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林沛潔
Lin, Pei-Jie
論文名稱: 臺灣文學中的「滿洲」想像及再現(1931─1945)
Imagination and Reflection of Manchukuo in Taiwan Literature(1931-1945)
指導教授: 柳書琴
口試委員: 吳佩珍
劉恆興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人文社會學院 - 台灣文學研究所
Taiwan Literature
論文出版年: 2014
畢業學年度: 102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82
中文關鍵詞: 滿洲國臺灣文學橫向交流想像再現內化滿洲國
相關次數: 點閱:2下載: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現今,臺灣文學已累積許多豐碩的研究成果,這些研究著重於日本帝國對當時臺灣造成何種影響,以及臺灣作家小說文本中的時代氛圍與反應。可是,仍有部分臺灣作家的小說,難以在此研究脈絡中解讀。對此筆者注意到,部分臺灣作家感知到的時代氛圍,其實來自於當時臺滿頻繁的交流關係。在此,臺滿交流的種種影響中,「滿洲國」成為臺灣之外得以拓展生存空間的代名詞,甚至使臺灣作家形成滿洲國想像,並且展現在其小說文本中。
    近年除了著重日本帝國與臺灣直系影響研究之外,臺灣文學研究中逐漸整合東亞研究,關注日治時期與周邊殖民地、佔領區、扶植政權關係。因此,臨近臺灣的滿洲國及其複雜的背景也成為重要參照對象。在日、滿、臺多方媒體互動、拉扯之下,「中介傳播」也成為此時期最重要的傳播方式,逐漸拉近臺灣與滿洲國的距離,更持續作用於臺灣政經社會,使臺灣構成滿洲國想像。在此,除了日本帝國與臺灣的研究架構中,此臺滿交流也是影響臺灣作家文學作品的一環。部分臺灣文學作品放在此臺、滿橫向交流的系譜中,便能順利解釋文本作品中的結構及意象。
    因此,本學位論文的重點即是反思在滿洲事變後,臺灣如何在日本帝國媒體仲介與傳播下,受到滿洲國消息影響。在此現象下,被急遽拉近的臺滿關係又如何改變臺灣文學環境,甚至與影響臺灣作家想像滿洲國,進而在臺灣文學作品中形成重要特色。

    關鍵字:滿洲國、臺灣文學、橫向交流、想像、再現、內化滿洲國


    Today, academic research of Taiwan literature had been much researched. Taiwan writer put their difficult position in literary, may be important issue in research of Taiwan literature. When research of communication between Empire Japan and Taiwan in Japanese rule became much more, some Taiwan literary still not suit in this model. Some Taiwan literary can understand when they put in relationship in Taiwan and Manchukuo in 1931-1945. After Manchuria incident, Empire Japan tried to connect Manchukuo and the other place of Japanese rule. Empire Japan use mediation to control communication of Manchukuo and Taiwan. Because of this plan, Manchukuo and Taiwan has been connected quickly. In Taiwan, imagination of Manchukuo has been placed organized. Manchukuo became an image where was a good place to live under Japanese rule. Many Taiwanese went to Manchukuo or had good jobs in Manchukuo. Those people who can’t go to Manchukuo also image Manchukuo. This image also reflected in Taiwan writer’s literary.
    Not only research of Empire Japan and Taiwan, but also paid attention to relationship between Manchukuo and Taiwan the last years. Manchukuo became an important index for reference to Taiwan. 「Mediation」became important communication in Empire Japan connected Manchukuo and the other place under Japan rule. This final goal with this plan tried to advertise Manchukuo is a legal nation. A lot of Manchukuo news in Taiwan newspaper, also effect Polities, economy and social in Taiwan, and became imagined a communities with Manchukuo. This across between Manchukuo and Taiwan was an important cause in Taiwan writer’s literary. Some Taiwan writer’s literary can be explained in this cause.
    The point of this dissertation is Taiwan how to effect by Empire Japan’s mediation communication after Manchuria incident, and Taiwan literature and Taiwan writer’s image of Manchukuo how to change, and how to become an important characteristic in Taiwan literature.

