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戴于齊 Tai, Yu-Chi |
---|---|
論文名稱: |
母女.畫記憶 ─戴于齊創作論述 Memories of Mother and Daughter─Art Works by Tai Yu-Chi |
指導教授: |
黃銘祝
Huang, Ming-Chu 張晴文 Chang, Ching-Wen |
口試委員: |
高榮禧
Kao, Jung-Hsi 張全成 Chang, Chuan-Cheng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藝術學院 - 藝術與設計學系所 Master Program of Arts Education and Creation, Arts and Design Department |
論文出版年: | 2017 |
畢業學年度: | 105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66 |
中文關鍵詞: | 記憶 、敘述性插畫 、母女關係 |
外文關鍵詞: | memeory, decriptive illustration, mother- daughter relationships |
相關次數: | 點閱:2 下載:0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論述是在探討我從2014年到2017年之間的創作。以自身經歷懷孕生產、初為人母的過程,從自身身體的對話及和女兒之間的相處過程為創作主軸。
第一章創作動機與目的,旨在探討身分的轉變後對女性特質的自我認知,為創作時的動機與基礎,並以說故事的方式將自身與女兒的對話藉由插畫創作繪製出來。
第二章學理基礎,第一節探討插畫的定義與敘述性的表現手法。第二節為童年記憶聯繫。以自身的童年記憶,並透過懷孕過程,身體及心理的轉變,初為人母陪伴女兒的成長過程中,與自身的內在小孩對話,回想起筆者的成長過程,並產生疊影的童年記憶,透過繪畫創作找到與女兒的記憶聯繫。第三節研究插畫藝術家理念及作品,了解藝術家對於繪畫表現形式與理念。
第三章創作形式與技法,以筆者與女兒的形象為創作主軸,將自然界中的花卉圖騰比擬為自身的記憶疊影,以水彩為主要創作媒材。
第四章作品解說,分析筆者研究所期間〈童年異想〉、〈大手小手〉兩大系列的創作理念與形式。
第五章結論,總結研究所時期作品的創作理念,思考未來創作的方向,期許自己能繼續與女兒透過插畫來創作,並可以出版繪本。
The description is based on my creation from 2014 to 2017. It describes the process of pregnancy to birth, becoming a mother, the conversations with myself and the realtionship between my daughter and me.
Chapter one is the motivation of creation. It talks about the change of becoming a mother and woman’s identity. The illustrations are the conversations with my daughter.
Chapter two is the definition of theoretical foundation. The first section is the definition of illustration and descriptive technique. The second section is the memory connection from childhood. The third section is the research on ideas and works of illustrators.
Chapter three is the form and technique of creation. The creations in watercolor are based on the image of my daughter and me. By using the totem flowers in the nature as the multiple images of myself.
Chapter four is the analysis of works. The concept analysis of〈The Imagination of Childhood〉and〈Mother and Daughter〉.
Chapter five is the conclusion. It talks about the concept of creation during my gradute school and the direction of future creation. Finally, I’ll keep working with my daughter and I hope I can have my own illustrated book in the future.
參考書目:
Ames Louise Bates、Frances L.llg、Carol Chase Haber,《你的一歲孩子:又可愛又難取悅的年齡》,張子方譯,台北市:信誼,1998。
Jacques Andre,《女性母性慾望無止盡的『成為女性』》,吳建芝譯,高雄:無境
文化,2011。
Art Tone視覺研究中心,《平面設計的心動配色。極致好感的不敗配色法則》,博
碩文化,2010。
Claire Golomb,《兒童繪畫心理學—兒童創造的圖畫世界》,李甦譯,北京:中
國輕工業出版。
Alan F. Guttmacher,《高中生必讀–性的基本知識》,劉焜輝譯。台北市:天
馬出版社,1978。
Alice Miller,《幸福童年的秘密》,袁海嬰譯,天下雜誌,台北,2004。
Cathy A.Malchiodi。吳武烈譯,范瓊芳校訂《兒童繪畫治療–繪畫:兒童的心
靈之窗》,台北市:五南,2003。
Ihaleakala Hew Len, PhD、Kamaile Rafelovich,平良愛綾《內在小孩:在荷歐波
諾波諾中遇見真正的自己》,劉滌昭譯,台北:方智,2011。
Rebecca Rupp,《記憶的秘密》,洪蘭譯。台北市:貓頭鷹出版社,2003。
Iris Marion Young,《像女孩那樣丟球:論女性身體經驗》,何定照譯,台北市,商
周出版,2006。
W. Hugh Missildine,《探索你內心的往日幼童》,彭海陽等譯,台北:雅歌,1996。
山本直美,《共讀繪本,教出全人格的孩子》,王華懋譯,台北:時報文化,2012。
坂部康二,《跟著奈良美智去旅行》,發行公司:天馬行空,2008。
林敏宜,《圖畫書的新賞與應用》,台北:心理,2000。
林磐聳、羅東釗 ,《現代插畫》,台北:藝風堂,1983。
奈良美智《小星星通信》,王筱玲、黃碧君譯。台北:大塊文化,2004。
邱麗香,《幾米繪本插畫之新探》,碩士論文,屏東師範學院,2003。
胡寶林,《繪畫與視覺想像力》,台北市,原流出版社,1997。
徐素霞,《視覺與心靈的合奏:徐素霞插畫創作理念》,新竹市,妏晟,1994。
徐素霞,〈插畫:獨立而完整的藝術--兼談插畫在兒童圖畫書中的角色與創作〉,
《雄獅美術》,第302期,(1996.4)。
馬妤涵,《再見童年--馬妤涵創作論述》。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在職進
修造型藝術碩士專班碩士論文,2012。
幾米,《幾米故事的開始》。台北:大塊文化,2008
陳純紅,《插畫實驗課》,台北:木馬文化出版社:遠足文化發行,2015。
張晴文,〈羅喬綾:我們身體裡藏著一個小孩〉,《00年代畫家點選》,2014。
郭家振,〈疊影而生的童年記憶-羅喬綾〉,《art plus》期刊,第39期,(2015.01)
楊志良、郭立平、王沛、陳寧編著。《記憶心理學》。台北市:五南圖書,2001。
圖解出版社編輯部,《圖解新趨勢國語辭典》,台南市:圖解,2003。
劉惠琴,《應用心理研究-母女關係的社會建構》,第六期:2000。
劉其偉,《水彩技巧與創作》,台北市:東大圖書有限公司,1982。
劉渼,〈創意說故事後敘事模式的教學應用研究〉,《臺北大學中文學報》,第4
期(2008.03)。
熊秉真,《童年憶往:中國孩子的歷史》,臺北:麥田,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