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吳岱珊
Wu, Dai-Shan
論文名稱: 特殊教育學校高職部教師親師衝突個案研究
Cases study of the Parent-teacher Conflicts in higher vocational departments of special education schools
指導教授: 詹惠雪
Chan, Hui-Hsueh
口試委員: 黃素惠
Huang, Su-Hui
孫淑柔
Sun, Shu-Rou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竹師教育學院 - 課程與教學碩士在職專班
Department of Education and Learning Technology
論文出版年: 2024
畢業學年度: 113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93
中文關鍵詞: 特殊教育學校親師衝突親師衝突因應策略
外文關鍵詞: Special Education Schools, Parent-teacher Conflict, Parent-teacher Conflict strategies
相關次數: 點閱:2下載: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旨在探討特殊教育學校教師親師衝突的原因、親師衝突因應策略、親師衝突帶來的影響與教師面對親師衝突產生的支援需求。本研究採取多重個案研究法,選擇四名皆領有合格特殊教育教師證之特殊教育學校高職部教師,且任教特殊教育學校高職部已有十年年資以上,對於特殊教育學校高職部環境生態已有深入了解,並曾有過親師衝突經驗者,透過半結構式訪談了解特殊教育學校高職部親師衝突狀況,作為日後教學建議之依據。
    依據訪談結果,歸納以下結論,分述如下:
    一、特殊教育學校教師在親師衝突原因最常發生在輔導與管教層面。在轉銜安置層面中,家長對於學生未來進入教育、勞政或社政系統親師衝突原因則是特殊教育學校中較為常見的。在教學與評量、輔導與管教、轉銜安置與班級經營四個方面,教師皆容易面臨家長不認同教師理念而產生衝突,對於教師實行的相關教育措施、給予學生的學習目標和規劃也經常有意見相左、難以協調的狀況,雙方可能抱持著防衛的心態導致親師溝通不順暢,家長無法信任教師專業,甚至發生難以與家長理性溝通的情形。在教師與家長之間有管教責任爭議存在,雙方在學生相關事件有認知上的差異,因而發生親師衝突。
    二、特殊教育學校教師在處理親師衝突的過程中,最多採取的親師衝突因應策略是妥協談判策略與合作解決問題策略。特殊教育學校教師會考量親師衝突起因與規模、教師本身狀態、家長情緒等因素,由逃避忽視、堅持抗爭、順應退讓以及第三方介入等不同的親師衝突因應策略中,選擇不同方式來解決親師之間的問題,另外,在逃避忽視與堅持抗爭策略皆出現無法解決親師衝突的狀況,須謹慎使用。
    三、親師衝突對特殊教育學校教師產生的正面影響多於負面影響,親師衝突使特殊教育學校教師更熟悉行政流程與相關法規,教師面對親師衝突產生的支援需求則以建立完善的親師衝突處理制度需求最高,妥善處理親師衝突才能使正面影響多於負面影響,是教師必須持續反思的課題。
    最後研究者針對特殊教育學校教師、特殊教育學校、教育主管機關以及未來研究提出相關建議。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explore the causes of parent-teacher conflict, strategies for coping with parent-teacher conflict, the impact of parent-teacher conflict and the support needs of teachers when they facing parent-teacher conflict in special education schools.In this study, four senior teachers in special education schools who were certified special education teachers, had been teaching in the senior department of special education schools for more than ten years, had an in-depth understanding of the environment and ecology of the senior department of special education schools, and had experienced parental conflict were selected through semi-structured interviews to understand the situation of parental conflict in the senior department of special education schools, which would serve as the basis for future teaching and learning recommendations. The semi-structured interviews were used as a basis for future teaching recommendations.