    Keyword:Manchukuo、Taiwan literature、Across、Imagination、Reflection、Internalization with Manchukuo



    第一章、〈緒論〉…………………………………………………………………………………………………..1 第一節、研究動機與問題意識 1 第二節、研究背景 5 第三節、研究範疇與方法 10 第四節、前行研究回顧 16 第五節、章節架構與預期成果 27 第二章、〈中介傳播:滿洲熱的出現(1931-1937)〉 33 第一節、臺灣內化與想像滿洲國:以中介傳播「溥儀就任執政」報導為例 34 一、重整東亞圖景:以印刷品與中介傳播為媒介 34 二、轉載新聞:《臺灣日日新報》上的「溥儀就任執政」報導熱潮 37 三、內化「滿洲國」:被選譯為漢文的「溥儀就任執政」新聞 40 第二節、滿洲他者:滿洲議題與鼓吹南方移民報導 45 一、滿洲事變效應: 1930年初期的南進論與滿洲移民熱潮 45 二、《大阪朝日新聞》報導中的「滿洲移民」熱潮 48 三、拓展生存空間:《新高新報》的「南進論」報導方向 50 第三節、「滿洲熱」及其逆說:「滿洲事變論功行賞」與臺灣文學創作的再現 56 一、《臺灣日日新報》帶狀性報導「滿洲事變論功行賞」與「滿洲事變記念日」 56 二、朱點人小說〈蟬〉及反向宣傳「滿洲事變紀念日」 60 三、臺灣文學中的「滿洲國內在化」及其逆說:以1931到1937年的小說為例 63 第三章、〈滿洲新天地:從文學想像到文藝競爭(1937-1941)〉 73 第一節、滿洲新天地:臺灣小說中的滿洲議題 74 一、弔詭的帝國南、北境:滿洲事變對臺灣南進政策的影響 74 二、遙想滿洲:楊逵〈公學校〉、〈模範村〉、〈滿洲豬〉與龍瑛宗〈歌〉 77 三、滿洲體驗:鍾理和的小說〈柳蔭〉、〈奔逃〉、〈門〉 84 第二節、戰時文藝統制下的滿洲文藝政策與文壇 93 一、殊途同歸的精神理念:滿洲移民政策與在滿日人作家文學觀 94 二、被收編的滿洲文藝──從大連滿洲筆會到滿洲文話會 96 三、滿系作家與日人作家的文學活動 98 第三節、滿洲文藝的順風車:臺灣南方文藝的抬頭與文壇的分化 103 一、回望滿洲:1930年代的臺灣文藝政策 103 二、扭轉臺灣位置:1940年代的文藝政策 106 三、日本帝國下的文藝競爭──臺灣的文藝地位與變化 109 第四章、〈以滿洲為鏡:大東亞共榮圈下的想像與認同(1942-1945)〉 115 第一節、大東亞共榮圈下的愛國美談:李香蘭及電影《サヨンの鐘》 116 一、「南進」政策與鍊成美談「サヨンの鐘」的流變 117 二、消失的「鐘」:從《サヨンの鐘》到《山の娘サヨン》 120 三、凝縮日華親善的《サヨンの鐘》:サヨン的選角意義 124 第一節、鏡像滿洲:王昶雄〈鏡〉中的多重結構 131 一、小說中的「戲中戲」:從〈Cyrano de Bergerace〉、〈白野辨十郎〉到〈鏡〉 132 (一) 〈Cyrano de Bergerace〉與改編的〈白野辨十郎〉 133 (二)〈白野辨十郎〉作為〈鏡〉戲中戲的可能性 134 二、虛實鏡像:戲中戲〈白野辨十郎〉與〈鏡〉的敘事結構 135 三、故鄉在他方:大東亞共榮圈下的殖民鏡像 140 第三節、從臺灣到滿洲國:口述歷史與記憶 147 一、滿洲新天地:從臺灣前往滿洲的動機 148 二、深耕土地:實際在滿洲的生活經驗 151 三、共構歷史:滿洲經驗與歷史記憶的交織 155 第五章、結語 159 參考書目 163 附錄 175 附錄一、1932年「溥儀就任執政」報導列表:以《臺灣日日新報》與《大阪朝日新聞》為例 附錄二、五個月後於臺灣上映的「サヨンの鐘」廣告 附錄三、日治時期前往滿洲國發展的臺灣人

