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柯小菁 Xiao-Jing Ke |
---|---|
論文名稱: |
塑造新母親:近代中國育兒知識的建構(1903-1937) Making the New Motherhood :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Knowledgeof Nursing in Modern China (1903-1937) |
指導教授: |
游鑑明
Chien-Ming Yu 陳華 Hua Chen |
口試委員: |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人文社會學院 - 歷史研究所 History |
論文出版年: | 2007 |
畢業學年度: | 95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163 |
中文關鍵詞: | 母親角色 、育兒知識 、知識建構 、生育 、養育 、教育 |
相關次數: | 點閱:2 下載:0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文研究動機探討是從什麼時候開始,具有現代意涵的育兒知識出現在中國的社會?女性透過傳媒的力量吸收育兒知識,改變以往口耳相傳的經驗傳承?本文選擇以1903-1937年發行的幾份女性雜誌做為研究題材,一方面探究新的育兒知識體系如何被建立起來,另一方面從知識建構的過程中討論新母親角色的扮演。究竟近代中國新母親的形象是如何經由育兒知識被建立起來的?雜誌怎樣透過育兒知識,達到改變母親教養兒童的模式?塑造出新母親角色。除了探討母親的育兒角色,父親的生育、養育、教育的角色又是如何被認知?
正文內容分成生育、養育、教育三部分,第二章生育知識的建構,先討論孕婦如何實行胎教,包括胎教的積極面、胎教的消極面、對遺傳與優生學的新認識。第二節說明孕婦在物質層面如何養胎,雜誌如何教導母親認識懷孕後母體與胎兒的生理變化,以及怎樣救治小產。第三節討論近代以來生產方式的改變,包括產前準備工作、對舊式接生婆的批評、到醫院生產後的風險,與產後護理。第四節則是敘述當時知識份子對節育與避孕方法的鼓吹,對避孕的態度,以及對不孕原因的檢討。
第三章探討是養育知識的建構。第一節說明雜誌怎樣教導母親運用各種科學知識來照兒童的生活,分成生理、營養、醫學、數理四項來討論。除了運用科學知識之外,還有各種養育技巧的操作,像是哺乳、幫孩子洗澡、判斷孩子生病,都在第二節討論。第三節則是進一步說明母親如何培養自己與訓練孩子,養成清潔衛生、有規律、守秩序的生活習慣。第四節探討育兒是母親天職的這種看法,到了近代以後是否有所動搖,再論及保姆與奶媽代理母職的角色,最後探究男性對父親養育角色的認知。
第四章是究明教育知識的傳遞。第一節先敘述當時人主張母親對兒童進行教育之前,需先認識兒童的特質,再說明當時的人對兒童的態度與觀感,以及雜誌論述外國人對待兒童的方式。第二節論及近代以來家庭教育多元化的內容,包括德、智、體三育,以及對性教育的關注與討論。第三節比較傳統與近代,關於教育內容、父母教育角色的不同之處。最後第四節則是說明近代以來的母親,如何承擔教育者的責任,以及父親又是如何來面對教養子女的問題。
最後結論提出:1903-1937年的育兒新知識,本身不但是「新的」、「西方的」,有時還混合「舊傳統的」、甚至是「錯誤的」知識,並不是以往所認為的--「現代性」的新知識必定是「進步」、「革新」、「新」、「光明」;關於育兒知識所建構的新母親圖像,一方面是多元的,既是丈夫的「賢妻良母」、國家的「國民之母」,符合社會潮流的「摩登主婦」,科學掛帥影響下的「科學母親」,更是孩子眼中的「萬能母親」;另一方面母親的角色是沈重的,肩負著許多時代的期望並反映出當代的價值體系,包括強國保種、打破封建傳統、擁抱民主科學、追求性自主、配合國家新生活運動等。無論放眼過去,現在或未來,母親永遠是背負著時代使命的重任來孕育下一代。
一、中文書目
(一)官書典籍(按該書時代先後排列)
青史氏,《青史子》,臺北:新興書局,1977年。
(漢)賈誼,《新書》,臺北:臺灣中華書局,1965年。
(漢)戴德;(北周)盧辯注,《大戴禮記》,上海:商務印書館,1937年。
(漢)劉向,《列女傳》,臺北:臺灣中華書局,1965年。
(漢)班固,《白虎通》,北京:中華書局, 1985年。
(漢)鄭玄,《禮記》,臺北:臺灣中華書局,1965年。
(漢)張機,(清)徐彬注,冉先德等編,《金匱要略》,北京:中外文化出版公司春秋出版社,,1988年。
(漢)應劭,《風俗通義》,王利器校注,台北:明文書局,1982年。
(晉)張華撰,《博物志》,臺北:臺灣中華書局,1965年。
(南北朝)顏之推;(清)趙義明注;(清)盧文弨補注,《顏氏家訓》,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唐)孫思邈,李景榮等校釋,《備急千金要方校釋》,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97年。
(唐)王燾撰,《外臺秘要方》,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二)古典醫籍(按該書時代先後排列)
