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周佳正
論文名稱: 土地裡的遊蕩者-周佳正創作論述
指導教授: 張晴文
口試委員: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論文出版年: 2015
畢業學年度: 103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62
中文關鍵詞: 土地自然種植稻穀
外文關鍵詞: earth, nature, planting, rice seeds
相關次數: 點閱:2下載: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論以筆者2000年的《枯葉》系列為始,歷經《紅線》系列,至2015年的《種植》為研究範圍,探討「土地」這個母體與筆者創作的關連性。
    第一章「緒論」論及研究動機、研究目的、研究方法、研究範圍與限制。第二章「創作脈絡」探討寫實主義、浪漫主義及巴比松畫派對筆者創作的影響。寫實主義如同創作的線頭,引領筆者穿入創作的針孔,而浪漫主義則像是線頭後面的線團,提供了源源不絕的人文思考。另外,巴比松畫派對筆者而言就像是扮演著「一個從浪漫主義過渡到寫實主義的橋樑角色」。
    第三章「創作的理念、形式與技法」探討與筆者的創作理念、形式和技法,以及有關的藝術流派及藝術家。第一節「創作理念」提及筆者如何從自然中尋找與自身相契合的創作題材,以及在孤獨中與自我心靈對話,進而產生創作的能量。第二節「創作形式」探討筆者特有的創作方式,並藉由與筆者創作形式相關的藝術家研究,做為自身創作形式和創作理念延伸的基石。第三節「創作技法」分析筆者創作技法的發想點,並敘述如何進行繪畫過程。
    第四章「創作作品分析」以筆者2000年的《枯葉》系列、《紅線》系列,藝及2015年的《種植》為對象,分析三個系列的創作發想與歷程。
    第五章「結論」釐清筆者創作脈絡的主體,並期待在未來的創作中,能磨合「時間」與《種植》,讓時間能成為筆者創作的形式之一。


    The scope of this paper covers my “Wilting Leaves” series in 2000, goes through the “Red Threads” series later, and to the latest “Planting” in 2015. Its purpose is to explore the relations between Mother Earth and my art.
    Chapter One “Introduction” delineates the backgrounds,motives of my creation, goals, methodology, scope and limitations of this study. Chapter Two “Context of Creation” discusses how my creation is influenced by realism, romanticism and École de Barbizon. Realism is like “needle threading” that leads me to creation, and romanticism is comparable to the thread reel providing inexhaustible humanistic thoughts. École de Barbizon bridges the romanticism and realism in my art.
    In the third chapter “Concepts, Forms and Techniques” I talk about artists and art schools that my art relates regarding concepts, forms and techniques. The first sub-chapter “Concepts of Creation” describes how I found themes in nature that echo my thoughts and how I generate energy for creation through having conversations with myself in loneliness. The second sub-chapter “Forms of Creation” I look into my unique approach of creating through studying artists whose art forms I regard and make them as the foundation of my art concepts and forms. The third sub-chapter “Techniques of Creation” I analyze how I start and develop my techniques in my painting.
    Chapter Four “Artworks Analysis” I discuss how my three series “Wilting Leaves”, “Red Threads” in 2000 and “Planting” in 2015 were initiated and proceeded.
    In Chapter Five “Conclusion” I clarify the subject in the context of my creation and expect that in my future work I will be able to fuse time in “Planting” series, namely, make “time” become one of my art forms.

