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鄧惟鍀
Teng, Mee-Teck
論文名稱: 以合作學習提高商科學生學習動機與學習成效之行動研究-以馬來西亞建興中學高一班為例
Action Research of Cooperative Learning on Enhancing Learning Motivation and Learning Outcomes of Business Students — A case study of Senior One Students in Kiang Hin Middle School, Malaysia
指導教授: 林志成
Lin, Chih-Cheng
口試委員: 賴志峰
Lai, Chih-Feng
顏國樑
Yen, Kuo-Liang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竹師教育學院 - 教育與學習科技學系馬來西亞境外碩士在職專班
Overseas In-Service Master Program in Malaysia, Department of Education and Learning Technology
論文出版年: 2017
畢業學年度: 105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39
中文關鍵詞: 合作學習學習動機學習成效行動研究
外文關鍵詞: Cooperative learning, Learning motivation, Learning Outcomes, Action Research
相關次數: 點閱:1下載: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旨在透過利用合作學習策略,探討學生學習動機及學習成效的改善情形。研究者採取行動研究的方式於研究者執教之「簿記與會計」學科,發展合作學習策略教學教案。研究對象為馬來西亞砂拉越詩巫建興中學高一班17位學生,進行9週,共10節的教學活動。

    研究者蒐集與分析學生學習動機量表、合作學習狀況問卷,課堂觀察紀錄、訪談、教學省思札記等資料,以探究合作學習策略於「簿記與會計」學科實施後,學生學習動機及學習成效情況為何。本研究主要結論如下:
    一、研究者在課程設計及行動研究能力的成長與省思。
    二、合作學習策略實施後,學生的學習動機明顯提升。
    三、合作學習策略實施後,學生學習成效上有所提升。

    最後,根據研究結果,對教師教學、學生心態、課堂教學時間及未來後續研究提出具體的建議,以供未來有意實施合作學習策略及相關研究之參考。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explore the motive and outcome of learning by business students by integrating cooperative learning in teaching. The researcher applies action research approach and teaches bookkeeping and accounts to develop the cooperative learning in teaching. There were 17 Senior One students from Kiang Hin Middle School, Sibu, Sarawak participating in this study for 9 weeks.

    By collecting and analyzing the data such as the table of students’ learning motive, questionnaires on cooperative learning, the record of classroom observation, interviewing and teaching’s reflection, in order to explore the outcomes of the students’ learning motive and effectiveness.
    There are three major findings of the study:
    1. The researcher developed the skills and relection in design and planning of lesson teaching.
    2. Cooperative learning had developed the motive of learning significantly.
    3. Cooperative learning has enhanced the effectiveness of students in learning.

    Finally, according to the results of the research, any finding of the research on teaching of teacher, the mentality of students, duration of teaching and other recommendation on cooperative learning can be made for further studies.

    目次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待答問題……4 第三節 名詞釋義……5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7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合作學習概念分析與相關研究……9 第二節 學習動機概念分析與相關研究……24 第三節 學習成效概念分析與相關研究……29 第三章 研究方法 第一節 採用行動研究的理由……37 第二節 研究架構與流程……40 第三節 研究場域與研究參與者……44 第四節 設計理念與課程規劃……47 第五節 資料蒐集與分析……52 第六節 研究效度與倫理……57 第四章 研究結果分析與討論 第一節 合作學習對學生學習動機之分析與討論……61 第二節 合作學習對學生學習成效之分析與討論……73 第三節 研究者對教學行動的省思……84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第一節 結論……117 第二節 建議……119 參考文獻 壹、中文部分……123 貳、英文部分……128 附錄 附錄一 小考得分單……129 附錄二 小組總分單……129 附錄三 學習動機量表……130 附錄四 合作學習狀況問卷……132 附錄五 研究效度檢核表……135 附錄六 教師教學札記……137 附錄七 教學設計之英文生字表……138

