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張梓萱 Chang, Tzu-Hsuan |
---|---|
論文名稱: |
幽冥.異史.孤憤:蒲松齡詩歌的歷史意識 A Study of Historical Consciousness in the Poems of Pu Songling |
指導教授: |
李欣錫
Lee, Hsin-Hsi |
口試委員: |
范宜如
Fan, Yi-Ru 林佳儀 Lin, Chia-yi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人文社會學院 - 中國文學系 Chinese Literature |
論文出版年: | 2023 |
畢業學年度: | 111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139 |
中文關鍵詞: | 蒲松齡 、歷史意識 、異史氏 、聊齋詩歌 、聊齋志異 |
外文關鍵詞: | Pu Songling, historical consciousness, Yi Shishi, Liaozhai poetry, Liao-chai Chih-I |
相關次數: | 點閱:2 下載:0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蒲松齡終生不遇,從「名籍籍諸生間」到屢試不第,理想與現實的落差營造其筆下的「知我者,其在青林黑塞間乎」之感,對照其座右銘「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關終屬楚。苦心人,天不負;臥薪嘗膽,三千越甲可吞吳」可以看見他的孤憤:從《聊齋志異》以「異史氏」為名的評論到座右銘取典《史記》的自我期許,我們可以看出蒲松齡對司馬遷論贊筆法的有意繼承,並欲藉此體現其獨特的歷史意識,且在蒲松齡的詩歌書寫中也有類似的呈現。蒲松齡詩歌中的歷史意識透過「懷古」、「詠史」等方式連接歷史與現實,呈現出蒲松齡不同於入仕文人的詩學視野:以其不遇而隔絕於統治核心之外,蒲松齡藉由歷史作為媒介興發對於政治與社會的關懷。
本文以詩歌中的歷史意識為線索,從蒲松齡未曾入仕的文人身分著眼,透過與小說的對讀呈現蒲松齡對於歷史的多元詮釋:第二章以詩、史關係為討論起點,透過明清語境對於詩史意義的再思與關注的轉向,呈現蒲松齡作品中的隱語期待。第三章以編年詩歌梳理其生平際遇,並對讀壯年所寫之《詠史》與暮年所作之《讀史》,呈現其從入世到出世的心境改換。第四章分析蒲松齡詩歌中的歷史意識,透過懷古與詠史詩歌的關懷差異,呈現歷史意識的寫作分岐:作為連接媒介以突破生活經驗的侷限、作為載體書寫寂寞以寄託孤憤。第五章將詩歌中對於歷史的觀看與小說中以異史氏為名的論贊進行對照,從不同文類的書寫共構蒲松齡對於歷史的書寫期待,進而將「異史氏」視為蒲松齡對於歷史的詮釋立場,呈現其歷史意識中體現的自我定位:「總以為學士大夫之針砭,而猶恨不如晨鐘暮鼓」。
Pu Songling had been underappreciated all his life. Though having been famous among all the candidates, Pu Songling had failed imperial examination for many times. It’s the gap between ideal and reality that brought him the feelings that the one knew him was nowhere to be seen. Pu Songling had so many mottos, “Where there is a will, there is a way.” “With great determination, the hundred and twenty cities of Qin will eventually belong to Chu.” “Heaven will help those who help themselves.” “If you try hard, you're bound to succeed eventually.” “Sleeping on the brushwood and tasting gall, three thousand Yue soldiers can conquer the Wu.” Compared the emotion he showed in his articles and his mottos, we can understand Pu Songling's loneliness and anger from the gap between them. From the comments under the name of Yi Shishi in Liao chai Chih I to the motto he got from Shiji to show his self-expectation. We can see Pu Songling's intention of inheriting Sima Qian's style on commentary, hoping to reflect his unique historical consciousness. We can also find similar techniques in Pu Songling's poetry writing. The historical consciousness in Pu Songling's poems connects history and reality through methods such as "nostalgia" and “respect to history”, featuring Pu Songling's poetic vision which is different from that of scholars who have entered the officialdom. Pu Songling isolated himself from the core of politics with his failures on the imperial examination. In a word, Pu Songling showed his concern for politics and society via histories.