    參考書目
    一、文獻史料、口訪史料

    1. 《臺灣日日新報》,臺灣日日新報社,1931─1945。
    2. 《新高新報》,臺灣日日新報社,1931─1945。
    3. 《大阪朝日新聞》,朝日新聞社,1938─1941。
    4. 《東京朝日新聞》,朝日新聞社,1927─1944。
    5. 《朝日新聞外地版》復刻本,朝日新聞社,1935─1945。
    6. 《興南新聞》,興南新聞臺灣分社,1941─1944。
    7. 《滿洲日報新聞》,滿鐵日報新聞社,1931─1935。
    8. 《滿洲日日新聞》,滿洲日日新聞社,1935─1944。
    9. 《臺灣藝術》,臺灣藝術社,1940─1944。
    10. 《臺灣公論》,臺灣公論社,1936─1945。
    11. 《詩報》復刻本,(板橋:龍天出版社,2007年)。
    12. 《風月》、《風月報》、《南方》復刻本,(臺北:南天出版社,2001年)。
    13. 《映画旬報》復刻本,(東京:ゆまに書房,2002年)。
    14. 《理蕃の友》復刻本,(東京:綠蔭書房,1993年)。
    15. 《新文學雜誌叢刊》復刻本(共17冊)(臺北:東方文化書局,1981年)。共調查以下數卷:
    1. 《人人》
    2. 《第一線》
    3. 《洪水報》
    4. 《華麗島》
    5. 《先發部隊》
    6. 《福爾摩沙》
    7. 《臺灣文學》
    8. 《文藝臺灣》
    9. 《臺灣文藝》
    10. 《臺灣新文學》
    16. 紀剛口述,趙慶華編,《涉大川──紀剛口述傳記》(臺南:國立台灣文學館,2011年)。
    17. 楊肇嘉捐贈、李承機主編,《六然居存日刊臺灣新民報社說輯錄1932-1935》(臺南:國立台灣歷史博物館,2009年),數位光碟。
    18. 吳密察等撰文、國立臺灣博物館主編《地圖臺灣:四百年來相關臺灣地圖》(台北:南天書局,2007年)。
    19. 山口淑子,《戰爭、和平與歌 李香蘭自傳》(臺北:台灣商務印書館,2005年)。
    20. 許雪姬,《日治時期在「滿洲」的台灣人》(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2002年)。
    21. 許雪姬,〈日治時期台灣人的海外活動──在「滿洲」的台灣醫生〉,《臺灣史研究》11卷2期(2004.12),頁95-150。
    22. 中島利郎編,《台灣民報‧台灣新民報總合目錄》(東京:綠蔭書房,2000年)。
    23. 中島利郎,《日據時期台灣文學雜誌總目‧人名索引》(臺北:前衛,1995年)。
    24. 李香蘭,《在中國的日子 我的半生》(臺北:林白出版社,1989年)。
    25. 大阪每日新聞編,《南支南洋を國策的に觀る》(大阪:大阪每日新聞社,1935年)。
    26. 柳書琴、陳淑容,〈烽火狂瀾伴流離:在臺灣的東北人張岳東先生訪談〉,《傳記文學》103卷4期(2013.10),頁75-84。
    27. 柳書琴,〈父輩之志,我的足跡:甘麗娟女士訪談〉,《臺灣史料研究》41(2013.06),頁148-160。
    28. 柳書琴,〈工人學生的東亞旅跡:黃文賓先生訪談〉,《臺灣史料研究》41(2013.06),頁161-172。
    29. 柳書琴,〈狂風驟雨於我何傷:林鐵錚先生訪談〉,《臺灣史料研究》40(2012.12),頁100-117。
    30. 柳書琴,〈出奔滿洲之迢迢醫者路:陳素梅醫師訪談〉,《臺灣史料研究》40,(2012.12)頁118-129。
    31. 柳書琴、李偉,〈我的勤勞奉仕經驗:呂元明教授口述〉《文訊》320(2012.06),頁94-98。
    32. 柳書琴、李偉、蔡佩均,〈我們究竟為何而寫?:東北老作家李正中口述〉《文訊》320(2012.06),頁81-88。

