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劉儀秀
論文名稱: 南宋陸門學者的教化理念與實踐
指導教授: 張元
口試委員: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人文社會學院 - 歷史研究所
History
論文出版年: 2006
畢業學年度: 94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83
中文關鍵詞: 南宋陸門教化理念與實踐陸象山陸九淵楊簡袁甫
相關次數: 點閱:2下載: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摘 要
    南宋士人對於當代社會的貢獻,社會史研究的成果已相當的豐碩;至於思想史方面,南宋乃是理學趨於成熟的重要時代,因此,對於南宋理學的思想研究更是不少。本篇論文則是奠基於社會史與思想史研究的基礎上,試著將這兩個研究領域作一個貫通的工作,企圖將南宋思想家的社會表現具體地勾勒出來,並從中探討其中的因果關係。而本篇論文便以南宋陸門學者作為主要的考察對象,將探討這個學術群體的思想與其社會實踐的關聯性。一般思想史對於陸學本心之說的批判,常說其流於空談、流於禪學,此乃單從思想史的角度而來的批評。但是,如此的批判對於南宋的陸門學者是否公平?從陸門學者在南宋社會教化的參與來看,言其學說流於心性、空談,則有欲加之罪之虞。畢竟,在爬梳過整個南宋陸學者在當代的教育實踐後,可以具體的看到,陸門與朱門或其他南宋的士人一樣,都有著濃厚的經世致用的理想並且也試圖將他們的學術理想落實於社會教化當中,而他們甚至還以此來批判佛教。
    整體而言,本篇論文的探討,乃以陸門學者在當代的教化實踐作為討論的重心。前半部乃是介紹陸門學者對於當代社會的看法、以及其教化思想與方式的介紹;後半部則著重於陸門學者的教化實踐,即包括他們在個人教化與群體教化上的努力,各有何重要的實踐。在思想方面,陸門學者的教化思想乃根著於「本心」、「道在庸常間」的思想,這樣的教化理念,也深深地影響他們的教化實踐。特別是本心之說,陸門學者便常言「本心即道」、「吾心與聖人同」之語,其中乃隱含著某種程度的「大同意識」。所以,其對於平民教化的實踐,更可作為檢視其思想言論的重要指標。在爬梳過史料後,我們可以看到陸門學者對於地方教化的用心與重視,無論是居官或是居鄉的陸門學者,皆是盡其所能地參與地方教化的工作。個人的教化,他們以書信的往來、堂室的記銘、鄉賢祠的示範等作為教化個人的重要途徑;群體的教化,他們則藉由學校、書院教育以及平民教化等方面予以發揮。大體上,南宋的教育乃是走向「官學沒落,書院勃興」的發展,而在這樣的教育趨勢中,我們可以發現陸門學者多是適時適力的予以參與。陸學的思想並無阻礙他們對於當代官學、私學的參與,也並非像思想史所勾勒出那樣「一切講求本心」於是對於「外在學習」便予以排斥或拒絕的教育形象。再者,即便陸象山本人沒有親建一座書院,亦不能由此論斷象山對於南宋書院運動具有某種程度的排斥感。那麼,究竟該如何看待這樣的歷史事實呢?此便是陸門學者與書院運動一節當中所欲探討的重心。
    至於在平民教化方面,本心說的思想仍深刻地主導陸門學者對於平民教化的工作。他們在平民教化的落實上,完全顯現出「道在庸常間」的教化思維。他們藉由日常生活的瑣事、民間所奉祀的人物,告訴百姓「道」的具體形象。身為一個地方官,勸農、諭俗乃是一個奉受皇命的循吏所該盡的責任。只是,由象山大弟子楊簡的勸農文,卻可清楚的看到陸門學者的勸農態度與其他地方官的不同。楊簡以一個堂堂地方首長的身份,主動拉近與地方父老的距離,整篇勸農文充滿著動之以情的言語,與一般制式的勸農文有著明顯的差異。至於在獄訟上,乃是以寓教於訟為主體,將陸學強調本心的教化思維,充份地表現在他們實際治獄的過程中。對於民間信仰,陸門學者也多採取包容的態度。大體上,他們對於民間宗教有著借力使力的教化理念,即深入百姓的日常信仰,從中啟發百姓的道心,告知他們生命福禍與本心之間的關聯性。最後在家鄉關懷方面,陸門學者同樣地以本心之說來釐清家鄉百姓的問題,無論是家鄉倫理的建立或是地方政治的改革,仍是以本心說為主軸。而對於家鄉公益活動的參與,陸門學者亦是積極的投入至其中,救荒、鄉曲義田的活動,都有著他們的身影。在在可以證明,南宋陸門學者的心學思想,仍是具有積極的落實性,一樣講求經世致用的作為。


