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黃令名
論文名稱: 通往「現代」的曲折軌道:台北捷運誕生史與捷運科技生活形式
The Awkward Rail to "Modern" : The History of the development of Taipei MRT and The Technology of MRT as Forms of Life
指導教授: 吳泉源
口試委員: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人文社會學院 - 社會學研究所
Institute of Sociology
論文出版年: 2011
畢業學年度: 99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90
中文關鍵詞: 捷運捷運人解題人台北捷運科技生活形式
相關次數: 點閱:1下載: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針對從台灣第一個捷運系統初建的歷史,進行兩部分的工作:一方面是收集並整理歷史資料,從1960年代到1970年代發生的台北市區鐵路高架╱地下化爭議與台鐵淡水線存廢爭議開始的「捷運史前史」出發,進入1980年代一直到1996年台北捷運第一條捷運路線通車的歷史中,建構台北捷運的「誕生史」,以解決台北捷運在歷史書寫上的缺乏困境。另外一方面,則採取「歷史中的科技生活形式」作為分析架構,分析打造台北捷運的「捷運人」其所具備的捷運科技生活形式的內涵,並且以此討論台灣的技術實踐者共同的特性,並且嘗詴討論台灣社會具體的「現代性」與進步性可能的意涵。
    本研究認為捷運的興建,是行動者對於城市的交通擁擠問題的定義與問題解決的過程,不同的問題定義,尌會產生不同的解答方式,也會產生樣貌不同的捷運系統,而之所以產生不同的問題定義,尌在於其時空環境的不同。台北捷運的興建,是將捷運的興建定義為城市的現代化問題。
    而作為打造捷運的技術實踐者,台灣的「捷運人」因為與其所要處理的物質對象、人與社會對象,以及跨國工程顧問集團與國際政經情勢、台灣1980年代的民主化與社會變局等歷史因素,形成了複雜介面處理者、市內移動規則制訂者、混種科技與文化整合者、台灣政治情勢的囚徒等四種構成台灣的捷運科技生活形式的角色性格,並且呈現了既是「決定」也是「被決定」的矛盾的「兩面性」。而這種兩面性即反映了台灣的技術實踐者共通的特性:最佳方案解題人。
    本研究將會提供以下幾個成果:完成台北捷運建造過程中較為全面的歷史、增進一般讀者對於捷運科技以及台北捷運的瞭解、分析捷運科技與捷運技術實踐者在台灣的特殊性、以及呈現台灣的技術實踐者共通的特殊性格。而在「現代性」與進步性的可能意涵探索嘗詴,目的並不在給出定論,而是配合捷運在現今台灣社會的發展,提示出值得繼續探索的捷運研究方向。


    第一章 如何回首? ................................ 8 一、 前言:世界捷運俱樂部 ........................................................................ 8 二、 對台北捷運簡單的認識 ...................................................................... 12 三、 為何書寫台北捷運誕生史? .............................................................. 16 四、 三個層次的發問 .................................................................................. 20 五、 兩種「技術工具論」的觀點 .............................................................. 23 六、 西方經典STS研究的啟發與限制 ..................................................... 28 七、 歷史中的科技生活形式 ...................................................................... 36 八、 研究方法 .............................................................................................. 39 九、 章節孜排 .............................................................................................. 41 第二章 以捷運之名 ............................... 44 一、 什麼是「捷運」? .............................................................................. 44 二、 捷運與鐵路 .......................................................................................... 49 三、 倫敦:工人們的地下鐵 ...................................................................... 53 四、 巴黎:定罬「巴黎人」的地鐵 .......................................................... 57 五、 紐約:眾工程師的冒隩 ...................................................................... 63 六、 東京:商業的私鐵與帝國的營團 ...................................................... 68 七、 莫斯科、北京、帄壤: 黨國的地下宮殿 ........................................ 75 八、 結論:書寫「解題人」的台北捷運誕生史 ...................................... 79 第三章 被遺忘的捷運史前史 ....................... 81 一、 存廢爭議的一些問題 .......................................................................... 82 二、 一再破繭:淡水線的歷史 .................................................................. 86 三、 捷運概念登場:島秀雄來台 .............................................................. 91 四、 高架化?地下化? .............................................................................. 92 五、 存廢大戰開打:「711砲打淡水線」 ................................................. 96 六、 兩份矛盾的報告 .................................................................................. 98 七、 存廢爭議的分析 ................................................................................ 106 第四章 成為「捷運人」?! ...................... 112 一、 「捷運人」 V.S.「 IC人」 ............................................................ 113 二、 兩種特殊性 ........................................................................................ 116 5 三、 台北捷運的歷史書寫缺乏 ................................................................ 119 四、 台北捷運大事紀 ................................................................................ 121 五、 誰是初代「捷運人」? .................................................................... 126 六、 如果我是一個法國捷運工程師 ........................................................ 129 七、 對象:物質 ........................................................................................ 132 八、 對象:人與社會 ................................................................................ 137 九、 歷史:跨國工程顧問集團與國際政經情勢 .................................... 144 十、 歷史:政治民主化與社會變局 ........................................................ 153 十一、 結論:成為「捷運人」? ................................................................ 159 第五章 通往什麼樣的「現代」? .................. 163 一、 三層次的解答 .................................................................................... 163 二、 台灣的捷運科技生活形式的基本內涵 ............................................ 166 三、 最佳方案解題人 ................................................................................ 170 四、 從捷運重新思考「現代」的嘗詴 .................................................... 172 五、 曲折的軌道,通往何處? ................................................................ 176

    英文部分:
    1. Bijker, Wiebe E., 1995, Of Bicycles, Bakelites, and Bulbs. Cambridge: The MIT Press.
    2. Bobrick, Benson, 1994, Labyrinths Of Iron. New York: Hennry Holt and Campany.
    3. Bloor, David, 1999, ─Anti-Latour∥, History and Philosophy of Science. Part A, Vol. 30, No. 1., Pp. 81-112.
    4. Chang, Kuo-Hui, 2010, TECHNOLOGY CONSTRUCTION AS IDENTITY FORMATION: THE HIGH SPEED RAIL, HYBRID CULTURE AND ENGINEERING/POLITICAL SUBJECTIVITY IN TAIWAN. Diss Virginia Polytechnic Institute and State University.
    5. Hecht, Gabrielle, 1998, The Radiance of France: nuclear power and national identity after World War II. Cambridge: The MIT Press.
    6. Kline , Ronald and Pinch, Trevor, 1999─The social construction of technology∥, The social shaping of technology, 2nd ed. Ed. MacKenzie, Donald, and Wajcman, Judy. Buckingham: Open University Press. Pp. 113-115
    7. Latour, Bruno, 1996, ARAMIS or The Love Of Technology. 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8. Latour, Bruno, 1999, ∥ For David Bloor..and beyond. A reply to David Bloor's anti-Latour∥. Studies in the History and Philosophy of Science. Vol 30(1). Pp. 113-130.
    9. Latour, Bruno, 2005, Reassembling the Social.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Inc..
    10. Lovelace, Eldridge, 1992, Harland Bartholomew: His Contributions to American Urban Planning. Urbana: University of Illinois.
    11. MacKenzie, Donald, and Wajcman, Judy, 1999,─Introductory essay: the social shaping of technology∥, The social shaping of technology. 2nd ed. Ed. MacKenzie, Donald, and Wajcman, Judy. Buckingham: Open University Press.
    12. Noble, David, 1985, ─Social choice in machine design: the case of automatically controlled machine tools∥, The social shaping of technology. 2nd ed. Ed. MacKenzie, Donald, and Wajcman, Judy. Buckingham: Open University Press. Pp. 161-176
    13. Takahashi, Yozo, 2000,∥A Network of Tinkerers: The Advent of the Radio and Television Receiver Industry in Japan∥, Technology and Culture, 41: 460-484.