(隋)巢元方,丁光迪主編 ,《諸病源候論校注》,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91年。
(唐)孫思邈,李景榮等校釋,《備急千金要方校釋》,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97年。
不著撰人,(宋)何大任校訂,《小兒衛生總微論方》,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明)薛己,盛維忠主編,《薛立齋醫學全書》,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1999年。
(明)王大綸,《嬰童類萃》,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83年。
(清)吳謙等編;閻志安、何源校注,《醫宗金鑑》,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1994年。
(三)期刊(依期刊筆畫排列)
《女子月刊》,1933.03.08-1937.06.15。
《女子世界》,1903-1905年。(常熟女子世界編輯)
《女子世界》,1914.12-1915.07。(天虛我生(陳蝶仙)編輯)。
《女聲》,1932.10.01-1935.11.05。
《玲瓏》,1931.03.08-1937.08.11。
《中華婦女界》,1915.01.25-1916.06。
《婦女時報》,1911.05.15-1917.04。
《婦女雜誌》,1915-1931年。
(四)史料彙編(依作者姓氏筆畫排列)
中華全國婦女聯合會,婦女運動歷史研究室編,《中國婦女運動歷史資料(1840-1918》,北京:中國婦女出版社,1991年。
朱有獻,《中國近代學制史料》,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1993年。
舒新城,《中國近代教育史資料》,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961年。
(五)學校刊物
《松江女中校刊》,松江女中校刊 ,1929-1934年。
(六)專書(依作者姓氏筆畫排列)
王德威著,宋偉杰譯,《被壓抑的現代性》,台北:麥田出版社,2003年。
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主編,《百年中國兒童》,廣州:新世紀出版社, 2000年。
北京市教育科學研究所編,《陳鶴琴教育文集》,北京:北京出版社出版,1983年。
衣若蘭,《「三姑六婆」:明代婦女與社會的探索》,台北:稻鄉出版社,2002年。
何莫邪著,張斌譯,《豐子愷—一個有菩薩心腸的現實主義者》,濟南:山東畫報出版社,2005年。
宋德胤,《孕趣—生育習俗探微》,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1992年。
李仁淵,《晚清的新式傳播媒體與知識份子:以報刊出版為中心的討論》,台北:稻鄉出版社,2005年。
李家駒,《商務印書館與近代知識文化的傳播》,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年。
李歐梵,《未完成的現代性》,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年。
杜成憲、王倫信,《中國幼兒教育史》,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年。
亞東紀念醫院,《媽媽手冊》,台北:亞東紀念醫院。
周敘琪,《一九一0~一九二0年代都會新婦女生活風貌----以《婦女雜誌》為分析實例》,台北:國立台灣大學文史叢刊出版,1996年。
周慧玲,《表演中國:女明星,表演文化,視覺政治》,台北:麥田出版,2004年。
金一原著,李又寧編,《女界鐘》,New York : Outer Sky Press, 2003年。
姚平,《唐代婦女的生命歷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
馬鏞,《中國家庭教育史》,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7年。
高山忠夫監修,蕭曉萍譯,《快樂懷孕10個月》,台北:教育之友文化,1997年。
高彥頤著,李志生譯,《閨塾師----明末清初江南的才女文化》,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5年。
夏曉虹,《晚清女性與近代中國》,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年。
康有為,《大同書》,台北:龍田出版社,1979年。
張炳惠,中天翻譯股份有限公司譯,《孩子的成功99%靠媽媽的努力》,高雄,核心文化出版,2005年。
張倩儀,《另一種童年的告別:消逝的人文世界最後回眸》,北京:商務印書館,2001年。
張錦華、劉容玫譯,《女性主義媒介研究》,台北:遠流出版,2001年。
梁啟超,《飲冰室合集》,台北:台灣中華書局,1960年。
