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蕭桂芳
Hsiao Kuei Fang
論文名稱: 漢聲版《中國童話》中的助人者研究
The Study of Helpers in the 《Chinese Children Tales》Published by English Han-Shen Magazines Corporation
指導教授: 吳宜婷
李麗霞
口試委員: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論文出版年: 2014
畢業學年度: 102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225
中文關鍵詞: 童話中國童話助人者故事
外文關鍵詞: tales, Chinese tales, helpers, story
相關次數: 點閱:2下載: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中文摘要
    童話是個充滿幻想的奧妙國度,從古流傳至今的中國童話故事裡面更包含許多文化珍寶,是增長兒童智慧的寶庫。童話故事中人物的性格與之間的互動是內容的精隨,每當故事難題出現時,助人者巧妙解難的情節最令人著迷,因此研究者以漢聲版《中國童話》十二套叢書為研究文本,探討助人者的種類、特色、助人原因、助人方法及助人者對品德教育的影響。
    故事人物以常人、超人、擬人三種人物形象為分類依據。常人形象助人者多是生活在角色周遭的人,受中國傳統禮教的影響,人與人互動遵守人倫道德,並且散發出熱情與俠義的性格。超人形象助人者分成神佛人物和神奇人物兩種,以神佛人物最多,故事中超人的救援行動,呈現出人們亟欲擺脫生活壓迫的渴望。人們將萬物賦予人類的思想後創造出擬人形象助人者,分成動物、植物、無生命物體三種,以擬人化動物最多,擬人形象助人者助人的故事表現出人類對萬物的情感。
    助人者會主動助人或是答應受助者的請求,道德高尚的人們更會受到助人者的讚賞,獲得助人者的協助。助人者的行動類型分成:屬於直接介入的「去除敵手與解救生命」、「延長壽命」和屬於間接提供的「提供意見、訊息」、「提供神奇寶物」、「提供維持生活之所需」、「賦予、傳授能力」。
    助人者在故事情節、教育上都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助人者能夠調和、推展、圓滿情節發展,千變萬化的形象也使故事充滿幻想性;助人者也鼓舞人們修養心性、要自助和互助、並且學會平等對待身邊的萬物。


    Abstract
    Tales are just like a wonderland full of imagination. From ancient times, Chinese tales have included all kinds of cultural treasures that grow up children’s wisdom. In Chinese tales, the interactions between among those characters are the essence, and the most fascinating part is always the part that the helpers solve a problem ingeniously whenever there’s one. As a result, based on the twelve books of Chinese Children Tales published by English Han-Shen Magazines Corporation, this paper is going to discuss about the kinds and characteristics of the helpers in the tales, why and how they help others in the tales, and the values they present to the readers in the tales.
    In these twelve books of Chinese Children Tales, characters are sorted by images into three groups, such as mortals, immortals and personifications. The mortals are basically common people who we encounter in daily life. Although they are affected by the Chinese traditional codes of manners and their interactions are abided by ethics, they reveal their passion and chivalry. The immortals, however, are sorted into the gods and marvelous people. The gods show up the most often, and their superhuman rescues in the tales can be regarded as common people’s desires to get rid of the life oppressions. The last image, the personification, can be divided into three kinds, such as animals, plants and nonliving objects. The animals are personified the most. Such a personification of the helpers shows people’s attachments to everything around.
    The helpers always volunteer to help others or promise what people in need ask for. Usually, people with high principles get the compliments and assists from the helpers. The ways that the helpers help others are as following: to give ideas or information, to kill an enemy and save a life, to provide magical objects, to offer necessary daily supplies, to extend one’s life, to give or pass on an ability, and other types of helping people.
    The helpers play a crucial role in both story plots and education. The helpers can blend and develop the plots smoothly, and their various images make the tales full of imagination as well. What ‘s more, the helpers also encourage people to cultivate their minds, help themselves or with each other, and learn to treat things around us equally.

