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潘月卿
論文名稱: 張祖年(1668-1736):金華地方儒者的個案研究
Zhang Zu-Nian(1668-1736)A case study of the local Confucian in Jinhua
指導教授: 楊儒賓
呂妙芬
口試委員: 祝平次
何淑宜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人文社會學院 - 中國文學系
Chinese Literature
論文出版年: 2014
畢業學年度: 102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09
中文關鍵詞: 張祖年金華麗正書院賢人祠祠祀
相關次數: 點閱:1下載: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以張祖年做為個案研究,他身為清代張栻的子孫。相當的認同祖先,且以祖先為榮。橫跨近五百年的時間,張祖年仍對於張栻有著相當強烈的企慕之情,種種言論,不單只是心中一種認定祖先的情感,更表達自己血脈的淵源。他也藉著這份情感,將其化為實際的行動。
      此外,張祖年重建金華地方文教設施;書寫家族血脈的傳承過程,使後世子孫有所依循。他熟悉金華從呂祖謙以降的理學學術傳統,也為自己在這傳統中找到人生的定位。對於頹傾荒廢的麗澤書院,他更興起義無反顧的承擔責任。張祖年認為學術傳統必須仰賴書院才得以延續,在他傳道的理想與努力下,麗澤書院得以復活,重建書院的過程也一併重建賢人祠,表達出自己對於金華的學術認同。且讓書院再次成為金華地區作育英才的教育機構。除對祖先認同外,他也認同金華這片土地以及它的學術流傳。
      本研究將討論張祖年從事這些舉動的過程與背後意義,進而描繪出一個地方小如如何運用自己可及的資源,從事這些行為。


    The thesis focus on Zhang Zu-Nian張祖年(1668-1736),who is a descendants of Zhang Shi張栻. He is not only pround of his ancestor, but also certificate ideology in Jinhua fu.
    According to his collection, Zhang Zu-Nian had tried to rewrite the history of family. He also had rebuilt the Li Zheng academy 麗正書院and the shrine of worthies in Jinhua 金華. Beside, in his collection, he also had written his ideas about Neo-Confucuanism.
    Although Zhang Zu-Nian was not a famous Confucian, he still had tried to devote himself in those what he think should do like writing the history of his family and rebuilding academy and the shrine of worthies.
    In the case study. I try to depict a story of a local Confucian. The story may provide some ideas about the study of academies or clans. Even Zhang Zu-Nian who will make us understand how many efforts that he spend in those behaviors and the meaning of behaviors what he want to do.

    目錄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問題意識 1 第二節 文獻回顧 3 第三節 章節安排 9 第二章 歷史記憶中的張栻 11 第一節 先祖張栻 12 第二節 浙江對於張栻的歷史記憶 16 第三章 張祖年的思想與文教事業 30 第一節 張祖年的生平與思想 30 一、張祖年的生平 30 二、思想內涵 34 第二節 張祖年的理學認同 43 第三節 張祖年的文教事業 48 一、笏峙樓的成立 49 二、與張伯行的交往與刊印理學文集 50 三、參與地方志編撰 58 第四章 張祖年的家族與地方建設重建 62 第一節 重整家族建設 62 一、譜諜梳理:〈崇七公祀事紀略〉 63 二、從菴堂到家祠:〈宗祠燈會引〉 68 第二節 重建麗澤(正)書院與賢人祠 73 一、麗澤書院的重建 73 二、重建書院的賢人祠 77 三、重生的麗正書院 84 第三節 「重建」的背後意義 85 一、增強張栻對金華學術的影響力 85 二、替自己在歷史洪流中找尋定位 87 第五章 結論 92 附表 96 (一)張祖年年表 96 (二)張祖年〈崇七公(張大錫)祀事紀略〉圖表 102  參考書目 104

    一、 古籍
    (一) 張祖年著作
    ﹝清﹞張祖年:《道驛集四卷附良貴堂文鈔一卷》,台南:莊嚴文化,1995年,《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影印天津圖書館清康熙刻本。
    ﹝清﹞張祖年:《良貴堂文鈔》,日本內閣文庫圖書館藏,呂妙芬老師提供。
    ﹝清﹞張祖年:《麗正書院集》,日本內閣文庫圖書館藏,呂妙芬老師提供。
    (二) 方志(依時代先後排序)
    ﹝明﹞吕昌期:《(萬曆)續修嚴州府志》,明萬曆刻本。
    ﹝明﹞張孚敬:《(嘉靖)温州府志》,明嘉靖刻本。
    ﹝明﹞孫存:《(嘉靖)長沙府志》,明嘉靖刻本。
    ﹝明﹞林應翔:《(天啓)衢州府志》,明天啓二年刊本。
    ﹝明﹞王懋德:《(萬曆)金華府志》,明萬曆刻本。
    ﹝清﹞周興嶧:《(道光)建德縣志》,清道光八年刊本。
    ﹝清﹞吳世進:《(光緒)嚴州府志》,清光緒九年增修重刊本。
    ﹝清﹞張寳琳:《(光緒)永嘉縣志》,清光緒八年刻本。
    ﹝清﹞許瑶光:《(光緒)嘉興府志》,清光緒五年刊本。
    ﹝清﹞彭潤章:《(光緒)平湖縣志》,清光緒十二年刊本。
    ﹝清﹞張藎:《(康熙)金華府志》,清宣統元年嵩連石印本。
    ﹝清﹞魏㟲:《(康熙)錢塘縣志》,清康熙刊本。
    ﹝清﹞楊廷望:《(康熙)衢州府志》,清康熙修光緒刊本。
    ﹝清﹞鄭澐:《(乾隆)杭州府志》,清乾隆刻本。
    ﹝清﹞李琬:《(乾隆)温州府志》,清乾隆二十五年刊,民國三年補刻本。
    ﹝清﹞李衛:《(雍正)浙江通志》,清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清﹞譚國樞:《(康熙)湯溪縣志》,清康熙刻本。
    ﹝清﹞張祖年:《湯溪縣志‧藝文志》,善本,藏於中央研究院傅斯年圖書館。

