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徐國誠
Hsu, Kou Chen
論文名稱: 《臺灣民報》的中國論述 (1920-1927)
指導教授: 邱馨慧
柳書琴
口試委員: 陳華
許佩賢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人文社會學院 - 歷史研究所
History
論文出版年: 2014
畢業學年度: 102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209
中文關鍵詞: 日治臺灣民報三民主義共產主義中國軍閥孫文中國國民黨臺灣文化協會
相關次數: 點閱:3下載: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日治時代號稱「臺灣人之唯一言論機關」之《臺灣民報》系列報刊,代表著
    承受著差別待遇的殖民體制下,臺灣人的一種聲音,面對總督府不平等的統治
    下,「中國」對寄望一個良好歸屬與合理待遇的臺灣而言,將是一種作為怎麼樣
    的存在?特別在1923 年《臺灣民報》創立前後,正值一戰結束不久後,民族自
    決、自由主義與社會主義等各種思潮風行於世,此時期能代表臺灣人輿論的《臺
    灣民報》又如何呈現這些思潮激盪下的聲音?這些聲音對臺灣人而言有著怎麼樣
    的意義甚至實際目的?
    為了解「中國」這個論述客體交織在當時各方思潮下在《臺灣民報》如何呈
    現,又這樣的呈現對當時臺灣人而言有著怎麼樣的意義。筆者透過地氈式翻閱《臺
    灣民報》,找尋與中國論述相關的文章進行摘要,並透過文本分析與對先行研究
    的統整,整理分析《臺灣民報》於1920 年到1927 年的中國論述。
    筆者研究後發現,在「中國未來」與「中國人民族性」的報導,《臺灣民報》
    呈現與《臺灣日日新報》相反的觀點,前者引羅素之言相信中國未來有機會成為
    世界第一的國家,後者則持悲觀論,甚至認為中國終將亡國,可見在「民族性」
    上,臺灣傾向走向中國。
    然而中國時值軍閥割據、列強欺凌、南北分裂的亂局,筆者從研究中發現《臺
    灣民報》呈現原本該刊常常報導中國亂象,對中國期待度不高,甚至以日華親善
    為目標、定位。但在1925 年第二次直奉戰爭後,對中國的期待有日益升高的趨
    勢,特別對南方孫文與國民黨政權抱有極高的期待,不但大肆宣揚國民黨與三民
    主義,孫文也漸漸對臺灣人而言極正向的符號表徵,其信念成為當時臺灣人心目
    中的理想與超越日本殖民統治的機會,成為甚至一些臺籍菁英選擇了中國作為為
    臺灣奮鬥的戰場。
    隨著 1925 年聯俄容共政策的催生者與維繫者孫文逝世,以及共產國際的積
    極行動、世界經濟走向不景氣,國民黨內部的左右矛盾漸漸走向激化,爾後發生
    的新三民主義之爭與中山艦事件等,更漸漸醞釀著清黨的條件。與此同時臺灣文
    化協會也產生左右漸漸對立的問題,兼容左右的《臺灣民報》因為陳逢源一篇以
    「改造中國」為題的文章,竟致使臺灣左右翼以中國為論述客體筆戰,徹底攤牌
    決裂,也影響臺灣文化協會的分裂。


