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吳雅美 Ya-Mei Wu |
---|---|
論文名稱: |
國小教師環境素養與環境教學效能之調查研究-以桃竹苗四縣市為例 The Study of Relationship between Elementary School Teachers’ Environmental Literacy and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Instruction Efficacy – A Case of Four Counties |
指導教授: |
林紀慧博士
Chi-hui Lin, Ph. D. 蘇宏仁博士 Hung-jen Su, Ed. D. |
口試委員: |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
論文出版年: | 2014 |
畢業學年度: | 102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201 |
中文關鍵詞: | 環境素養 、環境教學效能 |
外文關鍵詞: | Environmental Literacy,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Instruction Efficacy |
相關次數: | 點閱:1 下載:0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旨在探究環境教育法公布實施後,桃竹苗四縣市國小教師四小時環境教育實施現況、環境素養、環境教學效能如何?並比較不同背景變項的差異情形,以及環境素養與環境教學效能之相關性。
本研究按比率分層,隨機抽取桃竹苗四縣市200所公立國小教師,總計抽取600份樣本,其中有效樣本481人。以「國小教師環境素養與環境教學效能調查問卷」為研究工具,進行調查研究,所得資料經統計分析獲得以下結果:
ㄧ、桃竹苗四縣市國小教師四小時環境教育實施現況,最主要辦理方式為演講,最常辦理的主題為自然資源保育,最常邀請的主講人為專家學者,最主要的活動場域為室內外兼具,最主要的經費來源為學校,對環境素養的提升與環境教學的幫助有所助益;教師四小時環境教育實施現況會因所在縣市、區域特色和學校規模之不同而有顯著差異。
二、桃竹苗四縣市國小教師在環境素養各層面皆高於平均數,且環境素養會因所在縣市、區域特色、學校規模學校背景變項之不同而有顯著差異;環境素養會因大學主修、修習環境相關課程、參加環境保護相關活動、參加環保團體志工或成員教師個人背景變項之不同而有顯著差異。
三、桃竹苗四縣市國小教師在環境教學效能各層面皆高於平均數並有顯著差異,且環境教學效能會因所在縣市學校變項之不同而有顯著差異;環境教學效能會因參加環境保護相關活動教師個人背景變項之不同而有顯著差異。
四、桃竹苗四縣市國小教師的環境素養與環境教學效能具有高度相關。
此外,研究者亦根據上述研究結果,就教育行政機關、學校、國小教師與未來相關研究四方面提出建議。
This study investigated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in four counties, regarding the environmental four-hour lessons. This research compared the differences and investigate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nvironmental literacy and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instruction efficacy in terms of teachers’ background variables.
Proportion stratified random sampling was applied in this research. Among 600 samples, 481of them were valid from 200 elementary schools. The questionnaire “ An investigation of elementary school teachers’ environmental literacy and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instruction efficacy” was conducted and administered to the participants.
The results show as below:
1. Features are found on the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implementation in these four counties, such as lecture, conservation of natural resources, invitation of expertise, school funding, and easy access venue. These features are effective to promote the environmental literacy and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instruction efficacy. However, the practice of the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has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on schools’ locations, local features, and size.
2. Teachers’ environmental literacy in four counties is higher than average in every aspect. The teachers’ environmental literacy is significant different according to the schools’ locations, local features, size and the background of the schools. The individual environmental literacy is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according to teachers’ majors, courses taken on environmental issues, participation, volunteering service and individual backgrounds.
3. Teachers’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instruction efficacy in four counties is higher than average in every aspect. The instruction efficacy is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among the demographic background of the four countries. Besides, the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instruction efficacy is signifancantly different by teacher’s individual background and attitudes to the environmental issues and activities.
4. Teachers’ environmental literacy is highly correlated to their instruction efficacy.
According to the research results, suggestions on educational implementation and future studies are provided by the reserarcher to the education authority, school administers, teachers and researchers.
