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周湘雲 |
---|---|
論文名稱: |
日治時期臺灣熱帶景象之形塑—以椰子樹為中心的研究 |
指導教授: |
戴麗娟
邱馨慧 |
口試委員: |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人文社會學院 - 歷史研究所 History |
論文出版年: | 2009 |
畢業學年度: | 97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161 |
中文關鍵詞: | 椰子樹 、田代安定 、行道樹 、熱帶南國 |
相關次數: | 點閱:3 下載:0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透過日治時期的官方出版品、明信片,或者來臺日人創作的文學、繪畫、歌詠的描述與宣傳,甚至紀錄片的斑駁影像裡,都可以看見椰子樹的身影總是在最顯眼的地方,或搖曳生姿、或昂揚挺立,透露出曾經在那個時代裡,日人對臺灣的表面印象往往等同於生長著椰子樹的長夏之島的訊息。「椰子樹」成了塑造臺灣熱帶南國景觀的重要熱帶植物,本論文的核心問題即是「椰子樹」在日本人心中成為臺灣最具代表性的熱帶意象圖騰,是如何在日治時期被建構起來?
本論文是以「椰子樹」為對象,從它在日治時期的引進、種植出發,分析它如何成為當時日人心中一富含意義的象徵符號的轉變過程。在步驟上將依時間縱軸分為三個層次進行分析:(一)、筆者將從現代植物學知識生產的角度出發,將日治時期的椰子樹種植放置在植物學的領域中,進行本論文觀點建立之討論。因為椰子樹做為一植物學中科學研究的對象,先是被植物學知識體系所定義,後又被目的性的操作所定義,日本人將科學的客觀性企圖表現在這些定義再定義、分類再分類的知識建構與生產之上。(二)、透過田代安定的行道樹理論的定義,可以發現日人對於椰子樹的種植,並不只是單純的熱帶文化想像,而是在科學知識所建立的一套標準下運作;椰子樹通過這一套標準的篩選,而被決定了它該被安置的地方,從此開始被栽種,並在日治臺灣現代化都市社會中形成景觀。所以筆者認為,椰子樹種植的背後其實具有科學的意涵。而筆者也將透過實際椰子樹的種植地點,來討論椰子樹的存在,有一種對日人「身在何處」地方感的提示功能。(三)、日人對於臺灣的印象,除了光與熱之外,椰子樹必不缺席,更成為一將臺灣與熱帶相互連結的符號,進而逐漸深植於內地人的心中。筆者在這部分的討論裡,並不採用殖民/被殖民,文明/野蠻,甚至是文化/自然的二元對立角度,來尋求椰子樹做為一種形塑臺灣熱帶南國景觀的解答,反而希望透過探索當時代大眾觀點的反應中,建構出此一時代景觀的背後網絡。
文獻史料
1.田代安定,《臺灣街庄植樹要鑑》,臺灣總督府民政部殖產課,1900。
2.田代安定,《臺灣行道樹及市村植樹要鑑》上、下,臺灣總督府營林局,1920。
3.田代安定,《恆春熱帶植物殖育場事業報告》第一~六輯,臺灣總督府民政部殖產課,1911-1917。
4.林業試驗所,《林業試驗所要覽》,臺灣總督府林業試驗所,1943。
5.臺灣總督府民政部殖產局苗圃,《臺灣總督府民政部殖產局附屬臺北苗圃案內》,臺北:臺灣總督府民政部殖產局,1908。
6.臺北市役所編,《臺北市政二十年史》,臺北:臺北市役所,1940。
期刊與報紙
《熱帶園藝》,1931-1940。
《臺灣日日新報》,1898-1944。
《臺灣時報》,1919-1945。
專書
1.工藤彌九郎,《熱帶植物寫真集》全六集,東京:明文堂,1943。
2.三浦肆玖樓,《熱帶作物》,東京:アヅミ書房,1965。
3.山本三生等編,《日本地理大系第11卷臺灣篇》,東京:改造社,1930。
4.山崎鋆一郎,《臺灣の展望》,臺北:新高堂書店,1932。
5.大場秀章,《大場秀章著作選Ⅰ植物学史•植物文化史》,東京:東京大學出版会,1997。
6.大場秀章,《日本植物研究の歷史-小石川植物園三○○年步》,東京:東京大學綜合研究博物館,1996。
7.大場秀章,《江戶の植物學》,東京:東京大學出版会,1997。
8.又吉盛清著,魏廷朝譯,《台灣今昔之旅〔臺北篇〕》,臺北:前衛出版社,1997。
9.心岱(編),《台灣植物園》,臺北: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林業試驗所,2007。
10.末松直次,《南方植物記》,東京:柏葉書院,1944。
11.田中一二著,李朝熙譯,《臺北市史―昭和六年》,臺北:臺北市文獻會,1998。
12.竹中信子著,熊凱弟譯,《日治台灣生活史―日本女人在台灣(昭和篇1926-1945)上》,臺北:時報文化出版企業股份有限公司,2009。
13.竹中信子著,熊凱弟譯,《日治台灣生活史―日本女人在台灣(昭和篇1926-1945)下》,臺北:時報文化出版企業股份有限公司,2009。
14.西川滿,《わが故鄉わが青春》,東京:人間の星社,1991。
15.吳永華,《被遺忘的日籍臺灣植物學者》,臺中:晨星出版社,1997。