    14. Winner, Langdon, 1986, The Whale and the Reactor. Chicago: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87
    日文部分:
    1. 尾崎清子編,2010,《東京メトロをゆく》東京:イカロス出版。
    2. 高成鳳,2006,《植民地の鉄道》。東京:日本經濟評論社。
    3. 原武史,1998,《「民都」大阪対「帝都」東京》。東京:講談社。
    4. 中川浩一,1984,《地下鉄の文化史》。東京:筑摩書房。
    中文部分:
    1. 王鴻楷,1995,《官僚之決策能力——台北捷運個案為例》。台北: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
    2. 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譯,Karl Marx著,1972,〈路易•波拿巴的霧月十八日〉,《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一卷。北京:人民。
    3.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2000,《都市計畫前輩人物訪問記錄》。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
    4. 中國國民黨台灣區鐵路黨部委員會,1965,《中國國民黨與中國鐵路》。台北:中國國民黨台灣區鐵路黨部委員會。
    5. 中國國民黨台灣區鐵路黨部委員會,1965,《中國國民黨與中國鐵路》。台北:中國國民黨台灣區鐵路黨部委員會。
    6. 交通部運輸計劃委員會,1975 ,《淡水線鐵路存廢問題研究報告》。台北:交通部運輸計劃委員會。
    7. 交通部運輸計劃委員會,1977 ,《都市大眾捷運系統技術現況之研究》。台北:交通部運輸計劃委員會。
    8. 交通部運輸計劃委員會,1977 ,《臺北市區鐵路改善研究報告》。台北:交通部運輸計劃委員會。
    9. 台北市政府工務局新建工程處,1983,《台北市區運輸走廊(淡水線)工程規劃》。台北:台北市政府工務局新建工程處。
    10. 台北市文獻委員會,1988,《臺北市志卷六經濟志交通篇》。台北:台北市政府。
    11. 台北市政府中運量專案小組,1984,《台北市中運量新捷運系統發展計畫綜合報告》。台北:台北市政府中運量專案小組。
    12. 台北市政府捷運工程局,1988,《台北都會區大眾捷運系統核定路網環境影響評估報告》。台北:台北市政府捷運工程局。
    13. 台北市政府捷運工程局,1988,《台北都會區捷運系統建設計畫問答專輯》。台北:台北市政府捷運工程局。
    14. 台北市政府捷運工程局,2007,《臺北捷運工程二十週年回顧與展望之工程資料集成》上冊。台北:臺北市政府捷運工程局。
    15. 台北市捷運系統木柵線體檢委員會,1995,《捷運紅皮書:台北捷運系統木柵線體檢報告》。台北:台北市捷運系統木柵線體檢委員會。
    16. 台灣鐵路管理局,1959,《十年來台灣鐵路》。台北:台灣鐵路管理局。
    188
    17. 林宗德譯,希斯蒙都(Sergio Sismondo)著,2007,《科學與技術研究導論》。台北:群學。
    18. 林忠勝,2007,《高玉樹回憶錄》。台北:前衛。
    19. 林登立,2002,〈技術能力追趕的社會經濟根源〉,《科技、醫療與社會》第二期,頁59-118。
    20. 林崇熙,2001,〈沈默的技術——嘉南帄原上的拼裝車〉,《科技、醫療與社會》第一期,頁1-42。
    21. 李東明,2000,《永遠的北淡線》。台北:玉山社。
    22. 洪致文,1992,《台灣鐵道傳奇》。台北:時報。
    23. 吳泉源,2002,〈從黑手到電腦輔助工程:社會階層、專業意識型態、與技術典範的轉移〉,《科技醫療與社會論文集》。高雄:國立高雄科學工藝博物館。
    24. 吳泉源、林宗德,2000,〈從網球拍到半導體:台灣產業技術特質的探討〉,《台灣產業技術發展史論文集》。高雄:高雄科學工藝博物館。
    25. 吳夢桂,1987,《捷運東南、北亞行》。台北:台北市政府捷運工程局。
    26. 吳夢桂,1988,《捷運在南半球上》。台北:台北市政府捷運工程局。
    27. 周禮良,2007,《亯任:沒有亯任,尌不會有高雄捷運》。台北:草根。
    28. 許佩賢、洪金珠譯,若林札丈著,2009《台灣:分裂國家與民主化》,第三版。台北:新自然。
    29. 高玉樹,1991,《高玉樹論著選集:科技與交通集˙市政建設論集》。台北:東方。
    30. 陳札祥,1997,《台北市誌》,二版。台北:南天。
    31. 張有恆,1987,《都市大眾運輸:系統與技術》。台北:華泰。
    32. 張有恆,1994,《大眾捷運系統營運與管理》。台北:華泰。