    This paper will discuss, during Japanese colonial rule of Taiwan newspaper “Taiwan people's News(臺灣民報)”, known as "Taiwan's only organ", how about the reporting of China News? And what kinds of meaning or purpose exist in these messages of “China”.
    I read the "Taiwan people's news(臺灣民報)" before the summaries of these articles about "China", then use the methods of text analysis to research.
    I found: in the "China" and "Chinese nationalism" on the two subjects, adopted a positive attitude to the“Taiwan people's News(臺灣民報)” with a negative attitude the " Taiwan everyday newspaper(臺灣日日新報)" the contrary view. Shows that Taiwanese tend to agree China.
    Facing the chaos of China, "Taiwan people's News(臺灣民報)”tend to agree that Japan-China goodwill and does not expect China in early time. But after 1925, they was the regime's support for China has grown especially for Sun Yat-sen after the second Zhili–Fengtian War.
    Then the "Taiwan people's News(臺灣民報)”and a lot of Taiwanese often appear on the Sun Yat-Sen and the Kuomintang, even some Taiwan people come to China as Taiwan struggle.
    However, after the 1925, Sun Yat-Sen's death, the expanding of the Communist international and the world economic slump that followed the KMT and Taiwan concept out of clashes between left and right .
    Finally, in the "Taiwan people's News(臺灣民報)”, "transformation in China" as the topic completely subsided, while China and Taiwan split the left and right on the same time, witness the Taiwan relations with China actually link.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1 第二節研究議題與目的.......................5 第三節研究回顧..........................11 第四節 研究方法與史料.......................25 第五節章節安排..........................29 第一章、《臺灣民報》的中國民族性與中國未來相關論述(1923-1925) 第一節、《臺灣日日新報》的中國未來與民族性論述─以小野西洲為中心. .33 一、小野西洲譯述〈論支那將來〉之中國民族性論述...... ...34 二、〈論支那將來〉的譯介目的............ ..... .45 三、小野西洲〈支那文化與民族性〉之中國民族性論述.. ......47 第二節、《臺灣民報》的中國前途與民族性描述─以羅素為中心.. ...56 一、從〈中華之將來〉看羅素的中國論述..............57 二、羅素〈中國國民性之幾個特點〉對中國民族性的描述.......61 三、小野西洲與羅素的比較探討..................65 第二章、《臺灣民報》對中國北方政局的批判(1923-1926) 第一節、黃朝琴〈中華政局概觀〉中的北方政局介紹..........71 一、黃朝琴〈中華政局概觀(一)〉中的直系軍閥介紹...... ...71 二、黃朝琴〈中華政局概觀(二)〉對奉系、滇系與南方派的介紹... .73 三、黃朝琴〈中華政局概觀 (續)〉的中國政治派系介紹........75 第二節 《臺灣民報》有關第二次直奉戰爭期間北方政局的介紹......80 一、《臺灣民報》對直系當權時代的現況分析及憂慮..........80 二、臺灣留學生對軍閥政治的批判:蘇維霖〈北京學派界與直隸系〉...84 三、《臺灣民報》刊載第二次直奉戰爭的始末.............87 第三節、《臺灣民報》有關奉系入主北京後的北洋政府狀況........95 一、奉系入主北京後的新政府組織與矛盾激化......... ...95 二、《臺灣民報》的反奉戰爭相關報導................98 三、反奉戰爭後的北方局勢與國民軍、國民黨聯盟..........102 6 第三章、《臺灣民報》對中國南方政局的期待 (1923-1926) 第一節、第二次直奉戰爭前後的孫文相關報導.............109 一、《臺灣民報》對孫文北上共商國是的報導............109 二、《臺灣民報》與《臺灣日日新報》對孫文逝世消息的報導......115 三、孫文逝世週年《臺灣民報》的紀念文..............121 第二節、1920 年代《臺灣民報》報導的國民黨理念與行動........127 一、國民黨政見:召開國民會議與反帝國主義............127 二、張月澄〈中國青年學生愛國運動〉引介來臺...........131 三、《臺灣民報》清黨以前國民革命軍北伐報導............ 135 第三節、聯俄容共時期《臺灣民報》的左翼發展............141 一、《臺灣》、《臺灣民報》介紹左翼的相關文章(1923-1926) .. ...142 二、翁澤生的中國「闢謠」報導..................145 三、蔡孝乾〈反動時期的中國國民運動〉介紹.... ........148 第四章、《臺灣民報》的左右派論戰:〈中國改造論〉筆戰(1926-1927) 第一節、「中國改造論」論戰的鋒起.................155 一、背景與源起.........................155 二、陳逢源的基本論述〈我的中國改造論〉..............158 三、許乃昌的回應〈駁陳逢源氏的中國改造論〉............ 160 第二節、「中國改造論」論戰激化..................167 一、陳逢源的再回應:〈答許乃昌氏的駁中國改造論〉.........167 二、蔡孝乾的加入:〈駁芳園君的「中國改造論」〉...........171 三、許乃昌的結辯:〈給陳逢源氏的公開狀〉.............173 第三節、〈中國改造論〉論戰的影響與相關研究探討..........178 一、論戰尾聲與文協分裂──蔡孝乾〈轉換期的文化運動〉介紹....178 二、中國改造論論戰的相關研究與討論...............183 三、再探中國改造論論戰.....................187 結論...............................193 參考書目.............................199 附錄 圖 文 目 錄 圖(1):臺灣「光復」歡迎場景..................... 4 圖(2):《臺灣青年》刊影....................... 10 圖(3):《臺灣》刊影.........................10 圖(4):《臺灣民報》刊影....................... 10 圖(5):《臺灣新民報》刊影......................10 圖(6):《臺灣日日新報》〈臺灣八影候補地決定〉報影..........14 圖(7):若林正丈的抗日分類.....................18 圖(8):《臺灣民報》創刊號前兩頁...................27 圖(9):本論文概念構圖.......................31 圖(10):中島端《支那分割之運命》書影................52 圖(11):《臺灣日日新報》〈支那文化與民族性(一)〉日文版刊影......54 圖(12):《臺灣日日新報》〈支那文化與民族性 (一)〉漢文版刊影.....54 圖(13):《臺灣日日新報》〈論支那將來〉刊影.............55 圖(14):《臺灣民報》上羅素〈中華之將來〉刊影............69 圖(15):黃朝琴〈中華政局概觀〉刊影.................79 圖(16):張作霖像..........................94 圖(17):吳佩孚像..........................94 圖(18):馮玉祥像..........................94 圖(19):段祺瑞像..........................94 圖(20):高一涵〈平民革命的目的與手段〉刊影.............104 圖(21):玉鵑女士〈孫中山先生逝世一週年紀念〉刊影..........126 圖(22):許乃昌的社會進化圖.....................164 圖(23):陳逢源〈最近之感想(二) 我的中國改造論〉刊影.........166 圖(24):許乃昌〈給陳逢源氏的公開狀〉刊影..............177 圖(25):蔡孝乾的新文協組織圖....................180 圖(26):本論文架構圖........................205 表 格 目 錄 表(1):羅素與小野西洲、中島端論點比較...............69 表(2):中國改造論論戰文章於《臺灣民報》出處整理..........154 表(3):中國改造論論戰論點比較表..................192 表(4):抗日民族運動三維向度列表整理................204

