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洪婉芝 |
---|---|
論文名稱: |
南宋初年(1127-1141)淮南地區的防禦經營 |
指導教授: | 張元 |
口試委員: |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人文社會學院 - 歷史研究所 History |
論文出版年: | 2009 |
畢業學年度: | 97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85 |
中文關鍵詞: | 南宋 、軍事 、淮南 、邊防 、戰略規劃 |
相關次數: | 點閱:2 下載:0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自靖康之難後,避難於南方的宋高宗仍無法免於來自金人的軍事壓力,南宋政權能否在南方生根立足,如何因應金人的進犯是一個相當重要的問題。過去的研究中,對於南宋如何抵擋金人的入侵,多半著重在和議的討論上,本文的目的在於,希望從軍事的層面上,以淮南地區為例,瞭解南宋對於邊防的經營及規劃。
本文的第二章在介紹南宋初年淮南的歷史地理背景,可看出淮南因為受到戰火及盜賊的破壞,當地經濟狀況凋弊。同時,在地理環境方面,淮南雖然擁有許多水資源,但仍有邊防上的漏洞,若要阻止金軍的入侵,宋軍仍要在此進行軍事上的規劃及佈局。
第三章在討論呂頤浩為相時,南宋主要採取的邊防策略,大致可以「堅壁清野」來含括之。即讓淮南的官府百姓自行避難於有地形優勢的山水寨中,宋軍則屯駐在長江以南,不輕易與金軍交鋒。這是因為南宋的許多官員都已觀察到,金軍有糧食補給上的弱點,以及宋軍有戰力低落,為藏己之短,同時打擊金軍,故而有堅壁清野的作戰規劃。
第四章為討論金齊聯軍之役的意義。在這場戰役中,除了可看到堅壁清野的成效之外,同時還可看到宋軍對金軍採取了新的戰術,有轉被動為主動的端倪,故觀察南宋對淮南邊防的經營,此役有承先啟後的意義。
第五章是金齊聯軍之役後,南宋對淮南的邊防規劃,大致可分為三種。這三種對於淮南的邊防規劃,都是為因應當時的環境,以及主事者自己的個人條件而出現的。雖然有的規劃較為積極,有的規劃較為保守,但與呂頤浩時期的規劃相比,南宋不再只是畫江死守,而是力求在淮南抗敵,使得南宋得以立國的江南地區,不再輕易的遭受攻擊,南宋也才得以日益穩固,開創出有別於北宋的新局面。
參考書目
史料
不著撰人,《宋史全文續資治通鑑》,文淵閣四庫全書本,冊330-331(台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不著撰人,《皇宋中興兩朝聖政》(台北:文海出版社,1967年)
(宋) 呂頤浩,《忠穆集》,文淵閣四庫全書本,冊1131(台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宋) 李心傳,《建炎以來繫年要錄》,文淵閣四庫全書本,冊325-327(台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宋) 李心傳,《建炎以來朝野雜記》(北京:中華書局,2000年)
(宋) 李光《莊簡集》,文淵閣四庫全書本,冊1128(台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宋) 李綱,《梁谿集》,文淵閣四庫全書本,冊1125-1126(台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宋) 李綱,《宋丞相李忠定公奏議》,收入續修四庫全書,冊474(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
(宋) 汪藻,《浮溪集》,文淵閣四庫全書本,冊1128(台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宋) 胡寅《斐然集》,文淵閣四庫全書本,冊1137(台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宋) 胡舜陟,《胡少師總集》,收入續修四庫全書,冊1317(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
(宋) 徐夢莘,《三朝北盟會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
(宋) 張守,《毘陵集》,文淵閣四庫全書本,冊1127(台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宋) 張浚,《張魏公集》,收入續修四庫全書,冊1317(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
