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李維修 Li Wei-shou |
---|---|
論文名稱: |
日治時期新竹地區士紳的社會角色變遷 The transformation of gentry's social character in Hsin Chiu Local Society(1895-1935) |
指導教授: |
江天健
Chiang, Tien-chien |
口試委員: |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
論文出版年: | 2004 |
畢業學年度: | 92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186 |
中文關鍵詞: | 新竹 、士紳 、地方菁英 、政經網絡 、投資活動 、世代 |
外文關鍵詞: | Hsin-chu, Gentry, Local Elite, Political & Economic nexus, Capital investment, Generation |
相關次數: | 點閱:4 下載:0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論文企圖從地方性的觀點,解明士紳在二十世紀上半葉的政治與經濟角色的變化。從研究成果可以得知,士紳雖然被套進殖民地統治的政治框架中,發揮範圍有限,但卻在經濟層面有相當的自主性。尤其在大正七、八年間,士紳參與近代式金融投資的程度遠超過過去的想像。可是就在這種經濟活動環境劇烈變化的過程中,當事人的家業經營手腕、參與的事業體質,與所維持的經濟網絡,事實上決定了家業在日後的發展。1920-30年代的長期慢性不景氣,成為世代交替聲中考驗「新人舊人」的實驗場。當中,中小規模的商工業者的活動漸有與傳統紳商出身者分庭抗禮之勢,且影響到日後派系政治的版圖劃分。這說明了地域社會權力變動的因素中,經濟情勢是一個無法忽視的部份。
參考資料
文獻後有編號者,係國家圖書館台灣分館之索引號。
一、史料
甲、官方資料
(1)政典、檔案 (2)志書 (3)調查、統計書類 (4)職員錄 (5)公報、刊物
乙、民間資料
(1)私人日記/手稿 (2)族譜 (3)契字、古文書 (4)碑碣 (5)口碑、訪談紀錄
二、時人著作
(1)文集 (2)報紙 (3)人名錄 (4)論述
三、當代研究成果
甲、史學著作
(1) 圖書 (2) 期刊 (3) 博碩士論文
乙、社會科學領域相關論述
(1) 圖書 (2) 期刊
一、史料
甲、官方資料
(1)政典、檔案
a.清領時期
張本政主編,《清實錄臺灣史資料專輯》(福建:福建人民出版社,1993年)。
「臺案彙錄」甲、丙、庚、辛、壬集。
《福建省例》(台北:大通,1987)。
《淡新檔案》(藏於國立臺灣大學;行政篇一部分使用臺灣大學八冊刊行本。)
《淡水廳築城案卷》(台銀文叢本171種)。
b.日治時期
《臺灣總督府公文類纂》部分使用省文獻會中譯本。
〈前政府時代ニ於ケル地方經濟ニ屬スル事業費調查ノ件〉,《台灣總督府文書目錄》第五卷(東京:ゆまに書房,1998)。
新竹廳,《寺廟調查書》,大正4年,抄本。 1-0713-17
《街庄職員身元書類綴》 (藏於台中縣后里鄉圖書館)
《土地申告書》
《新竹廳大租權補償金台帳》、《新竹廳大租權補償金仕譯簿》
(2) 志書
鄭用錫,《淡水廳志[稿]》(國家圖書館臺灣分館藏,成書於1834年)。*
陳培桂,《淡水廳志》(台銀文叢本172種),原書成於1871年。
沈茂蔭,《苗栗縣志》(台銀文叢本156種),原書成於1893年。
陳朝龍、鄭鵬雲,《新竹縣採訪冊》(台中:臺灣省文獻會,1999年),原書成於1894年。
鄭鵬雲、曾逢辰,《新竹縣志初稿/新竹縣制度考》(台中:臺灣省文獻會,1993年)。
林百川、林學源,《樹杞林志》(成文本,1983) , 原書成於1899年。
蔡振豐,《苑裡志》(台銀文叢本48種)。
波越重之,《新竹廳志》(新竹廳,明治43年)。1-0747-4
新竹郡,《新竹大觀》,昭和10年。1-0747-141
菅野秀雄,《新竹州沿革史》,昭和13年。1-0741-182
黃旺成,《臺灣省新竹縣志》(新竹:新竹縣政府,1976)。
張永堂編纂,《新竹市志》(新竹:新竹市政府,1996)。
(3) 調查、統計書類
大藏省理財局,《台灣經濟事情視察復命書》,明治32年。
新竹州廳,《新竹州農業の現況と變遷》,大正15年。1-0792-90
新竹州,《新竹州農政資料》,昭和5年-9年。2-0792-137
新竹州,《新竹州社會事業要覽》,昭和14-17年。4-0759-108
新竹州聯合保護會編,《保護實話集》,昭和13年。1-0759-125