    目 錄 前言……………………………………………………………1 第一章 社會風氣與教化理念………………………………4 第一節 陸門學者眼中的時下風氣---士風與民風……… 4 第二節 陸門學者的教化理念與特色………………………8 第二章 教育方法與個人踐履………………………………15 第一節 教育方法與特色……………………………………15 第二節 積極的教育:發明本心……………………………21 第三章 學校教育與學者態度………………………………27 第一節 陸門學者與州縣學的發展…………………………27 第二節 陸門學者與南宋書院運動…………………………37 第四章 地方教化與社會風俗………………………………47 第一節 教育的對象----平民 …………………………… 47 第二節 民間信仰與陸門學者的教化………………………56 第三節 陸門學者的消極教化---刑獄與治訟…………… 62 第五章 鄉里關懷與教化實踐………………………………70 第一節 家庭倫理的關懷……………………………………70 第二節 家鄉的風教關懷與陸門學者的處事………………71 第三節 家鄉百姓的民生關懷---胥吏與救荒…………… 74 結論……………………………………………………………78 參 考 書 目………………………………………………80

    參 考 書 目
    一、史籍、政書
    司馬光,《資治通鑑》,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304冊。
    托克托撰,《宋史》,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287冊。
    徐松輯,《宋會要輯稿》,北京:中華,1957。
    黃宗羲撰/全祖望續修/王梓材校補,《宋元學案》,臺北市:河洛圖書,1975。

    二、文集
    王珪,《華陽集》,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093冊。
    方大琮,《鐵菴集》,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178冊。
    方岳,《秋崖集》,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182冊。
    文天祥,《文山集》,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184冊。
    朱熹,《晦庵集》,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143-1146冊。
    全祖望,《鮚琦亭集外編》,台北:華世出版,1977。
    沈煥,《定川遺書》,臺北市:新文豐,1988。
    李石,《方舟集》,四庫珍本第297冊。
    吳詠,《鶴林集》,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176冊。
    周敦頤,《周子全書》,台北巿:臺灣商務,1978。
    周必大,《文忠集》,四庫珍本第274-293冊。
    周孚,《蠹齋鉛刀編》,四庫珍本第269冊。
    洪适,《盤州文集》,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158冊。
    凌迪知,《萬姓統譜》,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956-957冊。
    袁說友,《東塘集》,四庫珍本第301-302冊。
    袁燮撰,《絜齋集》,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157冊。
    袁燮撰,《絜齋毛詩經筵講義》,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74冊。
    袁燮撰,《絜齋家塾書鈔》,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57冊。
    袁甫,《蒙齋集》,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175冊。
    孫應時,《燭湖集》,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166冊。
    徐鹿卿,《清正存稿》,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178冊。
    許應龍,《東澗集》,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176冊。
    真德秀,《西山文集》,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174冊。
    陳著,《本堂集》,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185冊。
    陳造,《江湖長翁集》,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166冊。
    陳思,《兩宋名賢小集》,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653-654冊。
    陳傅良,《止齋集》,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150冊。
    高斯得,《恥堂存稿》,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182冊。
    崔敦禮,《宮教集》,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151冊。
    葛勝仲,《丹陽集》,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127冊。
    陸九淵,《陸九淵集》,台北:里仁書局,1981。
    陸游,《渭南文集》,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162-1163冊。
    舒璘,《舒文靖公類稿》,臺北市:新文豐,1988。
    黃榦,《勉齋集》,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168冊。
    黃裳,《演山集》,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120冊。
    黃震,《黃氏日抄》,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707-708冊。
    楊簡,《慈湖遺書》,臺北市:新文豐,1988。
    陽枋,《字溪集》,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183冊。
    蔡戡,《定齋集》,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157冊。
    衛博,《定庵類稿》,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152冊。
    衛涇,《後樂集》,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169冊。
    劉爚,《雲莊集》,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157冊。
    劉宰,《漫塘集》,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170冊。
    薛季宣,《浪語集》,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159冊。
    韓元吉,《南澗甲乙稿》,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165冊。
    魏了翁,《鶴山集》,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173冊。
    戴栩撰,《浣川集》,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176冊。