16.吳密察、井迎瑞編,《片格轉動之間的臺灣顯影: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修復館藏日治時期紀錄片成果》,臺南市:臺灣史博物館,2008。
17.呂紹理,《展示臺灣:權力、空間與殖民統治的形象表述》,臺北:麥田出版社,2006。
18.杜正勝(編),《景印番社采風圖》,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98。
19.李瑞宗,《臺北植物園與清代欽差行臺的新透視》,臺北:南天書局有限公司,2007。
20.松村任三(編),《植物分科挈要》,東京:丸善商社,1891。
21.柳本通彥,《明治の冒險科學者たち―新天地˙臺灣にかけた夢》,東京:新潮社,2005。
22.宮地硬介,《臺灣名所案內:郵便名勝スタンプ付 》,臺北:作者自印,1935。
23.宮地硬介,《臺灣吾見たり》,臺北:新高堂,1931。
24.高橋鏡子,《女性に映じたる蓬萊ケ島》,東京:秀洋社,1933。
25.國立中央圖書館臺灣分館編,《采風圖合卷》,臺北:國立中央圖書館臺灣分館,1998。
26.國家圖書館閱覽組編,《日治時期的臺北》,臺北:國家圖書館,2005。
27.陳俊雄、高瑞卿,《台灣行道樹圖鑑》,臺北:貓頭鷹出版社,2008。
28.陳淑惠、應大偉編譯,《南國寫真情•看見福爾摩莎》,臺北:田野影像,1997。
29.陳德順、胡大維,《臺灣外來觀賞植物名錄》,臺北:川流出版社印刷所,1976。
30.黃叔璥,《台海使槎錄》,臺北:大通書局,1987。
31.黃武達編著,《日治時期臺灣都市發展地圖集》,臺北:南天書局,2006。
32.路統信,《椰子類全科》,臺北:中國花卉雜誌社,1979。
33.臺北帝國大學,《臺北帝國大學一覽》,臺北:台北帝國大學出版,1944。
34.潘富俊,《福爾摩沙植物記-101種台灣植物文化圖譜&27則台灣植物文化議題》,臺北: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7。
35.稻葉直通、瀨川孝吉,《紅頭嶼》,東京:生き物趣味の會,1931。
36.薛聰賢編著、陳德順審定,《蔓性植物•椰子類植物182種》,臺北:臺灣普綠有限公司出版部,1998。
37.謝森展編著,《臺灣懷舊》,臺北:創意力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0。
38.謝森展編著,《臺灣回想》,臺北:創意力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3。
39.顏娟英譯著,《風景心境―台灣近代美術文獻導讀,上》,臺北:雄獅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01。
40.顏娟英譯著,《風景心境―台灣近代美術文獻導讀,下》,臺北:雄獅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01。
41.細川隆英,《南方熱帶植物概觀》,大版:朝日新聞社,1943。
42.Edward Said著,王弘志、王淑燕、莊雅仲譯,《東方主義》,臺北:立緒出版社,1999。
43.Thomas Kuhn著,成樹德,傅大為,王道還,銭永祥譯,《科學革命的結構》。臺北:遠流出版社,2004。
44.Tim Cresswell著,徐苔玲、王志弘譯,《地方-記憶、想像與認同》,臺北:群學出版社,2006。
45.Latour, Bruno, Science in Action: How to Follow Scientists and Engineers through Society, Cambridge Mas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USA, 1987.
46.Stepan, Nancy Leys, Picturing Tropical Nature, Ithaca: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2001.
47.The Formosan Encounter: Notes on Formosa's Aboriginal Society A Selection of Documents from Dutch Archival Sources,Ⅱ:1636-1645,ed. Leonard Blusse, Natalie Everts & Evelien Frech, Taipei:Shug Ye Museum of Formosan Aborigines, 2000.
48.Corner, E.J.H. The Natural History of Palms, Berkeley and Los Angeles,□Califronia: University of Califronia , 1966.