    二、作家全集、選集文學集(依照出版時間)

    1. 黃惠禎編,《楊逵 : 一九〇六─一九八五》(臺南:臺灣文學館,2011年)。
    2. 陳建忠編,《賴和 : 一八九四-一九四三》(臺南:臺灣文學館,2011年)。
    3. 應鳳凰編,《鍾理和 : 一九一五─一九六〇》(臺南:臺灣文學館,2011年)。
    4. 陳萬益編,《龍瑛宗 : 一九一一-一九九九》(臺南:臺灣文學館,2011年)。
    5. 柳書琴、張文薰編選,《張文環 : 一九〇九─一九七八》(臺南:臺灣文學館,2011年)。
    6. 鍾理和著,鍾怡彥編,《新版鍾理和全集》(高雄:高雄縣政府文化局,2009年)。
    7. 龍瑛宗著,陳萬益主編,《龍瑛宗全集(中文)》(共8冊)(臺南:國立台灣文學館出版,2006年)。
    8. 龍瑛宗著,陳萬益主編,《龍瑛宗全集(日文)》(共8冊)(臺南:國立台灣文學館出版,2006年)。
    9. 黃英哲主編,《日治時期臺灣文藝評論集 雜誌篇》第一~四冊(臺南:國家台灣文學館籌備處,2006年)。
    10. 呂赫若著,林至潔譯,《呂赫若日記(1942─1944)》(臺南:國家台灣文學館,2004年)。
    11. 張文環著,陳萬益編,《張文環全集》(臺中:臺中縣立文化中心,2002年)。
    12. 王昶雄著,許俊雅編,《王昶雄全集》(臺北:臺北縣政府文化局,2002年)。
    13. 林煇焜,《命運難違》(臺北:前衛出版社,1998年)。
    14. 楊逵著,彭小妍編,《楊逵全集》(臺南:文化保存籌備處,1998年)。
    15. 葉石濤、鍾肇政主編,《光復前台灣文學全集》(臺北:遠景,1997年)。
    16. 施淑,《日據時期台灣小說選》(臺北:前衛出版社,1992年)。
    17. 張恒豪主編,《台灣作家全集‧短篇小說卷/日據時代》(臺北:前衛出版社,1991年)。
    18. 李南衡編,《賴和先生全集》(臺北:明潭出版社,1979年)。
    19. 李南衡編,《日據下台灣新文學小說選集》(臺北:明潭出版社,1979年)。

    三、研究專著(依照出版時間)