    三、地方志
    袁桷撰,《延祐四明志》,臺北巿:成文,1983。
    羅濬等撰,《寶慶四明志》,臺北巿:成文,1983。
    王元恭撰,《至正四明續志》,臺北巿:成文,1983。
    (明)程敏政編,《新安文獻志》,乾隆四十三年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375-1376冊。
    (明)李賢等奉敕撰,《明一統志》,乾隆四十五年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472-473冊。
    和坤等奉敕撰,《欽定大清一統志》,乾隆二十九年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474-483冊。
    李前泮纂修,《奉化縣志》,台北巿:中華叢書,1957。
    李琬修、齊召南等纂,《溫州府志》乾隆二十五年刊收錄於《中國方志叢書》第480冊,臺北巿:成文,1983。
    岳濬等監修、杜詔等編纂,《山東通志》,乾隆元年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539-541冊。
    曹秉仁纂修,《寧波府志》雍正十一年刊,乾隆六年補刊本,台北巿:中華叢書委員會,1957。
    嵇曾筠等監修、沈翼機等編纂,《浙江通志》,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519-526冊。
    趙弘恩等監修、黃之雋等編纂,《江南通志》,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507-512冊。
    謝旻等監修、陶成等編纂,《江西通志》,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513-518冊。

    四、近人專書
    中國思想研究委員會編/段昌國譯,《中國思想與制度論集》,台北巿:聯經,1976。
    中研院歷史語言所主辦/國立清華大學歷史研究所協辦,《中國思想與社會》,台北巿:中研院歷史語言所,1995。
    王德毅著,《宋代災荒的救濟政策》,台北巿:中國學術著作獎助委員,1970。
    田浩(Hoyt Cleveland Tillman)著,楊立華、吳豔紅等譯,《宋代思想史論》“The collected works on history of thought in Sung dynasty”,第1版北京市:社會科學文獻,2003。
    朱漢民、李弘祺主編,《中國書院》,湖南省:湖南教育,1997。
    李文海,夏明方主編,《中國荒政全書》,北京市:北京古籍,2003。
    李弘祺著,《宋代官學教育與科舉》,台北巿:聯經,1994。
    沈治宏,王蓉貴編撰,《中國地方志宋代人物資料索引》,四川:四川辭書,1997。
    余英時著,《宋明理學與政治文化》,初版臺北市:允晨文化,2004。
    昌彼得、王德毅等編,《宋人傳記資料索引》,台北:鼎文,1984。
    苗春德主編,《宋代教育》,開封巿:河南大學,1992。
    周愚文著,《宋代的州縣學》,臺北巿:編譯館,1996。
    孟淑慧著,《朱熹及其門人的教化理念與實踐》,初版臺北市:臺灣大學歷史系,2003。
    林繼平著,《陸象山研究》,台北巿:臺灣商務,1983。
    吳萬居著,《宋代書院與宋代學術之關係》,台北巿:文史哲,1991。
    吳雁南主編,《心學與中國社會》,北京巿:中央民族學院,1994。
    吳洪澤,尹波主編,《宋人年譜叢刊》,第1版成都市:四川大學,2003。
    胡昭曦,,漆俠編,《宋史研究論文集》,保定巿:河北教育,1996。
    胡美琦撰,《中國教育史》,台北巿:三民,1978。
    柳立言等編輯,《中國近世家族與社會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市:中研院史語所,1998。
    侯外廬、邱漢生、張豈之主編,《宋明理學史》,北平巿:人民,1984-1986。
    姚瀛艇主編,《宋代文化史》,中和巿:雲龍,1995。
    徐復觀撰,《中國思想史論集》,台北巿:台灣學生,1981。
    徐紀芳著,《陸象山弟子研究》,台北巿:文津,1990。
    陳榮捷撰,《朱子門人》,台北巿:臺灣學生書局,1982。
    陳雯怡著,《由官學到書院/從制度與理念的互動看宋代教育的演變》,臺北市:聯經,2004。
    陳來著,《宋明理學》,台北巿:洪葉文化,1993。
    梁庚堯著,《南宋的農村經濟》,台北:聯經,1984。
    崔大華著,《南宋陸學》,北平巿:中國社會科學,1984。
    曾春海著,《陸象山》,台北巿:東大,1988。
    張豈之主編,《中國思想史論集/中國思想史研究回顧與展望》,桂林市:廣西師範大學,2000。
    張伯行撰,《學規類編》,臺北市:新文豐,1985。
    張壽鏞輯刊,《四明叢書》,臺北市,新文豐:1988。
    郭齊家、顧春著,《陸九淵教育思想研究》,江西:教育,1996。
    郭聲波著,《宋朝官方文化機構研究》,成都:天地,2000。
    葛兆光著,《中國思想史》第二卷,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1。
    程民生著,《宋代地域文化》,開封巿:河南大學,1997。
    程民生著,《宋代地域經濟》,中和巿:雲龍,1995。
    楊希閔撰,《宋陸文安公九淵年譜》,台北巿:臺灣商務,1982。
    楊布生,彭定國著,《中國書院文化功能》,臺北縣中和市:雲龍,1997。
    漆俠主編,《宋史研究論文集/國際宋史研討會暨中國宋史研究會第九屆年會編刊》,保定市:河北大學,2002。
    劉國忠,黃振萍主編,《中國思想史參考資料集/隋唐至清卷》,北京市:清華大學,2004。
    劉述先著,《黃宗羲心學的定位》,台北巿:允晨,1986。
    劉馨珺著,高明士主編,《明鏡高懸:南宋縣衙的獄訟》,臺北市:五南,2005。
    鄧洪波著,《中國書院史》,上海市:東方,2004。
    Haeger, John Winthrop 著,陶晉生等譯,《宋史論文選集》,台北巿:編譯館,1995。
    藏勵龢等編,《中國古今地名大辭典》,台北:商務,1972。
    顧宏義著,《教育政策與宋代兩浙教育》,武漢:湖北教育,2003。
    釋慈怡主編,《佛光大辭典》,北京:書目文獻書版,1989。
    龔延明編著,《宋代官制辭典》,北京:中華,1997。