This article takes the historical consciousness in Pu Songling's poetry as a clue, focusing on Pu Songling's status as a literati who had never been an official, and presenting Pu Songling's multiple interpretations of history through the novel. The second chapter starts from the discussion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oetry and history, presenting the implicit expectation in Pu Songling's works through the rethinking of the meaning of poetry within contexts in the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and the shift of attention. The third chapter sorts out his life experience with poems by chronological order, and presents the shift of his mood from engaging the world to living beyond by reading “Ode to History” written in his prime of life and “Reading History” written in his twilight years. The fourth chapter analyzes the historical consciousness in Pu Songling's poems, and presents the writing divergence of historical consciousness through the different perspective to care between nostalgia and history poetry: featuring his loneliness with anger to break through the limitations of his experience and write about loneliness through history as a medium. The fifth chapter compares the viewing of history in poetry with the praise of different Shishi in novels, and constructs Pu Songling's expectations for writing history from the writing of different genres, and then regards “ Yi Shishi ” as a Pu Songling's interpretation of history shows his self-positioning reflected in his historical consciousness: “ Although I comment like a government official, but I still hate that it is not as good as morning bells and evening drums to alert people . ”
一、傳統文獻
〔先秦〕左丘明著,王雲五主編、李宗侗註譯、葉慶炳校注,《春秋左傳今註今譯,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1年。
〔先秦〕孔門後學著,王雲五主編、毛子水註譯,《論語今註今譯》,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5年。
〔先秦〕向熹譯注,《詩經》,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年。
〔先秦〕吳福助著,《楚辭註繹》,臺北:里仁書局,2007年),頁 162。
﹝漢﹞毛亨傳,﹝漢﹞鄭玄箋,﹝唐﹞孔穎達等疏,《毛詩正義》,臺北:藝文印書館,1955 年。
[漢]司馬遷著,裴駰集解、司馬貞索引、張守節正義,《史記》,臺北:鼎文書局,1977年。
〔漢〕佚名、徐陵著,《古詩十九首.玉臺新詠》,北京:中華書局,2016年。
〔漢〕劉向著,《戰國策》,臺北:里仁書局,1980年。
[梁]蕭統編,周啟成注譯,劉正浩等校閱,《新譯昭明文選》,臺北:三民書局。
〔唐〕李白著,《李太白全集》,北京:中華書局,1977年。
〔唐〕彭定求等編,《全唐詩》,北京:中華書局,1999年。
〔五代〕王仁裕撰,丁如明校點,《開元天寶遺事(外七種)》,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
[宋]司馬光著,胡三省注、章鈺校記,《新校資治通鑑注》,臺北:世界書局,2009年。
〔宋〕王文誥、馮應榴輯注,《蘇軾詩集——附篇目索引》,臺北:學海出版社,1983年。
〔宋〕范曄著,李賢等注,《後漢書》,北京:中華書局,1965年。
〔宋〕孫菊園、王根林校點,《中吳紀聞 曲洧舊聞》,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
〔宋〕黃庭堅著,劉尚榮校點,《黃庭堅詩集注》,北京:中華書局,2003年。