    Based on the findings of the interviews, the following conclusions are summarized below:
    1.The most common causes of parent-teacher conflict among teachers in special education schools occur at the level of counseling and discipline. At the transfer placement level, parent-teacher conflicts over students’ future entry into the education, labor administration, or social affairs systems are more common in special education schools.In the four areas of teaching and assessment, counseling and discipline, transition and classroom management, teachers are prone to conflict when parents do not agree with the teacher's beliefs, and often have conflicting views on the educational measures and learning goals and plans for the students, which are difficult to coordinate.Both parties may be defensive, leading to miscommunication between parents and teachers. Parents may not be able to trust the professionalism of teachers, and may even find it difficult to communicate rationally with parents.Parent-teacher conflict occurs when there is a dispute between the teacher and the parent over the responsibility of discipline, and when there is a difference in perception between the two parties regarding student-related events.
    2.In the process of handling parent-teacher conflicts, the most common strategies adopted by teachers in special education schools are the compromise negotiation strategy and the cooperative problem solving strategy.Considering the cause and scale of the parent-teacher conflict, the teacher's own state, and the parent's emotion, teachers in special education schools will choose different ways to solve parent-teacher problems among different parent-teacher conflict coping strategies, such as avoidance and neglect, persistence and resistance, compliance and concession, and third-party intervention.In addition, when both avoidance and persistence strategies fail to resolve parent-teacher conflicts, they should be used with caution.
    3.Parent-teacher conflict has more positive than negative effects on special education teachers.Parent-teacher conflicts make teachers in special education schools more familiar with administrative procedures and related regulations.The need for support for teachers to deal with parental conflicts is highest in the establishment of a comprehensive parental conflict management system, and the positive impacts of parental conflicts outweigh the negative impacts.Proper handling of parent-teacher conflicts so that the positive impacts outweigh the negative impacts is a topic that teachers must continue to reflect on.
    Finally, the researcher makes recommendations for special education teachers, special education schools, educational authorities, and future research.