    壹、中文部分

    丁惠琪(1999)。合作學習應用在國小數學教學之探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師範學院,臺北市。
    王文科、王智弘(2007)。教育研究法。臺北市:五南。
    王如哲(2010)。解析「學生學習成效」。評鑑雙月刊,27,62。
    王俊祺(2010)。以合作取向進行數學探究式教學對國中學生學習動機影響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靜宜大學,臺中市。
    王修曉譯(2007)。研究方法概論。臺北市:五南。
    王財印、吳百祿、周新富(2009)。教學原理(第二版)。臺北市:心理。
    丘立崗主譯(2006)。教學原理:學習與教學。臺北市:學富文化。
    朱仲謀譯(2006)。行動研究導論。臺北市:五南。
    何文娟、尹彬、周圓(2015)。初中英語教學中“小組合作學習”的行動研究。佳木斯職業學院學報,2015/9,總154,235-236。
    吳淑甄(2016)。澎湖縣國小高年級學生學習動機、學習態度及學習成效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臺南市。
    吳銘達、鄭宇珊(2010)。教師教學行為、學生學習動機對學習成效之影響:階層線性模式分析。中等教育,61(3),32-51。
    呂豐章(2016)。合作學習搭配翻轉教室對高職生學習效果之探討(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臺南市。
    巫俊采(2012)。學習動機與學習策略對動態學習成效之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市。
    李丞嵐(2016)。應用合作學習於國中生國語文閱讀理解學習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臺南市。
    李亭萱(2016)。以報讀提升小五學童國際教育及英語教學成效之行動研究—以竹北國小五年平班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新竹市。
    李秋芳(2002)。國小高年級社會科合作學習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屏東市。
    李紋玲(2015)。分組合作學習應用在國中英語教學之研究—以屏東縣某國中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高苑科技大學,高雄市。
    周新富(2014)。教學原理與設計。臺北市:五南。
    林生傳(2007)。教育心理學。臺北市:五南。
    林志成(2004)。教育行政行動智慧的概念建構與實踐之研究。臺北市:師大書苑。
    林志成(2007)。教育行動研究的迷思與省思。元智大學第二屆倫理與身體思維研討會會議手冊暨論文集,54-70。
    林亮均(2006)。探究線上教育遊戲對學習成效影響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銘傳大學,臺北市。
    林素卿(2014)。教師行動研究導論。高雄市:麗文文化。
    林清山譯(1995)。教育心理學—認知取向。臺北市:遠流。
    林聖哲(2016)。以合作學習教學法融入高中排列組合單元學習成效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臺南市。
    林憲鴻(2016)。合作學習策略運用於六年級班級直笛四聲部合奏教學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臺南市。
    林麗月(2016)。高職生學習動機、情緒管理、學習滿意度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南華大學,嘉義縣。
    邱光寰(2015)。苗栗縣國中合作式技藝教育學程學生學習動機與學習成效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新竹市。
    邱明星(2006)。認知發展理論在教學應用之探討。屏科大技術及職業教育研究所。取自http://mail.nhu.edu.tw/~society/e-j/56/56-33.htm
    施翠華(2008)。國中英語低成就學生補救教學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市。
    胡佳禎(2013)。屏東縣國中技藝教育專班學生技能學習態度、課程滿意度與職業自我概念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科技大學,屏東縣。
    胡倩瑜(2014)。專科學校學生學習成效品質保證機制建置與實施成效之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臺北市立大學,臺北市。
    唐建雄(2005)。高職學生家庭環境、學習動機與聲押期望及學業成就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市。
    張文哲譯(2013)。教育心理學:理論與實際。臺北市:培生教育。
    張春興(2011)。教育心理學:三化取向的理論與實踐。臺北市:東華。
    張曉謹(2011)。漁業資源保育種子教師研習營學員學習動機、學習滿意度及學習成效之探討(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海洋大學,基隆市。
    張馨文(2007)。國民中學三年級學生學習動機與學業成就之研究──以數學領域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市。
    教育部國中小教學資源研發中心(2012)。分組合作學習工作坊。取自教育部網站 http://www.coop.ntue.edu.tw/
    曹勝男(2013)。初中生英語分組合作學習能力發展的行動研究。英語廣場(學術研究),1,總025,130-131。
    梁伊邡(2016)。以小組積分競賽融入合作學習教學對九年級學生 學習二次函數單元成效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臺南市。
    梁玲(2016)。學生學習動機與同儕學習對學習成就的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高苑科技大學,高雄市。
    梁珠華(2005)。以合作學習教學策略來提升學生學習動機的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梁彩玲(2010)。溝通式語言教學—談合作學習。臺北市:東華。
    粘金玉(2003)。合作學習教學策略在高職進修學校學生會計學學習成效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市。
    郭玉生(1996)。心理與教育測驗(第十版)。臺北市:精華。
    郭憲仁(2015)。分組合作學習對偏遠地區八年級學生學習成效之探討—以平方根與近似值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臺南市。
    陳志賢(2016)。合作學習法在國中數學課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雲林科技大學,雲林縣。
    陳怡妏(2016)。以合作學習法探討國中家政與美感教育融合之成效(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明道大學,彰化縣。
    陳俊榮(2016)。合作學習教學策略對國中生數學學習動機、學習興趣與學習成就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海洋大學,基隆市。
    陳奎伯、顏思瑜譯(2009)。教育心理學:為行動而反思。臺北市:雙葉書廊。
    陳雅蕙(2015)。合作學習對國中生英語學習態度與英語學習成就之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臺南市。
    彭曉娟(2016)。商務英語寫作合作學習行動研究。湖北函授大學學報,29(24),總190,169-171。
    黃才玲(2016)。合作教學法影響英語閱讀及學習動機之研究—以八年級學生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聯合大學,苗栗市。
    黃政傑、吳俊憲(2006)。合作學習:發展與實踐。臺北市:五南。
    黃政傑、林佩璇(2015)。合作學習。臺北市:五南。
    黃靜慧(2016)。合作學習翻轉國中國文範文教學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市。
    黃曙東(2006)。我國技專校院學生學習成效評估機制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市。
    楊于萱(2014)。提升英語學習動機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師範學院,嘉義市。
    楊孟麗、謝水南譯(2008)。教育研究法:研究設計實務。臺北市:心理。
    楊家豪(2004)。融入課堂情意領域教學策略之遠距教學研製(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中健康暨管理學院,臺中市。
    楊曼琳(2016)。運用小組遊戲競賽法提升國小五年級學生數學學習成效與合作學習經驗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臺中市。
    楊菫華(2008)。國中英語科全方位學習之行動研究──溝通式教學法與合作學習法之應用(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市。
    葉水通(2015)。學習動機、學習態度、學習滿意度與學習成效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南華大學,嘉義縣。
    廖杏瑜(2015)。合作學習在國小學生語文閱讀理解上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灣首府大學,臺南市。
    廖昭永(2003)。合作學習對國小學童寫作創造力成效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市。
    蔡清田(2008)。教育行動研究。臺北市:五南。
    蔡瑞敏(2006)。組織變革知覺、學習動機對學習成效之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朝陽科技大學,臺中市。
    鄭增財(2006)。行動研究原理與實務。臺北市:五南。
    鄭蕙如、林世華(2004)。Bloom認知領域教育目標分類修訂版理論與實務之探討—以九年一貫課程數學領域分段能力指標為例。臺東大學教育學報,15(2),247-274。
    謝孟恬(2016)。運用合作學習提升國小六年級學生國語文造句學習成效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鍾易宸(2016)。問題導向學習機制在混成學習環境下對學生學習成效與學習動機之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市。