    誌謝文…………………………………………………………………………………і 中文摘要…………………………………………………………………………ⅱ 英文摘要…………………………………………………………………ⅲ 目次…………………………………………………………………ⅳ 圖次………………………………………………………………ⅵ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1 第二節 研究目的……………………………………………………………6 第三節 研究方法…………………………………………………………7 第四節 研究的範圍及限制………………………………………………………8 第二章 創作脈絡 第一節 浪漫主義的自然精神…………………………………………9 第二節 巴比松畫派對土地的熱情……………………………………………18 第三節 寫實主義的真實與社會議題………………………………………21 第三章 創作的理念、形式與技法 第一節 創作理念……………………………………………………26 第二節 創作形式…………………………………………………27 第三節 創作技法………………………………………36 第四章 創作作品分析 第一節 《枯葉》系列………………………………………………………38 第二節 《紅線》系列……………………………………………………………45 第三節《種植》………………………………………………………………………47 第五章 結論 第一節 總結……………………………………………………59 第二節 未來發展…………………………………………………60 參考書目……………………………………………………………………61

    Charles Baudelaire,《巴黎的憂鬱》,胡品清譯,臺北:志文出版社,1973。
    Adrian Heathfield、謝德慶,《現在之外-謝德慶生命作品OUT OF NOW : THE LIFEWORKS OF TEHCHING HSIEH》,龔卓軍 譯,臺北:台北市立美術館、典藏藝術家庭股份有限公司,2011。
    Carl Honore,《慢活》,顏湘如譯,臺北:大塊文化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5。
    Radmila Moacanin,《榮格心理學與西藏佛教:心理分析曼荼羅》,江亦麗、羅照輝譯,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1992。
    Linda Nochlin,《寫實主義》,刁筱華譯,臺北: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8。
    Tolstoy,《藝術論》,耿濟之譯,蔣勳校訂,臺北: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89。
    Henry David Thoreau,《湖濱散記》,許崇信、林木椿譯,臺北:英屬維京群島商高寶國際股份有限公司台灣分公司,2013。
    Sophie Taeuber、Hans Arp,《圓的神話》The Myth of Circle,俞麗珊 譯,臺北:台北市立美術館,1993。
    上官燕,《游蕩者,城市與現代性 理解本雅明》,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4。
    丘永福,《造形原理》,臺北:藝風堂出版社,1991。
    史作檉,《光影中遇見林布蘭》,臺北:典藏藝術家庭出版社,2006。
    朱珮儀、謝東山,《臺灣寫實主義美術1895-2005》,臺北:典藏藝術家庭股份有限公司,2006。
    曲德益、鍾經新 主編,《指印——張羽修行的痕跡》,臺北:國立台北藝術大學關渡美術館出版,2009。
    林昆範,《色彩原論》,臺北:全華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08,頁103。
    黃益田,《農詩選粹》,臺中:農世股份有限公司,1997。
    潘襎,《新古典與浪漫主義美術》,臺北:藝術家出版社,2001。
    潘襎,《巴比松與寫實主義繪畫》,臺北:藝術家出版社,2004。
    魯春芳,《神聖自然:英國浪漫主義詩歌的生態倫理思想》,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09。

    網路資料:
    陳貺怡,《當代晃遊者的臆造世界—談林宏信繪畫近作》,2012,(網址:http://www.lianggallery.com/#/cht/news/a-fantasized-world-of-the-contemporary-flneur-by-chen-kuang-yi,瀏覽日期2015/1/3)
    徐志摩,《徐志摩日記西湖記》,1923。(網址: http://www.epochtimes.com/b5/7/5/9/n1703948.htm,瀏覽日期:2014/12/25)
    視覺素養學習網,《康斯塔柏 玉米田》,(網址:http://vr.theatre.ntu.edu.tw/fineart/painter-wt/ constable/ constable-1826.htm,瀏覽日期2015/1/2)
    曾耀寰,〈天圓地方和天方地圓〉,《物理雙月刊》,27卷6期(2005.12),網址:http://psroc.phys.ntu.edu.tw/bimonth/v27/786.doc(檢索日期2015/5/26)
    維基百科,《莫比烏斯帶》,(網址:http://www.twwiki.com/wiki/%E8%8E%AB%E6%AF%94%E7%83%8F%E6%96%AF%E5%B8%B6,瀏覽日期2015/1/6)

    無法下載圖示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內網路)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外網路)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