新竹州廳內務部,《新竹州下產業組合の沿革及事業の成績》,昭和4年。1-0754-52
新竹州廳內務部,《新竹州產業組合要覽》,昭和5、7、9、10、13年份。4-0754-77
新竹州商工獎勵館,《新竹州商工概鑑》,昭和6年。
新竹州香山庄《社會教化概要》,昭和14年七月。 0728-98
新竹州香山庄《部落振興會要覽》,昭和14年八月。0728-99
臺灣總督府臨時臺灣舊慣調查會,《臺灣私法[含附錄參考書]》(台北:南天書局復刻本,1983)。
臺灣銀行總務部計算課,《第一次臺灣金融事項參考書附錄》明治35年。
臺灣銀行調查課,《台灣ノ米價》,大正8年。
臺灣總督府財務局,《市街地信用組合概況》,昭和9年。1-0754-64
臺灣總督府殖產局,《台灣移出米概況》,明治40年。
臺灣總督府殖產局,《台灣於にける小作事情と其の改善設施》,昭和11年。
臺灣總督府民政局,《殖產部報文》第一卷第一冊,明治29年。
臺灣總督府民政部,《臺灣土地登記集計表》(明治38年12月至大正3年12月)。
臺灣總督府交通局,《台灣の港灣》,昭和10年。
臺灣總督府民政局財務局,《臺灣產業組合要覽》,第3回至第10回,大正4年-大正10年。(1915-1921)。(第三回以前缺)
《農業改良實行小組合概況》,昭和11、12年。2-0792-174
《新竹水利組合要覽》,昭和16年。1-0773-36
《新竹縣統計一斑》
(4)職員錄
臺灣總督府,《臺灣總督府職員錄》(1899-1937年)。22-0743-3
《舊殖民地人事總覽•臺灣編》(東京:日本図書センター,1997)。
臺灣地方自治協會,《臺灣街庄職員錄》編,昭和12年。1-0743-40
新竹州廳,《方面委員名簿》,昭和16年。1-0743-85
新竹圖書刊行會,《新竹州諸官公署諸種團體產業組合銀行會社職員錄》,昭和10-12年。1-0743-41
新竹圖書刊行會編,《制度改正地方自治人物鑑》,昭和11年。1-0743-60
國分今吾,《新竹州勢及商工名鑑》(新竹:新竹圖書刊行會,昭和5年)。1-0747-137
日向順諦,《新竹州下官民職員錄》(台北:著者,1939)。
(5)公報、刊物
新竹廳,《新竹廳報》,明治34年─大正9年。7-0752-42
新竹州,《新竹州報》,大正9年─昭和16年。12-0752-41
新竹市,《新竹市報》,大正10年─昭和16年。4-0752-230
新竹州市街庄協會,《新竹州市街庄雜誌》,昭和11-12年。
新竹州,《新竹州時報》昭和12-17年。11-0705-356
新竹州,《新竹州勢振興調查會決議書》,昭和5年。1-079-55
新竹州廳,《新竹州通常州會決議錄》,昭和18年。1-0755-125
《州指定部落振興會研究會發表要項》0728-184
乙、民間資料
(1) 私人文書、手稿
《陳其祥先生資料彙編》,影印紙本。(藏於新竹市立文化中心)
《靜山雜集》、《前香山庄長陳雲如履歷書》,影印本。(張德南提供)
《黃旺成日記》(現藏吳三連史料基金會,正由新竹市文化局點校出版中)。
(2) 族譜
《王世傑派下族譜》。
《古賢林氏家乘》。
《新埔石崗朱家朱昆泰族譜》(臺灣分館微捲編號1307121)。
《寶山何氏族譜》(臺灣分館微捲編號1211001)。
南門大街何錦泉《何氏族譜》(張德南藏)。
湳雅吳振利《吳氏族譜》 (張德南藏)。
李陵茂《銀江李氏家乘》(影印本)。
頭份《陳氏族譜》(影印本)。
金德美《張氏族譜》(張德南藏)。
南安《郭怡齋族譜》(張德南藏)。
《彭氏大族譜》(影印本)。
《范昌睦派下族譜》(影印本)。
(3) 契字、古文書
三田裕次藏,《臺灣古文書集》(台北:南天)。
王世慶,《臺灣公私藏古文書彙編》(藏於中央研究院復斯年圖書館)。
《臺灣古文書》(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籌備處藏本)。
吳學明,《頭前溪中上游開闢史暨史料彙編》(新竹縣立文化中心,1998)。
張炎憲、王世慶、李季樺主編《臺灣平埔族文獻資料選集─竹塹社》(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田野研究室,1993)。
(4) 碑碣
何培夫主編,《臺灣地區現存碑碣圖誌─新竹縣市篇》(臺北:國立中央圖書館臺灣分館,1998)。
《臺灣中部碑文集成》,(臺灣文叢本第151種)。
(5) 口碑、訪談紀錄
潘國正等作,《一生懸命:竹塹耆老講古》(新竹:新竹市文化中心,1995)。
張永堂主編,《新竹市耆老訪談專輯》(新竹:新竹市政府,1993年)。
二、時人著作
(1)文集
丁曰健,《治台必告錄》(台銀文叢本17種),原書成於1867年。
丁邵儀,《東瀛識略》(台銀文叢本第2種),原書成於1873年。
王松,《臺灣詩話》(台銀文叢本34種)。