陳姃湲,《從東亞看近代中國婦女教育—知識份子對「賢妻良母」的改造》,台北:稻鄉出版社,2005年。
陳映芳,《圖像中的孩子》,濟南:山東畫報出版社,2003年。
陳學恂,《中國近代教育大記事》,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1年。
陸德陽、王乃寧,《社會的又一層面—中國近代女傭》,上海:學林出版社,2004年。
喬素玲,《教育與女性:近代中國女子教育與知識女性覺醒:1840-1921》,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4年。
喬衛平、程培杰,《中國古代幼兒教育史》,安徽:安徽教育出版社,1989年。
詹益宏,《從懷孕到分娩:媽媽寶寶健康指南》,台北:台視文化,1995年。
熊月之,《西學東漸與晚清社會》,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
熊秉真,《幼幼—傳統中國的襁褓之道》,台北:聯經出版公司,1995年。
熊秉真,《童年憶往》,台北:麥田出版社,2000年。
趙忠心,《中國家庭教育五千年》,河北:中國法制出版社,2003年。
劉詠聰,《中國古代育兒》,台北:商務印書館,1998年。
鄭雅如著,《情感與制度:魏晉時期的母子關係》,台北:台大出版委員會出版,2001年。
謝國權著,謝文麗譯,《圖解妊娠與生產》,台北:笛藤出版,1997年。
薩克•巴布斯(Isaac D. Balbus)著;游常山,殷寶寧,王興中譯,《揹小孩的男人:一位父親育嬰的真實故事》,台北:麥田出版,1999年。
嚴復,《嚴復集》,北京:中華書局:1986年。
(七)論文(依作者姓氏筆畫排列)
王惠姬,〈劉王立明與民初中國的婦女運動〉,《國立中正大學歷史研究所學刊》,期5,2002年,頁39-63。
池賢婌,〈《婦女雜誌》(1915-1931)中出現的有關兒童的論說—與《新女性》(日帝治下的朝鮮)比較〉,《近代中國婦女史研究》,期12(2004年12月),頁257-275。
呂芳上,〈導言〉,近代中國婦女史研究,期12(2004年12月),頁1-4。
呂芳上,〈個人抉擇或國家政策:近代中國節育的反思—從1920年代《婦女雜誌》出版產兒制限專號說起〉,《近代中國婦女史研究》,期12(2004年12月),頁195-223。
呂美頤、鄭永福,〈關於近代中國「女國民」觀念的歷史考察〉,《山西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卷32期4(2005年7月),頁58-63。
李伯重,〈墮胎、避孕與絕育:宋元明清時期江浙地區的節育方法及其運用與傳播〉,收錄於李中清等編,《婚姻、家庭與人口行為》。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年),頁172-195。
李貞德,〈漢唐之間醫書中的生產之道〉,《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卷67期3(1996年9月),頁533-654。
李貞德,〈漢魏六朝的乳母〉,《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卷70號2(1999年6月),頁439-479。
周敘琪,〈閱讀與生活—惲代英的家庭生活與《婦女雜誌》之關係〉,《思與言》,卷43期3(2005年9月),頁107-190。
俞彥娟,〈女性主義對母親角色研究的影響:以美國婦女史為例〉,《女學學誌:婦女與性別研究》,卷20(2005年12月),頁1-39。
張玉法,〈新文化運動時期對中國家庭問題的討論,1915-1923〉,收入於中研院近史所編,《近世家族與政治比較歷史論文集》〈台北:中研院近史所,1992年〉,頁901-919。
陳姃湲,〈《婦女雜誌》(1915-1931)十七年簡史--《婦女雜誌》何以名為婦女〉,近代中國婦女史研究,期12(2004年12月),頁1-36。
連玲玲,〈四十年來家國:評介Chinese Visions of Family and State,1915-1953〉,《近代中國婦女史研究》,期12(2004年12月),頁287-300。
游鑑明,〈近代中國女子體育觀初探〉,收錄於鮑家麟編,《中國婦女史論集》集五,(台北:稻鄉出版社,2001年),頁257-301。
游鑑明,〈《婦女雜誌》(1915-1931)對近代家政知識的建構:以食衣住為例〉,收錄於走向近代編輯小組編,《走向近代:國使發展與區域動向》。台北:台灣東華書局,2004年,頁233-251。
劉詠聰,〈清代女性的課子詩文〉,收錄於周愚文•洪仁進主編,《中國傳統婦女與家庭教育》。台北:師大書苑,2005年,頁123-171。
顏健富,〈發現孩童與失去孩童—論魯迅對孩童屬性的建構〉,《漢學研究》,卷20期2(2002年12月),頁301-325。
(八)博碩士論文(依作者姓氏筆畫排列)
王一平,〈唐代兒童的教與養〉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年。
孔令芝,〈從《玲瓏》雜誌看1930年代上海現代女性形象的塑造〉暨南:國立暨南國際大學歷史學系,2006年。
柯靜芬,〈清末民初的生育論述—以中醫婦產科知識為中心的討論〉,台北: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系研究部碩士論文,2000年。