    □ 近人論文
    王德毅,<南宋義役考>收錄於《宋史研究論集》,台北:台灣商務,1993。
    包弼德,”Zhang Ruyu and the Qunshu Kaosuo”收錄於《慶祝鄧廣銘教授九十華誕論文集》,石家莊:河北教育,1997。
    李弘祺,<傳統中國的書院教育:有「自由教育」效果的「前自由教育」>《通識教育》2:1,1995年3月,頁19-41。
    李弘祺,<朱熹、書院與私人講學的傳統>《國立編譯館館刊》19:2,1990年12月。
    金中樞,〈宋代幾種社會福利制度——居養院、安濟坊、漏澤園〉,收入《宋史研究集
    第十八輯》(台北:國立編譯館,1988),頁145-198。(原刊新亞學術年刊第十期,1968
    年)。
    林振興,<宋元兩代書院及其刻書研究>《問學集》3,1993年5月。
    許哲娜,<南宋時期理學家在閩南地區的勸俗活動>《南昌大學學報》第35卷第3期,2004年5月。
    陳榮捷著、萬先法譯,<朱子與書院>《史學評論》9,1985年1月。
    陳國燦<論南宋事功學派的反理學思想>《安徽史學》第三期,1998。
    陳麗,<南宋理學官學化原因探析>《河北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22卷第3期,1999年7月。
    梁庚堯,〈家族合作、社會聲望與地方公益:宋元四明鄉曲義田的源起與演變〉,收入《中國近世家族與社會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98。
    梁庚堯,<宋代的義學>,《台大歷史學報》24,1999年12月。
    梁庚堯,<豪橫與長者:南宋官戶與士人居鄉的兩種形象>,收錄於《宋代社會經濟史論集》。
    梁庚堯著,<中國歷史上民間的濟貧活動>、<南宋的社倉>《宋代社會經濟史論集》,台北巿:允晨文化,1997。
    楊金鑫,<程朱理學與書院>《哲學與文化》17:6=193,1990年6月。
    賈玉英、趙文東,<朱熹的荒政思想與實踐>《河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41卷第5期,2001年9月。
    劉子健著,<劉宰與賑饑>《兩宋史研究彙編》,臺北巿:聯經,1987。
    劉玲娣,<宋代書院及宋代學術文化發展>《湖北師範學院學報》第22卷第2期,2002。
    潘朝陽,<書院:儒教在地方的傳播形式>《鵝湖》21:5=245,1995年11月。
    顧宏義 ,<兩宋書院盛衰的政策因素>《中國文化月刊》276, 2003年12月。

    無法下載圖示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內網路)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外網路)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