吳子光,《臺灣紀事》(台銀文叢本36種),原書成於1875年。
林豪,《東瀛紀事》(台銀文叢本8種),原書刊於1870年。
林占梅,《潛園琴餘草文編》,影本(藏於新竹市文化局)。
林鍾英,《梅鶴齋吟草》。
洪棄生,《瀛海偕亡記》(台銀文叢本59種),原書成於1895年。
施士洁,《後蘇龕合集》(台銀文叢本215種),原書成於1900年。
姚瑩,《斯未信齋雜錄》(台銀文叢本93種)。
姚瑩,《斯未信齋文編》(台銀文叢本87種)。
劉璈,《巡台退思錄》(台銀文叢本21種)。
鄭用鑑,《靜遠堂詩文鈔 》(竹塹文化資產叢書出版社,2001)。
鄭如蘭,《偏遠堂吟草》,0731-164。
鄭十州,《扶桑寄生草》,吳三連史料基金會藏本。
陳雲如,《靜山雜集》(影本,張德南藏)。
周維金,《大陸記遊》(台北:老古,1979)。
(2)報紙、刊物
《臺灣新報》
《臺灣日日新報》
《臺灣民報》、《臺灣新民報》
臺灣慣習研究會原著,程大學、黃有興、陳壬癸編譯,《臺灣慣習記事(中譯本)》(台中:省文獻會,1984)。
(3)人名錄 (依時間先後排列)
上田元胤,《臺灣士商名鑑》,明治34年。1-0743-1
岩崎潔治,《臺灣實業家名鑑》,明治45年。1-0743-6
杉浦和作,《臺灣商工人名錄》(台北:台北商工人名錄發行所,明治44-45年)。07901-23
大久保利吾,《全島水利組合職員錄》,昭和6、9年。2-0743-81。
大園市藏,《臺灣人物誌》,大正5年。1-0742-6
鷹取田一郎,《臺灣列紳傳》(台灣總督府:大正5年)。
橋本白水,《評論臺灣之官民》(台北:南國出版會,大正13年)。1-0742-12
田中一二,《臺灣の新人舊人》,昭和3年,成文復刻本。
橋本白水,《臺灣の事業界と人物》,昭和3年。1-079-36
林進發,《臺灣人物評》(台北:赤陽社,昭和4年)。1-0742-27。
《臺灣商工人名錄》(新竹州等),昭和4、5年。1-07901-23
大園市藏,《時勢の人物》,昭和5年。1-0742-29
大園市藏,《事業界の人物》,昭和5年。1-0742-34
大園市藏,《臺灣產業と人物の卷》(台北:日本殖民地批判社,昭和5年)。1-0742-35
住屋三郎兵衛,《臺灣人物展望》,昭和7年。1-0743-67
林進發,《臺灣經濟界の動きと人物》,昭和8年。1-0754-57
林進發,《臺灣官紳年鑑》,昭和7-9年。3-0743-20
永田禎藏,《臺灣發展の功勞者の足跡》,昭和11年。1-0742-79
福田廣次,《臺灣專賣事業の人物》(台北:臺灣實業興信社,昭和12年)。1-0755-70
新高新報社編,《臺灣紳士名鑑》,昭和12年。1-0743-30
菅武雄,《新竹州の情勢と人物》(台北:台北印刷株式會社,昭和13年)。1-0747-127
新竹商工會議所,《新竹商工人名錄》,昭和16年。1-07901-20
大園市藏,《臺灣人事態勢と事業界》,昭和17年。1-0743-71
原幹洲,《南進日本之第一線に起つ新臺灣之人物》,昭和11年。1-0743-49
宮川四郎,《新臺灣の人》(東京:拓殖通信社,大正15年[1926])。0742-20
杉浦和作,《新竹州商工人名錄》(台北:台灣實業興信所,昭和4年)。
新竹圖書刊行會,《新竹州商工名鑑》,昭和5年。1-07901-3
新竹州商工聯合會《新竹州商工聯合會會員名簿》,昭和13年。1-07901-10
臺灣經世新報社新竹支局編,《新竹州下各官公署銀行會社產業組合職員錄》,昭和7、10年。2-0743-12
臺灣刊行會編,《始政三十年臺灣紀念名鑑》,大正15年。1-0743-19
臺灣新民報社調查部,《臺灣人士鑑》,昭和9、昭和18年版。2-0743-22
《會社銀行商工業者名鑑》,昭和3、7-17年。12-07901-25
臺灣總督府交通局遞信部編,《新竹州電話帖》,昭和12年。1-0798-88
(3)著述、專論
今村義夫,《今村義夫遺稿集》(台南:今村義夫遺稿集刊行會,大正15年)。
井出季和太,《臺灣治蹟志》(南天書局復刻版,1997)。
矢內原忠雄著,周憲文譯,《日本帝國主義下之臺灣》(台北:帕米爾,1987)。
江慶林等譯,伊能嘉矩著,《臺灣文化志》(台中: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85)。
杉野嘉助,《臺灣商工十年史》,大正8年。1-079-21
鈴木常良,《台灣商工便覽》(台中:台灣新聞社,大正7年)。
臺灣實業興信所,《臺灣會社銀行錄》,大正11年─昭和17年。20-0754-30
臺灣事業通信社,《臺灣の事業人と土地》,昭和6年。
臺灣經濟通信社,《臺灣經濟の基礎知識》,昭和13年。1-0754-132
臺灣產業研究會,《產業組合と農村經濟の研究》,昭和10年。1-0754-62