    (一)台灣研究相關:
    1. 吳佩珍主編,《中心到邊陲的重軌與分軌 日本帝國與台灣文學˙文化研究》(臺北:臺大出版中心出版,2012年)。
    2. 柳書琴編,《戰爭與分界:「總力戰」下台灣˙韓國的主體重塑與文化政治》(臺北:聯經出版社,2011年)。
    3. 陳建忠主編,《跨國的殖民記憶與冷戰經驗:台灣文學的比較文學研究》(新竹:國立清華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出版,2011年)。
    4. 王惠珍主編,《戰鼓中的歌者──龍瑛宗及其同時代東亞作家論文集》(新竹:國立清華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出版,2011年)。
    5. 堀和生、中村哲編著,《日本資本主義與台灣˙朝鮮──帝國主義下的經濟變動》(臺北:博楊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10年)。
    6. 葉碧苓,《學術先鋒:臺北帝國大學與日本南進政策之研究》(台北:稻鄉出版社,2010年)。
    7. 李文卿,《共榮的想像:帝國殖民地與大東亞文學圈(1937-1945)》(臺北:稻鄉出版社,2010年)。
    8. 柳書琴,《荊棘之道:旅日青年的文學活動與文化抗爭》(臺北:聯經出版社,2009年)。
    9. 陳豐祥《近代日本的大陸政策》(臺北:揚智事業文化,2009年)。
    10. 吳密察等著,楊永彬,林巾力,溫浩邦譯,《帝國裡的「地方文化」:皇民化時期的臺灣文化狀況》(臺北:播種者, 2008年)。
    11. 下村作次郎,〈サヨンの鐘関係資料集解說〉《サヨンの鐘関係資料集》(東京:綠蔭書房,2007年)。
    12. 荊子馨,鄭力軒譯,《成為日本人:殖民地臺灣與認同政治》(臺北:麥田,2006年)。
    13. 柳書琴,邱貴芬主編,《後殖民的東亞在地化思考:臺灣文學場域》臺南:國家臺灣文學館籌備處,2006年。
    14. 尾崎秀樹,《舊殖民地文學的研究》(臺北:人間出版社,2004年)。
    15. 矢內原忠雄,《日本帝國主義下的台灣》(臺北:吳三連臺灣史料基金會,2004年)。
    16. 陳建忠,《日據時期台灣作家論:現代性˙本土性˙殖民性》(台北: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2004年)。
    17. 應鳳凰編,《鍾理和論述1960~2000》(高雄:春暉出版社,2004年)。
    18. 岩本憲兒編,《映画と「大東亞共栄圈」》(東京:森話社,2004年)。
    19. 黃美娥,《重層現代性鏡像:日治時代台灣傳統文人的文化視域與文學想像》(臺北:麥田,2004年)。
    20. 周婉窈,《海行兮的年代:日本殖民統治末期臺灣史論集》(臺北:允晨文化,2003年)。
    21. 柯志明,《米糖相剋:日本殖民主義下台灣的發展與從屬》(臺北:群學,2003年)。
    22. 梁華璜,《臺灣總督府南進政策導論》(臺北:稻鄉出版社,2003年)。
    23. 中村孝志,《中村孝志教授論文集:日本南進政策與台灣》(檯北:稻鄉出版社,2002年)。
    24. 川瀨健一,《臺灣電影饗宴:百年導覽》(臺北:南天出版社,2002年)。
    25. 王天濱,《臺灣新聞傳播史》(臺北:亞太圖書出版社,2002年)。
    26. 大塚信一,《岩波講座 近代日本と殖民地》第2冊(東京:岩波書店,2001年)。
    27. 大塚信一,《岩波講座 近代日本と殖民地》第3冊(東京:岩波書店,2001年)。
    28. 大塚信一,《岩波講座 近代日本と殖民地》第4冊(東京:岩波書店,2001年)。
    29. 井手勇,《決戰時期台灣的日人作家與「皇民文學」》(臺南:台南市立圖書館,2001年)。
    30. 三澤真美惠,《殖民地下的「銀幕」──台灣總督府電影政策之研究(1895-1942)》(臺北:前衛出版社,2001年)。
    31. 葉龍彥,《日治時期台灣電影史》(臺北,玉山社,1998年)。
    32. 林繼文,《日本據台末期(1930-1945)戰爭動員體系之研究》(臺北:稻鄉出版社,1996年)。
    33. 黃惠禎,《左翼批判精神的鍛接:四〇年代楊逵文學與思想的歷史研究》(臺北:秀威資訊科技,2009年)。
    34. 黃惠禎,《楊逵及其作品研究》(臺北:麥田出版社,1994年)。
    35. 中村孝志,《日本の南方関与台湾》(奈良,天理教道友社,1988年)。
    36. 戴國煇,《台灣と台灣人 :アイデンテイを求めて》(東京:研文出版社,1979年)。
    37. 呂訴上,《台灣電影戲劇史》(臺北:銀華出版社,1961年)。