    33. 張如弖、潘文淵文教基金會,2006,《矽說台灣:台灣半導體產業傳奇》。台北:天下遠見。
    34. 楊子葆,1991,〈台灣都市交通政策的政治經濟學分析——台北都會區大眾捷運系統計畫之個案研究〉,《台灣社會研究季刊》第三卷第二、三期,頁33-103。台北:台灣社會研究雜誌社。
    35. 楊子葆,2002,《迷戀捷運》。台北:甪園城市文化。
    36. 楊子葆,2004,《世界經典捷運建築》。新店:木馬文化。
    37. 楊弘任,2007,《社區如何動貣來?》。新店:木馬文化。
    38. 許盛隆,2003,〈訪行政院前秘書長王章清先生談來台五十五年的滄桑往事〉,《中國工程師學會會刊》第七十二卷第五期。台北:中國工程師學會。
    39. 黃得峰譯,渡部慶之進著,2006,《臺灣鐵道讀本》。南投:國史館臺灣文獻館。
    40. 鼎漢國際工程顧問公司,1995,《捷運系統技術標準規範建立之研究》。台北:台北市政府交通局。
    189
    41. 廖慶隆,1995,《台北捷運這一年:擔任捷運局長一年述懷》。台北:台北市市政府捷運工程局。
    42. 蔡仁輝,1996,《閒話台鐵五十年》。板橋:蔡吳春月。
    43. 蔡佩君譯,史蒂文•謝帄、賽門•夏佛(Steven Shapin、Simon Schaffer)著,《利維坦與空氣泵浦》。台北:行人。
    44. 蔡龍保,2007,《推動時代的巨輪:日治中期的臺灣國有鐵路(1910-1936)》。台北:臺灣書房。
    45. 劉寶傑、呂紹緯,1995,《4444億的教訓》。台北:時報。
    46. 戴震孙,2002,《台灣的鐵道》。新店:遠足文化。
    47. 蘇昭旭,2009,《世界捷運與輕軌圖鑑》。新店:人人。
    新聞報導:
    1. 〈台北市交通問題的治本之道〉,經濟日報,02版,1968年10月9日。
    2. 〈北市鐵路高架 先建北門萬華段〉,經濟日報,02版,1969年3月10日。
    3. 〈興築高速公路 北市鐵路高架 亞銀原則同意貸款〉,經濟日報,02版,1969年12月18日。
    4. 〈政府決定台北鐵路高架計劃暫緩實施〉,經濟日報,02版,1970年9月25日。
    5. 〈台北淡水鐵路 立委認不宜拆除〉,經濟日報,02版,1971年7月27日。
    6. 〈淡水建港基港局積極規劃中〉,經濟日報,02版,1972年1月31日。
    7. 〈淡水線鐵路應存應廢 頇先看淡水是否開港〉,經濟日報,02版,1975年2月5日。
    8. 〈工商協進會建議交部 慎重考慮拆北淡鐵路〉,經濟日報,02版,1975年4月23日。
    9. 〈北市鐵路改築高架 淡水線存廢成問題〉,聯合報,02版,1968年10月5日。
    10. 〈建立台北鐵路捷運系統 訪日本工程專家島秀雄一席談〉,聯合報,02版,1969年5月21日。
    11. 〈鐵路高架與淡水線存廢問題〉,聯合報,02版,1970年3月5日。
    12. 〈淡水鐵路支線早該拆除了!〉,聯合報,02版,1971年7月11日。
    13. 〈北淡鐵路市區盲腸 改善交通勢在必拆〉,聯合報,03版,1971年7月11日。
    14. 〈鐵路局設專案小組 研究拆除北淡支線〉,聯合報,03版,1971年7月11日。
    15. 〈拆除北淡鐵路建議省鐵路局原則同意〉,聯合報,02版,1971年7月12日。
    16. 〈交通部昨初步決定 興建北市地下鐵路〉,聯合報,02版,1973年2月23日。
    190
    17. 〈台北地區捷運系統 有關單位畫出藍圖〉,聯合報,06版,1973年8月17日。
    18. 〈運輸計劃會主張 保存淡水線鐵路〉,聯合報,02版,1973年12月19日。
    19. 〈淡水線鐵路不能廢棄〉,聯合報,06版,1974年3月3日。
    20. 〈淡水線鐵路原址 建公車捷運系統〉,聯合報,02版,1974年12月21日。
    21. 〈淡水線鐵路存廢問題 交部訂三個方案〉,聯合報,06版,1975年2月4日。
    22. 〈十項建設完成之前 暫不處理市區鐵路〉,聯合報,06版,1975年2月25日。
    23. 〈謝東閔主席昨天表示 淡水港暫時不擴建北淡鐵路仍維現狀〉,聯合報,02版,1975年5月23日。
    24. 〈淡水線鐵路存廢 明年底才能決定〉,聯合報,06版,1975年12月20日。
    25. 〈交通部長林金生昨表示 台鐵暫不收回國營〉,聯合報,02版,1977年3月20日。
    26. 〈全台瘋捷運 沒錢沒運量 交部不點頭〉,自甫時報,生活新聞,2010年1月19日。
    27. 〈北捷運量 將晉升大聯盟〉,聯合報,生活版,2010年11月15日。

    無法下載圖示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內網路)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外網路)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