期刊論文/文章
1.丸山晚霞,〈私の目に映じた臺灣の風景〉,《臺灣時報》(1931年8月),頁32-42。
2.山田金治,〈東京市內の店頭に見る熱帶の果實と植木〉,《熱帶園藝》,2:8(台北:1932.8),頁457-458。
3.山田金治,〈臺灣と街路樹の問題〉,《O灣時報》(1939年10月),頁130-135。
4.山田金治,〈暴風雨と樹木の被害〉,《熱帶園藝》,2:9(台北:1932.9),頁519。
5.三宅克己,〈臺灣旅行の所感〉,《みづゑ》110(東京:1914年4月),頁14-17。
6.大橋準一郎,〈並木美と臺灣の並木〉,《臺灣時報》(1937年8月),頁90-97。
7.工藤彌九郎,〈再並木植栽委員會の設立を望む〉,《熱帶園藝》1:5(1931年5月),頁281-282。
8.工藤彌九郎,〈花詞(Language of Flower)〉,《熱帶園藝》,1:1(台北:1931.1),頁77-78。
9.工藤彌九郎,〈榕樹萬能時代は過ぎ去つた―植木屋諸君は新機軸を開拓せよ¬〉,《熱帶園藝》,1:8(1931年8月),頁618‐619。
10.中村三八夫,〈樹種に乏しい台灣の造園界〉,《熱帶園藝》,2:10(台北:1932.10),頁531-533。
11.石川欽一郎,〈水彩画と臺灣風光〉,《臺灣日日新報》(1908年1月23日),第4版。
12.石川欽一郎,〈臺灣方面の風景鑑賞に就て〉,《臺灣時報》(1926年3月),頁52-58。
13.石川欽一郎,〈臺灣風光の回想〉,《臺灣時報》(1935年6月),頁52-55。
14.石川欽一郎,〈樹木と風景〉,《臺灣時報》(1936年4月),頁57-58。
15.西川滿,〈臺灣汽車¬〉,《臺灣時報》,1:8(1942年6月),頁114-130。
16.吳文星,〈東京帝國大學與臺灣「學術探檢」之展開〉,收於黃富三、古偉瀛蔡采秀編,《臺灣史研究一百年:回顧與研究》,臺北: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籌備處,1997,頁23-39。
17.吳明勇,〈田代安定與近代台灣行道樹理論之建立〉,《淡江史學》,19 (臺北,2008.9) ,頁275-88。
18.吳瀛濤,〈稻江回顧錄〉,《臺北文物》,7:3(1985.10),頁40-44。
19.李瑞宗,〈日治時期台灣庭園的植栽圖像與配置〉,《台灣建築》,120 (臺北,2005.1),頁86-87。
20.姚人多,〈認識台灣:知識、權力與日本在台之殖民治理性〉,《台灣社會研究季刊》,42(臺北,2001.6) ,頁119-182。
21.夏鑄九,〈殖民的現代性營造-重寫日本殖民時期台灣建築與城市的歷史〉,《台灣社會研究季刊》,40(臺北,2000.12) ,頁47-82。
22.富田芳郎,〈臺灣の自然と文化〉,《臺灣時報》(1938年1月),頁24-34。
23.廖新田,〈從自然的台灣到文化的台灣:日據時代台灣風景圖像的文化表徵探微〉,《歷史文物》,126(臺北,2004.1) ,頁16-37。
24.窪川稻子,<臺灣の旅>,《日本統治期臺灣文學 日本人作家作品別卷》,(東京:綠蔭書房,1998),頁453-54。
25.謝東山,〈從想像的地理到真實的土地〉,《藝術家》,262(臺北,1997.3) ,頁386-389。
26.Latour, Bruno, 林宗德譯〈給我一個實驗室,我將舉起全世界〉,收於吳嘉苓、傅大為、雷祥麟編,《科技渴望社會》,臺北:群學出版有限公司,2004,頁225-260。
學位論文
1.吳明勇,〈日治時代台灣總督府中央研究所林業部之研究(1921-1939) —以研究事業及其系譜為中心〉,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博士論文,2006。
2.劉方瑀,〈被選擇的臺灣—日治時代臺灣形象建構〉,臺南:國立成功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
3.顏杏如,〈「島都臺北」に生きる―植民地台湾における日本人の外地経験と異文化接触〉,東京:東京大学大学院総合文化研究科地域文化研究專攻修士論文,2003。
4.邱凾妮,〈街道上的寫生者—日治時期的台北圖像與城市空間〉,臺北:國立臺灣大學藝術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
5.徐裕健,〈都市空間文化形式之變遷—以日據時期台北為個案〉,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土木所建築與城鄉組博士論文,1993。
網頁
1.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林業試驗所,〈關於本所〉,http://www.tfri.gov.tw/cht/about_history.aspx,瀏覽日期:2009年5月20日。
2.〈動植物名歷史的仮名遣い辞典〉,http://www32.ocn.ne.jp/~gaido/kana/dsld33.htm,瀏覽日期:2009年5月10日。
3.楊國禎,〈台灣常見的棕櫚科(Arecaceae)簡介〉,http://tnl.org.tw/article/taxa/palm/palm.htm,瀏覽日期: 2009年2月1日。
4.臺灣大學校史室編,〈漫談椰林大道〉,http://gallery.lib.ntu.edu.tw/archives/562,下載日期:2009年6月20日。
5.臺灣大學校園規劃小組,《2009年國立臺灣大學校園規劃報告書》,http://homepage.ntu.edu.tw/~cpo/download/2009plan/chap_01/chap_01.pdf,瀏覽日期:2009年6月2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