    (二)滿洲研究相關:
    1. 四方田犬彥,《李香蘭と原節子》(東京:岩波書店,2011年)。
    2. 蔡雅祺,《製造戰爭陰影 : 論滿洲國的婦女動員(1932-1945)》(臺北:國史館,2010年)。
    3. 東北淪陷十四年史總編室、日本殖民地文化研究會編,《偽滿洲國的真相──中日學者共同研究》(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0年)。
    4. 劉曉麗,《異態時空中的精神世界──偽滿洲國文學研究》(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8年)。
    5. 小林英夫,《〈滿洲〉の歷史》(東京:講談社,2008年)。
    6. 解學詩,《偽滿洲國史新編》(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年)。
    7. 張泉主編,《抗日戰爭時期淪陷區史料與研究》(江西:百花洲文藝出版社,2007年)。
    8. Edward M.Gunn著,張泉譯,《被冷落的繆斯:中國淪陷區文學史(1937-1945)》(北京:新星出版社,2006年)。
    9. 四方田犬彥,《李香蘭と東アジア》(東京:東京大學出版社,2001年)。
    10. 岡田英樹,《偽滿洲國文學》(長春:吉林大學出版社,2001年)。
    11. 孫中田、逢增玉、黃萬華、劉愛華,《鐐銬下的繆斯──東北淪陷區文學史綱》(長春:吉林大學出版社,1999年)。
    12. 胡昶、古泉著作,《滿映──国策映画の諸相》(東京:現代書館,1999年)。
    13. 鈴木隆史原著、周啟乾譯,《日本帝國主義與滿洲》(台北:金禾出版社,1998年)。
    14. 塚瀨進,《滿洲國:「民族協和」の實像》東京:吉川弘文館,1998年。
    15. 川村湊,《文学から見る「満洲」:「五族協和」の夢と現実》(東京:吉川弘文館,1998年)。
    16. 川村湊,《「大東亜民俗学」の虛実》東京:講談社,1996年。
    17. 王承禮主編,《中國東北淪陷十四年史綱要》(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91年)。
    18. 小林龍夫、島田俊彥編《滿洲事变 現代史資料》第7冊(東京都:みすず書房,1964年)。
    19. Norman Smith,《Resisting Manchukuo:Chinese Woman Writers and the Japanese Occupation》(Toronto:The University of British Columbia,2007年)。
    20. Prasenjit Duara,《Sovereignty and authenticity Manchukuo and the East Asian Modren》(United States of America:Roman&Littlefied Publishers,Inc,2003年)。

    (三)其他:
    1. 林滿紅,《銀線──十九世紀的世界與中國》(台北:台大出版中心出版,2011年)。
    2. 羽田令子,《李香蘭、そして私の滿州体験》(東京:株式會社社會評論社,2006年)。
    3. 子安宣邦,《東亞儒學:批判與方法》(臺北:台灣大學出版中心,2004年)。
    4. 劉建輝,《魔都上海──日本知識人的「近代」體驗》(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
    5. 史桂芳,《同文同種的騙局──日偽東亞聯盟運動的興亡》(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2年)。
    6. 堤輝男,《文学と教育のかけ橋:芥川賞作家・長谷健の文学と生涯》(東京:文藝社,2002年)。
    7. Denis McQuail著、陳芸芸翻譯,《最新大眾傳播理論》上冊(臺北:韋伯文化事業出版社,2001年)。
    8. 王中忱,《越界與想像:20世紀中國、日本文學比較研究論集》(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1年)。
    9. 岩瀨孝、佐藤實枝、伊藤洋等,《フランス演劇史概說[增補版]》(東京:早稻田大學出版社,1999年)。
    10. 胡昶,古泉著,橫地剛,間ふさ子譯《満映 国策映画の諸相》(東京:現代書館,1999年)。
    11. 林明德,《日本近代史》(台北:三民出版社,1996年)。
    12. 渡邊守章,《演劇とは何か?》(東京:株式會社講談社,1990年)。
    13. 信夫清三郎,《近代日本政治史》第4冊(臺北:桂冠圖書有限公司,1994年)。
    14. 室生犀星著、淺野晃編,《室生犀星詩集》(東京:白凰社,1984年)。
    15. 陳固寧,《日本新聞史》(臺北:中華叢書,1975年)。

