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林玉卿
Yuh-Ching Lin
論文名稱: 運用分工檢驗作業模式以提升產能---以IC測試為例
Using Division of Labor on Inspection to Improve Production Capacity---A Case of IC Testing
指導教授: 朱詣尹
Yee-Yeen Chu
口試委員: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工學院 - 工業工程與工程管理學系
Department of Industrial Engineering and Engineering Management
論文出版年: 2008
畢業學年度: 96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89
中文關鍵詞: 分工檢驗生產力產能
外文關鍵詞: Division of Labor on Inspection, Productivity, Capacity
相關次數: 點閱:1下載: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自從1980年以後,我國的IC測試業隨著半導體產業蓬勃發展,也造就許多專業測試廠。隨著IDM業者更專注於核心價值提昇,屬非核心價值之封測業務委外趨勢更加明顯,所以測試廠的產值呈現正成長。隨著產能需求的增加,在有限的檢驗人力下,必須檢視運用分工於品質管制和品質保證,以達到檢驗效率提升及產出增加的績效。

    本研究的目的即在探討分工檢驗的作業方式,即每批產品由一位檢驗員只檢驗產品的外觀,而另一位檢驗員檢驗產品的資料。探討此分工檢驗的作業方式,是否可以在有限的人力及產品品質的要求下,達到產品檢驗作業的產出速度加快及產能提升的目的。本研究以增加產出為目的找出系統的限制,再以消除浪費及損失極少化為主要的構思方向,設計出分工檢驗的作業方式以提升產能,最後以案例公司實際執行的結果來驗證分工檢驗的可行性。

    本論文利用個案研究探討分工檢驗對產能、出錯率及生產力的影響。研究結果顯示,分工檢驗可以縮短總檢驗時間,即貨批的檢驗作業產出速度加快、產能提升,檢驗的出錯率下降。新進人員透過分工檢驗的實施,檢驗工作學習比舊有的未分工檢驗學習的進步程度高,且對產能的直接貢獻也提升的較快。最後,本研究分析出分工運於半導體業的檢驗及LCD模組業的生產組裝是具績效的,同時對流程改善與運作之成效及分工的優缺點作探討。


    圖目錄 VI 表目錄 VII 第一章 緒 論 1 一、 研究背景與動機 1 二、 研究目的 3 三、 研究方法與架構 3 四、 研究範圍及限制 5 第二章 文獻探討 7 一、 生產與作業績效 7 1績效衡量指標 7 2產能 7 3生產力 10 二、 績效改善 11 1動作經濟 12 2消除浪費 12 三、 作業分工 16 1分工檢驗 18 2檢驗績效衡量 18 第三章 研究方法 20 一、 文獻資料收集 20 二、 初級資料收集 20 三、 研究步驟 21 第四章 個案研究 24 一、 半導體測試產業及個案公司介紹 24 1 半導體測試產業背景及趨勢 24 2 半導體製造流程與IC測試 27 3 記憶體晶圓針測流程 29 4 個案公司組織及品質管制作業 31 二、 舊有檢驗作業與新的檢驗作業 34 1舊有檢驗作業方式 35 2 舊有檢驗作業之問題 37 3 新檢驗作業設計 38 4 新檢驗作業效益評估 44 三、 導入新檢驗作業模式之成效 45 1 分工檢驗產出量提升比率 46 2 分工檢驗平均班生產力提升比率 47 3 檢驗人員個人工作專長分析 48 4 分工檢驗之人員出錯率比較 49 5 新進人員生產力比較 51 四、背光模組廠C公司的分工生產 51 1 背光模組C公司背景及分工作業之動機 52 2 背光模組C公司分工作業模式及效益 53 3 A公司分工檢驗與C公司分工生產比較 54 五、 其他產業之檢驗分工 57 1 半導體其他公司之檢驗作業 57 2 IC測試分工檢驗與電路板分工檢驗 59 3 分工的利與弊 59 4 分工檢驗注意事項及作法 62 5 分工檢驗作業架構之建置 63 六、 綜合討論 64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68 一、 研究結果與討論 68 二、 後續研究及建議 70

