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蘇建唐
Su Jian-Tang
論文名稱: 漢語情態詞「該」的語法化研究
Study on the Grammarticalization of Chinese Modal Verb "GAI"
指導教授: 鄭縈
口試委員: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論文出版年: 2009
畢業學年度: 97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54
中文關鍵詞: 語法化框架語義理論情態動詞義務情態認知情態
外文關鍵詞: GAI, Grammarticalization, Frame Semantics, Modal Verb, Deontic, Epistemic
相關次數: 點閱:3下載: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論文研究主旨在於藉著「框架語義」(Frame semantics)和「語法化」(Grammarticaliztion)理論的應用,並結合共時與歷時,以及語料庫語言學等研究方法,試著探討漢語情態詞「該」於各語義框架間的歷時演變過程。
    首先,在共時層面上,根據本文考察結果得知,「該」共有:「義務要求([-負面])」、「義務要求([+負面])」、「義務保證」、「認知感知」、「認知斷定([-感嘆)」、「認知斷定([-感嘆)」與“應當是”等七種情態用法,並可由「框架語義」理論的概念出發,將之分別歸入七個不同的語義框架,並利用相關框架元素於此間的地位變化,觀察出各情態用法間的異同關係;再者,本文也由句法成份上的不同特徵,考察出如何清楚分辨「該」的各種情態用法於句法上呈現的差異;最後也在共時的語料上,試圖推導出上述各情態用法的可能發展關係。
    此後,於歷時層面上,主要是藉由對歷史語料的考察,釐清並確認上列各種情態用法間的實際發展關係,共有四條路徑:1、「義務保證」>「認知感知」>「認知斷定([-感嘆)」2、「義務要求([-負面])」>「義務要求([+負面])」3、「認知斷定([-感嘆)」>「認知斷定([+感嘆])」4、具備>輪到>應當是等,依序發展出不同的情態用法,最後再藉由「語法化」理論對此間發展關係做進一步詮釋。


    第一章 緒論 1 1.1、研究動機、範圍與方法 1 1.2、語料來源 3 1.3、論文章節架構編排說明 4 第二章 文獻回顧 5 2.1、情態與漢語情態動詞研究回顧 5 2.1.1、情態的定義 5 2.1.2、情態動詞的下位分類 7 2.1.3、漢語情態動詞的範圍劃界 9 2.2、與「該」相關的研究成果與未竟之處 11 2.2.1、與「該」相關的研究成果回顧 11 2.2.1.1、與「該」相關的共時研究回顧 12 2.2.1.1.1、多義性的濾除 12 2.2.1.1.2、「該」於不同句式上的語義和詞類呈現 15 2.2.1.1.3、「該」與「應該」的異同比較研究成果 16 2.2.1.2、「該」的歷時研究回顧 18 2.2.2、與「該」相關的研究成果討論 21 2.2.2.1、與「該」相關的共時研究成果討論 22 2.2.2.1.1、「該」的共時語義及相關多義性濾除標準討論 22 2.2.2.1.2、「該」於不同句式上的語義和詞類呈現研究成果討論 23 2.2.2.1.3、「該」和「應該」異同比較的研究成果討論 25 2.2.2.2、「該」的歷時研究成果討論 26 2.2.3、小結 29 2.3、本文所使用理論的文獻回顧 30 2.3.1、框架語義理論及其應用文獻回顧 31 2.3.2、語法化理論文獻回顧 33 第三章、「該」的共時語法特點研究 37 3.1、「該」的共時情態語義分析 37 3.1.1、「該」的義務情態語義特點 39 3.1.2、「該」的認知情態語義特點 46 3.1.3、「該」的“應當是”語義特點 53 3.2.