參考文獻
ㄧ、中文部分
王保進(2002)。視窗版SPSS與行為科學研究。台北:心理。
王保進(2006)。中文視窗版SPSS與行為科學研究。臺北市:心理。
王淑怡(2002)。國民小學教師效能指標之建構。台北市立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王順美(2004)。台灣中等學校環境教育指標建構之研究。環境教育研究,21,25-46。
中華民國環境教育學會。(2008)。環境教育法草案。2013.2.20取自http://www.csee.org.tw/modules/legislate/index2.php
王鑫(1994)。環境保護教育。環境保護教育季刊,23,5-9。
王鑫(1999)。地球環境教育與永續發展教育。環境教育季刊,37,87-103。
交通部(2010)。中央氣象局-防災氣象-歷史颱風。2013.4.20取自http://www.cwb.gov.tw/V7/prevent/typhoon/ty.htm
行政院(1987)。行政院環境保護小組紀實,第13次委員會。
行政院(1992)。環境教育要項。行政院81環字36451號函核定。
行政院國家永續發展委員會(2000)。二十一世紀議程:中華民國永續發展策略綱領。2013.5.15取自http://sdee.sctnet.edu.tw/mainlist.php?main=history1.htm
邱仁杰(2012)。桃園縣國民小學教師對環境教育法知覺與執行現況之研究。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
邱皓政(2009)。量化研究與統計分析:SPSS中文視窗版資料分析範例解析(3版)。臺北市:五南。
邱皓政(2011)。量化研究與統計分析:SPSS(PASW)資料分析範例解析(5版)。臺北市:五南。
沈廣城(2002)。國小學童環境知識、環境態度及環境行為之研究。國立屏東教育大學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市。
余民寧(2012)。心理與教育統計學(修訂三版)。臺北市:三民。
余興全(1984)。國中環境教材及學生環境知識與態度之研究。國立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吳明隆(2000)。班級經營與教學新趨勢。臺北市:五南。
122
吳清山(2000)。學校校能研究。臺北市:五南。
吳鈴筑(2010)。國內外環境教育法比較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環境教育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李明和、蘇育任(2002)。台灣中部地區中學理科教師的環境素養調查研究。2002年環境教育研討會暨環境教育學會年會–新世紀海峽兩岸全民環境永續發展。
李崑山(1999)。落實國民小學環境教育之策略與方法。環境教育季刊,40,63-70。
李德竹(2000)。資訊素養的意義、內涵與演變。圖書與資訊學刊,35,1-25。
李慧芬(2008)。高雄市國中教師角色壓力、情緒管理與教師效能關係之研究。國立高雄師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汪靜明(2000)。學校環境教育的理念與原理。環境教育季刊,43,18-34。
汪靜明(2003)。環境教育的生態理念與內涵。環境教育學刊,2,9-46。
沈麗琴(2006)。國小教師環境素養對環境教育教學影響研究-以台北市為例。台北市立教育大學環境教育研究所,未出版,台北市。
林清山(1992)。心理與教育統計學。臺北市:臺灣東華。
林璟嫻(2008)。不同地區國小教師環境素養的差異研究—以澎湖縣和高雄市為例。國立台南大學材料科學系自然科學教育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市。
周儒(1988)。環境教育-一個教育者的新挑戰,淺談如何建立環境教育計畫的課程。師友月刊,251,17-19。
周儒(1993)。環境教育的規劃與設計。環境教育季刊,16,17-25。
周儒(2000)。行動研究與教師環境教育能力之發展。台灣教育,589,22-28。
周儒(2004)。環境教育的理論與資源運用。第1394期東莞台商子弟學校(中學部)教師研習班研習資料,99-113。台北:國立教育研究院籌備處。
周儒(2011)。實踐環境教育:環境學習中心。臺北市:五南。
柳中明(2011)。變遷中的環境-面對全球暖化、生態與資源浩劫的29個真相。台北市:遠流(科學人雜誌精采100環境科學特輯)。
紀舜傑(2003)。全球教育下之環境教育。教育研究月刊,112,143-148。
郭怡君(2003)。國小在職與職前教師環境素養之研究。國立新竹師範學院數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
梁明煌(2010)。國家環境教育綱領規劃專案計畫。行政院環境保護署委託研究報告:EPA-98-E103-02-308。台北市。
123
高翠霞(1989)。環境教育之理念。環境教育季刊,3,8-11。
張子超(2000a)。九年一貫課程環境教育融入的內涵與教學。台灣教育,589,12-21。
張子超(2000b)。國民小學實施環境教育之理念與策略。北縣教育,32,31-34。
張碧娟(1999)。國民中學校長教學領導、學校教學氣氛與教師教學效能關係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張潤書(1990)。行政學。台北:三民。
張德銳(1994)。以績效評鑑提升學校效能。教師天地,69,41-44
許智垣(2010)。嘉義縣國中學生環境素養與九年一貫環境教育課程認知之研究。立德大學資源環境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市。
游雅如(2001)。花蓮縣國小自然保育環境素養之研究。國立花蓮師範學院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市。
陳木金(1997)。國民小學教師領導技巧、班級經營策略與教學效能關係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陳清溪(2003)。從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談教學評量。研究資訊,20(3),58~66。
教育部(2000)。九年一貫課程暫行綱要。重大議題,環境教育。國民教育社群網。2013.2.3取自http//teach.eje.edu.tw/9CC2/9cc_97.php
教育部(2001)。國民中小學學生成績評量準則。主管法規查詢系統。2013.2.5取自http://edu.law.moe.gov.tw/LawContent.aspx?id=FL008949
教育部(2003)九年一貫課程綱要。重大議題,環境教育。國民教育社群網。2013.2.5取自http//teach.eje.edu.tw/9CC2/9cc_97php
教育部(2008)重大議題(環境教育)。教育部國民及學前教育署。環境教育。2013.3.1取自www.k12ea.gov.tw/97_sid17/重大議題(環境教育)Q&A.doc
教育部(2008)九年一貫課程綱要。重大議題,環境教育。國民教育社群網。2013.2.28取自http//teach.eje.edu.tw/9CC2/9cc_97php