臺灣產業組合聯合會,《決戰下の臺灣產業組合,昭和19年。1-0754-137
澀谷平四郎,《臺灣產業組合史》(台北:產業組合時報社,昭和9年)。
東嘉生著,周憲文譯,《臺灣經濟史概說》(台北:帕米爾,1985)。
稻田千秋,《新竹州大觀》,昭和8年。1-0747-83
鹽田純芳,《臺灣處女選舉言論戰》,昭和11年。1-0753-25
陳逢源,《臺灣經濟の特質と批判》,昭和8年。1-0754-58
三、當代研究成果
甲、史學著作
(1) 圖書
又吉盛清著,魏廷朝譯,《日本殖民統治下之臺灣與沖繩》(台北:前衛出版社,1997)。
孔飛力著,謝亮生等譯,《中華帝國晚期的叛亂及其敵人》(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0 )。
水內俊雄,〈開發という裝置─土建國家論の起源を探る〉,收於栗原彬等編,《裝置:壞し築く》(東京:東京大學出版會,2000)。
王世慶,《清代臺灣社會經濟》(台北:聯經出版社,1994)。
朱英,《近代中國商人與社會》(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
江燦騰,《台灣近代佛教的變革與反思》(台北:東大出版社,2003)。
西川長夫、松宮秀治編,《幕末•明治期の國民國家形成と文化變容》(東京:新曜社,1999)。
余英時,《中國近世宗教倫理與商人精神》(台北:聯經出版社,2001)。
余英時等著,《中國歷史轉型時期的知識份子》(台北:聯經出版社,2002)。
吳文星,《日據時期臺灣社會領導階層之研究》(台北:正中出版社,1992)。
吳乃德、陳明通,〈政權轉移和菁英流動:臺灣地方政治菁英的歷史形成〉,收於《臺灣史論文精選》(台北:玉山社,2001),下冊,頁351-385。
吳金成,〈明清時代紳士層研究的諸問題〉,收於東洋史學會編,《中國史研究的成果與展望》(河北: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1)。
吳金成,〈再論明、清朝的紳士層研究〉,收於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系編,《民國以來國史研究的回顧與展望論文集》(台北:國立臺灣大學,1992)。
吳密察,《臺灣近代史研究》(台北:稻鄉出版社,2001)。
李世偉,《日據時代台灣儒教結社與活動》(台北:文津出版社,1999)。
李筱峰,《臺灣戰後初期的民意代表》(台北:自立出版社,1986)。
李筱峰,《二二八消失的臺灣菁英》(台北:自立出版社,1990)。
李筱峰,《林茂生、陳炘和他們的時代》(台北:玉山社,1996)。
李達,《台灣地方派系》(台北:風雲論壇出版社,1989)。
杜正勝等,《中國文化新論─社會篇:吾土與吾民》(台北:聯經出版社,1993)。
周婉窈,《日據時代的臺灣議會設置請願運動》(台北:自立晚報社,1989)。
周憲文,《日據時代臺灣經濟之特徵》,臺灣研究叢刊第53種,1957。
周憲文,《日據時代臺灣經濟史》,臺灣研究叢刊第59種,1958。
周惠民主編,《北臺灣鄉土文化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政治大學,2000)。
岑大利,《鄉紳》(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1998)。
岸本美緒,《明清交替と江南社會─十七世紀中の秩序問題》(東京:東京大學出版會,1999)。
林玉茹,《清代台灣港口的空間結構》(台北:知書房,1996)。
林玉茹,《竹塹地區的在地商人及其活動網絡》(台北:聯經出版社,2000)。
林本源基金會,《近現代臺灣口述歷史》(台北:南天書局,1990)。
林正珍,《福澤諭吉的文明論─近代日本的國族敘事》(台北:桂冠出版社,2002)。
林炳炎,《臺灣電力株式會社發展史》(台北:作者自刊,1997)。
林滿紅,《茶、糖、樟腦與臺灣之社會經濟變遷(1860-1895)》(台北:聯經出版社,1997)。
林獻堂著,許雪姬等註解,《灌園先生日記》(台北:中研院臺史所籌備處,2000)。
官箴書集成編纂委員會編,《官箴書集成》(合肥巿:黃山書社,1997年)。
施添福,《清代臺灣的地域社會─竹塹地區的歷史地理研究》 (新竹:新竹縣文化局,2001)。
若林正丈、吳密察,《臺灣重層現代化論文集》(台北:播種者出版社,2000)。
涂照彥著,李明峻譯,《日本帝國主義下的臺灣》(台北:人間出版社,1999)。
翁佳音,《臺灣漢人武裝抗日史研究(一八九五─一九○二)》(臺北:臺大出版委員會,1986)。
翁佳音譯,《臺灣社會運動史─勞工運動、右派運動》(台北:稻鄉出版社,1992)。