(宋) 張擴,《東窗集》,文淵閣四庫全書本,冊1129(台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宋) 曹勛,《松隱集》,文淵閣四庫全書本,冊1129(台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宋) 陳規,《守城錄》,文淵閣四庫全書本,冊727(台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宋) 葉夢得,《建康集》,文淵閣四庫全書本,冊1129(台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宋) 葉夢得,《石林奏議》,收入續修四庫全書,冊474(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
(宋) 趙鼎,《忠正德文集》,文淵閣四庫全書本,冊1128(台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宋) 陳克、吳若撰,《東南防守利便》,收於《四庫全書存目》史部:225冊(台南:莊嚴文化事業,1996年)
(元) 脫脫,《宋史》(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點校本)
(元) 脫脫,《金史》(北京:中華書局,1975年點校本)
(明) 姚廣孝等編,《永樂大典》(北京:中華書局,1986年影印本)
(明) 楊士奇編,《歷代名臣奏議》,(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
(清) 徐松輯,《宋會要輯稿》(北京:中華書局,1957年影印本)
近人論著
方震華, 《晚宋邊防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1992年6月。
毛元佑, 〈岳飛“反攻中原”戰略述評〉,收入《岳飛研究》第三輯(北京:中華書局,1992年),頁119-136
王世宗, 《南宋高宗朝變亂之研究》(台北:國立台灣大學文學院,1989年)
王世宗, 〈南宋高宗朝的變亂與中興之局〉,《中國歷史學會史學集刊》,第二十期(台北,1988年五月),頁171-208。
王曾瑜, 《宋朝兵制初探》(北京:中華書局,1983年)
王曾瑜, 《岳飛和南宋前期政治與軍事研究》(開封:河南大學出版社,2002年)
王曾瑜, 《宋高宗》(長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96年)
王德毅, 〈宋高宗評—兼論殺岳飛〉,收入《岳飛研究》第三輯(北京:中華書局,1992年),頁35-52
王德毅, 〈劉錡順昌之捷及其影響 〉,《臺大歷史學報》第36期(台北,94年12月),35-52
石文濟, 《南宋中興四鎮》,中國文化大學史學硏究所博士論文(台北:中國文化大學),1974年
寺地遵, 〈岳飛、秦檜在宋代政治史上的地位探討〉,收入《岳飛研究》第三輯(北京:中華書局,1992年),頁25-34
寺地遵著,劉靜貞、李今芸譯,《南宋初期政治史研究》(台北:稻禾出版社,1995年)
何忠禮、徐吉軍,《南宋史稿》(杭州:杭州大學出版社,1999年)
吳廷燮, 《南宋制撫年表》(北京:中華書局點校本,1984年)
宋志紅, 《南宋名將韓世忠研究》暨南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廣州:暨南大學文學院),2006年12月。
宋晞, 〈談近四十年來台灣地區的岳飛研究〉,收入《岳飛研究》第三輯(北京:中華書局,1992年),頁137-142
李天鳴, 《宋元戰史》(台北:食貨出版社,1988年)
李天鳴, 〈南宋的弩和和弩箭手(上) 〉,《故宮學術季刊》16卷3期(台北,1999年),頁89-112
李天鳴, 〈南宋的弩和和弩箭手(下) 〉,《故宮學術季刊》16卷4期(台北,1999年),頁163-182
汪聖鐸, 〈宋金紹興和議前南宋財政面臨的嚴峻形勢〉,收入《岳飛研究》第四輯(北京:中華書局,1996年),頁323-336
柳立言, 〈宋遼澶淵之盟新探〉,《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61本三分(台北,1990年10月),頁693-760。
孫述宇, 《水滸傳的來歷、心態與藝術》,台北:時報文化出版,1981年。
徐秉愉, 《宋高宗之對金政策》,國立台灣大學歷史研究所碩論論文,1984年6月
張星久, 〈陰影下的宋高宗—論高宗的黃為合法性危機與其對金政策的關係〉,收入《岳飛研究》第四輯(北京:中華書局,1996年),頁221-237
張家駒, 〈宋代兩淮的山水寨—南方人民抗金鬥爭的一種武裝組織〉,《上海師範學院學報》1960年1期(上海,1960年),頁86-92
張恩賜, 《宋代淮南兩浙行政區劃及其人口升降》,文化大學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68年