    謝辭------i 中文摘要------ii Abstract------iii 目錄------v 第一章 緒論------1 第二章 文獻探討------9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實施------55 第四章 研究結果分析與討論------75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173 參考文獻------183 附錄------191

    一、中文部分
    丁學勤、黃亭蓉(2015)。感激在關係行銷中的角色─以特殊教育學校為例。中華輔導與諮商學報,43,35-60 。
    王文科(2015)。特殊教育導論。五南。
    王文科(2020)。教育研究法。五南。
    王以仁(2007)。人際關係與溝通。心理。
    王淑俐(1994)。為師最樂 : 現代師生倫理與溝通技巧。南宏。
    王絲薇(2013)。以Robbins 衝突模式評析學校教師與行政人員之衝突。臺灣教育評論月刊,2,65-70 。
    朱貽莊、黃曉玲、許得億、林幸台(2016)。臺灣「社區日間作業設施」服務成效評估之研究:以育成社會福利基金會為例。身心障礙研究,14,100-116。
    何華國(2005)。人際溝通。五南。
    汪明生、朱斌妤(1999)。衝突管理。五南。
    阮震亞(2021)。從發展「高中職身心障礙學生自我決策轉銜準備度量表」探討身障生的轉銜準備。特教論壇,31,1-27。
    李佳瑩(2016)。特殊教育學校教師工作壓力與復原力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大葉大學教育專業發展研究所。
    李佩玲(2010)。特教班親師合作之實務分享。特教園丁,25,29-32。
    李俐瑩(2014)。教師課題─親師衝突與對策理論與實例分析。臺灣教育評論月刊,3,84-90。
    李重毅(2005)。特教教師在學校團隊合作中應扮演的角色及能力需求。特殊教育季刊,95,16-20。
    李靜芳(2019)。導師的難題─親師衝突之原因及處理策略。臺灣教育評論月刊,8,100-105。
    吳安婷(2012)。宜蘭縣國小特教親師知覺衝突原因及因應策略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特殊教育學系。
    吳武典(2020)。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特殊教育課綱(108 特教課綱)的定位與特色。特殊教育季刊,154,1-12。
    吳武典、林幸台、杜正治、胡心慈、潘裕豐、林淑莉、杞昭安、張蓓莉、劉惠美、佘永吉、洪儷瑜、王曉嵐、陳心怡、張千惠、邱紹春、張正芬、程國選、郭靜姿、于曉平(2020)。特殊教育導論。心理。
    吳明隆(2006)。班級經營理論與實務。五南。
    吳美瑤、詹秀美(2010)。促進新住民家長與特殊教育教師之親師溝通。特殊教育輔助科技,6,5-7。
    吳雅萍、陳明聰(2015)。發展個別化教育計畫的問與答。特殊教育季刊,135,9-16。
    吳建隆(2015)。特教生生涯輔導與規劃:專訪新北市特殊教育學校倪明賢主任。學生事務與輔導,54,48-50。
    余佳諾(2011)。親師衝突之個案研究─以藍天國小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東大學教育學系。
    呂君蕙(2014)。學前教師與特殊幼兒家長親師溝通經驗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幼兒教育學系。
    呂雅鈴(2012)。臺北市國中特教教師知覺親師衝突與行政支持滿意度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
    花敬凱(2000)。生理行為模式在極重度障礙者教育介入上的應用。特殊教育季刊,76,24-33。
    林宏熾(2006)。轉銜服務特教中途之回顧與前瞻:身心障礙學生成年轉銜服務之發展與省思。特殊教育季刊,100,16-27。
    林宏熾、黃湘儀(2006)。高中職智能障礙學生一般轉銜技能之研究。特殊教育學報,23,27-53。
    林宏熾(2006)。身心障礙學生高職階段轉銜服務及其相關因素之分析研究。特殊教育學報,25,81-107。
    林家琪(2016)。淺析高職身心障礙學生就業問題:以庇護性就業為例。雲嘉特教期刊,24,40-47。
    林惠芬(2008)。如何執行正向行為支持。特教園丁,24,42-47。
    林惠芬(2013)。特殊教育學校(班)智能障礙學生問題行為功能之調查研究。特殊教育與復健學報,28,1-16。
    林語瑄(2020)。國立特殊教育學校教師自我效能、社會支持與工作壓力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輔導與諮商學系。
    林寶貴(2016)。特殊教育理論與實務。心理。
    周談輝(2008)。人際關係與溝通【iReadeBooks華藝電子書版】。取自https://www.airitibooks.com/detail.aspx?PublicationID=P20110503021
    邱政強(2012)。從親師衝突談特教班有效親師溝通。雲嘉特教期刊,15,35-42。
    邱紹春(2013)。重度、極重度心智障礙者的輔導。心理。
    姚季沁(2006)。教師因應親師衝突之研究。網路社會學通訊期刊,54。
    柯進雄(2012)。衝突理論與學校領導。臺聯。
    洪儷瑜、陳佩玉(2018)。從兩個三角形談臺灣推動正向行為支持的發展。中華民國特殊教育學會年刊,107,121-139。
    洪儷瑜、鳳華、何美慧、張蓓莉、翁素珍(2018)。特殊教育學生的正向行為支持。心理。
    孫淑柔、呂綉婷(2008)。從情緒勞務與工作壓力談特教教師之情緒管理。台東特教,27,12-16。