徐正光等,《台灣客家族群史─社會篇》(南投:國史館台灣文獻館,2002)。
森正夫等,《明清時代史の基本問題》(東京:汲古書院,1997)。
張研、郭成康,《十八世紀的中國社會》(台北:雲龍出版社,2003)。
張谷誠,《新竹叢誌》(新竹:新竹市立文化中心,1996)。
張德南,《堅勁耿介的社會運動家-黃旺成》(新竹:新竹市立文化中心,1999)。
張德南等編,《蔡式穀行跡錄》(新竹:新竹市立文化中心,1998)。
張永堂主編,《新竹市耆老訪談專輯》(新竹:新竹市立文化中心,1993)。
張仲禮著,李榮昌譯,《中國紳士─關於其在十九世紀中國社會中作用的研究》,(上海:上海社會科出版社,)。
梁其姿,《施善與教化─明清的慈善組織》(台北:聯經出版社,1997)。
莊英章,〈晚清臺灣北部漢人拓墾型態的演變─以北埔姜家的墾闢事業為例〉,《臺灣社會與文化變遷》,中研院民族所叢刊乙種第16號 (台北:南港,1986),頁1-44。
陳君愷,《日治時期臺灣醫生社會地位之研究》,國立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專刊(台北:國立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1992)。
陳運棟,〈中港溪流域內山之開拓〉,《苗栗內山開發之研究─附廣泰成文物史話》(苗栗:苗栗縣立文化中心,1990年), 頁4-16。
許佩賢譯,《攻台戰紀:日清戰史•臺灣篇》(台北:遠流出版社,1995)。
黃昭堂著,黃英哲譯,《臺灣總督府》(台北:前衛出版社,1994)。
黃昭堂著,廖為智譯,《臺灣民主國之研究》(台北:財團法人現代學術研究基金會,1993)。
黃富三、古偉瀛、蔡采秀,《臺灣史研究一百年─回顧與研究》(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籌備處,1997)。
黃富三、翁佳音主編,《臺灣商業傳統論文集》(台北: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籌備處,1999)。
黃朝進,《清代竹塹地區的家族與地域社會-以鄭、林兩家為中心》(台北:國史館,1995)。
葉榮鐘,《日據下台灣政治社會運動史》(台北:晨星出版社,2000)。
葉榮鐘,《近代臺灣金融經濟發展史》(台北:晨星出版社,2002)。
溝口雄三著,林右崇譯,《作為方法的中國》(台北:國立編譯館,1999)。
蔡淵洯,〈清代臺灣望族─新竹北郭園鄭家〉,《第三屆亞洲族譜學術研討會會議記錄》,頁545-556。
廖雪芳,《宋瑞樓傳》(天下生活,2002年6月)。
蔡慧玉,《中縣口述歷史:日治時代臺灣的街庄行政》(台中:台中縣文化中心,1997)。
蔡錦堂,《日本帝國主義下台灣の宗教政策》(東京:同成社,1994)。
戴炎輝,《清代臺灣之鄉治》(台北:聯經出版社,1979)。
廖忠俊,《台灣地方派系及其主要領導人物》(台北:允辰出版社,2000)。
傅衣凌、楊國楨編,《明清福建社會與鄉村經濟》(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1987)。
顏清梅,〈光復初期臺灣米荒問題初探〉,收入賴澤涵編《臺灣光復初期歷史》(台北:中央研究院中山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所,1993),頁79-105。
鄭翼宗,《歷劫歸來話半生:一個臺灣人教授的自傳》(台北:前衛出版社,1992)。
鄭梓,《本土精英與議會政治─臺灣省參議會史研究(1946-1951)》(台中:著者出版,1985年) 。
璩美鳳,《臺灣心理學拓荒者:蘇薌雨》(新竹:新竹市文化局,2000)。
蕭新煌、黃世明,《台灣客家族群史─政治篇》(南投:國史館台灣文獻館,2002),上、下冊。
Alee, M. A.著,王興安譯,《晚清中國的法律與地方社會:十九世紀的北部台灣》(台北:播種者,2003)。
Anderson, B.R.O.著,吳叡人譯,《想像的共同體:民族主義的起源與散布》 (台北:時報:2000)。
Davison, L.W.著,蔡瑞恆譯,《臺灣之過去與現在》 (台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72)。
Duara, P. 著,王福明譯,《文化、權力與國家─1900-1942年的華北農村》(江蘇人民出版社,1994)。
Esherick, J. W. & Rankin, M. B., 1994 (ed). Chinese Local Elites and Patterns of Dominance. Taipei: SMC Publishing Inc.