教育部(2010)。第八次全國教育會議實錄。中華民國教育部史全球資訊,2013.5.5 取自http://history.moe.gov.tw/policy.asp?id=7。
教育部(2013)。環境保護小組。教育部全球資訊網。取自http://www.edu.tw/Default.aspx?wid=3ee9c9ee-f44e-44f0-a431-c300341d9f77
黃乾全、王懋雯(1998)。師範學院學生環境行為之研究。台北:國立教育資料館編印。
124
靳知勤(1994)。環境知識、態度與行為之研究。環境教育季刊,21,47-59。
靳知勤(1995)。環境教育師資培育與教師能力之養成。環境教育季刊,27,46-59。
葉連棋、林淑萍(2003)。布魯姆認知領域教育目標分類修訂版之探討。教育研究月刊,105,94-106。
楊冠政(1990)。環境價值教育的理論基礎。環境教育季刊,8,3-13。
楊冠政(1998)。環境教育。台北市︰明文。
楊冠政(1989)。環境教育概述(上)。環境教育季刊,1,6-17。
楊冠政(1989)。環境教育概述(下)。環境教育季刊,2,4-12。
楊冠政(1993)。環境教育素養。環境教育季刊,19,2-14。
楊蕙雯(2004)。南投縣國小教師環境教育教學效能與教學狀況之研究。臺中教育學院環境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
劉中玉(2004)。我國國民小學階段環境素養內涵之初探。台北市立教育大學環境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劉世惠(2013)。苗栗縣國中教師環境素養與環境教學能力之調查研究。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數理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
環境保護署(2010)。環保法規。環境教育法。2011.5.10取自http://ivy5.epa.gov.tw/epalaw/index.aspx
環境保護署(2011)。環境教育專業及課程規劃實務訓練班1004期。上課講義。行政院環境保護署環境保護人員訓練所,桃園縣。
環境保護署(2011)。清淨家園Ecolife暨節能減碳種子教師訓練班。上課講義。行政院環境保護署環境保護人員訓練所,桃園縣。
蕭新煌(1990)。環境意識。台北: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
蘇宏仁(1997)。環境教育教學法及學習方案之介紹。國教世紀,175,48-52。
蘇宏仁(1998)。職前教師的環境行為認知及表現之相關研究。八十七年度教育學術研究會,997-1010。
蘇宏仁(1999)。國小職前與在職教師的環境行為認知、技能及表現之調查研究。中華民國八十八年環境教育研討會論文集,台北市立師範學院,90-99。
蘇宏仁(1999)。國小在職教師對於環境行為的認知、技能及表現之探討。新竹教育大學學報,12,369-380。
蘇慧貞,蕭瑞棠(2000)發展中的環境教育與教育部環境保護小組的策略,台灣教育,589,2-11。
125
二、英文部分
Amirshokoohi, Aidin(2010)Elementary Pre-service Teachers’ Environmental Literacy and Views Toward Science, Technology, and Society (STS) Issues Science Educator, 19(1) ,56-63 Spr 2010
Barnard, C.I. (1938). The Functions of the Executive. Cambridge M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Bandura, A. (1977). Self-efficacy: Toward a unifying theory of behavioral change. Psychological Review, 84(2), 191-215.
Disinger,JF(1985)What research says: Environmental education's definitional problem. School Science and Mathematics, 85(1),59-68
Haberman, S. J. (1978). Analysis of Qualitative Data (Vol. 1). New York: Academic Press.
Hines, J.M., Hungerford,H.R.,& Tomera, A.N.(1986-1987)Analysis and synthesis of research on responsible environmental behavior:A meta-analysis. The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18(2),1-8.
Iozzi, L., & Marcinkowski, T. (1990). Assessment of learning outcomes in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In M. Maldeague (Ed.). Methods and techniques for evaluation in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UNESCO, Paris.
Moneys, S. M. (1992).What is teaching effectiveness?A survey of student and teacher perceptions of teacher effectiveness.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ED 351056)
Shulman,L.S.(1987)Knowledge and teaching: Foundations of the new reform.Harvard Educational Review, 57(1), 1-21.
Rillo,T.J. (1974).Basic guideline for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The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6(1),52-55.
Roth, C.E. (1992). Environmental literacy: Its roots,evolution and directions in the 1990s(rev. ed.). Columbus,OH: ERIC Clearinghouse for Science, Mathematics, and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Wiley, J.W. (1991). Customer satisfaction: A supportive work environment and its financial cost.Human Resource Planning , 14, 117–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