    目次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問題 6 一、 研究目的 6 二、 研究問題 7 第三節 文獻探討 8 一、關於童話 8 二、與「助人者」相關的文獻 19 三、和《中國童話》叢書研究相關的學位論文 22 第四節 研究方法與步驟 26 一、研究方法 26 二、研究步驟 27 第五節 研究範圍 28 第二章 助人者的形象類型 29 一、童話人物分類 29 二、童話人物定義 30 第一節 常人形象助人者的類型 31 一、家族成員 31 二、朝廷人員 40 三、一般平民百姓 48 第二節 超人形象助人者的類型 59 一、神佛人物 61 二、神奇人物 79 第三節 擬人形象助人者的類型 88 一、動物 88 二、植物 100 三、無生命物體 102 第四節 小結 103 第三章 助人者的助人原因 105 第一節 主動幫助 105 一、同情遭遇 105 二、報答恩惠 118 三、愛才惜才 126 四、忠君愛國 129 五、其他主動助人原因 129 第二節 非主動幫助 130 一、答應請求 130 二、奉命助人 138 三、互換利益 140 四、無意之中提供他人協助 142 第三節 小結 143 第四章 助人者的行動類型 145 第一節 直接介入 145 一、去除敵手與解救生命 145 二、延長壽命 154 三、其他「直接介入」的行動類型 156 第二節 間接提供 159 一、提供意見、訊息 159 二、提供神奇寶物 170 三、提供維持生活之所需 181 四、賦予、傳授能力 188 五、其他「間接提供」的行動類型 191 第三節 小結 192 第五章 助人者在童話故事中的影響 194 第一節 助人者對故事情節的影響 194 一、助人者調和故事情節的衝突 195 二、助人者是故事發展的推手 198 三、助人者是創作者發揮幻想的呈現 199 四、助人者圓滿故事結局、給予人們希望 200 第二節 助人者對品德教育的影響 202 一、助人者多幫助品性優良的人 202 二、受助者同時也是助人者 203 三、自助者才能獲得最後的成功 205 四、鼓勵人們涵養好生之德、慈悲之心 205 第三節 小結 207 第六章 結論與建議 209 第一節 結論 209 一、助人者的形象與特色 209 二、助人者的助人原因 210 三、助人者的行動類型 210 四、助人者在童話故事中的影響 211 第二節 建議 212 參考文獻 214 一、文本 214 二、中文專書 214 三、學位論文 216 四、期刊論文 217 五、網路資料 217

    參考文獻
    一、文本
    漢聲編輯群:《中國童話1》(臺北市:英文漢聲出版社,民國101年6月)。
    漢聲編輯群:《中國童話2》(臺北市:英文漢聲出版社,民國101年6月)。
    漢聲編輯群:《中國童話3》(臺北市:英文漢聲出版社,民國101年6月)。
    漢聲編輯群:《中國童話4》(臺北市:英文漢聲出版社,民國101年6月)。
    漢聲編輯群:《中國童話5》(臺北市:英文漢聲出版社,民國101年6月)。
    漢聲編輯群:《中國童話6》(臺北市:英文漢聲出版社,民國101年6月)。
    漢聲編輯群:《中國童話7》(臺北市:英文漢聲出版社,民國101年6月)。
    漢聲編輯群:《中國童話8》(臺北市:英文漢聲出版社,民國101年6月)。
    漢聲編輯群:《中國童話9》(臺北市:英文漢聲出版社,民國101年6月)。
    漢聲編輯群:《中國童話10》(臺北市:英文漢聲出版社,民國101年6月)。
    漢聲編輯群:《中國童話11》(臺北市:英文漢聲出版社,民國101年6月)。
    漢聲編輯群:《中國童話12》(臺北市:英文漢聲出版社,民國101年6月)。
    二、中文專書
    丁樹南:《寫作淺談續集》(臺北市:台灣學生出版社,民國63年3月)。
    丁長清:《中國古代市場與貿易》(臺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民國88年2月)。
    王兆祥等著:《中國神仙傳》(山西省:人民出版社,民國81年4月)。
    坎伯(Joseph Campbell)著,朱侃如譯:《千面英雄》(臺北市:紅螞蟻圖書有限公司,民國89年7月)。
    刑莉:《觀音信仰》(北京:學苑出版社,民國83年7月)。
    吳鼎:《兒童文學研究》(臺北市: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民國88年1月)。
    李麗霞:《科學童話寫作與教學研究》(新竹市:先登出版社,民國87年3月)。
    阮元校刻:《十三經注疏》(北京市:中華書局,民國88年)。
    林文寶:《臺灣(1945~1998)兒童文學100》(臺北市: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民國89年3月)。
    林守為:《兒童文學》(臺北市: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民國87年3月)。
    林文寶:《兒童文學故事體寫作論》(臺北市:毛毛蟲兒童哲學基金會,民國83年1月)。
    松村武雄:《童話與兒童研究》(臺北市:新文豐出版公司,民國67年9月)。
    林文寶主編:《兒童文學論述選集》(臺北市:幼獅文化事業公司,民國81年10月)。
    宗力、劉群合著:《中國民間諸神》(河北省:河北人民出版社,民國76年3月)。
    洪汛濤:《童話藝術思考》(臺北市:千華出版公司,民國78年8月)。
    洪汛濤:《童話學》(臺北市:富春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民國78年9月)。
    祝士媛:《兒童文學》(臺北市:新學識文教出版中心,民國78年10月)。
    馬書田:《中國佛教諸神》(臺北市:國家出版社,民國90年6月)。
    馬書田:《中國道教諸神》(臺北市:國家出版社,民國90年6月)。
    馬書田:《中國民間諸神》(臺北市:國家出版社,民國90年6月)。
    袁珂注:《山海經校注》(臺北市:里仁書局,民國70年11月)。
    陳正治:《童話寫作研究》(臺北市: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民國86年7月)。
    陳宏謨輯:《五種遺規》(北京市:中華書局,民國67年。