Kertzer, D. I.著,小池和子譯,《儀式•政治•權力》(東京:勁草書房,1989)。
Lamley, H. J., 1964. The Taiwan Literati and Early Japanese Rule, 1895-1915. 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Ph.D. dissertation.
Paul R. Katz, Temple Cults and the Creation of Hsin-chuang Local Society,收入湯熙勇編《中國海洋發展史論文集》第七輯 (台北:中央研究院中山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所,1999),頁753-798。"
Tsurumi, E.P.著,林正芳譯,《日治時期臺灣教育史》(宜蘭:仰山文化,1999)。
(2) 期刊
山田賢著,太城佑子譯,〈中國明清時代「地域社會論」研究的現狀與課題〉,《暨南史學》第2期 (1999年6月),頁39-57。
王世慶,〈三民主義青年團團員與二二八事件(初探)〉,《史聯雜誌》第21期 (1992年12月),頁6-22。
王世慶,〈從清代臺灣農田水利的開發看農村社會關係〉,《臺灣文獻》第36卷第2期 (1985年6月),頁107-150。
王世慶,〈日據初期臺灣之降筆會與戒煙運動〉,《臺灣文獻》第37卷第4期(1986年12月),頁111-152。
王世慶,〈日據初期臺灣撫墾署始末〉,《臺灣文獻》第38卷第1期 (1987年3月),頁203-243。
王世慶,〈皇民化運動前的臺灣社會生活改善運動:以海山地區為例(1914-1937)〉,《思與言》第29卷第4期 (1991年12月),頁5-63。
王宏仁,〈一九五○年代的臺灣階級結構與流動初探〉第36期 (1999年2月),頁1-35。
王興安〈日本時代的「信用組合」與地方生態--以新竹、苗栗地區為例〉,《竹塹文獻》第3期 (1999年11月),頁97-123。
市古宙三著,林添貴譯,〈士紳角色初探〉,《幼獅月刊》第40卷第2期 (1991年12月),頁5-63。
何鳳嬌,〈日據時期臺灣農民對製糖會社侵奪之抗爭〉,《國史館館刊》第11期 (1991年12月),頁53-74。
何鳳嬌,〈日治時期臺灣蔗農抗爭因素之探討〉,《國史館館刊》第13期 (1992年12月),頁81-104。
吳文星,〈日據時期臺灣的教育與社會領導階層之塑造〉,《師大歷史學報》第10期 (1982年),頁367-404。
吳學明,〈日本殖民統治下臺灣鄉村社會的變遷--以新竹北埔為例〉,《臺北文獻》第107期 (1994年3月),頁23-62。
吳學明,〈清代一個務實拓墾家族的研究─以新竹姜朝鳳家族為例〉,《臺灣史研究》第2卷第2期 (1995年12月),頁5-52。
李文良,〈日治時期臺灣總督府的林野支配與所有權─以「緣故關係」為中心〉,《臺灣史研究》第5卷第2期 (1998年12月)。
李世偉,〈清末日治時期臺灣的士紳與鸞堂〉,《臺灣風物》第46卷第4期 (1996年12月),頁111-143。
李政亮,〈日據時期新竹地方經濟之研究─一個政治經濟關係網絡的分析〉,《竹塹文獻雜誌》第12期(1999年9月),頁6-32。
李順民,〈由崑山三徐在鄉惡行看士紳階層的兩面性〉,《史耘》第二期 (1996年9月)。
李國祁,〈清代臺灣社會的轉型─內地化的解釋〉,《歷史月刊》第107期 (1996年12月),頁58-66。
卓克華,〈新竹行郊初探〉,《臺北文獻》第63、64期 (1983年),頁213-242。
周婉窈,〈臺灣人第一次的國語經驗─析論日治末期的國語運動及其問題〉,《新史學》第6卷第2期 (1995年6月)。
林滿紅,〈有關日據時期臺灣史的四種誤解〉,《臺灣社會研究季刊》第23期 (1996年7月)。
林繼文,〈日本據台末期(1930-1945)戰爭動員體系之研究〉,《現代學術研究》第6期 (1994年5月),頁99-127。
林寶安,〈日據時期臺灣的信用組合與地方社會〉,《臺灣銀行季刊》第44卷第3期 (1993年9月),頁81-100。
近藤正己著,許佩賢譯,〈對異民族的動員與皇民化政策─以臺灣軍夫為中心〉,《臺灣文獻》第46卷第2期 (1995年6月),頁189-223。
洪秋芬,〈臺灣保甲和「生活改善」運動:(1937-1945)〉,《思與言》第29卷4期(1991年12月),頁115-153。
