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許瑞坤
HSU.JUI-KUN
論文名稱: 鏡化兒童-從塑化玩具探討模組意識的成形
The mirror stage of child-Discuss the model consciousness of rubber toy
指導教授: 黃銘祝
口試委員: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論文出版年: 2006
畢業學年度: 94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07
中文關鍵詞: 性別刻板印象性別角色性別角色認同
外文關鍵詞: Gender role Stereotype, sex role, gender identification
相關次數: 點閱:3下載: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筆者在眾多影響兒童的議題中,選擇了具有高度爭議與時勢性的兩性議題作為主軸。並在本研究中,突顯有關於正確、健康的性別教育對培養後現代多元社會公民的重要性。
    後現代社會的特色是「拒絕專斷」、「拒絕獨尊」、「尊重差異性且鼓勵多元性」。跟隨這股時勢的潮流,若仍以傳統的性別角色刻板化方式去教養孩子,可能會使孩子在面對未來社會生活上發生適應困難。相反的,若能讓我們的孩子適性發展,不但正符合「人本教育」的教育原則,也充分展現「尊重差異」、「朝向多元」的教育特色。因此,本研究的主要目的有三:
    一、分析不同學術理論對於兒童性別角色的認知架構與發展。
    二、透過創作探討塑化玩具對模組意識的形成。
    三、透過藝術創作行動之研究,試圖解讀兩性刻板框架形象概念。
    本創作研究係綜合哲學、倫理學、社會學以及政治學等層面之學術理論,並總結於美學架構底下之藝術創作論述。並且在著手建立研究架構之前,於第一章中先對進入研究所以前的作品進行整理,將代表作品依其特色分成四個時期,對隱藏於作品底下之思路脈絡作系統的梳理整合,以期對當下所進行之研究找出適當的創作源流。
    本研究在第二章則探討潛藏的集體社會意識,藉著文獻整理分析出箝制社會意識的工具,並明確地指出玩具所承載的意函對於兒童的影響。研究者更藉以解構聖像崇拜的意識迷思,來破除刻板的意識框架。
    第三章則將重點放在探討當代兩性教育的問題,分析性別角色發展的相關理論;並從成人對於兒童性別角色的態度中了解,成人刻意傳達兩性特質的對立面,隱含對兩性社會的期許與盼望,因而造成性別的刻板模組印象。
    本創作研究係透過創作,來探討塑化玩具所傳遞出的模組意識。研究者分析拉剛「鏡像理論」中透露玩具所賦予的社會意識,以及處在邊緣文化背後的台灣青年,經由卡通聖像的崇拜來滿足對社會的期待;盼望能以創作塑造出屬於自己的本土文化偶像意識。因此,研究者透過本藝術創作行動研究,探討塑化玩具模組意識的成因,並希望對於兩性刻板印象的框架有所省思。


    Author pick and choose the amphoteric subject that has high dispute and current situation.
    In this research,author pointed out the importance about correct, health sexuality education to the post-modern social citizens.The characteristic of post-modern society are "no arbitrary","no alone reveres"and"respect difference".
    Follows this tendency,if we educate children with tradition sexuality role.The children will have adaption difficulty in the future.But,if we made children development appropriate practice.Not only demonstrated the humanistic education but also unfold "respect difference".
    There are three main goals in this research:
    1.Analyze some academic theories about children sexuality role.
    2.Discuss the rubber toy how to build on model consciousness.
    3.Code sexuality conception by creation.
    Author generalize academic theories of philosophy,ethics,sociology and political science.Before the author constructed of the research,he arranged his works to find out the veining of creation.
    Author examined social consciousness by analyze corpus.He pointed out implication of the rubber toy that effect children profoundly.
    Author generalize the buildup of sexuality role theories,and understood the manners of adult to children.They communicate the characteristic of sexuality that conceal the society of hope.Author examined Jacques Lacan「The mirror stage of child」,the social consciousness of rubber toy.Some young people behind the edge culture in Taiwan,they satisfy social anticipation by worship popular idol.Finally,author hoped to block a local culture of consciousness and have introspection sexuality role remembrance.

    鏡化兒童 —從塑化玩具探討模組意識的成形 目次 中文摘要……………………………………………………………1 英文摘要……………………………………………………………3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4 第二節 研究方法與步驟…………………………………………8 第三節 研究架構與名詞釋義……………………………………12 第四節 研究範圍…………………………………………………16 第二章 潛藏的集體社會意識 第一節 箝制集體社會意識的工具………………………………20 第二節 兩性意識的框架…………………………………………24 第三節 理性主體的身體自覺……………………………………26 第三章 性別角色的議題 第一節 當代兩性教育的問題……………………………………29 第二節 兒童的性別角色觀點與成因……………………………30 第三節 兒童的性別角色發展……………………………………33 第四節 性別刻板印象的內涵……………………………………43 第五節 父母與兒童性別角色形成的相關………………………46 第四章 塑化玩具的模組意識—本研究之創作理念 第一節 解構「鏡像理論」………………………………………50 第二節 解構玩具所賦予的社會意識……………………………55 第三節 解構虛無的偶像意識……………………………………57 第四節 塑造本土的偶像意識……………………………………61 第五章 作品分析與內涵詮釋 第一節 創作動機的初始…………………………………………66 第二節 作品形式與內涵分析……………………………………67 第三節 第二系列作品分析………………………………………89 第六章 結論 第一節 總結………………………………………………………96 第二節 後續發展…………………………………………………98 參考文獻…………………………………………………………99