    徐西森、連廷嘉、陳仙子、劉雅瑩(2002)。人際關係的理論與實務。五南。
    翁玉(2008)。忍冬花之語—一個親師衝突的個案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花蓮教育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
    秦夢群(2011)。教育行政理論與模式。五南。
    莊貴枝、邱鈺庭(2010)。淺談特教教師工作壓力與倦怠之省思。教師之友,51,104-111。
    教育部(2014)。學生輔導法。教育部。取自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All.aspx?pcode=H0070058
    教育部(2019a)。教師法。教育部。取自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All.aspx?pcode=H0020040
    教育部(2019b)。師資培育法。教育部。取自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All.aspx?pcode=H0050001
    教育部(2020a)。109年度特殊教育統計年報。教育部委託之專題研究成果報告(編號:ISBN 9599030349278)。教育部。
    教育部(2020b)。高級中等以下學校及幼兒園教師資格考試辦法。教育部。取自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All.aspx?PCode=H0050012
    教育部(2021a)。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總綱。教育部。取自https://edu.law.moe.gov.tw/LawContent.aspx?id=GL002057
    教育部(2021b)。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特殊教育課程實施規範。教育部。取自https://edu.law.moe.gov.tw/LawContent.aspx?id=GL002124#lawmenu
    教育部(2021c)。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高級中等教育階段學校集中式特殊教育班服務群科課程綱要。教育部。取自https://edu.law.moe.gov.tw/LawContent.aspx?id=GL002093
    教育部(2023a)。各教育階段身心障礙學生與幼兒轉銜輔導及服務辦法。教育部。取自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All.aspx?pcode=H0080074
    教育部(2023b)。特殊教育法。教育部。取自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All.aspx?pcode=H0080027
    教育部(2023c)。特殊教育法施行細則。教育部。取自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All.aspx?pcode=H0080032
    教育部(2023d)。特殊教育支持服務及專業團隊運作辦法。教育部。取自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All.aspx?pcode=H0080084
    教育部(2023e)。特殊教育學校設立變更停辦合併及人員編制標準。教育部。取自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All.aspx?pcode=H0080034
    教育部(2024)。高級中等以下學校及幼兒園特殊教育班班級與專責單位設置及人員進用辦法。教育部。取自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All.aspx?pcode=H0060041
    張文瀞(2008)。台北市國小特教教師知覺親師衝突原因、因應策略及欲獲得的協助之調查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特殊教育學系。
    張民杰(2007)。班級經營─學說與案例應用。高等教育。
    張春興(1994)。現代心理學─三化取向的理論與實踐。東華。
    張振成(2008)。挫折與衝突的適應方式。諮商與輔導,211,53-55。
    張雅菁(2021)。特殊教育教師工作壓力與工作滿意度之探究。台東特教,53,15-23。
    張裕程(2017)。探究親師衝突的危機─建構教師正向的情意特質。學校行政,109,123-137。
    張碧倩(2009)。臺北市國民中學教師知覺親師衝突原因及處理方式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
    張德銳(1994)。校園衝突事件處理與對策。教育資料與研究,14,53-57。
    張瓈予(2015)。教師因應親師衝突的行為與態度之研究─以臺中市國小低年級教師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東海大學公共事務在職專班。
    陳李綢(2005)。個案研究理論與實務。心理。
    陳志勝(2015)。身心障礙學生家長背景因素與家長對特殊教育學校服務品質滿意度之關係的探討─以雙北市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大葉大學企業管理學系。
    陳怡慧(2018)。國中親師衝突之原因與因應策略之研究─以嘉義市公立國中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犯罪防治研究所。