柯志明,〈日據臺灣農村之商品化與小農經濟的形成〉,《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第68期 (1989年),頁1-40。
若林正丈著,許佩賢譯,〈日本的臺灣殖民地支配史研究的成果〉,《當代》第87期 (1993年7月),頁50-61。
若林正丈著,許佩賢譯,〈總督政治與臺灣本地地主資產階級─公立台中公學校設立問題(1912-1915年)〉,《台灣風物》第52卷第4期(2002年12月),107-146。
康豹、魏捷茲、陳世榮、黃大展、莊珮柔、羅世傑,〈地方社會的跨學科研究讀書會〉,《史匯雜誌》第3期 (1999年4月),頁135-164。
淺田喬二著,張炎憲譯,〈在台日本人大地主階級的存在結構〉,《臺灣風物》第31卷第4期 (1981年12月),頁51-94。
陳永發,〈國家權力的滲透 (The Reach of the State: Sketches of the Chinese Body Politics) by Vivienne Shue〉─一本爭論的書〉,《當代》第67期 (1991年11月),頁124-131。
陳永發,〈從文化叢軸看中國農村─評Duara的「文化權力與國家」〉,《當代》第38期 (1989年6月),頁145-149。
陳明通、朱雲漢,〈區域聯合獨占性經濟、地方派系與省議員選舉:一項省議員候選人背景資料的分析〉,《國家科學委員會研究彙刊:人文及社會科學》第2卷第1期(1992年1月),頁77-97。
陳榮富,〈臺灣之信用合作事業〉,《臺灣銀行季刊》第6卷第3期 (1954年3月),頁54-67。
莊英章、連瑞枝,〈從帳簿資料看日據北臺灣鄉紳家族的社會經濟生活─以北埔姜家為例〉,《漢學研究》第16卷第2期 (1998年12月),頁79-114。
連瑞枝,〈從鄉紳到地方菁英〉,《史匯》第3期 (1999年4月),頁283-297。
盛清沂,〈新竹、桃園、苗栗三縣地區開拓史〉,《臺灣文獻》第31卷第4期 (1980年12月),頁154-176。
溫振華,〈日本殖民統治下台北社會文化的變遷〉,《臺灣風物》第37卷第2期 (1987年12月),頁1-52。
楊鏡汀,〈新竹縣口述歷史耆老訪談實錄〉,《新竹文獻》第4期(2000年12月),頁6-38。
齊 力,〈是差序格局抑或家族主義:談傳統中國社會中身分認同取向〉,《教育社會學通訊》第26期,2000年12月,頁15-19。
劉素芬,〈十九世紀龍井林家的土地經營〉,《臺灣史研究》第2卷第2期,1995年12月,53-86頁。
鄭 梓,〈戰後臺灣行政體系的接收與重建─以行政長官公署為中心之分析〉,《思與言》第29卷第4期 (1991年12月),頁217-260。
鄭麗玲,〈日治時期臺灣戰時體制下(一九三七至一九四五)的保甲制度〉,《台北文獻》第116期 (1996年6月),頁23-54。
蔡慧玉,〈日治臺灣街庄行政(1920-1945)的編制與運作:街庄行政相關名詞之探討〉,《臺灣史研究》第3卷第2期 (1996年12月),頁93-141。
蔡采秀,〈家族與地方都市的發展─以板橋林家與海山劉家的發展為例〉,《臺灣史研究》第2卷第2期 (1995年12月),頁137-186。
蔡淵洯,〈清代臺灣社會上升流動的兩個個案〉,《臺灣風物》第30卷第2期 (1980年6月),頁1-32。
蔡淵洯,〈清代臺灣社會領導階層性質之轉變〉,《史聯雜誌》第3期 (1983年6月),頁34-64。
蔡淵洯,〈清代臺灣社會領導階層的組成〉,《史聯雜誌》第2期 (1983年1月),頁25-32。
蔡淵洯,〈清代臺灣移墾社會的商業〉,《史聯雜誌》第7期 (1985年12月),頁55-65。
蔡淵洯,〈清代臺灣行郊的發展與地方權力結構之變遷〉,《歷史學報》第14期,1986年6月,頁141-160。
蔡慧玉,〈一九三○年代臺灣基層行政的空間結構分析─以「農事實行組合」為例〉,《臺灣史研究》第5卷第2期,1998年12月。
蔡錦堂,〈日據末期臺灣人宗教信仰之變遷─以「家庭正廳改善運動」為中心〉,《思與言》第 29卷第4期,1991年12月,頁65-83。
謝國興,〈從家族到鄉親:臺南幫的資本累積〉,《思與言》第29卷第4期 (1991年12月),頁261-294。
Duara, P., Local Worlds: The Poetics and Politics of the Native Place in Modern China. South Atlantic Quarterly, Winter2000, Vol. 99 Issue 1, p13, 33p.