    四、會議、期刊論文(依照刊載日期)

    1. 四方田犬彥,〈佔領地的女兒 李香蘭小論〉《聯合文學》9(2012.9),頁90-99。
    2. 劉恆興,〈大道之行也──「滿洲國」大同時期王道思想及文化論述(1932-1934)〉《漢學研究》30卷3期(2012.09),頁297-329。
    3. 柳書琴,〈滿洲內在化與島都書寫:林輝焜《命運難違》的滿洲匿影及其潛話語〉,《台灣文學研究》2(2012.06),頁133-190。
    4. 柳書琴,〈歷史交錯中的臺灣與東北:東北文學田野筆記〉《文訊》320(2012.06),頁70-80。
    5. 下村作次郎,〈《サヨンの鐘》物語の生成と流布過程に関実する証的研究〉《天理臺灣學會年報》10(2011.03),頁155-172。
    6. 川瀨健一,〈《莎韻之鐘》為何沒在臺灣上映?〉《電影欣賞》148(2011.7-9月號),頁48-54。
    7. 川瀨健一,〈日治時期之臺灣電影史與政策實施──史料之發覺與訪問調查研究〉《臺灣史料研究》35(2010.06)頁2-52。
    8. 李承機,〈殖民地經驗中的「個人記憶」與「集體記憶」──戰後台灣「歷史記憶」的構成與演變〉,東北亞歷史財團編,《東亞的知識交流與歷史記憶》(首爾:韓國工北亞歷史財團,2009年),頁303-320。
    9. 劉恆興,〈女子豈應關大計?:論蕭紅文本性別與國族意識之關涉〉《文化研究》7(2008.12),頁7-44。
    10. 詹閔旭,〈滿州在哪裡?《漢文台灣日日新報》中的滿洲論述與地方認同驅力〉《2007青年文學會議論文集:臺灣現當代文學媒介研究》(臺灣:文訊雜誌社,2008年),頁9-29。
    11. 施淑,〈文藝復興與文學進路──《華文大阪每日》與日本在華占領區的文學統制(二)〉,《新地文學》4(2008.06),頁21-37。
    12. 施淑,〈文藝復興與文學進路──《華文大阪每日》與日本在華占領區的文學統制(一)〉,《新地文學》1(2007.09),頁41-72。
    13. 施淑,〈文藝復興與文學進路──《華文大阪每日》與日本在華占領區的文學統制(三)〉,《新地文學》5(2008.09),頁53-60。
    14. 施淑,〈「大東亞文學」在「滿洲國」〉,收錄於李豐楙主編,《文學、文化與世變》(台北:中央研究院文哲所,2002年),頁589-631。
    15. 李展平,〈重返電影「沙鴦之鐘」現場──(櫻之都)春陽部落〉《臺灣博物》94(2007.06),頁48-55。
    16. 蘇碩斌,〈日治時期台灣文學的讀者想像──印刷資本主義作為空間想像機制的理論初探〉《跨領域的台灣文學研究學術研討會》(臺南:臺灣文學館,2006年),頁81-116。
    17. 羊子喬,〈清晰又模糊的鏡像:試析王昶雄的小說〈鏡〉〉,《鹽分地帶文學》5(2006.10),頁196-199。
    18. 王惠珍,〈揚帆啟航-殖民地作家龍瑛宗的帝都之旅〉《臺灣文學研究學報》2(2006.04), 頁29-58。
    19. 橋本恭子,〈轉變期在台內地人之文藝意識的改變〉,「台日研究生台灣文學學術研討會」論文,(中山大學中文系主辦,2003.10.04-05),頁181-200。
    20. 下村作次郎,〈物語の終焉──映画と教科書の「サヨンの鐘」〉《台湾原住民の現在》(東京:草風館,2004年),162-174。
    21. 下村作次郎,〈日本から逆輸入された「サヨンの鐘」の物語──中央舞台の台湾上演呉漫沙の「サヨンの鐘」〉《台湾の「大東亜戦争」:文学・メディア・文化》(東京:東京大學出版會,2002年),183-201。
    22. 林滿紅,〈臺灣與東北間的貿易(1932-1941)〉,《近代史研究所集刊》24(1995.06),頁653-696。