、「該」的共時情態句法特點 37 3.2.1、「該」的詞類歸屬 59 3.2.2、「該」的各情態語義框架於句式上的呈現 62 3.2.2.1、「該」於「S+該+VP」句式的情態語義框架呈現 64 3.2.2.1.1、S+該+VP[+自主] 65 3.2.2.1.2、S+該+VP[-自主,±變化] 68 3.2.2.2、「該」於「(NP1)+該+NP2+VP」句式的情態語義框架呈現 71 3.2.2.3、「該」於「該+(有)多(麼)NP/AP」句式的情態語義框架呈現 74 3.3、「該」的各情態語義框架的可能發展關係 78 3.3.1、Requirement_scenario和Gradable_attributes框架的可能發展關係 78 3.3.2、Imposing_obligation和be_obligated框架的可能發展關係 82 3.4、「該」和「應該」的比較 85 3.5、小結 91 第四章、「該」的歷時演變和語法化過程 93 4.1、「該」的歷時演變考察 93 4.1.1、唐以前及唐代 94 4.1.2、宋代時期 96 4.1.3、元明時期 100 4.1.4、清代時期 106 4.1.5、小結 108 4.2、「該」的語法化動因與機制 110 4.2.1、「該」於「情態動詞」用法的語法化考察 111 4.2.1.1 、「該」由“具備”到「認知斷定([-感嘆])」的語法化考察 111 4.2.1.2、「該」由「義務要求([-負面])」到「義務要求([+負面])」的語法化考察 126 4.2.1.3、「該」由「認知斷定(-感嘆)」到「認知斷定([+感嘆])」的語法化考察 131 4.2.2、「該」於“應當是”用法的情態義演變考察 136 4.3、小結 143 第五章、結論與未來展望 144 參考文獻 149

    丁聲樹1961《現代漢語講話》。北京:商務印書館。
    王力1943《中國現代語法》。北京:商務印書館。
    王玥雯、葉桂彬2006〈從情態範疇到將來範疇─是論漢譯佛經中將來時標誌“當”的語法化〉,《語言應用研究》
    王建偉、苗興偉 2001〈語法化現象的認知語用解釋〉,《外語研究》。
    王東海、張志毅2007〈現代漢語詞匯語義共時研究的歷時、歷史視角〉,《江蘇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九卷第5期。
    王偉2000〈情態動詞“能”在交際過程中的義項呈現〉,《中國語文》第276期。
    王鵬翔、王雷2008〈陜北志丹方言的語氣副詞“該”〉,《廣西民族大學學報》(哲
    學社會科學版)第30卷第3期。
    太田辰夫2003[1987]《中國語歷史文法》,北京大學出版社。
    方緒軍2002《現代漢語實詞》 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
    史有為1996〈詞類問題的癥結及其對策─漢語詞類柔性處理試探〉,《詞類問題考察》。北京語言文化大學出版社。
    申厚坤2005〈語料庫語言學及其應用〉,《哈爾濱學院學報》。
    石毓智、李納 2004《漢語語法化的歷程─形態句法發展的動因和機制》,北京大學出版社。
    石毓智、白解紅2007a〈將來時的概念結構及其詞滙來源〉,《外語教學與研究》。
    2007b〈將來時標記向認識情態功能的衍生〉,《解放軍外國語學院學報》。
    朱冠明2005〈情態與漢語情態動詞〉,《山東外語教學》。
    朱德熙1981《語法講義》商務印書館
    宋永圭2004《現代漢語情帶動詞“能”的否定研究》復旦大學博士論文。
    李明2001《漢語助動詞的歷史演變研究》,北京大學博士論文。
    李崇興、石毓智 2006〈被動標記“叫”語法化的語義基礎和句法環境〉,《古漢語研究》。
    李櫻2003〈語義與語用的互動〉,《台灣語文研究》第一卷第一期。
    李臨定1990〈動詞分類研究說略〉,《中國語文》第4期。
    呂叔湘2005[1980] 《現代漢語八百詞》。北京:商務印書館。
    巫宜靜、劉美君2003<「中文動詞詞網」之建置與華語教學之應用>,《第三屆全
    球網路華文教學研討會論文集》。台北:僑務委員會。
    杜道流2005《現代漢語感嘆句研究》。安徽大學出版社。
    沈家煊1994〈“語法化”研究綜觀〉,《外語教學與研究》。
    2001〈詞義與認知:《從詞源學到語用學》評介〉,《外語教學與研究》。
    忻愛莉1999《台灣閩南語情態研究》,清華大學博士論文。
    2000〈華語情態動詞的語義與句法成分之互動〉,《第六屆世界華語文教
    學研討會論文論文集》(第一冊:語文分析組)台北:世界華文出版社。
    吳志杰、王育平2006〈框架語義理論探索〉,《南京社會科學─語言學研究》,第
    八期。
    吳福祥2006《語法化與漢語歷史語法研究》,安徽教育出版社。
    段業輝2002《中古漢語情態動詞研究》,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
    侯學超1998《現代漢語虛詞詞典》。北京大學出版社。