〔宋〕蘇軾著,孔凡禮點校,《蘇軾文集》,北京:中華書局,1986年。
〔明〕黃宗羲著,沈善洪、吳光編校,《黃宗羲全集》,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5年。
〔明〕楊慎著,王大厚箋證,《升庵詩話箋注》,北京:中華書局,2020年。
[清]吳偉業著,李學穎編,《吳梅村全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9年。
[清]蒲松齡著,劉階平注,《聊齋編年詩集選注》,臺北:臺灣中華書局,1974 年。
[清]蒲松齡著,路大荒編,《蒲松齡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年。
[清]蒲松齡著,趙蔚芝注,《聊齋詩集箋注》,濟南:山東大學出版社,1996 年。
[清]蒲松齡著,盛偉編,《蒲松齡全集》,上海:學林出版社,1998 年。
[清]蒲松齡著,張友鶴輯校,《聊齋志異》,香港:中華書局,2012年。
〔清〕吳明企編,《李賀資料彙編》,北京:中華書局,1994 年。
〔清〕錢謙益著,《牧齋有學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
二、近人論著
丁福保,《清詩話》,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
于紅慧,〈從《聊齋制藝》看蒲松齡科舉不第的內在原因〉,《蒲松齡研究》2019年第1期,2019年3月,頁5-17。
王明珂,《反思史學與史學反思:文本與表徵分析》,臺北:允晨文化實業股份有限公司,2015年。
王哲偉,〈聊齋志異研究—從《聊齋志異》看蒲松齡的社會批判觀」〉,臺北:中國文化大學史學系碩士論文,2013年。
王德威,《想像中國的方法:歷史.小說.敘事》,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98 年。
甘紜菀,〈論蒲松齡的執著與超然——以科舉為例〉,《蒲松齡研究》2013年第2期,2013年6月,頁5-18。
朱一玄,《聊齋志異資料彙編》,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2012年。
呂冰,《蒲松齡詩歌研究》,濟南:山東大學中國古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1 年。
李宜涯,《晚唐詠史詩研究》,臺北: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1年。
李欣錫,〈「明清之際」視域下杜詩學的一個側影──從「前惟山谷後錢盧」談起〉,《清華中文學報》第23期,新竹:國立清華大學,2020年6月,頁209-263。
李欣錫,《錢謙益明亡以後詩歌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博士論文,2008年。
李貞慧主編,《中國敘事學:歷史敘事詩文》,新竹:國立清華大學出版社,2016年。
李學穎標點,《本事詩.續本事詩.本事詞》,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
汪玢玲著,王確主編,《蒲松齡與《聊齋志異》研究》,北京:中華書局,2015年。
周樑楷,〈歷史意識是種思維的方法〉,《思想》2006年第2期,2006年2月。
屈小玲,〈「異史」與史實:《聊齋志異》反映戰亂歷史的鬼魂故事初探〉,《人文研究期刊》第8期,2010年12月,頁59-80。
林宗源,《蒲松齡生平研究新編》,北京: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20 年。
林雅鈴,《王安石以人名入題之詠史詩研究》,新竹:國立清華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13年。
保爾.利柯著,夏小燕譯,《從文本到行動》,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15年。
韋春喜,《宋前詠史詩研究》,濟南:山東大學中國古代文學系博士論文,2005年。
唐風,《淄川蒲明經年征》,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2010年。
夏秀麗,《聊齋詩研究》,曲阜:曲阜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08 年。
夏秀麗,〈論聊齋詩〉,《中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 年第5期,2009 年 10月,第15卷,頁 688。
孫啟新,〈蒲松齡與孫蕙交游訂補〉,《蒲松齡研究》2019年第4期,2019年12月,頁5-22。
徐文翔,〈異代知己:蒲松齡的「陶淵明情結」及其文學表現〉,《蒲松齡研究》2018年第4期,2018年12月,頁17-24。
時小珍,《蒲松齡詩歌研究》,贛州:贛南師範學院中國古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2年。
袁世碩,《蒲松齡事蹟著述新考》,濟南:齊魯書社,1988年。
馬振芳,〈「異史氏曰」藝術談〉,《《聊齋志異》藝術欣賞論》,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86年。
高達美著,洪漢鼎譯,《真理與方法─哲學詮釋學的基本特徵》,臺北:時報出版社,1996年。
張月霞,〈論蒲松齡的詩歌〉,《呼蘭師專學報》2002年第3期,2002 年 9月,第18卷,頁 38。
張高評,《史記研究編粹》,高雄:復文書局,2001年。