    一、史料
    《臺灣青年》
    《臺灣》
    《臺灣民報》,臺灣民報社
    《臺灣日日新報》,臺灣日日新報社

    二、專書
    (一) 中文專書
    柳書琴,《荊棘之道—臺灣旅日青年的文學活動》,(台北:聯經出版社,2009 年
    5 月。)
    吳文星,《日治時期臺灣的社會領導階層》,(台北:五南出版社,2008 年5 月。)
    陳翠蓮,《台灣人的抵抗與認同 1920~1950》,(台北:遠流出版社,2008 年8 月。)
    黃俊傑,《臺灣意識與臺灣文化》,(台北:臺灣大學出版社,2006 年11 月。)
    若林正丈,《台灣抗日運動史研究》,(台北:播種者出版社,2007 年。)
    葉榮鐘,《日據下台灣政治社會運動史》,(台中:晨星出版社,2000 年8 月。)
    吳濁流,《亞細亞的孤兒》,(新竹:竹縣文化局,2005 年4 月。)
    吳濁流,《無花果》,(台北:草根出版社,1995 年7 月。)
    王錦雀,《日治時期臺灣公民教育與公民特性》,(台北:臺灣古籍出版社,2005
    年。)
    陳培豐,《「同化」的同床異夢:日治時期臺灣的語言政策、近化化與認同》,(台
    北:麥田出版社,2006 年,10 月。)
    吳密察,《帝國裡的「地方文化」:皇民化時期臺灣文化狀況》,(台北:新自然主
    義出版社,2009 年1 月。)
    薛化元,《近代化與殖民:日治臺灣社會史研究文集》,(台北:臺灣大學出版社,
    2012 年5 月。)
    矢內原忠雄著,林明德譯,《日本帝國主義下之臺灣》,(台北:吳三連臺灣史料
    206
    出版社,2004 年。)
    張玉法,《中華民國史稿》,(台北:聯經出版公司,20011 年7 月。)
    來新夏,《北洋軍閥史》,(上海,東方出版中心,2011 年5 月。)
    郭廷以,《近代中國史綱》,(台北:曉園出版公司,1994 年5 月。)
    葉榮鐘,《臺灣人物群像》,(台中:晨星出版社,2000 年8 月。)
    張秀哲,《「勿忘台灣」落花夢》,(新北:衛城出版社,2013 年2 月。)
    施淑編,《日據時代臺灣小說選》,(台北,麥田出版,2007 年9 月。)