    徐丹2004《漢語句法引論》。北京語言大學出版社。
    孫德金1996〈漢語助動詞的範圍〉,《詞類問題考察》。北京語言文化大學出版社。
    馬慶株1988〈自主動詞和非自主動詞〉,《中國語言學報》第三期。北京:商務
    印書館。
    馬慧2003〈先秦時代“得”的語法化〉,《寧波教育學院學報》第八卷第5期。
    夏賽輝2004《漢語或然性認識情態動詞語法化研究》,湖南大學碩士論文。
    許和平1991〈漢語情態動詞語義和句法初探〉,《第三屆國際漢語教學討論會論
    文選》,北京語言學會出版社。
    商務印書館辭書研究中心2004《古今漢語辭典》,北京:商務印書館。
    陳嘉嘉2006《“應該”的多視角研究》,湖南師範大學碩士論文。
    彭利貞2007《現代漢語情態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湯廷池、湯志真1997〈華語情態詞序論〉,《第五屆華語文教學研討會論文集》。
    黃郁純1999《漢語能願動詞之語義研究》,台灣師範大學碩士論文
    張誼生2000a〈論與漢語相關的虛化機制─兼論現代漢語副詞的性質、分類與範
    圍〉,《中國語文》總第274期。
    2000b〈現代漢語副詞的性質、範圍與分類〉,《語言研究》總第39期。
    張豫峰1999〈“有”字據的語義分析〉,《中州學刊》總第111期。
    張麗麗1994《現代漢語中的法相詞〈修訂版〉》,台北南港:中央研究院資訊科
    學研究所,中文詞知識庫小組。
    郭曙綸2000〈兼語式的語義分析〉,《零陵師範高等專科學校學報》第21卷第4
    期。
    游汝杰2002〈現代漢語兼語句的句法和語義特徵〉,《漢語學習》第6期。
    趙元任1968《漢語口語語法》。北京:商務印書館。
    趙芳玉2007《從複合話與語法化觀點看台閩語及華語情態詞「X定」》,新竹教育
    大學碩士論文。
    楊曉燕2003〈淺論索緒爾關于共時與歷時的理論〉,《渝西學院學報》〈社會科學
    版〉,第二卷第2期。
    魯川2003〈語言的主觀信息和漢語的情態標記〉,《語法研究與探索》〈十二〉。
    北京:商務印書館。
    魯曉琨2004《現代漢語基本助動詞語義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劉利2000《先秦漢語助動詞研究》,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
    劉月華、潘文娛,故2001《實用現代漢語語法》(增訂本),北京:商務印書館
    蔣紹愚2001《近代漢語研究概況》,北京大學出版社。
    齊滬揚2002《語氣詞與語氣系統》,安徽教育出版社。
    鄭縈2004〈漢語「有」的語法化〉,《國立新竹師範學院語文學報》,第十一期。
    2008〈平衡語料庫呈現的助動詞語法特點〉,《靜宜人文學報》,第二卷第1
    期。
    潘艷艷2003〈框架語義學:理論與應用〉,《外語研究》總第81期。
    謝佳玲2002《漢語的情態動詞》,清華大學博士論文。
    2006a〈漢語情態詞的界定:語料庫為本的研究〉,《中國語文研究》第1
    期。
    2006b〈華語廣義與狹義情態詞的分析〉,《華語文教學研究》第三卷第一
    期。
    龍國富2007〈漢語“當”類情態動詞的時間範疇化演變〉,第四屆漢語語法化問
    題國際學術討論會論文。
    蘇建唐、鄭縈2007〈漢語情態詞「該」的語法化過程〉,第四屆漢語語法化問題
    國際學術討論會論文。
    蘇建唐2009a〈華語情態動詞「該」和「應該」的比較研究〉,《2009第二屆華語
    文教學國際研討會暨工作坊論文集》,文鶴出版社。
    2009b〈從「框架語義」論情態動詞的多義性─以多義情態動詞「該」為
    例〉,IACL17。
    羅驥1999〈釋“該”〉,《雲南教育學院學報》。
    Allenton,Vivane 1994 Some remarks about the epistemic values of auxiliaryverbs
    YINGGAIandYAO in Mandarin Chinese,In honor of Willaian S-Y.Wang:
    Inderdisciplinary studies on language and language change.Taipei:Pyramid Press.