    五、學位論文

    1. 徐淑賢,《台灣士紳的三京書寫:以1930-1940年代《風月報》、《南方》、《詩報》為中心》(新竹:清華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2)。
    2. 莊詠揚,《日本的大陸政策之演變(1918~1932)社會建構主義觀點分析》(臺北:淡江大學國際事務與戰略研究所碩士班,2011)。
    3. 陳運陞,《扭曲的鏡像:「滿州國」作家古汀創作中的「現代」形象再現》(新竹:國立清華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1)。
    4. 郭靜如,《動盪時代中的變異風景──日參見時期台灣、「滿洲國」小說中「空間」描寫之比較》(新竹:國立清華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1)。
    5. 呂明純,《東亞圖景中的女性新文學(1931-1945)──以台灣、滿洲國為例》(新竹:國立清華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10)。
    6. 吳昱慧,《日治時期台灣文學的「南方想像」──以龍瑛宗為例》(新竹:國立清華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0)。
    7. 邱雅芳,《南方作為帝國慾望:日治時期日人作家的台灣書寫》(臺北: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9)。
    8. 張明權,《同文論述下的台灣漢詩壇(1931~1945)》(台中:國立靜宜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8)。
    9. 徐郁縈,《日治前期臺灣漢文印刷報業研究(1895~1912)─-以《臺灣日日新報》為觀察重點》(雲林:雲林科技大學漢學資料整理研究所碩士論文,2007年)。
    10. 邱雅萍,〈從日刊報紙「漢文欄廢止」探究「臺灣式白話文」的面貌〉(臺南:國立成功大學碩士論文,2007)。
    11. 蔡鈺淩,《文學的救贖:龍瑛宗與爵青小說比較研究(1932-1945)》(新竹:國立清華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
    12. 蔡佩均,《想像大眾讀者:《風月報》、《南方》中的白話小說與大眾文化建構》(臺中:靜宜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2006)。
    13. 徐俊益,《楊逵普羅小說研究—以日據時期為範疇(1927-1945)》(臺中:靜宜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
    14. 橋本恭子,《島田謹二《華麗島文學志》研究─以「外地文學論」為中心─》(新竹:國立清華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
    15. 趙勳達,《《台灣新文學》(1935~1937)的定位及其抵殖民精神研究》(臺南:成功大學碩士論文,2003年)。
    16. 姚蔓嬪,《王昶雄研究》(臺北: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
    17. 李國生,《戰爭與台灣人:殖民政府對台灣的軍事人力動員(1937~1945)》(臺北:台灣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97)。
    18. 溫浩邦,《歷史的流變與多聲──「義人吳鳳”與「莎韻之鐘”的人類學分析》(臺北:國立台灣大學人類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6)。
    19. 柳書琴,《戰爭與文壇──日據末期台灣的文學活動(1937.7-1945.8)》(臺北:台灣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94)。
    20. 黃冠超,《戰時日本報業統治之研究(1931~1945)》(臺北:私立中國文化大學日本研究所碩士論文,1990)。
    21. 吳文星,《日據時期台灣師範教育之研究》(臺北:台灣師範大學歷史所碩士論文,1979)。

    無法下載圖示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內網路)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外網路)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