陶晉生, 《金海陵帝的伐宋與采石戰役的考實》(台北:國立臺灣大學文學院,1963年)
陶晉生, 《邊疆史研究集—宋金時期》(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71年)
陶晉生, 〈南宋利用山水寨的防守戰略〉,《食貨月刊(復刊)》,7卷1、2期(台北:1976年6月),頁1-10
陶晉生, 《女真史論》(台北:食貨出版社,1981年)
曾瑞龍, 《經略幽燕::宋遼戰爭軍事災難的戰略分析》(香港:香港中文大學,2003年)
曾瑞龍, 《拓邊西北 : 北宋中後期對夏戰爭硏究》(香港:中華書局,2006年)
程光裕, 〈胡舜陟之御金論〉,收入《岳飛研究》第四輯(北京:中華書局,1996年),頁259-265
黃寬重, 《晚宋朝臣對國是的爭議—理宗時代的和戰、邊防與流民》(台北:國立台灣大學文學院,1978年)
黃寬重, 《南宋時代抗金的義軍》(台北:聯經出版社,1988年)
黃寬重, 《南宋軍政與文獻探索》(台北:新文豐出版社,1990年)
黃寬重, 〈宋史研究的過去與未來〉,《學術史與方法學的省思: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七十周年研討會論文集》(台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2000),頁67-90
黃寬重, 《南宋地方武力—地方軍與民間自衛武力的探討》(台北:東大出版社,2002年)
黃繁光, 〈論南宋趙鼎政治集團與張浚的分合關係〉,《淡江史學》6期,(台北,1994年),頁23-50
黃繁光, 〈趙鼎與宋室南渡政局的關係〉,收於《第二屆國際華學硏究會議論文集》(台北:中國文化大學文學院,1992年),頁553-578
黃繁光, 〈南宋趙鼎的執政特色及其與諸大將的關係〉,收入《岳飛研究》第五輯(北京:中華書局,2004年),頁248-278
劉子健, 〈南宋成立時的幾次危機及其解決〉,《社會科學戰線》1983年4期(長春市 : 社會科學戰線雜誌社,1983年),頁143-147。
劉子健, 《兩宋史研究彙編》(台北:聯經出版社,2002年9月)
蔡哲修, 《張浚的政治生涯》,東海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88年
鄧廣銘, 《岳飛傳》(北京:三聯書局,2007年3月)
鄧廣銘, 《韓世忠年譜》(北京:三聯書局,2007年3月)
外文論著
Franke,Herbert,Warefare in Medieval China:Some Research Problems,收於中央硏究院第二屆國際漢學會議論文集編輯委員會編,《第二屆國際漢學會議論文集(三)》歷史考古組(下)(台北:中央研究院,1989年),頁805-822
Graff,David A.;Higha,.Robin,eds.A military history of china.Oxford,England:Westvew Press,2002.
Graff,David,Medieval Chinese warfare,300-900,London;New York:Routledge,2002.
Michael Charles McGrath, Military and Regional Administration in Northern Sung China (960-1126), Thesis (Ph. D.)-Princeton University, 1982, 352P.
小岩井弘光,〈南宋大軍兵士の給與錢米について〉,《東洋史研究》35卷4號(京都 : 同朋舍,1977年),頁25-43
小岩井弘光,《宋代兵制史の研究》(東京:汲古書院,1988年)
山內正博,〈南宋鎮撫使考〉,《史淵》第64輯(福岡,九州大學文學部,1955年2月),頁65-91
山內正博,〈南宋建國期の武將勢力に就いての一考察──特に張、韓、劉、岳の四武將を中心として〉,《東洋學報》38卷3號(東京: 東洋文庫,1955年),頁32-56
山內正博、日野開三郎,〈南宋軍閥の成立〉,《歷史教育》2卷7號(東京:日本書院,,1954年7月),頁41-59
中嶋敏, 〈南宋建炎対金使節について──宇文虚中のことなど〉,《東洋研究》106號(東京:大東文化大学東洋硏究所,1993年),頁1-28
外山軍治,《金朝史研究》(京都:同朋舍,1979年)
外山軍治,《岳飛と秦檜 : 主戰論と講和論》(東京: 富山房,1939年)
渡邊久,〈北宋の経略安撫使〉,《東洋史研究》57卷4號(京都 : 同朋舍,1999年),頁69-103
蛭田展充,〈宋初河北の屯田政策〉,《史観》141號(東京:早稻田大學史學會,1999年),頁30-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