    (二) 西文專書
    Rwei-Ren Wu (吳叡人) , The Formosan Ideology: Oriental Colonialism and the Rise
    of Taiwanese Nationalism, 1895-1945 (Chicago: Illinois,2003).

    三、論文
    (一) 期刊論文
    李承機,〈殖民地臺灣「輿論戰線」之變遷—〈輿論〉兩義性的矛盾與「臺灣人
    唯一之言論機關」的困境〉,六然居存《日刊臺灣新民報社說輯錄1932~
    1935》,(臺南: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2009 年12 月),
    李承機,〈日本殖民地統治下「臺灣人唯一之言論機關」的「苦鬪」―在「抵抗
    日本統治」與「經營新聞媒體」之間〉,《日刊臺灣新民報創始初期1932/4/15
    ~5/31 》,(台南: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2008 年7 月),
    陳培豐,〈日治時期臺灣漢文脈的漂游與想像:帝國漢文、殖民地漢文、中國白
    話文、臺灣話文〉,《臺灣史研究》,第15 卷第4 期 (2008 年12 月),頁
    31-86。
    林美秀,〈一種想望中國姿態的辯証--論日治時期王則修的殖民地經驗與文化敘
    事〉,《高雄應用科技大學學報》,(第37 卷 (2008 年05 月),頁23-44。
    劉名峰,〈現代性與國族認同的建構:從日治時期到民主鞏固期間之想像中國時
    的道德視域〉,《臺灣社會研究》第79 卷 (2010 年09 月),頁159-202。
    陳慧先,〈華麗島看中國:日治時期臺灣公學校歷史、地理科的支那意象〉,《臺
    207
    灣文獻》卷62 第3 期 (2011 年09 月),頁93-124。
    趙勳達,〈蔣渭水的左傾之道(1930-1931):論共產國際「資本主義第三期」理
    論對蔣渭水的啟發〉,《臺灣文學研究》第4 期,2013 年6 月,頁131-165。
    邱士杰,〈從〈黎明期的臺灣〉走向「中國改造論」─由許乃昌的思想經歷看兩
    岸變革運動與論爭(1923-1927)〉,《史繹》,第135 期
    (二) 會議論文
    陳芳明,〈「中國改造論」論戰與二○年代臺灣左翼思想的傳播〉,收於第六屆「中
    國近代文化的解構與重建」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中華文化與臺灣文化:
    延續與斷裂》
    陳君愷,〈我本將心託明月──日治時期臺灣的「孫文主義者」〉,《孫山中與日本
    殖民時期臺灣政治社會運動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國立國父紀念
    館,2005 年),頁197-228。
    (三) 學位論文
    吳春成,〈日據下臺灣知識份子反殖民之意識研究--臺灣民報 (1920--1927) 個案
    研究〉,(高雄:國立中山大學中山學術研究所碩士論文,1987 年)
    蕭柏瑋,〈臺灣的報業傳承與政治社會運動 ─以臺灣民報社員人際網絡為中
    心〉,(台北: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灣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2011 年。)
    邱士杰,〈臺灣主義運動的起源及其資本主義論〉,(台北:國立台灣大學歷史學
    研究所碩士論文,2008 年。)

    四、網路資源
    中華民國文化部臺灣大百科全書:http://taiwanpedia.culture.tw/web/index
    維基百科:http://zh.wikipedia.org/zh-tw/Wikipedia:%E9%A6%96%E9%A1%B5
    臺灣總督府官報資料庫:http://db2.lib.nccu.edu.tw/view/
    臺灣大學中國哲學研究室,日治時期臺灣哲學:
    http://www.philo.ntu.edu.tw/chinese/page.php?no=14
    日本辭典:http://www.

    無法下載圖示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內網路)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外網路)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