張景樵,《清蒲松齡先生留仙年譜》,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0 年。
張燦堂,〈《聊齋志異諸家評點研究〉,南投:暨南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1年。
盛偉,〈論蒲松齡康熙甲申年「流民」詩及寫作的歷史背景〉,《蒲松齡研究》1986年第0期,1986年9月,頁48-63。
許麗芳,《傳統書寫之特質與認知:以明清小說撰者自序為考察中心》,高雄:高雄復文圖書出版社,2000年。
郭安妮,〈袁枚詠史詩研究》,嘉義:國立嘉義大學中國文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2018年。
郭紹虞,《宋詩話輯佚》,北京:中華書局,1980 年。
郭紹虞、羅根澤主編,《中國近代文學論著精選》,臺北:華正書局,1982 年。
陳文華,〈論中晚唐詠史詩的三大體式〉,《文學遺產》1989年第5期,1989年10月,頁67-74。
陳吉山,《北宋詠史詩探論》,臺南:國立成功大學歷史語言研究所碩士論文,1993年。
陳岸峰,《甲申詩史:吳梅村書寫的一六四四》,香港:中華書局,2014年。
黄俊傑、楊儒賓主編,《中國古代思維方式探索》,臺北:正中書局出版,1996年。
曾守仁,〈國體、文體與抒情─從詩史到神韻〉,《東華漢學》第21期,2015年6月,頁31-70。
逯欽立,《先秦漢魏晉南北朝詩》,北京:中華書局,1983年。
逯耀東,《魏晉史學的思想與社會基礎》,臺北:東大圖書,2000年。
黃俊傑,《明清之際詠史詩研究》,彰化: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2。
楊玉軍,〈賢者的博大胸懷和儒家情懷——杜甫對蒲松齡的影響〉,《蒲松齡研究》2017年第1期,2017年3月,頁104-131。
楊昌年,〈孤憤意識,自況之作——《聊齋》主題意識評析之一〉,《新地文學》第24期,2013年6月,頁63-77。
楊海儒,〈蒲松齡與安于拙(去巧)〉,《蒲松齡研究》2016年第3期,2016年9月,頁31-249。
葉日光,《左思生平及其詩之析論》,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79年。
路大荒,《蒲松齡年譜》,濟南:齊魯書社,1980 年。
鄒宗良,《蒲松齡年譜匯考》,山東:山東大學中國古代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15 年。
雷群名,《聊齋藝術通論》,上海:新華書店,2000年。
趙博陶,〈讀聊齋詩詞──談蒲松齡的內心苦悶〉,《蒲松齡研究》1986年第0期,1986年9月,頁75-86。
趙園,《明清之際士大夫研究:士風與士論》,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年。
齊益壽,〈談六朝詠史詩的類型〉,《中國文化復興月刊》第10期, 1977年4月,第9-12頁。
劉芸如,〈魏晉詩歌歷史書寫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16年。
劉柏正,《讀史與述事:馮夢龍作品之歷史意識與政治關懷》,臺北:新文豐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20 年。
劉苑如,《搜神記暨搜神後記研究──從觀念世界與敘事結構考察》,臺北:國立政治大學碩士論文,1990年。
劉階平,《蒲留仙松齡先生年譜》,臺北:臺灣中華書局,2018 年。
劉慧,〈非似其貌,神理斯述——歸有光與蒲松齡散文情味相通論〉,《蒲松齡研究》2016年第2期,2016年6月,頁77-84。
劉衛華,《聊齋詩對唐代詩歌的接受研究》,濟南:山東大學中國古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8年。
蔡汝駿,〈建構.敷演.拓變——唐宋「詩史」說演進的再審視〉,《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報》第68期,2020年12月。
蔡怡君,《搜「人」記——《聊齋志異》的「文人」研究》,桃園: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1998年。
蔡英俊,〈詩歌與歷史:論詩史的歷史成分及其敘述的轉向〉,《清華中文學報》第3期,2009年12月。
鄭偉,〈清初詩史觀念與身分認同〉,《江西社會科學學報》2013年第10期,2013年10月,頁68-73。
魯迅,《中國小說史略》,臺北:里仁書局,1992年。
謝佳容,《蒲松齡《聊齋志異》「異史氏曰」之底蘊試探」》,彰化: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4年。
顏崑陽,《李商隱詩箋釋方法論》,臺北:里仁書局,2005年。
羅敬之,〈聊齋詠史詩說〉,《蒲松齡研究》1998年第2期,1998年6月 ,頁97-110。
羅敬之,《聊齋詩詞集說》,臺北:國立編譯館,1998 年。
羅敬之,《蒲松齡年譜》,臺北:國立編譯館,2000年。
羅鳳英,《蒲松齡農民詩研究》,濟南:山東大學中國古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1 年。
嚴迪昌,《清詩史》,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2 年。
龔鵬程,《詩史本色與妙悟》,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6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