searchBtn=Search&isQuickSearch=true(2018/12/13)
國家表演藝術中心(2018)。《國家表演藝術中心2017年度報告》https://npac-ntch.org/npac/annual-report.html(2019/6/7)
中華民國內整部統計處(2017/02/25)〈[行政公告] 106年第8週內政統計通報(我國15歲以上人口教育程度統計)〉原文網址:https://www.moi.gov.tw/chi/chi_site/stat/news_detail.aspx?sn=11673(2019/0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