    Bybee,J,Perkins,R & Pagliuca,W 1994 The evolution of grammar :/tense, aspect, and
    modality in the languages of the world.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Bybee,Joan.Fleischman,Suzanne(eds.).1995 Modality in grammar and discourse.
    Amsterdam:John Benjamins.
    Fillmore,C.J.1982 Frame semantics,In the Linguistic Society of Korea(ed.), Linguitics in
    the morning calm.Seoul:Hanshin.
    Heine,B.U.Claudi & F.Hunnemeyer.1991 Grammarticalization:A Conceptual Framework
    . Chicago: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Heine, B.U.Claudi1992 Grammarticalization chains,Studies in Language16.2
    Hofmann,Th.R.1993 Realms of Meaning:An Introdution to Semantics.London;New
    York:Lomgman.
    Hopper1991 On some principles grammarticalization.In Traugott&Heine 1991vol.1.
    Johnson C,Fillmore C,Wood E,Ruppenhofer J,Urban M,Petruck M,Baker C.2001 The
    FrameNet Project:Tools forlexicon Building,Berkeley:Internationl Computer
    Science Institute.
    Li,Chen-Ching1979 A Syntactic and Semanyic Analysisi of Taiwanese Modality,
    Ph.D.dissertation,University of Hawaii.
    Lien,Chinfa2005 Verbs of Visual Perception in Taiwanese Southern Min:A Cognitive
    Approach to Shift of Semantic Domains.Language and Linguistic.vol6.1.
    Lyons,J1977 Semantics.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5 Linguistic Semantics:An Introduction.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Palmer1986 Mood and Modality.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Perkins.Michaek R1983 Modal Expressions in English.Norwood:Ables Pulishing Co.
    Sweetser.E.1990 From Etymology toPragmatics:Metahphorical and Cultural Aspects
    of Semantics structure.
    Tiee,Henry Hung-Yeh 1985 Modality in Chinese,Studies in East Asian Linguistics.Los
    Angeles:Department of East Asian Languages and Caultures,University of Southern
    California.
    Traugott,E.C.1980 Meaning-change in the development of grammatical markers,Linguistic
    Science2.1.
    1989 On the rise of epistemic meanings in English:An example of subjectification in semantic change,Languagevol.65
    1995 Subjectification in grammaticalization.In Stein&Wright1995
    1999 The role of pragmatics in semantic change.Pragmatics in1998:Selected
    Papres from the 6th International Pragmatics Conference,Vol.II,ed.by Jef Verschueren,93-102.Antwerp:International Pragmatics Association.
    Tsao,F.F 1990《Sentence and clause structure in Chinese》。Student Book Co•
    Von Wright,G.H.1951 An essay in modal logic,Amsterdam:North Holland
    Zadeh,L.A1987 Fuzzy sets,InR.R.Yager et al (eds),Fuzzy sets and applications:selected
    Papers by L.A.Zadeh.New York:John Wiley&Sons
    電子文獻資源
    中央研究院漢籍全文資料庫http://www.sinica.edu.tw/~tdbproj/handy1/
    中央研究院近代漢語標記語料庫http://www.sinica.edu.tw/ftms-bin/kiwi1/pkiwi.sh
    中央研究院現代漢語標記語料庫http://www.sinica.edu.tw/SinicaCorpus/
    光華雜誌語料庫
    教育部國語辭典87年4月版http://140.111.34.46/dict/
    國學經典文庫系列光盤,《北京精神家園圖書有限公司》。
    GOOGLE http://www.google.com.tw/
    FramNet http://framenet.icsi.berkeley.edu/

    無法下載圖示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內網路)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外網路)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