    陳宣如(2011)。嘉義地區國民中學教師知覺親師衝突原因及其因應方式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教育學系。
    陳威丞(2018)。從休閒活動探討特教學校教師處理學生問題行為對工作疲勞緩解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人力與知識管理研究所。
    陳冠伶(2016)。特教教師在公共關係上所面臨的問題及解決方式。臺灣教育評論月刊,5,144-146。
    陳彥宇(2016)。融合教育趨勢下的特殊教育服務與學校行政支援─以高屏地區三所不同安置型態學校為例。特教論壇,21,82-96。
    陳建維(2022)。特殊教育學校教師專業知能發展現況之研究。障礙者理解學刊,18,63-92。
    陳嘉倫(2018)。特殊教育學校教師親師溝通與教學效能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中教育大學。
    陳靜江、鈕文英(2008)。高中職階段身心障礙者轉銜能力評量表之編製。特殊教育研究學刊,33,1-20。
    陳麗如、王文科、林宏熾(2000)。智能障礙者家長參與轉銜歷程之研究-應用生態系統觀點。復健諮商,4,23-45。
    許芳瑜、邱滿豔(2010)。轉銜評量在發展個別化轉銜計畫之應用探討。臺中教育大學學報,24,49-71。
    鈕文英(2004)。啟智教育課程與教學設計。心理。
    鈕文英(2010)。轉銜評量在發展個別化轉銜計畫之應用探討。臺中教育大學學報,24,129-149。
    鈕文英(2018)。質性研究方法與論文寫作。雙葉。
    黃于庭、吳雅萍(2021)。嚴重認知障礙學生學習普通教育課程之探討。雲嘉特教期刊,34,16-29。
    黃怡雯(2006)。學校如何在親師衝突的夾縫中求生機-探究衝突的原因、功能及因應策略。學校行政,45,226-236。
    黃志雄(2005)。特殊教育教師的壓力調適與成長團體之研究。特殊教育與復健學報,13,121-148。
    黃志雄(2011)。親師共同參與重度障礙學生個別化教育計畫之研究。特殊教育與復健學報,24,27-56。
    黃建智(2011)。特殊需求學生課程的調整。雲嘉特教期刊,13,55-60。
    黃柏華(2012)。高中職階段身心障礙學生全校性轉銜方案的設計原則。特殊教育季刊,125,9-17。
    黃秋梅(2022)。臺北市特殊教育學校教師工作壓力與教學效能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銘傳大學教育研究所。
    黃瑞琴(2021)。質性教育研究方法。心理。
    楊雅琪(2016)。接軌特殊學生的教育與職涯─國立南投特殊教育學校。學生事務與輔導,54,19-23。
    蔡君萍(2018)。從《心中的小星星》看特殊生轉介的親師溝通技巧。臺灣教育評論月刊,7,181-186。
    蔡昕璋(2019)。特殊教育學校學生事務專業的理想與實踐。師友月刊,594,76-80。
    蔡旻珊(2014)。國小教師親師溝通與衝突因應策略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大葉大學教育專業發展研究所。
    蔡宜樺(2018)。以系統動態學觀點探討影響高職特教班親師衝突之因素〔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華大學科技管理學系。
    蔡鎮戎(2018)。質變中的特殊教育學校。師友雙月刊,610,44-46。
    衛生福利部(2013)。身心障礙者生涯轉銜計畫實施辦法。衛生福利部。取自https://reurl.cc/myD7eV
    衛生福利部(2015)。身心障礙者個人照顧服務辦法。衛生福利部。取自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All.aspx?pcode=D0050187
    衛生福利部(2021)。身心障礙者權益保障法。衛生福利部。取自https://reurl.cc/XRE3eD
    衛生福利部(2023)。身心障礙者福利與服務需求評估及證明核發辦法。衛生福利部。取自https://reurl.cc/OrvD1A
    歐玥蘭(2018)。國中教師工作負荷、親師衝突與職家衝突關係之研究:以工作倦怠作為中介變項〔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大葉大學國際企業管理學系。
    鄭弘岳(2003)。組織內衝突與衝突管理研究之回顧與前瞻。應用心理研究,20,53-82。
    鄭佩芬(2000)。人際關係與溝通技巧。揚智。
    鄭芬姬(2008)。人際關係與溝通。新陸。
    鄭淑文(2000)。國小一年級導師因應親師衝突方式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花蓮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
    鄭雅薇、馮鎮城(2010)。特殊學生家長親職教育實務工作分享與省思。特教園丁,25,15-22。
    劉秀鳳(2009)。特殊教育學校教師工作壓力、因應策略與職業倦怠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臺科技大學文教事業經營研究所。
    賴薏茹(2015)。高級中等學校「親師關係」之衝突產生歷程與化解之道。臺灣教育評論月刊,4,34-40。
    賴念華、李御儂、羅子琦、蕭雅雯(2020)。臺灣身心障礙者母親在不同時間點之困境與服務需求初探。特殊教育研究學刊,45,1-32。
    蕭文翊、林秀錦(2019)。國小集中式特教班教師教育極重度多重障礙學生之困擾與需求。特殊教育學報,50,65-92。
    蕭仲廷(2012)。論家長參與類型與親師溝通。休閒與社會研究,5,63-75。