    貳、英文部分
    Gay, L. R. (1992). Educational research competencies for analysis and application. New York: Macmillan.
    Graves, T. (1991). The controversy over group rewards in cooperative classroom. Educational Leadership, 48(7), 77-79.
    Jacobs, G. M., Power, M. A., & Loh, W. I. (2002). The tracher’s sourcebook for cooperative learning: Practical techniques, basic principles, and frequently asked questions. Thousand Oaks, CA: Corwin Press.
    Parker, R. E. (1985). Small-group cooperative learning improving academic, social gains in the classroom. NASS Bulletin, 69(479), 48-57.
    Pintrich, P. R. & De Groot, E. V. (1990). Motivational and self-regulated learning components of classroom academic performance.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82, 33-40.
    Skinner, C. H. (2010). Applied comparative effectiveness researchers must measure learning rates: A commentary on efficiency articles. Psychology in the Schools, 47 (2), 166-172.
    Slavin, R. E. (1988). Cooperative learning and student achievement. Retrieved from http://www.ascd.org/ASCD/pdf/journals/ed_lead/el_198810_slavin.pdf
    Slavin, R. E. (1990). Cooperative learning: theory and research, and practice. Boston: Allyn and Bacon.
    Slavin, R. E. (1995a). Cooperative learning: Theory and research, and practice (2nd ed). Boston: Allyn and Bacon.
    Slavin, R. E. (1995b). Research on cooperative learning and achievement: What we know, what we need to know. Retrieved from https://pdfs.semanticscholar.org/8632/1d7266e116a1e8750aade319054a521c0639.pdf
    Weiner, B. (2010). The Development of an Attribution-Based Theory of Motivation: A History of Ideas. Educational Psychologist, 45 (1), 28-36.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