(九)口述歷史、自傳、傳記、散文(依作者姓氏筆畫排列)
文學禹編,《豐子愷漫畫文選集》上冊,台北:渤海堂文化,1987年。
呂雲章,《呂雲章回憶錄》,台北:龍文出版社,1990年。
林海音,《城南舊事》,台北:爾雅,1960年。
金安平,《合肥四姊妹》,台北:時報文化,2005年。
金隱銘選編,《魯迅散文全編》,桂林:漓江出版社,2005年。
金隱銘選編,《魯迅雜文精編》,桂林:漓江出版社,2005年。
柯小菁訪問、記錄,朱菊貽女士口述記錄,2006年5月10日,朱菊貽女士住家。
張朋園、楊翠華、沈松橋訪問,《任以都先生訪問紀錄》,台北:中研院近史所,1993年。
游鑑明訪問,《春蠶到死絲方盡:邵夢蘭女士訪問紀錄》,台北:中研院近史所,2005年。
楊步偉,《一個女人的自傳》,台北:傳記文學出版社,1969年。
黎烈文,《崇高的母性》,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1937年。
蕭紅,《呼蘭河傳》,台北:里仁書局,1998年。
錢理群,《父父子子》,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5年。
謝冰瑩,《女兵自傳》,台北:東大圖書出版,1980年。
羅久蓉、游鑑明、瞿海源訪問,《烽火歲月下的中國婦女訪問紀錄》,台北:中研院近史所,2004年。
羅久蓉訪問,《姜允中女士訪問記錄》,台北:中研院近史所,2005年。
二、英文書目(依作者姓氏字母排列)
(一)專書
Cowan, Ruth Schwartz. More Work for Mothers. New York: Basic Books, 1983.
Glosser, Susan L. Chinese Visions of Family and State,1915-1953. Berkely, California: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2003.
Shorter, Edward. The Making of the Modern Family. New York : Basic Books, 1975.
Stone, Lawrence. The Family, Sex and Marriage in England. London : Weidenfeld & Nicolson, 1977.
Walsh, Judith E. Domesticity in Colonial India : What Women Learned, When Men Gave Them Advice.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 Rowman & Littlefield Publishers , 2004.
Wang Zheng . Women in the Chinese Enlightenment : Oral and Textual Histories. Berkeley and Los Angeles, California: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99.
(二)論文
Gilmartin, Christina.“Gender in the Formation of a communist Body Politics.”Modern China, Vo1. 19, No. 3( July 1993):299-329.
Mittler, Barbara.“ Defy(N)ing Modernity: Women in Shanghai’s Early News-Media(1872-1915) ”《近代中國婦女史研究》,期11(2003年12月),頁215-260。
(三)博碩士論文
Orliski, Constance Ilene.“Reimagining the Domestic Sphere :Bourgeois Nationalism and Gender in Shanghai, 1904-1918(China)”Ph.D. diss., University of Southern California, 1998.
Schneider Helen M.“Keeping the Nation’s House: Domesticity and Home Economics Education in Republican China.”Ph.D. diss., 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2004.
三、網路資料
〈史上的今天:美國童星秀蘭鄧波兒出生〉,引自:http://www.people.com.cn/BIG5/tupian/1097/2464444.html,(2007.02.11)。
〈黎烈文文選〉,引自:http://www.chineseliterature.com.cn/xiandai/index1/252.htm,(2007.0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