    王文科,《教育研究法》,台北市:五南書局,1999。
    王岳川,《後殖民主義與新歷史主義》,山東市:山東教育出版,2002。
    王受之,《世界現代美術發展》,台北市:藝術家出版,2001。
    朱剛,《二十世紀西方文藝批評理論》,台北市:揚智出版,2002。
    李卓夫,《大學生性別角色刻板印象與兩性平權態度關係之研究》,國立成功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
    李美枝,《陽剛陰柔之辯》,載於秦慧珠(主編):性別角色面面觀,台北市: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91。
    李美枝,《女性心理學》,台北:大洋出版社,1995。
    李學軍編,《晚期資本主義的文化邏輯》,北京:三聯出版,2003。
    汪民安編,《後身體:文化、權力與生命政治學》,長春:吉林出版,2003。
    杜聲鋒,《拉崗結構主義精神分析學》,台北:遠流,1988。
    林秀芬,《國小兒童對電視廣告中意識形態的解讀-以性別刻板印象為例》,國立新竹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
    林麗珊,《女性主義與兩性關係》,台北:五南出版社,2001。
    林麗珊,《性別差異與性別平等的教育》,載於晏函文、黃富源(主編):性別平等教育:性別平等、家庭暴力、性騷擾防治,台北:家親文化,2002。
    金宜蓁、涂懿美,《天生男女-性別的社會養成》,載於何春蕤(主編),性/別校園-新世代的性別教育,台北:元尊文化,1998。
    胡永芬,《台灣當代美術大系》,台北:文建會,2003。
    倪梁康,《面對事實本身》,北京:東方出版社,2000。
    周淑儀,《國小教師性別角色刻板印象與兩性平等教育進修需求》,國立台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
    高千惠,《當代文化藝術澀向》,台北:藝術家出版,1996。
    高沐晴,《洋娃娃和機器人》,兩性平等教育季刊,16。
    梅洛 龐蒂,《符號》,北京:商務印書館,2003。
    許寶強,《發展的迷思》,台北:牛津大學出版,1999。
    陸蓉之,《後現代的藝術現象》,台北:藝術家出版,1990。
    張春興,《心理學》,台北:東華,1991。
    張家銘等譯,《社會學》(上冊),台北:唐山出版社,1997。
    曾堉、葉劉天增譯,Giulio Carlo Argan、Maurizio Fagiolo原著,《藝術史學的基礎》 (初版),台北:東大圖書公司,1992。
    楊小濱,《否定的美學》,上海:三聯出版,1999。
    楊美雪,《繪本童書的性別角色訊息設計》,教學科技與媒體,51,2000。
    福原泰平著,王小峰、李濯凡譯,《拉崗:鏡像階段》,石家庄:河北教育,2001。
    賈馥茗、楊深坑主編,《教育研究法的探討與應用》(初版),台北:師大書苑,2000。
    蔡錚雲,《台灣現象學》,台北:梅洛龐蒂讀書會出版,1997。
    劉秀娟、林明寬譯,《兩性關係—性別刻板化與角色》,台北:揚智文化,1998。
    劉秀娟,《兩性教育》,台北:揚智文化,1999。
    羅蘭 巴特,《符號學美學》,台北:商鼎文化出版,1992。
    羅蘭 巴特,《神話學》,台北:桂冠出版,1997。
    羅文晟,《以符號學剖析任天堂》,台灣藝術大學應用媒體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
    Barry Smart著,蔡采秀譯,《傅柯》,台北:巨流,1998。
    Barry Smart,《後現代性》,台北:巨流出版,1997。
    Fredric Jameson著,吳美真譯,《後現代主義或晚期資本主義的文化邏輯》,台北:時報,1998。
    James Schmidt著,尚新建、杜麗燕譯,《梅洛龐蒂:現象學與結構主義之間》,台北:桂冠,1992。
    J.G.Merquior著,陳瑞麟譯,《傅柯》,台北:桂冠,1998。
    M.G.Cord,《永遠的芭比(Forever Barbie )》,台北:智庫出版,1996。
    Mike Featherstone,《消費文化與後現代主義》,台北:譯林出版,2000。
    Robert Bocock著,張君玫、黃鵬仁譯,《消費》,台北:巨流,1995。
    Rudi Teruel,《芭比博覽會》,台北:貓頭應出版,2001。
    Suzi Gablik,《現代藝術失敗了嗎?》,台北:遠流出版,1991。
    Suzi Gablik,《藝術的魅力重生》,台北:遠流出版,1998。
    Evans L. & Davies K, No sissy boys here: A content analysis of the representation of masculinity in elementary school reading textbooks , Sex Roles,42, 255-270, 2000.
    Giuliano, T. A., Popp, K. E., & Knight, J. L. Footballs versus barbies:Childhood play activities as predictors of sport participation by women,Sex Roles,42(3-4), 271-282, 2000.
    Levy, G. D., Sadovsky, A. L., & Troseth G. L.,Aspects of young children’s
    perceptions of gender-typed occupations,Sex Roles,42,993-1006,2000.
    Paterson. S. B. & Lach. M. A.,Gender stereotypes in children's books: Their
    prevalence and influence on cognitive and affective development,Gender &
    Education,2(2),185-197,1990.
    Szegedy-Maszak,M.,The power of gender.,U.S. News & World Report,52,2001.

    無法下載圖示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內網路)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外網路)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