Duara, P., Knowledge and power in the discourse of modernity: The campaigns against popular religion. Journal of Asian Studies, Feb91, Vol. 50 Issue 1, p67, 17p.
Eastman, L., State building and the revolutionary transformation of rural society in North China. Modern China, Apr90, Vol. 16 Issue 2, p226, 9p.
Katz, P.R.,〈慈祐宮與清代新莊街地方社會之建構〉,《臺北縣立文化中心季刊》第53期 (1997年6月),頁71-78。
Tsai H. C., The "Social Service Movement”(shakai hoshi undo) in Taiwan, 1932-1945: The Hoko System for Wartime Mobilization, Journal of Liberal Arts, vol. 24.
(3) 學位論文
王興安,〈殖民地統治與地方菁英─以新竹、苗栗地區為中心(1895年─1935年)〉(國立台灣大學歷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9)。
吳育臻,〈台灣糖業「米糖相剋」問題的空間差異(1895-1954)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理學系博士論文,2003)。
吳學明,〈金廣福墾隘與新竹東南山區的開發(1835-1895)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86)。
陳世榮,〈清代北桃園的開發與地方社會建構(1683-1895)〉(國立中央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88)。
陳怡宏,〈忠誠與反逆之間─1895-1901年間台北、宜蘭地區「土匪」集團研究〉(國立台灣大學歷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1)。
陳燕如,〈中元普渡與政商之間:日據時期基隆地方領袖的發展〉(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91)。
楊永彬,〈臺灣紳商與早期日本殖民政權的關係─1895年-1905年〉(國立台灣大學歷史學研究所,1996)。
蔡淵洯,〈清代臺灣的社會領導階層〉(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80)。
賴玉玲,〈新埔枋寮義民爺信仰與地方社會的發展--以楊梅地區為例〉(國立中央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1)。
羅士傑,〈清代臺灣的地方菁英與地方社會:以同治年間的戴潮春事件為討論中心(1862-1868) 〉(國立清華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99)。
乙、社會科學相關論述
大塚久雄著,于嘉雲譯,《共同體的基礎理論》(台北:聯經出版社,1999)。
王王梵、徐隆德譯,許火良光著,《祖蔭下─中國鄉村的親屬、人格與社會流動》(台北:南天書局,2001)。
王銘銘,《鄉土社會的秩序、公正與權威》(北京:中國法政大學出版社,1997)。
王銘銘,《走在鄉土上─歷史人類學札記》(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3)。
文崇一,《臺灣的社區權力結構》(台北:東大出版社,1989)。
宋光宇,《宗教與社會》(台北:東大出版社,1995)。
段國昌等譯,《中國的階層結構及其意識型態》,(台北:聯經出版社,1976)。
許嘉猷,《社會階層化與社會流動》,(台北:三民書局,1990)。
陳介玄,《貨幣網絡與生活結構─地方金融、中小企業與臺灣世俗社會之轉化》(台北:聯經出版社,1999)。
張維安,《政治與經濟─中國近世兩個經濟組織之分析》(台北:桂冠出版社,1990)。
張維安,〈近代中國社會階層結構〉,《六十年來的中國近代史研究》(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88),上冊,頁184-185。
蔡文輝,《社會變遷》(台北:三民書局,1988)。
費孝通、吳辰伯等著,《皇權與紳權》(上海:觀察社,1937)。
賀希費德著,蘇付伊、丁庭宇譯,《統治菁英、中產階級與平民》(臺北:桂冠出版社,1987)。
莫里斯•哈布瓦赫著,畢然、郭金華譯,《論集體記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
Burke, P.著,江政寬譯,《歷史學與社會理論》(台北:麥田出版社,2002)。
Cazeneuve, J.著,楊捷譯,《社會學十大概念》(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Gellner, E著,李金梅、黃俊龍譯,《國族與國族主義》(臺北:聯經出版社,2001)。
Graham, G.著,黃藿譯,《當代社會哲學》(臺北:桂冠出版社,1995)。
Habermas, J.著,曹衛東等譯,《公共領域的結構轉型》 (臺北:聯經出版社,1998)。
Mills, C. W.著,王逸舟譯,《權力菁英》(臺北:桂冠出版社,1994)。
Mosca, G.著,賈鶴鵬譯,《統治階級(政治科學原理)》(南京:譯林出版社,2002)。
Pareto, V.等著,劉北成、許虹譯,《菁英的興衰》(臺北:桂冠出版社,1993)。
Pernoud, R.著,黃景星譯,《資產階級》(台北:遠流出版社,1991)。
Tuan, T. F.著,潘桂成譯,《經驗透視中的空間與地方》 (台北:國立編譯館,1999)。
Yang, M.M.C. Chinese Social Structure – A history studies. The National Book Company, 1978.