    張美妮主編:《童話辭典》(哈爾濱市:黑龍江少年兒童出版社,民國78年9月)。
    張清榮:《臺灣地區(1945年以來)現代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東市:國立臺東師範學院兒童文學研究所出版,民國87年3月)。
    張長法編輯:《五經全譯–禮經》(鄭州市:中州古籍出版社,民國82年1月),頁207。
    郭慶藩撰,楊家駱主編:《校正莊子集釋上冊》(臺北市:世界書局,民國51年10月),頁247–250。
    張之傑撰文,譚天錫審定:《中國孩子的自然圖書館•狼和狐狸》(臺北市:泛亞國際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傅林統:《兒童文學的思想與技巧》(臺北市:富春文化,民國79年月)。
    程曼超編著:《諸神由來》(鄭州市:河南人民出版社,民國78年1月)。
    黃雲生:《兒童文學概論》(臺北市:文津出版社有限公司,民國88年7月)。
    彭衍綸:〈試論「死貓吊樹頭,死狗放水流」的形成-兼述貓虎學藝恩怨故事〉《台灣民間宗教信仰與文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花蓮市:國立花蓮教育大學民間文學研究所、花蓮聖安宮管理委員會,民國87年7月)。
    楊鍾賢、郝志達主編:《史記–第二卷》(北京市:國際文化出版公司,民國81年6月),頁459。
    蔡尚志:《童話創作的原理與技巧》(臺北市: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民國85年6月)。
    蔡尚志:《兒童故事寫作研究》(臺北市:五南圖書,民國81年9月)。
    劉守華:《中國民間故事類型研究》(武漢市: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民國91年10月)。
    劉仲宇:《中國道教文化透視》(上海市:學林出版社,民國79年3月)。
    劉道超:《中國善惡報應習俗》(臺北市:文津出版社,民國81年1月)。
    鄭土有、王賢淼合著:《中國城隍信仰》(上海市:三聯書店出版,民國83年2月)。
    錢大昕:《十駕齋養新錄》(臺北市:臺灣中華書局,民國59年6月)。
    鍾敬文:《民間文學概論》(上海市:上海文藝出版社,民國76年5月)。
    蕭萐父、羅熾主編:《道教文化之謎探微》(長沙市:湖南教育出版社,民國80年3月)。
    譚達先:《中國民間童話研究》(臺北市:木鐸出版社,民國73年9月)。
    譚達先:《中國民間文學概論》(臺北市:木鐸出版社,民國72年9月)。
    譚達先:《中國動物故事研究》(臺北市:木鐸出版社,民國71年6月)。
    三、學位論文
    邱沛樺:《漢聲版《中國童話》叢書中神話故事的神化元素研究》(臺中市: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語文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民國96年12月)。
    林孟儒:《兒童歷史故事研究~以漢聲版《中國童話》歷史故事為例》(臺中市:東海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民國94年6月)。
    柯凱耀:《漢聲版《中國童話》研究》(臺南市:國立臺南大學國語文學系碩士論文,民國97年6月)。
    陳茉馨:《格林童話的研究》(臺東市:國立臺東大學兒童文學研究所,民國92年)。
    許美惠:《論唐代小說民間童話質素》(臺南市:國立臺南師範學院碩士論文,民國91年5月)。
    張皪芬:《漢聲版《中國童話》中動物的故事研究》(臺東市:國立臺東大學兒童文學研究所,民國93年)。
    張清榮:《中國民間童話研究》(高雄市: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國文學系博士論文,民國 89年6月)。
    黃曉君:《《中國童話》意涵研究-以擬人化動物故事為例》(臺北市:臺北市立教育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碩士論文,民國98年)。
    鄒敦伶:《《格林童話》中的幫助者》(臺東市:國立臺東大學兒童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 99年7月)。
    鍾明宏:《漢聲兒童叢書《中國童話》研究》(臺東市:國立臺東大學兒童文學研究所,民國90年7月)。
    四、期刊論文
    丁培仁:〈道教戒律與考要〉,(宗教學研究2006卷第2期,民國85年6月)。
    余日昌:〈佛教慈善的理論支撐〉,(南京工業大學學報第8卷第3期,民國88年9月)。
    吳靖國、魏韶潔:〈從聽故事的心理反應談故事教學之原則〉,(教育科學期刊7期1卷,民國86年6月)。
    溫曼英:〈從五歲到八十歲都愛讀的中國童話叢書〉,(天下雜誌,民國71年 1月)。
    楊俊光:〈從東北民間故事的動物母題看人與生態的相諧相生〉,(大連大學學報第33卷第1期,民國101年2月)。
    萬建中:〈論民間童話的敘事形態〉,(江西社會科學第2007卷6期,民國86年6月)。
    趙欣:〈試論神話對中西童話故事中男性角色差異的影響〉,(理論界第2007卷第7期)。
    劉素卿:〈大野狼,真該死?-童話故事對幼童道德思考的影響〉,(師友月刊第445期,民國83年7月)。
    五、網路資料
    百度百科:http://baike.baidu.com/view/5304803.htm,民國103年6月檢索。
    臨川文化:http://blog.sina.com.cn/s/blog_413afc1f0100m27q.html,民國103年6月檢索。

    無法下載圖示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內網路)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外網路)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國家圖書館:臺灣博碩士論文系統)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