    (三) 其他(依時代先後排序)
    ﹝宋﹞張栻;﹝民國﹞楊世文、王蓉貴點校:《張栻全集》,四川:長春出版社,1999年12月。
    ﹝宋﹞朱熹:〈論語集注〉,《四書集註》,台北:額湖月刊社,2007年。
    ﹝宋﹞朱熹:《晦菴集》,四部叢刊景明嘉靖本。
    ﹝元﹞脱脱:《宋史》,清乾隆武英殿刻本。
    ﹝明﹞趙鶴輯:《金華文統》,明正德七年刻萬曆重修本。
    ﹝明﹞趙鶴輯:《金華正學編‧序》,明萬曆十八年刻本,《四庫全書‧集部297》。
    ﹝明﹞周汝登:《東越証學錄》,台北:文海書局,1970年初版,影印《明萬曆三十三年刊本》。
    ﹝明﹞李賢:《明一統志》,清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明﹞陸應陽:《廣輿記》,清康熙刻本。
    ﹝清﹞戴殿江:《金華理學粹編》,清光緒十五年刻本,《四庫未收書輯刊 ‧陸輯‧第拾貳冊》。
    ﹝清﹞魏象樞:《寒松堂全集》,清康熙刻本。
    ﹝清﹞黃宗羲、全祖望:《宋元學案》,台北:正中書局,1963年5月。
    ﹝清﹞張師栻、張師載編:《張清恪年譜》,清乾隆間刻本。
    ﹝清﹞胡宗楙:《張宣公年譜》,民國二十一年刻本。
    ﹝清﹞倪濤:《六藝之一録》,清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二、 現代著作(依作者筆劃排序)
    ﹝日﹞井上徹著,錢杭譯;《中國的宗族與國家禮制》,上海:上海書店,2008年6月。
    上海圖書館編:《上海圖書館藏稀見方志叢刊》,北京:國家圖書館出版社,2011年。
    方客立、陳代湘主編:《湘學史(一)》,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8年。
    史革新:《清代理學史‧上卷》,廣東:廣東教育出版社,2007年。
    田浩:《朱熹的思維世界》,台北:允晨文化,2008年3月。
    朱開宇:《科舉社會、地域秩序與宗族發展─宋明間的徽州,1100-1164》,台北 : 臺灣大學出版委員會,2004年。
    余英時:《歷史與思想》,台北:聯經出版社,1976年。
    何淑宜:《香火─江南士人與元明時期祭祖傳統的建構》,台北:稻鄉出版社,2009年9月。
    呂妙芬:《孝治天下:《孝經》與近世中國的政治與文化》,台北:聯經出版社,2011年2月。
    呂妙芬:《陽明學士人社群-歷史、思想與實踐》,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2010年1月。
    李弘祺:《宋代官學教育與科舉》,台北:聯經出版社,1994年6月。
    李國鈞主編:《中國書院史》,湖南:湖南教育出版社,1994年6月。
    柯大衛﹝David Faure﹞著、卜永堅譯:《皇帝和祖宗:華南的國家與宗族》,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9年11月。
    徐永明:《元代至明初婺州作家群研究》,北京:新華書店,2005年10月。
    常建華:《宗族志》,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10月。
    常建華:《明代宗族研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2月。
    張麗珠:《清代新義理學》, 臺北市 : 里仁書局,2003年。
    許華安:《清代宗族組織研究》,北京: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出版社,1999年11月。
    陳光貽:《稀見地方志提要‧上冊》,濟南:齊魯書社出版社,1987年。
    陳谷嘉,鄧洪波:《中國書院制度研究》,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7年8月。
    陳時龍:《明代中晚期講學運動﹝1522-1626﹞》,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6年1月。
    陳祖武主編:《明清浙東學術文化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4年10月。
    陳雯怡:《由官學到書院》,台北:聯經出版社,2004年4月。
    黃進興:《優入聖域:權力、信仰與正當性》,台北:允晨文化出版社,2003年。
    馮爾康:《18世紀以來中國家族的現代轉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2月。
    楊菁:《清初理學思想研究》,台北:里仁書局,2008年。
    劉玉才:《清代書院與學術變遷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年3月。
    劉黎明:《中國血緣親族習俗:祠堂、靈牌、家譜》,四川:四川人民出版社,2009年7月。
    鄧洪波:《中國書院史》,上海:東方出版中心,2004年7月。
    鄧洪波:《中國書院史》,臺北:國立台灣大學出版中心,2005年6月。
    錢杭:《中國宗族史研究入門》,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9年5月。
    錢杭:《血緣與地緣之間─中國歷史上的聯宗與聯宗組織》,上海市 : 上海社會科學院,2001年。
    三、學位論文、期刊論文(依作者筆劃排序)
    (一)學位論文
    林俊廷:《理學與南宋初期的鄉賢祠》,新竹:清華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年。
    張玉娟:《明清時期鄉賢祠研究─以河南鄉賢祠為中心》,河南:河南大學研究生碩士論文,2009年6月。
    張江潘:《張伯行經世實學研究》,台北:台北市立教育大學中國語文學系語文教學碩士學位班碩士論文,2010年1月。
    黃莉雯:《家族、地理與書院:以宋代湖湘學派的發展為中心》,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2011年1月。
    (二)專書論文
    ﹝美﹞包弼德(Peter K. Bol):〈地方傳統的重建─以明代金華府為例(1480-1758)〉,李伯重,周生春編:《江南的城市工業與地方文化(960-1850)》,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4年。
    史革新:〈略論清前期理學的復興、作用和影響〉,《清代以來的學術與思想論集》,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1年。
    田浩:〈儒學研究的一個新指向:新儒學、道學之間的差異檢討〉,田浩編《宋代思想史論》。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3。
    呂妙芬:〈清初河南的理學復興與孝悌禮法教育〉,黃俊傑、高明士主編:《東亞傳統教育與學禮學規》,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8年5月。
    林麗月:〈俎豆宮牆─鄉賢祠與明清基層社會〉,黃寬重主編,《中國史新論─基層社會分冊》,台北:聯經出版社,2009年6月。
    胡昭儀:〈論張栻的學術淵源〉,鄧廣銘、漆俠主編《國際宋史研討會論文選集》,保定巿 : 河北大學出版社,1992年。
    陳英毅:〈中國祖譜的產生和發展〉,沙其敏,錢正民編:《中國族譜與地方志研究》,上海:上海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03年3月。
    楊太辛:〈呂祖謙的博洽文史的中原文獻之學〉,梅新林、王家良主編:《江南文化研究第一輯》,北京:學苑出版社,2006年。
    劉祥光:〈明代徽州名宦祠研究〉,黃俊傑、高明士主編:《東亞傳統教育與學禮學規》,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8年5月。