    中文部份
    1.五十嵐 瞭(1999),楊平吉 譯,「多種少量生產之新管理模式」,中衛發展中心。
    2.王文科(2001),「教育研究法」,五南書局。
    3.今井正明(1997),許文治譯,「現場改善:日本競爭力的成功之鑰」,麥格羅希爾。p156-169.
    4.杜光玲(1999),「台灣半導體產業產品品質暨可靠度績效指標標竿學習」,清華大學碩士論文。p6-15.
    5.林明德(1997),「使用兩檢驗員分工檢驗之研究」,雲林科技大學碩士論文。
    6.林清河(1996),「工作研究」,華泰書局。p108-119.
    7.林春燕(1999),「作業流程管理,組織結構調整,人力資源運作及組織績效之關聯性研究-以五區國稅局為例」,國立成功大學碩士論文。
    8.門田安弘(1987),黃一魯 譯,「豐田式生產體系」,中國生產力中心。p121-205.
    9.吳復新(1996),「人力資源管理」,國立空中大學。
    10.吳萬益(1996),「台美日企業在台灣及大陸企業經營環境及競爭策略之研究」,台大管理論叢。7卷1期,p49-84.
    11.許文志(2005),「生產意識大改革」,聯經圖書。
    12.陳光辰(2006),“工廠診斷與改善方法”,上課講義。
    13.陳陸寄(2007),「背光模組生產流程創新與改善案例之研究」,國立清華大學碩士論文。
    14.張百棧(1996),「生產管理」,華泰書局。p2-13.
    15.曾麗娟(1996),「影響IC測試交期的原因分析」,國立清華大學碩士論文。
    16.賴士葆(2004),「生產與作業管理」,華泰文化。p250-255.
    17.駱江州(2001),「晶圓製造廠機器產能效率提昇改善之個案研究」,國立清華大學碩士論文。
    18.董鍾明(2007),工研院IEK-ITIS計畫,http://www.itis.org.tw。
    19.劉名川(2007),「以系統模擬對不同之裝步戰鬥車生產線設施佈置方法績效分析與研究」,國立雲林科技大學碩士論文。
    20.簡維志(2005),「一人多工程U型生產線規劃流程之研究-以電子組裝業為例」,國立台北大學碩士論文。
    21.林威岳(2007),「生產線之生產人力彈性運用探討」,國立中山大學碩士論文。
    英文部份
    1.Smith, A., “Of the Division of Labour”, The Wealth of Nations, pp.30-35, 1776.
    2.Brignall, T.J.and Fitzgerald, R.J., “Performance Measurement in Service Businesses”, Management Accounting-London, Vol.69, No.10, Nov, pp.34-36, 1991.
    3.Byars, L.L. & Rue, L.W.,”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McGraw Hill, 1994.
    4.Czaja, S.J. and Drury, G.G., ”Training Programs for Inspection”, Human Factors, vol.23, pp.473-481, 1981.
    5.Drury, C.G. and Sinclair, M.A., “Human and Machine Performance in an Inspection Task”, Human Factors, 25(4), pp.391-399, 1983.
    6.Dessler, G., ”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Prentice Hall Inc., 1994.
    7.Martin, D.P., ”Optimizing Manufacturing Asset Utilization”, a tutorial presented at the ASMC, Boston, MA, Nov.19, 1996.
    8.Jean, P.S., “The Uses and Abuses of Experience Curves”, Long Range Planning, Vol.18, No.1, pp.65, 1985.
    9.Madu, C.N. and Kuei, C.H. and Jacob, R.A., “An Empirical Assessment of the Influence of Quality Dimension on Organizational Performanc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roduction Research, 34(7), pp.1943-1962, 1996.
    10.Negishi, T.,”Adam Smith’s division of labor and structural changes”, Strucural Change and Economic Dynamics, pp.5-11, 2000.
    11.Pankaj, G., “Building Strategy on the Experience Curve”,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pp.145-146, Mar.-Apr., 1985.
    12.Seashore, S. E. and Yuchtman, E., “Factorial Analysis of Organizational Performance”, 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 12(3), pp.377-395, 1967.
    13.Steers, R.M., ”Problems in the measeruement of Organizational Effectiveness”, 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 20,pp.546-558, 1975.
    14.Stevenson, W.J., “Operations Management”, McGraw Hill Irwin, 9ted., 2007.
    15.Yin, R. K.,”Case Study Research:Designs and Methods”, SAGE publication, 1994.

    無法下載圖示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內網路)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外網路)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