    盧台華(2011)。從個別差異、課程調整與區分性教學的理念談新修訂特殊教育課程綱要的設計與實施。特殊教育季刊,119,1-6。
    盧玉燕、吳相儀、陳學志、林秀玲、張雨霖(2016)。教室裡有春天:正向管教獲獎教師之情境式正向管教策略分析。教育心理學報,48,159-184。
    盧信如(2021)。談親師衝突與處理。臺灣教育評論月刊,10,139-142。
    謝佳芳(2015)。特教學校教師社會支持與組織承諾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雲林科技大學技術及職業教育研究所。
    戴傳修(2010)。特殊教育教師發展家庭與學校的夥伴關係。特教園丁,25,9-14。
    鍾和村(2013)。高職階段特殊教育學校教師與家長轉銜合作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
    鍾任善(2007)。高雄市特殊教育學校教師教學困擾調查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東大學/特殊教育學系
    David L. Westing, Lise Fox, & Erik W. Cater(2016)。重度障礙教學〔莊妙芬、何素華、葉瓊華、李翠玲、黃國晏、吳佩芳、王立志、李淑玲、何美慧、陳麗圓、陳志軒、朱思穎、陳明聰、唐榮昌譯〕。華騰。(原著出版年:2015)
    Ellen L. Kronowitz(2012)。初任教師班級經營指南〔杜宜展譯〕。心理。(原著出版年:2005)
    Julia T. Wood(2020)。人際關係與溝通技巧〔游梓翔、劉文英、廖婉如譯〕。雙葉書廊。(原著出版年:2019)
    Rudolph F. Verderber & Kathleen S. Verderber(2007)。人際關係與溝通〔黃鈴媚、江中信、葉榮慧譯〕。揚智。(原著出版年:1995)
    Robert, K. Yin(2001)。個案研究法Case study research:design and methods,2nd ed. 〔尚榮安譯〕。弘智。(原著出版年:1994)
    Stephen P. Robbins(2006)。組織行為學〔李青芬、李雅婷、趙慕芬譯〕。華泰。(原著出版年:2000)
    二、英文部分
    Achinstein, B. (2002). Community, diversity, and conflict among schoolteachers: the ties that blind.,Teachers College Press.
    Blake, R. R., & Mouton, J. S. (1970). The Fifth Achievement. Journal of Applied Behavioral Science, 6, 414-426.
    Deutsch, M. (1969). Conflicts: Productive and Destructive. Journal of Social Issues, 1, 1-13.
    Guetzkow, H., & Gyr, J. (1954). An Analysis of Conflict in Decision-Making Groups. Human Relations, 7, 367-381.
    Hocker, J. L., & Wilmot, W. W. (2007). Interpersonal Conflict. McGraw-Hill.
    Katz, L. G. (1996). Preventing and resolving parent-teacher differences. ERIC Digest
    Litterer, J. A. (1970). Conflict in organization: A re-examination. In William P. Sexton (Ed.), Organization Theories. Charles E. Merrill Publishing Company.
    Pondy, L. R. (1967). Organizational Conflict: Concepts and Models. 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 12(2), 296-320.
    Rosenberg, L. J., & Stern, L. W. (1970). Toward the Analysis of Conflict in Distribution Channels: A Descriptive Model. Journal of Marketing, 34(4), 40-46.
    Rahim, M. A. (2001). Managing Conflict in Organizations: Third Edition. Quorum Books.
    Runde, C. E., & Flanagan, T. A. (2007). Becoming a Conflict Competent Leader: How You and Your Organization Can Manage Conflict Effectively. Jossey-Bass.
    Thomas, K. W. (1992). Conflict and Conflict Management: Reflections and Update. Journal of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13(3), 265-274.
    Zeidan, H. (2009). The Blake Mouton managerial grid: identifying five different leadership styles. The Certified Accountant, 39, 82-85.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