    (四) 期刊論文

    ﹝美﹞包弼德(Peter K. Bol)著,吳松第譯:〈地方史的興起:宋元婺州的歷史、地理和文化〉(《歷史地理》,第21輯,年分不詳)。
    Bol PK. “Neo-Confucianism and Local Society, Twelfth to Sixteenth Century: A Case Study”. In: Smith P, von Glahn R The Song-Yuan-Ming Transition in Chinese History. 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Asia Center; 2003. pp. 241-283.
    王汎森:〈清初思想中形上玄遠之學的沒落〉,《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69.3,﹝1998﹞。
    呂妙芬:〈明清之際的關學與張載思想的復興:地域與跨地域因素的省思〉,《中國哲學與文化》,7,2010年5月。
    呂妙芬:〈施閏章的家族記憶與自我認同〉,《漢學研究》,21.2(2003)。
    李卓穎:〈地方性與跨地方性─從「子游傳統」之論述與實踐看蘇州在地文化與理學的競合〉,《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82.2,(2011)。
    洪銘聰:〈唐、宋家廟制度研究回顧與展望(1988-2009)〉,《新北大史學》,9,(2011)。
    洪銘聰:〈從繼承到變革:北宋家廟制度的發展—兼論唐、宋家廟制的變革〉,《新北大史學》,11,(2012)。
    陳代湘:〈朱熹與張栻的思想異同〉,《湖湘論壇》, 23 .1,2010年。
    陳來:〈儒學的普遍性與地域性〉,《天津社會科學》,第3期,2005年。
    陳雯怡:〈「吾婺文獻之懿」─元代一個鄉里傳統的建構及其意義〉,《新史學》,20.2,(2009)。
    趙克生:〈明代地方廟學中的鄉賢祠與名宦祠〉,《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學報》,第一期,2005年。
    魏峰:〈從先賢祠到鄉賢祠:從先賢祭祀看宋明地方認同〉,《浙江社會科學》,第九期,2008年9月。

    無法下載圖示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內網路)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外網路)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